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以杭锦旗探区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薛会 王毅 +4 位作者 毛小平 徐波 聂海宽 殷毅 郭华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2,共4页
杭锦旗探区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点区块,油气生、储、盖条件良好,目前对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的认识存在分歧。通过生烃时间法、圈闭形成期法、流体包裹体法以及储层致密化时间和煤热解模拟结... 杭锦旗探区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点区块,油气生、储、盖条件良好,目前对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的认识存在分歧。通过生烃时间法、圈闭形成期法、流体包裹体法以及储层致密化时间和煤热解模拟结果等方法对该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展开研究。结论认为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存在2期大规模油气运聚;结合生烃高峰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果,明确了该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时间,分别对应于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至今,前者为油气兼生期,后者为大规模天然气生成期。研究过程中结合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判识油气成藏期次,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结论及认识的可信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杭锦旗探区 晚古生代 天然气 成藏期次 生烃时间 圈闭形成期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排烃特征与排烃史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冬霞 黄小惠 +3 位作者 李林涛 邓克 张建华 邱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45,共5页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具有多期性,导致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的复杂性,其中烃源岩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的研究,对于明确油气成藏期,理清油气藏成因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用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川西坳陷上三...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具有多期性,导致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的复杂性,其中烃源岩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的研究,对于明确油气成藏期,理清油气藏成因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用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的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在早侏罗世(J1)末期即开始进入排烃门限,晚侏罗世(J3)早期—中期开始进入排烃高峰期;②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的排烃高峰期处于J3p—K,T3x3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处于J3sn—J3p,T3x5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处于K1—K2;③川西地区不同层段不同地区进入排烃门限和排烃高峰期的时间存在差异: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三段烃源岩,鸭子河地区排烃时间相对较早,马井、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次之,大邑和丰谷地区较晚,须五段烃源岩在洛带排烃时间较早,马井、孝泉—新场—合兴场和丰谷地区次之,大邑地区和鸭子河地区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烃源岩 排烃门限 生烃潜力 排烃史 古地温特征 排烃高峰
下载PDF
煤二次生烃作用程序热解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汤达祯 王激流 +1 位作者 林善园 杨立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5,63,共8页
通过煤二次生烃作用程序热解模拟 ,详细描述了煤二次生烃作用主要参数如瞬时生烃率、累积生烃率、累积生烃量、降解率和残余碳的变化。随原始煤化程度的不同 ,子样二次热解峰温出现滞后、提前和固定的多程式变化。中期热解成烃阶段的煤 ... 通过煤二次生烃作用程序热解模拟 ,详细描述了煤二次生烃作用主要参数如瞬时生烃率、累积生烃率、累积生烃量、降解率和残余碳的变化。随原始煤化程度的不同 ,子样二次热解峰温出现滞后、提前和固定的多程式变化。中期热解成烃阶段的煤 ,弱化学键和沥青化物质的存在导致成烃反应温度区间向低温方向扩展 ,二次生烃作用起步更快。早、晚期热解成烃阶段的煤 ,成烃反应主要依赖于煤主体结构的热解 ,二次生烃作用的激活需要达到或超过此前的成烃反应条件。煤的二次生烃潜力是由初次成烃演化程度所限定。根据煤二次生烃作用阶段性特点及煤层气的自生自储特性 ,生烃高峰期 ( Ro,m 0 .95 % )前叠加变质作用最利于煤的产气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 晚古生代煤 二次生烃 热解 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烃史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军 郭彤楼 +3 位作者 邹华耀 张国常 李平平 张彦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28,123-124,共4页
为准确认识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基于近年来煤系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盆地模拟技术,对该区煤系烃源岩埋藏热演化史、生烃史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地质、热力学和生烃动力学模型,其... 为准确认识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基于近年来煤系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盆地模拟技术,对该区煤系烃源岩埋藏热演化史、生烃史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地质、热力学和生烃动力学模型,其次,选取古水深、沉积水界面温度、古热流值作为模拟参数,对该区17口钻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烃源岩生气时段发生在快速沉降阶段,总体表现为快速生气的特点,元坝地区的生气时间`略早于通南巴地区;②须家河组烃源岩在中侏罗世中期Ro达到0.6%,开始生气,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Ro达到0.7%,开始大量生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Ro达到1.0%,进入生气高峰期;③随着埋深进一步增大(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埋深),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至晚白垩世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地温降低,逐渐停止生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 晚三叠世 煤系烃源岩 热演化史 生烃史 盆地模拟 成熟度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津宁 周建生 +5 位作者 肖敦清 韩国猛 赵敏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共10页
