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诊治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被引量:57
1
作者 姜泊 刘思德 +5 位作者 智发朝 白岚 韩宇晶 周殿元 潘德寿 万田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18个月中共发现34例LST 35个病变。其中黏膜内癌4例,锯齿状肿瘤2例。35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5个,结节混合型18个,假凹陷型2个。病变最大为68 mm×85 mm;11~20mm 8个,21~30 mm 13个,30 mm以上14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10个,其中8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Ⅳ型22个,其中16个为绒毛状腺瘤,1个黏膜内癌;ⅤA型3个,均为黏膜内癌。35个病变全部即时或择期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出血和局限性腹膜炎各1例。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探讨 被引量:31
2
作者 龚伟 刘思德 +4 位作者 智发朝 白杨 周丹 黄颖 姜泊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5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且直径〉2cm的32例病变进行ESD治疗,回顾性分析病变特征(如病变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手术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且直径〉2cm的32例病变进行ESD治疗,回顾性分析病变特征(如病变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手术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结果32例大肠LST,肿瘤直径2.5~8.0cm,平均(4.1±2.1)om,29例(90.6%)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术时间25—300min,平均(75.7±66.0)min。术中5例(15.6%)出现动脉血管出血,行止血夹或电凝成功止血;迟发性出血2例(6.25%);穿孔3例(9.4%),均行内镜下金属夹闭合,内科治疗成功。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瘤变19例、高级别瘤变6例、癌变7例。病变局限于黏膜层25例,黏膜下浅层(sm1)5例,黏膜下深层(sm2)2例追加外科手术。2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0±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直径〉2cm的LST,选择ESD治疗切除彻底,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Non-polypoid colorectal neoplasms:Classification,therapy and follow-up 被引量:21
3
作者 Antonio Facciorusso Matteo Antonino +2 位作者 Marianna Di Maso Michele Barone Nicola Muscatiell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17期5149-5157,共9页
In the last years,an increasing interest has been raised on non-polypoid colorectal tumors(NPT) and in particular on large flat neoplastic lesions beyond 10 mm tending to grow laterally,called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 In the last years,an increasing interest has been raised on non-polypoid colorectal tumors(NPT) and in particular on large flat neoplastic lesions beyond 10 mm tending to grow laterally,called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LSTs and large sessile polyps have a greater frequency of high-grade dysplasia and local invasiveness as compared to pedunculated lesions of the same size and usually represent a technical challenge for the endoscopist in terms of either diagnosis and resection.According to the Paris classification,NPTs are distinguished in slightly elevated(0-Ⅱa,less than 2.5 mm),flat(0-Ⅱb) or slightly depressed(0-Ⅱc).NPTs are usually flat or slightly elevated and tend to spread laterally while in case of depressed lesions,cell proliferation growth progresses in depth in the colonic wall,thus leading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submucosal invasion(SMI) even for smaller neoplasms.NPTs may be frequently missed by inexperienced endoscopists,thus a careful training and precise assessment of all suspected mucosal areas should be performed.Chromoendoscopy or,if possible,narrow-band imaging technique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SMI risk of NPTs,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it pattern and vascular pattern may be useful to predict the risk of SMI and,therefore,to guide the therapeutic decision.Lesions suitable to endoscopic resection are those confined to the mucosa(or superficial layer of submucosa in selected cases) whereas deeper invasion makes endoscopic therapy infeasible.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piecemeal for LSTs > 20 mm,en bloc for smaller neoplasms) remains the first-line therapy for NPTs,whereas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high-volume centers or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large LSTs for which en bloc resection is mandatory and cannot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EMR.After piecemeal EMR,follow-up colonoscopy should be performed at 3 mo to assess resection completeness.In case of en bloc resection,surveillance colonoscopy should be scheduled at 3 years for adenomatous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olypoid lesion Non POLYPOID tumors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COLORECTALCANCER injection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大于20m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廖斐 刘玉兰 +2 位作者 沈磊 张吉翔 董卫国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LSTs)的内镜下特征并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 的结直肠 LSTs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 ESD 治疗的72例 LSTs患者病例资料,观察 LSTs 的内镜下类型、大小、位置、整块切除... 