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斑病病情发展及病斑扩展时间动态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4 位作者 王新一 王帅 贾晓辉 薛腾 白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4,共5页
调查2004年沈阳地区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通过不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反映沈单14和沈农1号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 调查2004年沈阳地区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通过不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反映沈单14和沈农1号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在指数增长期,两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增长速度均为0.06 d-1,逻辑斯蒂期分别为1.58 d-1和1.70 d-1;沈单14的最高增长速度为1.93 d-1,沈农1号为2.78 d-1。指数增长期,沈单14单个病斑面积增长速度为5.6 mm2.d-1,沈农1号为4.6 mm2.d-1,在逻辑斯蒂期沈单14为79.5 mm2.d-1,沈农1号为68.0 mm2.d-1;沈单14最高增长速度为170 mm2.d-1,沈农1号为143 mm2.d-1。该病最佳防治时间为玉米出苗到6月中旬,此时病斑长约21.7 mm,宽3.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病情指数 病害分级 LOGISTIC模型 防治时间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于舒怡 傅俊范 +2 位作者 周如军 康晓军 刘博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5,共4页
2009年对四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免耕模式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而在宽窄行模式下该病发生较轻。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 2009年对四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免耕模式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而在宽窄行模式下该病发生较轻。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在免耕模式下的病情指数最高,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栽培模式,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中的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栽培模式 病害流行
原文传递
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被引量:16
3
作者 严文潮 孙国昌 +3 位作者 徐建龙 俞法明 毛雪琴 金庆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5-419,共5页
早籼浙 92 4 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 ,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 ;SP2 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 早籼浙 92 4 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 ,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 ;SP2 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成的突变体浙 10 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 ,2 0 0 1~2 0 0 2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 ,叶瘟平均级分别为 1.4和 1.7级 ,最高级为 5 .0级 ;穗瘟平均级分别为 1.6和 1.3级 ,最高级为 3.0级 ;抗谱频率分别为 70 %和 6 0 % ;对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 1.4级 ,最高级为 5 .0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试验表明 ,浙 10 1是一个高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水稻突变体 ,可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新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诱变育种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抗病育种 水稻 突变体 浙101品种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与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光达 黄初女 +2 位作者 吴委林 卜宪娟 郑大浩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6-152,共7页
以吉林省玉米早熟、中早熟区种植的4个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3种防御酶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防御酶PAL、POD和PPO与玉米对大斑... 以吉林省玉米早熟、中早熟区种植的4个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3种防御酶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防御酶PAL、POD和PPO与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关系非常密切,玉米植株受大斑病菌侵染后,防御酶活性比对照明显增高。防御酶的作用受品种遗传背景的影响,不同品种中不同防御酶对其大斑病抗性的贡献有差异。受大斑病菌侵染后,抗病性强的品种,PAL和PPO或PAL和POD酶活性发生协同增强,且从抽丝期到灌浆期酶活性协同增强的防御酶不发生酶活性衰减或衰减微弱;感病的品种,从抽丝期到灌浆期存在2种或3种防御酶活性同时衰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抗病性 防御酶活性
原文传递
球毛壳菌引起杭白菊叶枯病的首次报道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婉琴 蔡苏 +5 位作者 钱永生 王呈辉 楼钰函 倪炎栋 王慧中 吴剑丙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90-393,共4页