近期,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乌马营和歧北等古潜山内幕与上古生界煤系有关的原生气藏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揭示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了深入认识该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采用构造解析、埋藏—... 近期,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乌马营和歧北等古潜山内幕与上古生界煤系有关的原生气藏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揭示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了深入认识该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采用构造解析、埋藏—热史分析、岩心薄片观察以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手段,综合分析了中生代构造体制与演化、盆地迁移过程、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史,研究了中生代盆地沉降、迁移及岩浆活动对煤系烃源岩生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中生代发生了多期、多类型的构造运动,构造事件主要有三叠纪克拉通抬升—沉降运动、侏罗纪差异压陷—压扭运动、白垩纪火山活动和伸展抬升运动;②盆地迁移过程为由南向北,孔店隆起为南、北迁移的重要界限;③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两次生烃过程,存在着早期油气藏;④沧东凹陷上古生界煤系晚侏罗世末进入有效生烃门限,歧口凹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末进入生烃门限;⑤中生代构造运动对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中生代各时期盆地迁移事件控制烃源岩一次生烃序列、岩浆岩局部加热事件促使烃源岩中有机质加速生烃和异常成熟等两个方面。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明确了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对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原型盆地恢复、煤系生烃演化研究以及油气勘探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中生代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晚古生代 煤系烃源岩 生烃演化 一次生烃
下载PDF
江汉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烃史与晚期生烃潜力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韶华 胡晓凤 +2 位作者 林娟华 叶建中 叶加仁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2-227,共6页
动态地评价江汉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烃过程,特别是晚期生烃对早燕山期形成的很多局部构造能否得到后期的烃类充注是判断其含油气性的关键,因而生烃演化、特别是晚期生烃、晚期成藏对研究区海相上古生界勘探显... 动态地评价江汉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烃过程,特别是晚期生烃对早燕山期形成的很多局部构造能否得到后期的烃类充注是判断其含油气性的关键,因而生烃演化、特别是晚期生烃、晚期成藏对研究区海相上古生界勘探显得十分重要。从烃源岩的成熟度变化、地层推覆倒转剖面2个方面证明晚期生烃在研究区存在,但不同剖面之间、同一剖面不同层系之间晚期生烃现象存在差异。埋藏史研究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存在持续深埋型、深埋—剥蚀夷平型、深埋—抬升—深埋型、深埋—抬升—浅埋型4种类型的埋藏演化过程,其中前2类对于晚期生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烃史与晚期生烃潜力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上古生界烃源层晚期生烃潜力当阳地区略高于沉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上古生界 烃源岩 晚期生烃
下载PDF
南鄱阳坳陷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论证 被引量:5
7
作者 梁兴 叶舟 +4 位作者 郑华平 杨斌 徐克定 张廷山 周松源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3期7-18,共12页
南鄱阳坳陷为一“上张下压”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的上二叠统茅口组和龙潭组以及上三叠统安源组三套烃源岩。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随上覆白垩纪—古近纪区域盖层厚度成正比增加,中燕山期不整合面附近不存在Ro值“上低... 南鄱阳坳陷为一“上张下压”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的上二叠统茅口组和龙潭组以及上三叠统安源组三套烃源岩。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随上覆白垩纪—古近纪区域盖层厚度成正比增加,中燕山期不整合面附近不存在Ro值“上低下高”的跳跃式变化,白垩系沉积期末,二叠系、上三叠统烃源岩达到了地质历史上的最大埋藏深度,表明晚期叠置的白垩纪—古近纪伸展沉积盖层是导致这些烃源岩达到现今热演化程度并出现晚期生烃的根本原因。中燕山期不整合面附近存在活跃的油气显示,这些原油从地化特征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产自LT1井周家店组底部的原油是由龙潭组树皮煤(Ⅱ型干酪根)形成的典型煤成油,且以轻质油为主,未遭受过地表水氧化与生物降解改造,从而证明中燕山期以后确实存在海相烃源岩的晚期生烃。盆地模拟分析表明,坳陷内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现象普遍,生烃强度可达油(150~280)×104t/km2,气(35.5~52.4)×108m3/km2,预示着该叠合盆地晚期成藏具备烃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中生代 晚古生代 海相地层 晚期生烃 烃源岩评价 南鄱阳坳陷 海相烃源岩 晚期成藏 生烃强度
下载PDF
Rapi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n later period in Kelasu thrust belt in Kuqa depression 被引量:4
8