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LSTs)的内镜下特征并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 的结直肠 LSTs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 ESD 治疗的72例 LSTs患者病例资料,观察 LSTs 的内镜下类型、大小、位置、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R0)及相关并发症。结果经 ESD 切除75个结直肠 LSTs,其中颗粒型 LSTs(LST-G)52例,非颗粒型 LSTs(LST-NG)23例;37.3%(28/75)的 LSTs 发生在近端结肠,62.7%(47/75)的 LSTs 发生在远端结肠;平均肿瘤大小为(33±17)mm(20~100 mm)。平均 ESD 操作时间为(75.6±34.1)min(45~160 min),整块切除率为90.7%(68/75),R0为84.0%(63/75)。ESD 并发穿孔和出血的概率分别为5.3%(4/75)、4.0%(3/75)。LSTs 的亚型分析是:LST-G 的直径>LST-NG(P =0.025);LST-G 相对于 LST-NG 更容易侵犯黏膜下层(P =0.029);但两种类型的位置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64)。结论ESD 治疗直径>20 mm 的结直肠 LSTs 较为安全有效,术前通过内镜下亚型分析联合其它内镜技术预测 LSTs 的病理及肿瘤恶变性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亚型 结直肠
原文传递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龚伟 黄应龙 +1 位作者 苏秉忠 姜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在南方医院内镜中心检查并治疗的LST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内镜下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肿瘤切除方法等,对L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在南方医院内镜中心检查并治疗的LST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内镜下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肿瘤切除方法等,对L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发现LST 111例,其中89例(80%)为颗粒型LST(LST-G),22例(20%)为非颗粒型LST(LST-NG);LST-NG的平均大小明显大于LST-G[(23.9±8.8)mm vs(34.4±18.2)mm,P=0.009],且恶性肿瘤的发生比例也明显高于LST-G(P=0.011);LST-G主要位于直肠(63%),而LST-NG则主要位于右半结肠(54%)(P<0.001);两种类型LST的主要腺管开口分型存在很大差异,LST-G以Ⅳ型为主(62%),而LST-NG以ⅢL和Ⅴ型为主[ⅢL54%(12/22),Ⅴ36%(8/22)]。结论 LST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非隆起型肿瘤病变,颗粒型和非颗粒型LST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病理 腺管开口分型
下载PDF
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敏 李秀雄 +2 位作者 吴定芳 莫雪飞 劳秋婵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13期2131-2134,共4页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并分析其路径。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LST患者52例。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社会支...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并分析其路径。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LST患者52例。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社会支持量表(SSRS)及医学应对问卷(MCMQ)分析患者的心理弹性情况及其路径。结果患者CD-RISC总分为(57.82±12.43)分;CD-RISC得分与GSES得分,SSRS总分及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得分,以及MCMQ面对应对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831、0.863、0.776、0.801、0.663、0.577,P<0.05);自我效能、主观支持、面对应对及屈服应对是心理弹性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自我效能及主观支持对心理弹性有直接及间接效应;面对应对及屈服应对对心理弹性有直接效应。结论LST患者心理弹性较差,自我效能、主观支持、面对应对及屈服应对是心理弹性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心理弹性 精神卫生 社会支持 路径分析
下载PDF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7
作者 施海韵 许瑶 +5 位作者 李鹏 俞力 牛应林 李巍 冀明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手术期间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侧向发育型肿瘤
原文传递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艳 张伟 张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36期2102-2108,共7页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6-01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大...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6-01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大小、LST分型、病变部位、病理类型、腺管开口,并分析腺管开口、腺管分型与病理分型关系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2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1,年龄以60-69岁、50-59岁最为多见;病灶直径主要为20-29cm;病灶主要位于直肠,其次为乙状结肠;病理分型以绒毛状腺瘤最为多见,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癌;病灶分型以颗粒均一型最为常见,其次为结节混合型;腺管开口主要为ⅢL型;结节混合型和颗粒均一型均以Ⅳ型开口为主,假凹陷型以ⅤA型开口为主,扁平隆起型以ⅢL型开口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ⅤA型腺管开口均为黏膜内癌,Ⅳ型多为绒毛状腺瘤,ⅢL型多为管状腺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9例(7.50%),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治疗61例(50.83%),内镜分次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50例(41.67%);EMR和EPMR组LST病灶分布主要为结肠和直肠, ESD组均分布为直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EMR组LST直径主要为10-19 cm、20-29 cm, ESD组和EPMRLST直径主要为20-29cm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PMR术后复发率高于EMR组、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T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易患病;病变大小多为20-29cm;直肠为其好发部位;病灶分型主要为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腺管开口主要为ⅢL型,病理类型多为绒毛状腺瘤,不同病理分型、病灶分型腺管开口存在明显差异; EMR和EPMR术是治疗LST的常见术式, ESD常用于治疗直肠病变; 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特征 内镜 手术
