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三种术式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唱宽 谷天祥 李峰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术式,探讨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方法回顾分析127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资料,采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68例(A1组),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39例(A2组),非体外循环彩超引导下封堵手术20例(B...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术式,探讨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方法回顾分析127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资料,采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68例(A1组),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39例(A2组),非体外循环彩超引导下封堵手术20例(B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 A1、A2组除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除在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A1及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间隔缺损治疗已由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发展为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现在非体外循环彩超引导下封堵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被越来越多心外科医生所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侧开胸 小切口 经胸封堵术
下载PDF
呼气末正压对侧卧位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患儿肺不张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贺盼 孙瑛 +3 位作者 杨艳艳 白洁 郑吉建 张马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1-785,共5页
目的·应用肺超声评估侧卧位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患儿肺不张的发生率,探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对此类患儿肺不张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 目的·应用肺超声评估侧卧位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患儿肺不张的发生率,探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对此类患儿肺不张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择期侧卧位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的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随机分为PEEP组(P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P组患儿在气管插管后即刻予5 cmH_(2)O PEEP维持,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儿在气管插管后即刻予5 cmH_(2)O PEEP维持,直至手术开始。分别于机械通气后1 min(T1)、手术开始前1 min(T2)、手术后即刻(T3)共3个时间点行肺超声检查。记录2组患儿的肺超声评分,比较其肺不张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在T1、T2时肺不张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3时P组患儿肺不张发生率较C组明显降低(P=0.000)。C组患儿在T3时的肺不张发生率较T1、T2时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PEEP可显著降低侧卧位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患儿肺不张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不张 呼气末正压 肺超声 先天性心脏病 侧卧位开胸手术
下载PDF
右胸小切口外科治疗先天性房室缺21例
3
作者 刘治元 梁锦崧 +2 位作者 许伟 吴东信 欧斌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12期1470-1472,共3页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术式与传统正中开胸术式优缺点比较。方法:采用右胸小切口治疗先心病患者,其中房缺6例,室缺15例。结果:与传统正中开胸术式对比,右胸小切口具有切口隐蔽美观、出血少、恢复快、费用少等特点。结论:有适应征患儿可以...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术式与传统正中开胸术式优缺点比较。方法:采用右胸小切口治疗先心病患者,其中房缺6例,室缺15例。结果:与传统正中开胸术式对比,右胸小切口具有切口隐蔽美观、出血少、恢复快、费用少等特点。结论:有适应征患儿可以采用右胸小切口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心病 房室缺 侧开胸 小切口
下载PDF
右胸外侧小切口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793例体会 被引量:54
4
作者 刘迎龙 张宏家 +4 位作者 孙寒松 李守军 闫军 苏俊武 于存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介绍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  方法 :经右外侧第 4或第 3肋间入胸 ,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793例。修补房间隔缺损 180例 ,室间隔缺损 45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32例 ,法乐四联... 目的 :介绍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  方法 :经右外侧第 4或第 3肋间入胸 ,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793例。修补房间隔缺损 180例 ,室间隔缺损 45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32例 ,法乐四联症 95例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17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7例及其他畸形 10例 ;合并畸形包括 :动脉导管未闭 ,左上腔静脉 ,肺静脉畸形引流 ,右心室流出道狭窄 ,单冠状动脉畸形等。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死亡 3例 (死亡率 0 .38% ) ,1例因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 ,1例因气管插管故障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其它患儿术后并发症少。  结论 :这种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剖胸矫治某些小儿常见的心脏畸形 ,它具有损伤小 ,瘢痕隐蔽 ,不破坏胸廓完整性 ,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 ,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先天性心脏畸形 右胸外侧小切口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创伤指标、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晓亮 谢晓阳 +1 位作者 杨彦辉 王毅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7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创伤指标、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依据患者意愿将分为全胸腔镜手术组(n=40)和后外侧开胸手术组(n=40)两组,对两...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创伤指标、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依据患者意愿将分为全胸腔镜手术组(n=40)和后外侧开胸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创伤指标、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胸腔镜手术组患者的血清CRP、IL-6、IL-2R、SAA水平均显著低于后外侧开胸手术组(P<0.05),CD_4^+、CD_8^+、CD_4^+/CD_8^+均显著高于后外侧开胸手术组(P<0.05),PF、RF、EF、CF、SF、GOL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开胸手术组(P<0.05),FA、NV、PA、DY、SL、AL、CO、DI、FD评分均显著低于后外侧开胸手术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较后外侧开胸手术更能有效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创伤指标、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手术 后外侧开胸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 创伤指标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大伟 吴彦峥 杨广义 《临床肺科杂志》 2018年第7期1198-1201,共4页
