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慢阻肺稳定期的病机与治疗 被引量:16
1
作者 栾哲宇 李小娟 +2 位作者 李杨 陈杨 曹志超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5-58,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在慢阻肺稳定期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意义重大。慢阻肺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等带来的有害颗粒沉积,而其最主要的急性加重因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这都与中医“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在慢阻肺稳定期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意义重大。慢阻肺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等带来的有害颗粒沉积,而其最主要的急性加重因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这都与中医“伏邪”理论有着紧密联系。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慢阻肺稳定期的病机主要责为“内里亏损、正虚邪伏”“痰饮伏肺、瘀血伏络”,故治疗上当以“金水相生、培土生金”“逐痰化饮、活血通络”为要,同时需兼顾“宣降肺气、行气平喘”“清泻肺热、固护阴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稳定期 中医 伏邪
下载PDF
从伏邪理论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新路 刘宏潇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7-10,共4页
强直性脊柱炎为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特点为感而伏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正虚邪伏,邪入于经络脉隧中而发病。疾病发作期表现为正邪相争剧烈,风、寒、湿、热、火、瘀相兼为病;缓解期表现为... 强直性脊柱炎为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特点为感而伏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正虚邪伏,邪入于经络脉隧中而发病。疾病发作期表现为正邪相争剧烈,风、寒、湿、热、火、瘀相兼为病;缓解期表现为正邪不争,邪气潜伏。总体治疗原则为扶助正气,防止邪气内陷,促进正邪相争,驱邪外出。扶正护本以补肾为要,兼顾脾胃气血。祛邪需辨明其性,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伏邪 正气 正邪之争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病机 被引量:5
3
作者 丁义 吕仕超 +1 位作者 彭立 张军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3期530-531,共2页
通过系统复习文献,回顾冠心病病机认识的变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提出从伏邪理论诠释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规律,即:邪毒内伏易致疾病反复、心气亏虚为邪毒存在提供内环境、热毒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关键词 伏邪 冠心病 介入 病机
下载PDF
论清透伏邪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法则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晓辰 张军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679,共3页
以伏邪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认识及当前治疗难点,从伏邪性质、邪伏之所、清透伏邪法则在本病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及临床疗效4个方面论述清透伏邪是治疗VMC的重要法则。气阴两虚是导致VMC伏邪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以伏邪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认识及当前治疗难点,从伏邪性质、邪伏之所、清透伏邪法则在本病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及临床疗效4个方面论述清透伏邪是治疗VMC的重要法则。气阴两虚是导致VMC伏邪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真正的伏邪则是湿热、痰浊、瘀血、邪毒等内停于心、咽、肝、络等部位。治疗当以清透伏邪法则贯穿疾病始终,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目的是给邪气以出路,同时勿忘扶正及顾护阴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伏邪 清透 治疗法则
原文传递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温 温疫 伤寒温疫条辨 吴又可
下载PDF
基于“痰瘀伏络”理论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建伟 周秀娟 +4 位作者 冷玉琳 唐诗韵 刘晓可 富晓旭 谢春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7-1439,共3页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在其发生脉搏坚的过程中,正虚络空是致病之根,邪气伏络是病变之源,痰凝瘀结是病情深化的重要潜在病理因素。文章旨在探讨痰瘀伏络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内在机制,建立'伏邪(痰瘀)—络脉—脉管...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在其发生脉搏坚的过程中,正虚络空是致病之根,邪气伏络是病变之源,痰凝瘀结是病情深化的重要潜在病理因素。文章旨在探讨痰瘀伏络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内在机制,建立'伏邪(痰瘀)—络脉—脉管系统'的发病观,提出以通络开闭为原则,重视气机升降的治疗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痰瘀伏络 伏邪(痰瘀)—络脉—脉管系统 指导意义
原文传递
基于伏毒理论研究糖尿病代谢记忆效应的中医机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俊贤 谢春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7-1179,共3页
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不仅长期影响糖尿病血管病变治疗效果,亦极有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产生因素,然现代医学对其引发机制亟待研究。从祖国医学"伏毒"理论角度,分析热毒、湿毒、痰毒、瘀毒、糖毒等"... 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不仅长期影响糖尿病血管病变治疗效果,亦极有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产生因素,然现代医学对其引发机制亟待研究。从祖国医学"伏毒"理论角度,分析热毒、湿毒、痰毒、瘀毒、糖毒等"伏毒"病理基础与糖尿病的联系,以探索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的中医机理,望其可为中医药特异性纠正该记忆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指明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代谢记忆效应 “伏毒”理论 中医机制
原文传递
从伏邪理论论治肺部结节 被引量:6
8
作者 邹佳佳 孙子凯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8期48-51,共4页