下载PDF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柳娟 刘宇虎 +4 位作者 吴清时 罗北京 磨玉联 唐志平 孔宪和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646-648,共3页
目的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 目的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2年中共发现39例LST病变。其中黏膜内癌1例,锯齿状肿瘤1例。39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8个,结节混合型20个,假凹陷型1个。病变最大为35mm×43mm;11~20mm12个,21~30mm15个,30mm以上12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21个,其中17个为管状腺瘤;Ⅳ型14个,其中10个为绒毛状腺瘤;Ⅴ型1个,为黏膜内癌。所有病例均行EMR或EPMR切除。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内镜窄带成像术能缩短检查时间。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V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无症状人群的检查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侧向发育型 腺管开口 染色法 放大内镜 内镜窄带成像术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根治性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玫丽 郭永红 +3 位作者 段天英 谭玉勇 吕梁 刘德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radical surgery,RS)治疗直径>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1月至2...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radical surgery,RS)治疗直径>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82例直径>5 cm的无深部黏膜下浸润的大肠LST患者(T1 SM2,≥1 000μm),其中52例接受ESD治疗,30例接受RS(包括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术和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局部复发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ESD组和RS组病灶大小分别为(5.80±1.20) cm和(5.53±0.69) cm(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7.69%,4/52)明显低于根治性手术组(33.33%,10/30;P<0.01)。ESD组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短于RS组(P<0.05)。结论:ESD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较大LST的方法。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短期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RS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根治性手术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结果
下载PDF
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小娜 常宇峰 +5 位作者 赵江维 刘莉 杨占领 宋捷 金鹏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ting-EMR)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直径在15~30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中进行了Precutting-EMR治疗,观察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ting-EMR)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直径在15~30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中进行了Precutting-EMR治疗,观察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者29例(90. 6%),病理证实为完全切除者28例(87. 5%)。对于21~30 mm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 0%、82. 6%。仅有1例(3. 1%)病灶发生迟发性出血,所有治疗均未发生术中穿孔。圈套器的正确使用是保证Precutting-EMR效果的关键。结论 Precutting-EMR技术降低了结直肠LSTs内镜下切除的技术难度,同时保证了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中小型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性肿瘤 内镜下切除
下载PDF
老年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恶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炎钦 林峥嵘 +2 位作者 钟世顺 郑金辉 梁玮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92-897,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年龄≥60岁)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s,LST)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经内镜诊... 目的探讨老年人(年龄≥60岁)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s,LST)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经内镜诊断并治疗的212例年龄≥60岁的LST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病理性质与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药物情况、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及内镜下表现(大小、部位、形态等)的相关性,并分析总结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212例患者男119例、女93例,年龄(68.76±6.37)岁,病灶大小(26.10±15.64)mm,内镜治疗204例(96.2%),外科治疗8例(3.8%),内镜下治愈性切除率99.5%(203/204)。术后病理提示HGIN占34.9%(74/212),癌变占7.6%(16/21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是否服用抗凝药、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均不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病灶大小(P<0.001)、病灶位置(P=0.002)、病灶形态(P<0.001)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20 mm(P=0.001),病灶形态为结节混合型(P=0.020,OR=2.624,95%CI:1.161~5.933)或假凹陷型(P=0.012,OR=10.009,95%CI:1.667~60.080)是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的LST患者,病灶大小及形态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老年人的结肠镜检查及早期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危险因素 老年人 侧向发育型肿瘤 癌变