对浙江磐安地区发生叶枯症状的杭白菊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病原菌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致病性测定后显示该菌能引起杭白菊枯叶和叶边缘萎缩等症状,与田间观察到的症状一致,符合科赫氏法则,这是... 对浙江磐安地区发生叶枯症状的杭白菊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病原菌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致病性测定后显示该菌能引起杭白菊枯叶和叶边缘萎缩等症状,与田间观察到的症状一致,符合科赫氏法则,这是目前国内外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球毛壳菌 叶枯病 防治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并将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两种抗病类型。此外,还利用柱形图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西双版纳阳春砂仁叶枯病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学兰 李荣英 杨春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3期424-427,共4页
云南西双版纳州是中国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的主要产地,对当地阳春砂仁上一种新的病害——叶枯病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该病提供依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州砂仁叶枯病的发生面积及严重程度进行调查,... 云南西双版纳州是中国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的主要产地,对当地阳春砂仁上一种新的病害——叶枯病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该病提供依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州砂仁叶枯病的发生面积及严重程度进行调查,并对土壤营养元素、田间管理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全州砂仁产区叶枯病发生面积在89%以上,约82%的面积发病率大于20%,平均产量降低30% ̄40%;重病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氮和钾降低,导致植株中氮和钾元素含量降低,推测是植株抗病性下降和低产的原因之一,粗放的田间管理和多年持续种植对病害发生也有明显影响,多菌灵和代森锰锌试验室抑菌率分别达到89.2%和100%,但田间的防治效果较差。加强田间管理,减少侵染源,提高土壤肥力,培育抗病品种,增强砂仁抗病能力是防治叶枯病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春砂仁 叶枯病 影响因素 防治 西双版纳
下载PDF
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旭玉 甘炳春 冯锦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031-5032,共2页
[目的]明确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方法]病原菌从高良姜感病组织上分离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鉴定主要通过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结果]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确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属子囊菌门... [目的]明确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方法]病原菌从高良姜感病组织上分离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鉴定主要通过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结果]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确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葡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结论]首次报道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叶斑病 可可毛色二孢
下载PDF
银杏叶枯病发生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志权 黄泽余 廖咏梅 《广西科学》 CAS 2001年第4期316-319,共4页
于 1998年~ 2 0 0 0年在桂林市雁山区、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等银杏种植区 ,自始见病斑起 ,用对角线法随机取点 ,每点标定 4株银杏结果树 ,每树确定一个树枝 ,按病情分级标准 ,每月 15日左右观察和统计标定树枝上不同级别的叶片数 ,... 于 1998年~ 2 0 0 0年在桂林市雁山区、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等银杏种植区 ,自始见病斑起 ,用对角线法随机取点 ,每点标定 4株银杏结果树 ,每树确定一个树枝 ,按病情分级标准 ,每月 15日左右观察和统计标定树枝上不同级别的叶片数 ,然后算出树上标定枝叶的病情指数 ,分析银杏叶枯发生规律 ;根据银杏品种、树龄、雌雄株 ,以及施肥状况、坡向、叶面追肥等不同进行调查 ,探讨它们与叶枯病发生的关系。结果是银杏叶枯病在桂北产区 ,始发期在 4月中下旬 ,较明显的 2次发病高峰分别在 6月 15日前和 8月 15日前。银杏的特性 (品种、树龄、雌雄株等 )、果园立地条件 (坡向、土壤状况等 )、栽培措施 (水肥管理、修剪清园等 )都会影响叶枯病的发生 ,但温度和降雨量是决定叶枯病发生和消长的主要因素。培育良种壮苗、选择立地条件良好的地块建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叶枯病 发生规律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邢光耀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都有较好抗性的有浚92-6、308和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小斑病 灰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药用植物新病害细辛叶枯病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傅俊范 王崇仁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41-248,共8页
本文系统报道了细辛叶枯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结果.该病是一种毁灭性新病害。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属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采用菌块... 本文系统报道了细辛叶枯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结果.该病是一种毁灭性新病害。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属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采用菌块切割水滴保温产孢法解决了病菌人工培养不能形成分生孢子的难题.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病菌可以产生红色素.越冬分生孢子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为病害初浸染提供大量菌源.低温高湿强光加在病害流行.采用种苗消毒、田园卫生、遮荫栽培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叶枯病 病原学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病害
下载PDF
