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思维研究
1
作者 游志纯 《实事求是》 2024年第3期5-14,共10页
善用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运用历史思维的目标指向在于:坚持以史固本,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根基、党初心使命的奋斗根基;坚持以史鉴今,以历史经... 善用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运用历史思维的目标指向在于:坚持以史固本,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根基、党初心使命的奋斗根基;坚持以史鉴今,以历史经验启迪当今实践,以历史规律把握发展大势,以历史方位明确主题主线;坚持以史育人,以正确历史观奠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涵养人的品德修养,以历史主动精神砥砺人的使命意识与创造精神。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历史思维运用的三重目标指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思维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思维 以史固本 以史鉴今 以史育人
下载PDF
史以载道 学以致用:天津史研究与天津学筹创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吉东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3年第3期61-63,共3页
史以载道,学以致用。天津史研究已经从科研队伍、学科资料、学术成果等方面为"天津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作为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和知名城市的天津也具备了建立"天津学"的条件,适时地开展"天津... 史以载道,学以致用。天津史研究已经从科研队伍、学科资料、学术成果等方面为"天津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作为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和知名城市的天津也具备了建立"天津学"的条件,适时地开展"天津学"的研究,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对未来的指引和蕴势,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起到鉴史资治、明史辅政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史 天津学 鉴史资治
下载PDF
古希腊斯巴达体育文化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移素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第28期226-229,232,共5页
体育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文明与建设文明的总和,古希腊斯巴达与众不同的体育文化成就了它的辉煌,曾在众多的城邦国家中在保持3个世纪的霸主地位和近一个半世纪里体育竞赛的优胜。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整理、分析... 体育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文明与建设文明的总和,古希腊斯巴达与众不同的体育文化成就了它的辉煌,曾在众多的城邦国家中在保持3个世纪的霸主地位和近一个半世纪里体育竞赛的优胜。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斯巴达体育物质文化中的制度文化、项目文化、场馆文化等,以及体育精神文化中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意志力与进取精神等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以期能以史为鉴,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斯巴达 体育文化 以史为鉴
下载PDF
清末“礼法之争”对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凌世敏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2期37-40,共4页
清末"礼法之争"是中国与世界法制接轨的发端。礼教派提出的变法应立足本国国情,因俗治宜,保持各自的特色,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的科学性,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精神的。而法理派的主张则缺少中国特色。以史为鉴,我们要在拿来和... 清末"礼法之争"是中国与世界法制接轨的发端。礼教派提出的变法应立足本国国情,因俗治宜,保持各自的特色,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的科学性,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精神的。而法理派的主张则缺少中国特色。以史为鉴,我们要在拿来和守望中学会有所选择,有所摒弃,这也是今天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法之争 中西法律文化冲突 以史为鉴
下载PDF
以史为鉴,寻求发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5
作者 王令金 《济宁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1-44,60,共5页
回顾中日之间的历史交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恩将仇报的反动行径,高扬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正义之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昭示中国人民不忘过去历史,放眼未来世界,寻求发展机遇,自立自强,团结御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 以史为鉴 寻求发展 民族复兴
下载PDF
借古通今:新时代校园设计策略研究
6
作者 郑斐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0期66-68,共3页
新时代背景下,“走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等制度的推行、“校园融入社区”理念的普及、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教育活动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波动,对传统的校园建设习惯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借古通今为基本思路,列举我国古代、近现代的... 新时代背景下,“走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等制度的推行、“校园融入社区”理念的普及、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教育活动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波动,对传统的校园建设习惯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借古通今为基本思路,列举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典型教学空间案例,剖析其在当时教育模式及社会需求下具备时代适应性的原因,为新时代校园设计提供历史镜鉴,最后从社会延展性、教学活动多元化、学龄人数增减视角下,提出具备时代适应性的校园设计策略,以期为相关设计实践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设计 借古通今 社会背景 设计策略
下载PDF
艺术美的来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家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1-22,共2页
本文以人们普遍认同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命题为基础,提出艺术美来源于三个世界,即创作主体的心灵分别向 另外两个世界敞开.经感物、同构和兴会、移情的双向作用,吸纳物理世界的具体表象和文化世界的相关观念并加以融会的结果; 这样... 本文以人们普遍认同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命题为基础,提出艺术美来源于三个世界,即创作主体的心灵分别向 另外两个世界敞开.经感物、同构和兴会、移情的双向作用,吸纳物理世界的具体表象和文化世界的相关观念并加以融会的结果; 这样便较好地解释了“师物”、“师心”、“师古”三者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世界 师物 师心 师古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被引量:2
8
作者 居其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4-48,共5页
我国有深厚的史学传统,历代史学大家对于史学研究"以史为鉴"之学术使命多有深邃认知和精辟阐述。中国音乐史是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的一分支,而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又是中国音乐史的断代研究,因其对象世界自身的特殊性、... 我国有深厚的史学传统,历代史学大家对于史学研究"以史为鉴"之学术使命多有深邃认知和精辟阐述。中国音乐史是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的一分支,而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又是中国音乐史的断代研究,因其对象世界自身的特殊性、所处时代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两者遇合之后呈现出的伟大曲折进程、波澜壮阔景观和正反历史经验,有待于史家重构其面貌、臧否其得失、提炼其遗产,使本学科"以史为鉴"使命更形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传统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 以史为鉴 学术使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