作者 ZOU HuaYao WANG HongJun +2 位作者 HAO Fang LIU GuangDi ZHANG BaiQi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8期1161-1170,共10页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ructures of Kela 1, Kela 2 and Kela 3 in Kasangtuokai anticlinal belt using a serie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thi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ructures of Kela 1, Kela 2 and Kela 3 in Kasangtuokai anticlinal belt using a serie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apid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in dr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and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indispens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apid,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Kelasu thrust belt in the Kuqa depression. Due to structural over-lapping and the resultant rapid burial, the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been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3 to 2.5% Ro within 2.3 Ma,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Ro increase up to 0.539% Ro/Ma. The rapid matu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provided sufficient gases for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has a variety of faults, but only the fault that related with fault propagation fold and cut through the gypsiferous mudstone cap could act as the m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release and then for fast gas accumulation in low fluid potential area. All the evidence from surface structure map, seismic profile explanation, authigenic kaolinite and reservoir propert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drain path related with faults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and the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the key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iant Kela 2 gas field. By contrast, the Kela 1 and Kela 3 structure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Kela 2 structure, are not favourable for gas accumulation due to lacking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I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in DR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late-stage RAPID gas accumulation Kelasu THRUST belt KUQA depression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显成 李文涛 +2 位作者 陈丽 耿春雁 刘晓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2,共3页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多次演化和生烃,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小成为勘探方向选择的关键。通过煤系烃源岩与热演化史等综合研究,评价了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潜力。结果认为:石炭—二叠系煤层属于好的烃源岩、暗色泥岩为中等...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多次演化和生烃,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小成为勘探方向选择的关键。通过煤系烃源岩与热演化史等综合研究,评价了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潜力。结果认为:石炭—二叠系煤层属于好的烃源岩、暗色泥岩为中等烃源岩;二次生烃是其显著特征,经历印支期一次生烃、燕山期部分烃源岩二次生烃和喜山期二次生烃,喜山期二次生烃属于晚期生烃,有利于晚期成藏。坳陷内东营南坡、惠民南坡和沾化凹陷孤北地区等具有较好的二次生烃条件和较大的资源潜力,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晚古生代 煤系烃源岩 二次生烃 资源潜力 有利区带
下载PDF
苏北盆地泰州低凸起油气勘探前景及选区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怀忠 梁兴 +1 位作者 张介辉 姚秋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2-46,117-118,共5页
苏北盆地泰州低凸起早期的古潜山勘探未能获得实质性工业油气突破,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不明。为此,在总结前人勘探实践和油气地质认识的基础上,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晚期(二次)生烃、晚期动态成藏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 苏北盆地泰州低凸起早期的古潜山勘探未能获得实质性工业油气突破,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不明。为此,在总结前人勘探实践和油气地质认识的基础上,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晚期(二次)生烃、晚期动态成藏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油气勘探前景,筛选并初步评价了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结论认为:①低凸起两侧生油凹陷具有较良好的陆相烃源供给条件;低凸起上残存有多套海相烃源层,具有现实的晚期(二次)生烃能力,可作为重要的油气源,其海相古生界泥页岩烃源岩尚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三垛期末—盐城期是海相烃源和陆相油气源的主要运移、聚集及成藏期;②发育多套储集岩,储层物性参数相对较好,属于中—较好储层,可分出孔隙、裂隙、孔隙—裂隙复合型、溶蚀孔洞型等4种基本的储集类型;③以印支—晚燕山构造不整合面上下层位为储层可以构成3种生储盖组合,中燕山期以来的陆相区域沉积盖层构筑了晚期较良好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可形成陆相"新生古储"古潜山油气藏和晚期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造就的"古生古储"、"古生新储"之重建型海相油气藏及页岩气藏,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④勘探思路上应油气并举,立体勘探,以寻找古潜山披覆型油气藏和古生界构造型油气藏为主,兼探页岩气藏;⑤选区评价认为北部古潜山构造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可作为勘探突破首选目标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泰州低凸起 古潜山 成藏模式 晚期生烃 勘探前景 选区评价 目标区带
下载PDF
鲁西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阵东 程秀申 +2 位作者 王生朗 张继标 李建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1,共5页