中国桉树感病叶片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炳银 陈帅飞 《桉树科技》 2024年第1期82-94,共13页
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和畸腔菌科(Teratosphaeriaceae)真菌物种占从桉树感病叶片上分离到的至少382个真菌物种的44%以上。文章介绍了全球桉树感病叶片上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分子数据对球腔菌科和畸腔... 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和畸腔菌科(Teratosphaeriaceae)真菌物种占从桉树感病叶片上分离到的至少382个真菌物种的44%以上。文章介绍了全球桉树感病叶片上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分子数据对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分类的重要性;总结了分离于中国桉树感病叶片上基于分子数据鉴定的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等情况;概述了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的鉴定方法和在桉树上的致病力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叶斑病 桉树叶枯病 真菌病害 林木病害 病害防控
下载PDF
水稻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基因聚合品系抗性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锦江 肖友伦 +1 位作者 孟秋成 肖国樱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66,共8页
以Moroberekan和Tetep为稻瘟病抗性基因供体,镇恢084和IRBB21为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供体进行杂交和复交,通过系谱法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选育出5个农艺性状良好且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系08F039-7-2、08F039-1... 以Moroberekan和Tetep为稻瘟病抗性基因供体,镇恢084和IRBB21为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供体进行杂交和复交,通过系谱法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选育出5个农艺性状良好且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系08F039-7-2、08F039-11-2、08F014-2-1、08F017-15-1和A6-20-2。对这些品系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Xa4、Xa7和Pi157的08F039-7-2和08F039-11-2高抗白叶枯病,08F039-7-2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抗和中抗,08F039-11-2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中抗和抗。聚合Xa21和Pi-ta的08F014-2-1和08F017-15-1中抗白叶枯病,08F014-2-1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高抗和抗,08F017-15-1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抗和中抗;聚合Xa7、Xa21、Pi157和Pi-ta的A6-20-2高抗白叶枯病,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均为中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鉴定
原文传递
丽赤壳属真菌物种多样性及致病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全超 陈帅飞 《桉树科技》 2019年第1期41-55,共15页
丽赤壳属真菌的许多物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危害一些重要的林木、农作物和园艺类植物。由丽赤壳属病原菌引起的叶焦枯病是我国桉树的重大病害之一。本文概述了丽赤壳属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分布和危害。并介绍了丽赤壳属... 丽赤壳属真菌的许多物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危害一些重要的林木、农作物和园艺类植物。由丽赤壳属病原菌引起的叶焦枯病是我国桉树的重大病害之一。本文概述了丽赤壳属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分布和危害。并介绍了丽赤壳属真菌的致病性测试方法和抗病桉树基因型选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焦枯病 林木病害 病害防控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抗性种质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
15
作者 高刚强 刘海芳 +7 位作者 陈银银 燕树锋 刘天学 温涛 高意帆 赵霞 穆心愿 杨豫龙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0,共7页
以200份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2022-2023年夏分别进行小斑病菌的田间接种,综合两年数据共鉴定出高抗小斑病的玉米自交系3份,分别为K22、CML50和齐319;筛选到包括Mo17在内的抗性玉米自交系24份。选取K22和B73两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 以200份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2022-2023年夏分别进行小斑病菌的田间接种,综合两年数据共鉴定出高抗小斑病的玉米自交系3份,分别为K22、CML50和齐319;筛选到包括Mo17在内的抗性玉米自交系24份。选取K22和B73两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进行小斑病菌的室内接种。结果表明,48h和72h时,自交系K22叶片的病斑数、病斑面积和病斑面积比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自交系B73,进一步验证田间鉴定的准确性。48 h或72h时,高抗小斑病自交系K22与感病对照B73相比,5种防御酶活性增加14.32%~7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种质资源 防御酶 真菌病害 抗病性
原文传递
杨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防治药剂筛选及杨树抗病性评价
16