目的分析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和后外侧开胸手术(PLT)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成实验组(胸腔镜组,n=40)和对照组(后外侧开胸组,n=40),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创伤情况、免... 目的分析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和后外侧开胸手术(PLT)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成实验组(胸腔镜组,n=40)和对照组(后外侧开胸组,n=40),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创伤情况、免疫功能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创伤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天外周血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白介素-6和白介素-2受体)均有所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 d、7 d检测到的CD_4^+、CD_8^+、CD_4^+/CD_8^+比例和NK细胞、L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实验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较后外侧开胸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的创伤程度低,有助于术后免疫功能的保护,患者的生存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后外侧开胸术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比较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创伤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谢保东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2期26-27,共2页
目的:本文就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创伤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88例需行开胸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本文就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创伤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88例需行开胸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其中对照组52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开胸手术,干预组36例患者采用胸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早期创伤指标和免疫功能情况。结果:干预组早期创伤指标和免疫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开胸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全胸腔镜的治疗方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手术 后外侧开胸手术 创伤指标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右侧剖胸心脏不停跳下行房室缺修补64例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玉春 王恩伟 邢西忠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右侧剖胸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方法64例均采用腋中线至锁骨中线6~10cm弧形切口,经第4肋间入脑。心包自隔神经前2cm处电凝切开,上至升主动脉心包反折处,下至下腔静脉入口处,悬吊心包于切... 目的右侧剖胸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方法64例均采用腋中线至锁骨中线6~10cm弧形切口,经第4肋间入脑。心包自隔神经前2cm处电凝切开,上至升主动脉心包反折处,下至下腔静脉入口处,悬吊心包于切口周边。阻断上、下腔静脉,心脏在空跳下平行房室沟切开右心房显露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处。缺损小于2.5cm的ASD直接缝合14例,大于2.5cm的ASD取自体心包片4-0Pro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16例。小于1.0cmVSD直接缝合修补26例,大于1.0cmVSD用涤纶片5~0Prolene线连续缝合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4±1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4~8h。平均住院8d痊愈出院,随访2~18个月,均恢复健康,心功能达Ⅱ级以上。结论右胸切口结合心脏不停跳行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损伤轻,出血少,切口隐蔽美观,可避免心肌再灌注性损伤,有利于心功能恢复,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胸 心脏不停跳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修复术
下载PDF
经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室间隔缺损合并复杂畸形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哲 范祥明 +2 位作者 李磊 吴永涛 刘迎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32-34,56,共4页
目的:分析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需行心底部操作的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需行心底部复杂操作(干下型VSD或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或主动脉瓣下狭窄)的VSD 84例(A组),和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 目的:分析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需行心底部操作的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需行心底部复杂操作(干下型VSD或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或主动脉瓣下狭窄)的VSD 84例(A组),和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不合并心底部畸形的VSD450例(B组),A组在矫治心内畸形的同时需切开主动脉、肺动脉或者右心室流出道。通过对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监护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在心底部进行复杂操作对手术的影响和治疗效果。结果:尽管A组比B组需要更长的体外循环时间[(60.68±16.12)vs.(47.07±16.55)分,P<0.05]和主动脉阻断时间[(37.68±12.84)vs.(25.16±12.60)分,P<0.05],但在术后评价指标,机械通气时间9.18vs.8.51小时、术后引流量(96.98 vs.92.30m L)、监护室停留时间(1.44 vs.1.40)天、术后住院时间[(7.00±1.76)vs.(7.06±2.23)天,P<0.05]。两组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A组有3例血痰、肺部感染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B组有9例患儿术后血痰,2例肺部感染,临时起搏器4例。结论: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VSD的同时行心底部复杂操作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 心底部复杂操作 室间隔缺损修补
下载PD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ase-Control Study To Evaluate Mini Right Thoracotomy versus Conventional Sternotomy For Mitral Valve Repair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10
作者 Ashok Kumar Chahal Preeti Gehlaut +5 位作者 Sanjay Johar Ashish Asija Divya Arora Naveen Malhotra Kuldeep Singh Lallar Shamsher Singh Lohchab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6年第11期139-152,共14页
