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行政化进程中高校涉法事务处理机构设置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丹 林紫 李长征 《科技视界》 2016年第12期109-110,共2页
专门的高校涉法事务处理机构是实施平安校园、依法治校建设的载体。国内探索与创新高校涉法事务处理工作10年来,高校涉法事务处理机构的组织模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聘请法律顾问、成立法律咨询专家小组,但在总体上,高校涉法事务... 专门的高校涉法事务处理机构是实施平安校园、依法治校建设的载体。国内探索与创新高校涉法事务处理工作10年来,高校涉法事务处理机构的组织模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聘请法律顾问、成立法律咨询专家小组,但在总体上,高校涉法事务处理机构建设和运行缺乏制度规范、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大,而且,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涉法事务处理机构。因此,有必要重新摸排、审视我国高校依法治校以及涉法事务处理机构设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色的高校涉法事务处理机构及运行模式,为平安校园建设及依法治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法律事物 机构设置 模式
下载PDF
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的理论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敬东 《国际法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3-17,共15页
加强涉外领域立法,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从建立走向成熟,涉外领域立法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 加强涉外领域立法,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从建立走向成熟,涉外领域立法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当前中国涉外领域立法工作以国家安全为重点,以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不断强化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有机衔接并持续推动中国法的域外适用法律体系建设。同时,涉外领域立法工作中仍存在着国际条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尚未明确、国内法的域外管辖权制度相对保守以及法律责任单一等问题。为更好地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国内立法的需求,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法治话语权,中国需要加快出台《对外关系法》,将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奉行的对外关系基本立场、方针政策以法律形式予以体现;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立法,加大对境内外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反制裁、反干涉立法,出台配套措施以确保相关立法发挥功效;在对外经贸领域相关立法中积极采纳高标准国际经贸新规则,以法律形式固定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形成的可复制推广的法律规则;完善现有管辖权制度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制度,并加快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大报告 涉外领域立法 涉外法律体系 涉外法治 国内法治
原文传递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治建设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瀚 《法学教育研究》 2021年第1期21-28,共8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大国的战略高度,坚持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建设。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提出,对贯彻我国法治理论和依法治国理念有重大意义,能够促成我国通过涉外法治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稳健地参与全球...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大国的战略高度,坚持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建设。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提出,对贯彻我国法治理论和依法治国理念有重大意义,能够促成我国通过涉外法治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稳健地参与全球秩序构建,更有力地破解单边主义,应对相关摩擦。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理论内容,统筹推进中国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切实加强涉外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对涉外法治人才实行专门的单独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提高涉外法治人才综合素质,将国际法学科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的标准,纳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估的议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筹法治 国内法治 涉外法治 外法治人才培养
下载PDF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要点解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熊光清 《国家治理》 2022年第22期9-14,共6页
当前,我国涉外法律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有效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及国家的利益,迫切需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明确涉外法治工作的着力点,加强涉外法治的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要不断加强涉... 当前,我国涉外法律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有效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及国家的利益,迫切需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明确涉外法治工作的着力点,加强涉外法治的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要不断加强涉外立法工作、加强涉外执法与涉外司法的国际合作,完善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要增强运用法治手段处理涉外民商事纠纷的能力,有效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国内法治 涉外法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国际法治中的跨国司法对话与中国的因应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珮茹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伴随着全球司法议题的变化和司法理念的革新,跨国司法对话越来越广泛地发生于法院之间。根据参与对话的法院在国内和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相对地位高低,跨国司法对话可分为横向对话、纵向对话和混合型对话三大类。跨国司法对话能够促进国际... 伴随着全球司法议题的变化和司法理念的革新,跨国司法对话越来越广泛地发生于法院之间。根据参与对话的法院在国内和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相对地位高低,跨国司法对话可分为横向对话、纵向对话和混合型对话三大类。跨国司法对话能够促进国际义务的接受和执行,并提升国内判决的说服力。在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国司法被赋予了积极参与构建涉外法治的新使命。为扩大中国法院及其判决的国际影响力,应当完善中国法院开展跨国司法对话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深化通过跨国司法对话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不断提升我国涉外案件的国际影响力和鼓励中国法院积极与外国法院开展互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司法对话 中国法院 涉外法治
下载PDF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视角下我国海洋自然保护的规范建构 被引量:4
6
作者 秦天宝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60,共18页