以伏邪理论探讨肺结节发病机制,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认为肺结节多系气郁、伏痰、伏瘀、伏毒等蓄积于肺,其发生发展受正气虚实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正气的虚实状态贯穿始终,影响着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环境因素可引起邪气性质的变... 以伏邪理论探讨肺结节发病机制,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认为肺结节多系气郁、伏痰、伏瘀、伏毒等蓄积于肺,其发生发展受正气虚实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正气的虚实状态贯穿始终,影响着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环境因素可引起邪气性质的变化和正气虚实的交替,对所伏之邪的启动、积聚、转化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未病先防,益气养阴以扶正气,解毒散结以祛伏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伏邪理论 伏邪性质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郁”“痰”“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史恒蔚 李红专 +5 位作者 张敏 马同 张永健 李彦强 张效收 刘跃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1-64,共4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随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性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防治PMOP呈现出效果优良、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诸多长处。“伏邪”理论起源与温病学派,通过历代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随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性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防治PMOP呈现出效果优良、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诸多长处。“伏邪”理论起源与温病学派,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发展为一切伏而不即发的致病邪气,并在指导PMOP的防治过程中发挥出极大优势。笔者以中医“伏邪”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分别从气郁致伏,结痰致伏,瘀血致伏出发,探讨“郁”“痰”“瘀”与PMOP的关系及相关治疗,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脏腑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关系
下载PDF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干预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炎症因子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齐锋 靳宏光 +2 位作者 王义强 宋柏奇 邓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观察莪术通络颗粒对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炎症因子氧化应激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II、血栓素A2干预作用,与冠脉血流储备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通过血栓微颗粒诱导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内形成急性血栓,1天后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60只大... 目的:观察莪术通络颗粒对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炎症因子氧化应激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II、血栓素A2干预作用,与冠脉血流储备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通过血栓微颗粒诱导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内形成急性血栓,1天后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60只大鼠均分到实验组及对照组、空白组,分别给予莪术通络颗粒、硝酸甘油、生理盐水灌胃,术后28 d查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II、血栓素A2(TXA2);结果:在一氧化氮增多方面:莪术通络颗粒组优于硝酸甘油组(P<0.05),硝酸甘油组优于空白组(P<0.05)。在血管紧张素II减少方面:莪术通络颗粒组优于硝酸甘油组、空白组(P<0.05),硝酸甘油组与空白组疗效相当(P>0.05)。在减少血栓素A2方面:莪术通络颗粒组优于硝酸甘油组、空白组(P<0.05),硝酸甘油组与空白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莪术通络颗粒具有改善冠脉血流储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瘀伏邪 微血管性心绞痛 炎症因子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伏邪学说探讨遗传性共济失调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文杰 杨文明 +1 位作者 李祥 周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7期10-12,共3页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小脑萎缩而致的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疾病,其与中医伏邪学说有着相似之处。文章主要从伏邪理论探讨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以拓展诊治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遗传性共济失调 伏邪学说 中医药
下载PDF
《伤寒微旨论》伏气温病证治特色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丽娜 黄博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期137-138,共2页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 伏气温病
下载PDF
伏邪学说理论探析 被引量:43
13
作者 程婷 杨文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86-89,共4页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致病体系。伏邪主要分为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邪气侵袭,伏留体...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致病体系。伏邪主要分为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邪气侵袭,伏留体内,正不胜邪则引发疾病,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伏气温病 历史源流 伏邪分类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汪受传从伏邪学说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陶嘉磊 汪受传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996-1998,共3页