鲁西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发育,为落实其煤成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剖面细测和钻井资料分析等手段,确定了该区烃源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为: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由煤层、碳质泥岩、暗色泥岩组成,绝大部分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 鲁西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发育,为落实其煤成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剖面细测和钻井资料分析等手段,确定了该区烃源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为: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由煤层、碳质泥岩、暗色泥岩组成,绝大部分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煤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的特点。根据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组分等指标,结合构造演化史将各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划分为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各凹陷烃源岩的生烃能力。结论认为:①济宁、巨野凹陷烃源岩为印支期一次生烃型,汶上凹陷烃源岩为印支—喜马拉雅山期二次生烃型,这两种类型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不高,对该区煤成气成藏贡献较小;②黄口、成武、鱼台凹陷烃源岩为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山期二次生烃型,烃源岩在古近纪大面积成熟,生烃潜力最大(鲁西地区喜马拉雅山期生成煤成气资源量为970.81×108 m3,其中黄口、成武、鱼台3个凹陷占据总资源量的93.6%),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晚古生代 烃源岩 生烃演化 生烃潜力 干酪根 煤成气 勘探区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Gas Origin of Middle-Late Triassic Marine Source Rocks of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
12
作者 SUN Tengjiao LUO Xiaoping +4 位作者 QING Hairuo KOU Xueling SHENG Zhongming XU Guosheng ZUO Yin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76-398,共23页
A scientific exploration well(CK1) was drilled to expand the oil/gas produc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 Seventy-three core samples and four natural gas samples from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stra... A scientific exploration well(CK1) was drilled to expand the oil/gas produc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 Seventy-three core samples and four natural gas samples from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strata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paleo-depositional setting and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OM) and to evaluate the hydrocarbon-generation process and potential. This information was then used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the natural gas. The OM is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n-alkanes(n C15–n C19), low pristane/phytane and terrigenous aquatic ratios(TAR), a 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 of ~1, regular steranes with C29 > C27 > C28, gammacerane/C30 hopane ratios of 0.15–0.32, and δDorg of-132‰ to-58‰, suggesting a marine algal/phytoplankton source with terrestrial input deposited in a reducing–transitional saline/ma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OC, HI index, and chloroform bitumen "A" the algalrich dolomites of the Leikoupo Formation are fair–good source rocks;the grey limestones of the Maantang Formation are fair source rocks;and the shales of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are moderately good source rocks. In addition, maceral and carbon isotopes indicate that the kerogen of the Leikoupo and Maantang formations is type Ⅱ and that of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is type Ⅱ–Ⅲ. The maturity parameters and the hopane and sterane isomerization suggest that the OM was advanced mature and produced wet–dry gases. On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thermal-burial history suggests that hydrocarbon-generation occurred at 220–60 Ma. The gas components and C–H–He–Ar–Ne isotopes indicate that the oilassociated gases were generated in the Leikoupo and Maantang formations, and then, they mixed with gases from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which were probably contributed by the underlying Permian marine source rocks. Therefore, the deeply-buried Middle–Late Triassic ma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and in similar basins have a great significant hydrocarbon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to late TRIASSIC source rock CHARACTERISTIC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potential origin of naturalgas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下载PDF