作者 冯连荣 矫丽曼 +5 位作者 张妍 王乃锐 王诗琦 彭儒胜 宋立志 池玉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为防治杨树叶枯病,利用单因素试验,对中荷64杨(P.×euramericana cv.‘N3016’)上分离获得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并开展了不同品种杨树抗叶枯病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链格孢菌菌... 为防治杨树叶枯病,利用单因素试验,对中荷64杨(P.×euramericana cv.‘N3016’)上分离获得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并开展了不同品种杨树抗叶枯病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适宜碳源为玉米粉,适宜氮源为酵母提取物,适宜培养温度范围为25~30℃,适宜pH为8,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致死温度为52℃。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显示,选用的5种生物制剂防治效果优于2种化学药剂,各药剂抑制作用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哈茨木霉(3亿菌落/g)、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g)、质量分数为10%的多抗霉素、质量分数为3%的中生菌素、质量分数为2%的宁南霉素、质量分数为50%的多菌灵、质量分数为75%的百菌清,将哈茨木霉(3亿菌落/g)和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g)作为防治链格孢菌的适宜药剂。选用7个黑杨派品种杨树,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法,开展了杨树抗叶枯病综合评价,确定中荷64杨为高感品种,中辽1号杨和欧美杨177为中感品种,渤丰1号杨、渤丰3号杨、辽育3号杨和欧美杨111为高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叶枯病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抗病性评价
下载PDF
玉米品种对山西各地区大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治家 张红 杜慧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56-60,共5页
从山西几个主要玉米产区(运城地区、忻州地区、晋东南地区)采集玉米大斑病标样,经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分别为n、0、123n 3个玉米大斑病的生理小种。为明确市场玉米品种对各区化小种的抗性情况,对22个玉米品种进行了... 从山西几个主要玉米产区(运城地区、忻州地区、晋东南地区)采集玉米大斑病标样,经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分别为n、0、123n 3个玉米大斑病的生理小种。为明确市场玉米品种对各区化小种的抗性情况,对22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菌株接种,并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山西省当前种植的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水平极低,高感病品种占4.5%,高抗病品种占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玉米大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强致病力菌的抗病性检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聚莹 屈振刚 +2 位作者 贾海民 陈丹 李术臣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9期66-67,共2页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品种推广面积较大,是玉米主产区的主流品种,建议严密监测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尽快筛选对强致病力菌株抗性好的高产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玉米小斑病 强致病力菌株 抗病性
下载PDF
澳洲坚果叶枯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桂芝 何双凌 +2 位作者 陶亮 岳海 贺熙勇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24,共5页
对云南澳洲坚果主产区叶枯病进行采样调查和病原菌分离,得到了216个菌落。其中,81.9%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p.),12.5%为炭疽菌,0.6%为拟茎点霉。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拟盘多毛孢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叶枯病主要病原菌。经形态学... 对云南澳洲坚果主产区叶枯病进行采样调查和病原菌分离,得到了216个菌落。其中,81.9%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p.),12.5%为炭疽菌,0.6%为拟茎点霉。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拟盘多毛孢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叶枯病主要病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澳洲坚果叶枯病主要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室内药剂毒力测试表明,对澳洲坚果叶枯病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40 g/L戊唑醇悬浮剂、12.5%烯唑醇悬浮剂,其次为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叶枯病 分离 鉴定 防治
原文传递
芒果叶疫病胁迫下水杨酸对芒果幼苗生理作用的影响
20
作者 杨郑州 谢晓娜 +1 位作者 李曦 欧阳秋飞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30-135,共6页
芒果属漆树科芒果属,性喜温暖,是世界五大热带水果之一,我国是世界芒果生产大国,近年来芒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由于疏于管理,使得芒果病虫害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多,给芒果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叶疫病是芒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为... 芒果属漆树科芒果属,性喜温暖,是世界五大热带水果之一,我国是世界芒果生产大国,近年来芒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由于疏于管理,使得芒果病虫害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多,给芒果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叶疫病是芒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为研究叶疫病菌侵染芒果后相关抗性指标的变化及水杨酸对芒果叶疫病的抗性诱导机制,为芒果叶疫病菌的防治提供参考。试验将水杨酸溶液喷洒于台农1号芒果幼苗叶面,然后将已纯化的叶疫病菌,通过针刺法接种到健康种苗,将感染叶疫病病菌的种苗进行胁迫处理。设不接种+喷无菌水、接种叶疫病菌+喷无菌水、接种叶疫病菌+0.5 mmol/L水杨酸3组,分别在第1、3、5、7、9、11天采样测定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只接种叶疫病菌后芒果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增加,经0.5 mmol/L水杨酸处理后提高了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脯氨酸含量。可见,外施水杨酸可以减缓叶疫病菌对芒果幼苗的伤害,提高芒果幼苗对叶疫病菌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芒果叶疫病 生理指标 针刺法 抗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