原文传递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变的内镜学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施海韵 许瑶 +9 位作者 曹飞 李鹏 牛应林 王拥军 李巍 俞力 吕富靖 孟凡东 冀明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23例患者341处病变。假凹陷型LST的癌变率最高[85.48%(53/62)],其次为结节混合型[76.97%(117/152)],均显著高于颗粒均一型[29.51%(18/61),P均<0.001]和扁平隆起型[24.24%(16/66),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假凹陷型(P<0.001,OR=18.40,95%CI:7.46~45.42)、结节混合型(P<0.001,OR=10.45,95%CI:5.30~20.58)、位于直乙部位(P<0.001,OR=2.33,95%CI:1.47~3.69)、直径≥2 cm(P<0.001,OR=2.60,95%CI:1.60~4.00)是病变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假凹陷型(P<0.001,OR=17.51,95%CI:7.06~43.43)、结节混合型(P<0.001,OR=8.25,95%CI:4.07~16.73)、直径≥2 cm(P=0.032,OR=1.80,95%CI:1.05~3.08)是结直肠LST发生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当LST为假凹陷型、结节混合型或直径≥2 cm时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高,需要采取整块切除的方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月晓 张肖丽 +4 位作者 李炳庆 于洋 付欣姿 刘璐 陈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患者经内镜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92例结直肠LST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采用EMR治疗患者38例(EMR组),ESD治疗患者54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患者经内镜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92例结直肠LST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采用EMR治疗患者38例(EMR组),ESD治疗患者54例(ESD组),观察2种治疗方法分别对LSTs 4种亚型治疗情况。[结果]EMR组、ESD组患者在性别、分型、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R、ESD治疗颗粒均一型(LST-G-H)组手术操作时间均较短,与结节混合型(LST-G-NM)、假凹陷型(LST-NG-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隆起型(LST-NG-F)组操作时间短于LST-NG-PD组(P<0.05);EMR治疗LST-G-H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较高为71.43%、57.14%,LST-NG-PD组较低为42.86%、28.57%;ESD治疗LST-G-H、LST-NG-F、LST-NG-PD组整块切除率为100.00%,LST-G-H、LST-NG-F组完全切除率为100.00%,而LST-NG-PD完全切除率较低;EMR治疗后,LST-NG-PD出现1例术中穿孔,LST-G-NM出现1例出血,LST-G-NM、LST-NG-PD复发率较高,达31.58%和42.86%;ESD治疗后,LST-NG-PD穿孔率、出血率、复发率都较高均为25.00%,ESD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治疗组(P<0.05),而术后复发率低于EMR治疗组(P<0.05)。[结论]EMR、ESD治疗LST-G-H操作时间均短,EMR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高,ESD治疗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低,临床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不同亚型
原文传递
内镜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崔永康 李爽 +1 位作者 侯立新 李书 《胃肠病学》 2020年第3期167-170,共4页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结肠镜检查中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癌变率较高。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结肠镜检查中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癌变率较高。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88例结直肠LS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MR(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采用分片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和1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EMR组操作时间优于ESD组[(23.73±6.19)min对(65.13±13.76)min],ESD组整块切除率(97.7%对59.1%)和复发率(11.4%对31.8%)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EMR组复发患者多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结论:对于结直肠LST的内镜治疗,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方式。EMR操作时间较短,但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更适合采用ES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 mm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史济华 李文彬 +4 位作者 张晓宇 王奕然 王征 许乐 罗庆锋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1年第12期991-996,共6页