川中地区寒武系大气田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13
作者 唐娜 何幼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川中地区寒武系发育有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安岳气田,近年来,勘探热度在不断增加。结合四川盆地寒武系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安岳气田近年来的勘探和研究成果,以戴金星院士提出的大气田成藏理论为指导,分析川中... 川中地区寒武系发育有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安岳气田,近年来,勘探热度在不断增加。结合四川盆地寒武系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安岳气田近年来的勘探和研究成果,以戴金星院士提出的大气田成藏理论为指导,分析川中地区寒武系气田的成藏特征,探讨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安岳气田具有低层生气中心、晚期成藏以及古构造聚气滞后等特征。大气田的形成不仅需要裂陷.隆起构造系统奠定优越的物质基础,形成筇竹寺组、龙王庙组等优越的地质条件;还需要时间与空间的有机配置,空间上为下生上储,时间上为晚期聚气成藏,有机质接力生烃;最后在特殊的古环境因素(即寒武纪初期气候变热,冰川消融,海平面发生变化等)催化下,安岳气田才能最终形成并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气田 低层生气中心 晚期成藏 古构造聚气滞后 裂陷-隆起系统 接力生烃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天然气晚期成藏特征 被引量:34
14
作者 施和生 秦成岗 +3 位作者 高鹏 张忠涛 朱俊章 赵仁永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2期73-76,95,共5页
通过断层活动性研究、油气充注史分析及典型气藏剖析,论证了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天然气藏属典型的晚期成藏。新近纪以来白云凹陷一直处于主生、排烃期和东沙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是该区天然气晚期成藏的必要条件,二者的相... 通过断层活动性研究、油气充注史分析及典型气藏剖析,论证了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天然气藏属典型的晚期成藏。新近纪以来白云凹陷一直处于主生、排烃期和东沙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是该区天然气晚期成藏的必要条件,二者的相互匹配是该区晚期成藏的充分条件。建议在该区以断层为依托,以晚期天然气平面运移路径为指向,寻找保存条件有利的地区进行甩开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 天然气 晚期成藏 主生排烃期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海相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油裂解气晚期成藏关系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郑民 贾承造 +4 位作者 王文广 李鹏 李建忠 吴晓智 张永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7-291,共15页
海相叠合盆地蕴含丰富的油裂解气资源,其晚期成藏过程经历了早期古油藏成藏与晚期油裂解成气阶段,受构造演化控制作用明显。探索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关系,对油裂解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构造演化与晚期... 海相叠合盆地蕴含丰富的油裂解气资源,其晚期成藏过程经历了早期古油藏成藏与晚期油裂解成气阶段,受构造演化控制作用明显。探索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关系,对油裂解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关系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研究古老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原始油气聚集、原油裂解与天然气晚期成藏关系。蜀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存在3次生烃期和2次生烃停滞期,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发生的沉积埋藏和抬升剥蚀事件出现了2次生烃和2次停滞,印支期和燕山期上覆巨厚沉积地层使得筇竹寺组烃源岩持续生烃;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存在一次油裂解生气过程,印支期后三叠系埋藏深度足够大并激发了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的裂解成气,持续到燕山晚期,提供充足的气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海相叠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油气基础地质条件的发育;2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老烃源生烃过程;3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构造发育、古油藏聚集与保存;4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油藏的原油裂解与晚期聚集成藏;5建立了古老海相烃源层系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研究思路,以期对同类古油藏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扩大油裂解气藏勘探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叠合盆地 构造演化 古油藏 油裂解气 晚期成藏 生烃期 生烃停滞期
原文传递
下扬子海相烃源结构与有效烃源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开平 叶德燎 +3 位作者 周凌方 彭金宁 陆永德 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4,共6页
晚印支—燕山运动是影响下扬子海相成烃—成藏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以此为界,烃源岩的演化分为早期生烃和晚期(二次生烃)2个阶段。与此对应,下扬子海相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3期成藏,不同成藏期烃源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对... 晚印支—燕山运动是影响下扬子海相成烃—成藏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以此为界,烃源岩的演化分为早期生烃和晚期(二次生烃)2个阶段。与此对应,下扬子海相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3期成藏,不同成藏期烃源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喜马拉雅期的晚期成藏,有效烃源主要来自于二叠系和志留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古油藏(灶)的裂解供烃。借助于烃源岩热史分析,分别求取印支运动之前(T2末)和断陷盆地叠置之后(E末)烃源岩的成熟度(Ro),后期形成温度补偿且T2末Ro较低(小于1.3%)的烃源岩范围是二次生烃的有利区。对于古油灶,根据T2末的下古生界顶面古流体势和有利储层分布范围,推断油气的运移指向和有利聚集区,然后结合燕山运动后志留系泥岩盖层的保存情况,预测燕山运动后古油藏赋存的有利范围。通过上述途径实现对有效烃源的定位。临近有效烃源岩(灶)的范围是晚期成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 晚印支—燕山运动 海相 成烃—成藏 烃源构成 下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