伏邪是指人感受邪气,藏匿于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伏邪学说的提出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伏邪特点与伏邪学说,以小儿支气管哮喘为例,提出"伏风"与"伏痰"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之宿根,论述如何使用伏邪学说... 伏邪是指人感受邪气,藏匿于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伏邪学说的提出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伏邪特点与伏邪学说,以小儿支气管哮喘为例,提出"伏风"与"伏痰"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之宿根,论述如何使用伏邪学说指导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以期为其他慢性病的防治提供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名医经验 汪受传 伏邪 伏风 伏痰
原文传递
吴耀南从“膜原”论治慢性肝病经验萃谈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珊珊 梁惠卿 +1 位作者 杨嘉恩 吴耀南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7期21-23,共3页
介绍吴耀南教授从“膜原”论治慢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认为邪伏膜原致病特点与慢性肝病类似;肝处中焦,分属消化系统,与膜原病位有所相似共通,故可采用达原饮及开达膜原法等从膜原论治慢性肝病。并举验案2例。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膜原 伏邪 达原饮 名医经验 吴耀南
下载PDF
黄雅慧从伏邪学说论治灼口综合征
16
作者 李凡 刘越洋 黄雅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总结黄雅慧教授从伏邪学说诊治灼口综合征(BMS)经验的临床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黄雅慧教授认为BMS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容邪内伏;邪伏脏腑,火邪作祟;遗邪内伏,反复发作。临床诊治时应注重扶正散火、澄源追本、避诱透邪。文章就黄雅慧... 总结黄雅慧教授从伏邪学说诊治灼口综合征(BMS)经验的临床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黄雅慧教授认为BMS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容邪内伏;邪伏脏腑,火邪作祟;遗邪内伏,反复发作。临床诊治时应注重扶正散火、澄源追本、避诱透邪。文章就黄雅慧教授从伏邪角度诊治BMS作以阐述,附一验案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雅慧 伏邪 灼口综合征 临床治疗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分期论治
17
作者 郭楠楠 冯刚 +1 位作者 李亚伟 常雅新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0期22-25,共4页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以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为特点的慢性气流阻塞性肺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且迁延难愈。基于伏邪理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主要病机为伏邪藏内,外邪诱发。急性期表里同病,应驱除外因,并区分内因之伏风、伏痰...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以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为特点的慢性气流阻塞性肺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且迁延难愈。基于伏邪理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主要病机为伏邪藏内,外邪诱发。急性期表里同病,应驱除外因,并区分内因之伏风、伏痰、伏瘀、伏燥,分别治以祛风邪、涤伏痰、通血络、润肺燥;持续期余邪未清,正气未复,应清解余邪、扶助正气,治以顾护脾胃、补肾益精;缓解期正虚为主,应益气温阳、防止复发。根据临床不同阶段辨证施治,随证加味,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伏邪 儿童 分期论治
下载PDF
从“伏邪”辨治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聪 宋桂华 +3 位作者 彭明浩 张冰雪 孙萌萌 张题培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10期1754-1757,共4页
伏邪是伏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的发病与伏邪关系密切。本文认为痰、饮、瘀为PIBO主要伏邪,痰饮内阻、血瘀互结,肺脾气虚、肾阳亏虚、肺肾阴虚为主要病机。倡导分期论治,结合本病及伏邪发病特点,... 伏邪是伏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的发病与伏邪关系密切。本文认为痰、饮、瘀为PIBO主要伏邪,痰饮内阻、血瘀互结,肺脾气虚、肾阳亏虚、肺肾阴虚为主要病机。倡导分期论治,结合本病及伏邪发病特点,以透达伏邪贯穿各期,因势利导,给邪出路。治疗上强调窗口期提前干预,扶正祛邪;发作期注重祛除内外合邪;迁延期临床症状相对稳定,则以扶正固本为基本治则,根据各病期不同病机,组方用药辨治儿童PIBO,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儿童 伏邪 病因病机 辨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过敏性紫癜的组方用药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冬冬 李兆睿 +3 位作者 徐宝林 于欣田 胡红蕾 刁娟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2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HSP患儿的电子病历进行分析筛选并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K-means算法+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挖掘,...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HSP患儿的电子病历进行分析筛选并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K-means算法+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3.0)分析中医药治疗HSP的用药组方规律。对核心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功效、核心组合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分析出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16味,使用高频药物包括:炙甘草、苍术、丹皮、薏苡仁、黄柏、紫草等。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23对,使用高频药对包括:苍术-黄柏、苍术-丹皮-薏苡仁、丹皮-赤芍等。以苦味、甘味药物为主,药性以寒性为主,归经以归肺、脾、肝、心经为主。结论总结了本院治疗HSP常使用“苦甘合法”“驱除伏邪”等治法,用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为主,兼用补益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伏邪 瘀血 卫气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下载PDF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属外内合邪致病(上)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2080-2082,共3页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黄帝内经 伏邪 新感 外内合邪 伤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