伴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更艰巨复杂的挑战,未来应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战略背景下,对我国海洋自然保护的目标实现进行阶段、程度、时空的区分解构和规范建构。就国... 伴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更艰巨复杂的挑战,未来应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战略背景下,对我国海洋自然保护的目标实现进行阶段、程度、时空的区分解构和规范建构。就国内法面向来看,应结合我国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既有成就,在整体系统观指导下促进“陆海统筹”战略在海洋自然保护领域的法律化表达。就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面向来看,应紧密结合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增强软实力的诉求,在立足中国特色、维护国家主权权益的前提下对国际海洋法治先进经验进行移植。就参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重建、融入国际海洋法治建设的面向来看,我国应秉持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之理念投身全球及区域海洋综合治理,实现从国际海洋规则的“接受者”向“制定者”的身份转变。未来,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宜紧扣“硬法”“软法”的法律制度设计与治理主体及参与模式构造的“法”与“治”两条线索,在“陆海统筹”“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三重面向中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地有效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海洋自然保护 陆海统筹 海洋强国 海洋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涉缅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路径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红春 徐敏慧 《法学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158-174,共17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涉外法律体系建设层面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卓越法律人才"升级为"卓越法治人才",但现有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对"一带一路"诉求下精通国别法与区域法,以及熟悉五通与...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涉外法律体系建设层面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卓越法律人才"升级为"卓越法治人才",但现有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对"一带一路"诉求下精通国别法与区域法,以及熟悉五通与重点投资行业的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理解,导致对涉外卓越法治人才作用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目前已有的成效显著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得到全面推广,联合培养平台搭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企业合规意识强化以及国际事务综合处理能力提升等培养机制的欠缺,难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构筑坚实的法治屏障。本文以对缅投资法律服务实证调研为基础,通过检视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涉缅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五个有效路径,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的培育提供一个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涉外法治 卓越法治人才 协同育人 对缅投资
下载PDF
法律英语专业设置内涵研究
8
作者 张法连 孙贝 《中国ESP研究》 2024年第2期153-163,173,共12页
法律英语专业设置是培养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的前提,影响着国家涉外法治建设的推进。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法律英语的专业特性、专业归属和专业性质,重点剖析了培养目标、教学原则、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评估六个方面。涉外... 法律英语专业设置是培养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的前提,影响着国家涉外法治建设的推进。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法律英语的专业特性、专业归属和专业性质,重点剖析了培养目标、教学原则、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评估六个方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基础,加速推进法律英语专业设置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英语专业 专业内涵 涉外法治
原文传递
论我国海关法律体系涉外法治功能的制度完善
9
作者 贝景波 沈红宇 +1 位作者 刘云松 古丽雅 《海关法评论》 2023年第1期3-14,共12页
近年来,美国通过长臂管辖、单边制裁等制度强化了国内法的域外适用,为其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服务。为此,欧盟通过建立健全阻断机制保护区域内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也在持续探索部门法域外适用的立法实践。海关应当以维护国际秩序、体现平... 近年来,美国通过长臂管辖、单边制裁等制度强化了国内法的域外适用,为其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服务。为此,欧盟通过建立健全阻断机制保护区域内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也在持续探索部门法域外适用的立法实践。海关应当以维护国际秩序、体现平等对等以及坚持问题导向为原则,从域外适用、检验检疫准入、进出境禁限管制、技术性贸易措施、巩固促进贸易便利化五个方面强化法律体系涉外法治功能,使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兼具斗争性、对等性和促进性的多重属性,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涉外法治工具箱”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关法律体系 涉外法治 域外适用 制度
原文传递
法治“一带一路”的内涵与构建路径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灵桂 《国际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3-20,共18页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建设法治“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全球治理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因应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建设法治“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全球治理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因应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法治“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成为中国对全球治理提供的崭新智慧方案。建设法治“一带一路”,应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指导性原则,加强涉外立法、执法、司法体系建设,推动与东道国相关标准的协调和协同,发挥双边、诸边、多边经贸协议及对接机制的功能,不断加强国际法、国别法的研究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带一路” 法治“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国际法 涉外法治
原文传递
外贸、外资与经济再全球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业鹭 《中国发展》 2024年第3期37-65,共29页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我国外贸外资和知识产权国际贸易面临新的困难、机遇与挑战。通过材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十个城市的外贸外资和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情况,了解到各地方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再全球化,我国外贸外资和知识产权国际贸易面临新的困难、机遇与挑战。通过材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十个城市的外贸外资和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情况,了解到各地方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开展制度型开放试点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国际贸易纷争增多、国内企业内卷所致外贸产品质量下降、部分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跨境数据流动国际规则差异等十个问题。综合调查研究,该文提出十点政策建议,包括:积极参与经济再全球化过程,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力量;强化优势产品及供应链保障,占领全球市场制高点;构建相关评估体系,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水平;探索跨境数据流动便利,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制定外资认定流程标准,完善市场准入清单;积极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改善政府监管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维护海外中国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经济治理 国际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 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 知识产权贸易 数字贸易 涉外法治
下载PDF
《国标》视角下对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安国江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8-12,共5页
《国标》提高了普通高等学校举办法学类专业的标准。为了实现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国标》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公安院校举办的法学专业也概莫能外。公安院校法学专业应在坚持本色、打造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毕业学... 《国标》提高了普通高等学校举办法学类专业的标准。为了实现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国标》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公安院校举办的法学专业也概莫能外。公安院校法学专业应在坚持本色、打造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毕业学生从事法律实践所反映出来的能力缺失情况,进行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且重点应加强公安法务课程的体系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院校 法学专业 课程设置 公安法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