Purpose: Right mini thoracotomy has been evaluated in many studies for mitral valve repair mainly in degenerative valvular disease but not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Mitral valve repair is more challenging in rheumat... Purpose: Right mini thoracotomy has been evaluated in many studies for mitral valve repair mainly in degenerative valvular disease but not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Mitral valve repair is more challenging in rheumatic etiology due to complexity of lesions.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ase control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repair through mini right thoracotomy an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outcomes with sternotomy in rheumatic patients. Methods: 25 patients of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underwent mitral valve repair through mini right thoracotomy (group I). Various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with 25 patients of mitral valve repair through sternotomy (group II). On follow up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in both groups for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Results: The various pre-operative dem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comparable in two groups. Equal rate of mitral valve repair (group I-21/25, 84% and group II-21/25, 84%) was achieved in both groups. The variou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linical parameters were better in group I .There were equivalent functional and valve related outcomes in both groups in term of NYHA class (1.28 ± 0.613 vs 1.08 ± 0.276, P = 0.144), post-operative mitral valve area (2.43 ± 0.891 vs 2.82 ± 0.662, P = 0.090), incidence of more than mild mitral regurgitation (0) and mean pressure gradient across mitral valve (4.98 ± 3.33 vs 4.23 ± 1.5, P = 0.309). Conclusion: Mitral valve repair through mini right thoracotomy approach in rheumatic etiology is feasible and safe with equivalent rate of successful repair as compared to median sternotomy. It is associated with lesser morbidity, cosmetic advantage and lesser resource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Minimally Invasive Mitral Valve Repair Right antero-lateral thoracotomy.” Mitral valve repair
下载PDF
心脏直视术后再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的治疗观察
11
作者 何发明 王平凡 +5 位作者 梁志强 刘延华 张力 郑向阳 宋鹏 刘晨虎 《医药论坛杂志》 2016年第9期11-12,1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行三尖瓣手术治疗心脏直视术后再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28例心脏直视术后再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行再次三尖瓣手术,观察各临床指标的变化... 目的探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行三尖瓣手术治疗心脏直视术后再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28例心脏直视术后再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行再次三尖瓣手术,观察各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2±34)min,体外循环时间(47±17)min;术中出血量(268±64)ml;术后24h胸腔引流量(530±179)ml。术后早期1例三尖瓣置换因呼吸功能不全死亡(死亡率3.6%)。另外,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对于心脏直视术后远期再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只要一般情况可以耐受手术,应该积极手术;而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路径则可避免了开胸大出血,且还有手术损伤小、失血少、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右胸前外侧切口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阳 乔衍礼 +2 位作者 陈庆伟 陈国庆 颜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统计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完成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0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39例,...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统计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完成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0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39例,男10例、女2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64例(常规手术组),男22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65例,关闭不全22例,狭窄伴关闭不全16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74例,生物瓣2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3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2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全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2例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 侧开胸 正中开胸
原文传递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972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苏俊武 凌雁 +8 位作者 李晓锋 范祥明 李志强 李磊 吴永涛 朱耀斌 贺彦 程沛 刘迎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总结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探讨右外侧切口在先心病的应用与推广。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手术组经右外侧剖胸小切口完成1 97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其中男性1 143例,女性829例。年龄平均3... 目的:总结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探讨右外侧切口在先心病的应用与推广。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手术组经右外侧剖胸小切口完成1 97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其中男性1 143例,女性829例。年龄平均38.7个月(3~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1.6 kg(4.8~69 kg)。主要病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法洛四联症等。结果 :术后并发症81例(4.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26例(死亡3例)、严重肺部感染22例(死亡2例)、二次开胸止血8例(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亡1例)、一过性脑功能障碍5例、术后残余分流6例(经原切口再次手术1例)、右膈神经麻痹5例(1例膈肌折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4例(1例置永久起搏器)、乳糜胸2例。随访3~108个月,3例法洛四联症存在残余梗阻26~50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中,1例二尖瓣成型术后大量反流行二尖瓣置换。