目的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 mm、活检病... 目的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 mm、活检病理为结直肠腺瘤或腺癌的患者共82例,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ESD及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82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病变长径(29.72±10.74)mm,分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组46例,主要位于升结肠及回盲部(47.8%,22/46);腔内突出型肿瘤组36例,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其中约一半位于乙状结肠(52.8%,19/36)。总体的整块切除率81.7%(67/82),治愈性切除率72.0%(59/82),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4%(2/82)和1.2%(1/82)。LST-G、LST-NG、腔内突出型肿瘤3组的治愈性切除率[91.4%(32/35)、63.6%(7/11)、55.6%(20/36),P=0.003]和外科手术率[8.6%(3/35)、18.2%(2/11)和36.1%(13/36),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形态为腔内突出型肿瘤(OR=3.396,95%CI:1.014~11.374,P=0.047)和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F2型)(OR=5.508,95%CI:2.216~13.692,P=0.001)是长径≥20 mm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治疗长径≥20 mm的结直肠肿瘤总体有效、安全,但不同类型病变的黏膜下侵犯比例和治疗结局存在一定差异,腔内突出型肿瘤和严重的黏膜下层纤维化是造成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腔内突出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鲁斌 于红刚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8年第6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行内镜下治疗的78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14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3例,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24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行内镜下治疗的78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14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3例,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2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7例;比较并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平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EMR、EPMR、Pre-cut-EMR、ESD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23.9±7.9)min、(31.1±7.6)min、(24.7±6.5)min、(52.4±17.1)min,完整切除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7.7%、0%、22.2%,EPMR治疗复发率为7.7%,其余治疗方法无复发病例。[结论]EMR、EPMR、Pre-cutEMR、ESD均为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势,故临床上可根据病灶具体情况、本医院内镜设备及内镜操作水平并结合患者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原文传递
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指征分析(含视频) 被引量:5
18
作者 金燕 龚镭 +7 位作者 王小云 金士毛 唐学军 彭晓斌 朱颖伟 姚礼庆 周平红 李剑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7-721,共5页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re-cut-EMR治疗的结直肠LST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病灶临床特征与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共132例结直肠LSTs病变纳入研究,LSTs内镜分型中颗粒均一型29例(22.0%),结节混合型43例(32.6%),扁平隆起型58例(43.9%),假凹陷型2例(1.5%)。LSTs病灶直径(2.3±1.5)cm(2.0~5.0 cm)。病灶位于直肠36例(27.3%),乙状结肠15例(11.4%),降结肠10例(7.6%),结肠脾曲17例(12.9%),横结肠21例(15.9%),结肠肝曲24例(18.2%),升结肠6例(4.5%),盲肠3例(2.3%)。LSTs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43.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52.3%),黏膜内癌2例(1.5%),癌变3例(2.3%)。132例LSTs病灶应用pre-cut-EMR治疗,手术时间(25.3±13.6)min(20~65 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5.5%(126/132),完整切除率100.0%(132/132)。术中穿孔2例(1.5%),均位于乙状结肠,病灶直径分别为4.0 cm、4.5 cm。术中即刻出血12例(9.0%),术后迟发出血2例(1.5%)。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期间病灶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内镜下应用pre-cut-EMR治疗直径<4.0 cm的结直肠LSTs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预切开 侧向发育型肿瘤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价值(附视频)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晨 徐美东 +7 位作者 姚礼庆 周平红 钟芸诗 张轶群 陈巍峰 秦文政 胡健卫 李全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4年第6期447-452,共6页
目的研究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20例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按内镜下表... 目的研究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20例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按内镜下表面形态将120例LST进行分型,统计各型LST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然后对L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直肠LST病变中84例为颗粒型(84/120,70%),36例为非颗粒型(36/120,30%),平均病变大小为35 mm。其中绒毛状管状腺瘤占38.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3%,黏膜下癌7.5%。平均手术时间为:51.8±28.16(17~110)min,整块切除率为98.3%,完整切除率为95.0%,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0.8%。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2%,穿孔发生率为3.3%。平均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复发率为0.8%。结论直肠LST病变大于2 cm,存在较高的恶变潜能。ESD治疗LST病变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是直肠LST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胃肠内窥镜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觅柱 孟宪梅 党彤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0年第4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腺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