结论:先心病可以在右外侧剖胸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并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外侧小切口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矫治法洛四联症的技术要点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晓锋 苏俊武 +7 位作者 张晶 范祥明 李志强 贺彦 李玲 张辉 程沛 刘迎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 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剖胸矫治法洛四联症(TOF)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3年10月346例TOF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行根治术治疗,其中男159例,女187例;平均年龄(1.9±1.2)岁;平均体质量(9.7&... 目的 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剖胸矫治法洛四联症(TOF)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3年10月346例TOF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行根治术治疗,其中男159例,女187例;平均年龄(1.9±1.2)岁;平均体质量(9.7±2.4) kg.合并卵圆孔未闭43例、房间隔缺损22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0例、主动脉瓣下隔膜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全组跨环补片205例,右室流出道补片141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7例(2.02%),术中体外循环(90±24) min,主动脉阻断(64±17) min,术后机械通气4~165 h,监护室停留(3.2±1.7)d,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138 ±91) ml,平均带胸管(2.5±0.9)d.术后出现并发症36例(1.0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7例(死亡5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死亡1例),灌注肺5例(死亡1例),右肺损伤7例,膈神经损伤4例,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2例,乳糜胸2例.结论 右侧腋下小切口配合有效的牵引显露行TOF根治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侧腋下小切口 法洛四联症
原文传递
右外侧小切口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34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苏俊武 李晓锋 +7 位作者 张晶 范祥明 李志强 贺彦 李玲 张辉 程沛 刘迎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总结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行法洛四联症根治的经验及技术关键.方法:1997年1月至2013年10月,本手术组经右外侧小切口根治法洛四联症346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87例.年龄4个月~5岁;体质量6~ 15kg,平均体质量(9.7 ±2.4)kg.合... 目的:总结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行法洛四联症根治的经验及技术关键.方法:1997年1月至2013年10月,本手术组经右外侧小切口根治法洛四联症346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87例.年龄4个月~5岁;体质量6~ 15kg,平均体质量(9.7 ±2.4)kg.合并卵圆孔未闭43例、房间隔缺损22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0例、主动脉瓣下隔膜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跨环补片205例,右心室流出道补片141例.结果:术中体外循环时间(90±2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4±17) 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65 h,监护室停留时间(3.2±1.7)d,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138±91)mL,平均带胸管(2.5±0.9)d.术后并发症36例(1.04%):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7例(死亡5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死亡1例),灌注肺5例(死亡1例),右肺损伤7例,膈神经损伤4例,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2例,乳糜胸2例.死亡共计7例,病死率2.02%.结论:经右外侧小切口行法洛四联症根治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外侧小切口 法洛四联症 微创 体外循环
下载PDF
3个月以下婴儿经右外侧小切口手术入路室间隔缺损修补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玉华 吴永涛 +7 位作者 李刚 王栋 杨明 金灿 范祥明 程沛 刘迎龙 苏俊武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3个月以下婴儿经右外侧小切口手术入路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病例,探讨右外侧小切口在VSD修补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中心3个月以下婴儿VSD经右外侧小切口修补组(n=28)与经正中切口VSD修补组(... 目的:通过分析3个月以下婴儿经右外侧小切口手术入路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病例,探讨右外侧小切口在VSD修补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中心3个月以下婴儿VSD经右外侧小切口修补组(n=28)与经正中切口VSD修补组(n=40)进行比较,分析指标包括: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均无死亡,两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P=0.260)和体外循环时间(P=0.324)无明显差异;右外侧小切口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量、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月以下婴儿VSD经右外侧小切口和正中切口一样安全可靠,效果确切,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右外侧小切口 婴儿
下载PDF
右后外侧小切口剖胸治疗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
17
作者 刘承虎 程沛 +5 位作者 刘爱军 李磊 吴永涛 李斌 王执一 苏俊武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6期661-664,共4页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腋下小切口入胸体外循环辅助直视下治疗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的手术经验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矫治术患儿31例,其中经胸骨正中开胸完成手术矫治的患儿16例(正中...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腋下小切口入胸体外循环辅助直视下治疗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的手术经验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矫治术患儿31例,其中经胸骨正中开胸完成手术矫治的患儿16例(正中组),男性9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11.8个月(6~32)个月,中位体质量12.7 kg(7.5~29 kg)。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9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5例,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例;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右侧组)行手术矫治的患儿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0.8个月(5~28个月),中位体质量11.6 kg(5.6~18)kg。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9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矫治术。结果:右侧组术后无死亡。术后残余瘘2例。正中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术后残余瘘2例。右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ICU停留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显著低于正中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38个月,心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行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矫治手术,手术安全可靠,术野清晰,创伤小,术后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外侧小切口 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 心内直视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