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 被引量:58
1
作者 李元芳 张青松 李炳元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6-54,共9页
通过班公错和松西错两钻孔以及红山湖地层剖面的介形类分析,讨论了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和环境变迁。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介形类 环境演变 更新世
下载PDF
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 被引量:47
2
作者 刘振夏 Berne S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4,共6页
基于 1996年中法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电火花单道地震资料 ,确定了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长江 (黄河 )水下三角洲的分布范围和大致时间。中更新世晚期东海陆架为一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 ,晚更新世以来自西北方向的大型河流的... 基于 1996年中法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电火花单道地震资料 ,确定了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长江 (黄河 )水下三角洲的分布范围和大致时间。中更新世晚期东海陆架为一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 ,晚更新世以来自西北方向的大型河流的三角洲受此控制主要发育在东北部较低地区。东海陆架较大古河道多发育在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 (氧同位素 3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古三角洲 地震地层 晚更新世 东海 陆架
下载PDF
南京葫芦洞石笋生长速率及其气候意义讨论 被引量:35
3
作者 邵晓华 汪永进 +1 位作者 孔兴功 吴江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09,共6页
一支连续发育 4 0 0 0年纹层的末次盛冰期葫芦洞石笋的年际生长速率与高分辨率δ1 8O曲线对比分析表明 ,年际生长速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年均温和地表有效湿度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响应关系。对该洞内持续发育 3~ 4万年的两支单体石笋实测... 一支连续发育 4 0 0 0年纹层的末次盛冰期葫芦洞石笋的年际生长速率与高分辨率δ1 8O曲线对比分析表明 ,年际生长速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年均温和地表有效湿度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响应关系。对该洞内持续发育 3~ 4万年的两支单体石笋实测了 33个2 30 Th年龄 ,其生长曲线显示MIS 2比MIS 3阶段平均生长速率增大了 4 0 %以上。以 5 0 0 0年为步长的同一洞穴 17支石笋生长频率支持平均生长速率的研究结果 ,说明在轨道尺度上较大的石笋生长速率并不完全指示较暖湿的气候条件。作者认为 ,年际尺度的连续生长速率是决定石笋平均生长速率的关键因素。盛冰期条件下本区洞穴内外的温差效应导致了 2 4~ 14kaB .P .年际尺度的石笋连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生长速率 温差效应 末次冰期 葫芦洞
下载PDF
冰碛物ESR测年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系列 被引量:29
4
作者 易朝路 易朝路 +3 位作者 焦克勤 刘克新 李玲 业渝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9-393,共5页
采用ESR方法 ,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的冰碛石英砂进行了测年 .下望峰组冰碛层的年代与前人推测的年代不同 ,是 5 0~ 70kaBP末次冰期早阶段形成的 ,分布下限可达海拔 2 30 0m左右的红五月桥附近 .与AMS的测年结果相比 ,末次冰期... 采用ESR方法 ,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的冰碛石英砂进行了测年 .下望峰组冰碛层的年代与前人推测的年代不同 ,是 5 0~ 70kaBP末次冰期早阶段形成的 ,分布下限可达海拔 2 30 0m左右的红五月桥附近 .与AMS的测年结果相比 ,末次冰期晚阶段底碛的ESR年代与AMS的年代相当 ,而冰上融出碛ESR年代与AMS的年代相差较大 .认为冰下的压碎和磨蚀作用可能导致冰碛中石英砂的ESR信号归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物ESR测年 末次冰期 天山 乌鲁木山 石英砂 压碎作用 古冰川 磨蚀作用
下载PDF
末次冰期时存在入海的长江吗?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从先 张桂甲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9-463,共5页
钻孔揭示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自镇江、扬州向东南延伸至海的古河谷,其中的充填物为河流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时间为冰后期,古河谷当形成于末次冰期低海面之时。研究地区巨大古河谷的存在说明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长江仍为入海河流。
关键词 长江 古河谷 低海面 晚更新世 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西部末次冰期一次强烈的侵蚀事件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运生 黄润秋 +1 位作者 段海澎 韦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6,共4页
越来越多的勘探资料显示中国西部主要的江河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深厚覆盖层。覆盖层剖面从下往上可以分为三层。下部为冲积和冰水漂卵砾石层;中部为多成因的块(漂)卵(碎)石层,往往夹有粉细砂层或砂层透镜体;上部为冲积卵砾石层。年... 越来越多的勘探资料显示中国西部主要的江河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深厚覆盖层。覆盖层剖面从下往上可以分为三层。下部为冲积和冰水漂卵砾石层;中部为多成因的块(漂)卵(碎)石层,往往夹有粉细砂层或砂层透镜体;上部为冲积卵砾石层。年龄测定资料显示,谷底堆积物年龄一般在20-25ka,中部堆积物的年龄在16-19ka,均老于沿河分布的二级阶地。这说明,在距今25ka前,现今存在的河床基覆界面就巳形成,谷底25ka前切割如此之深应是河流强烈侵蚀的结果,这一侵蚀期正好与末次冰期内部的问冰段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强烈侵蚀 深厚覆盖层 中国西部
下载PDF
南海的氧同位素3期 被引量:30
7
作者 郑洪波 杨文光 +6 位作者 贺娟 梅西 陈国成 谢昕 黄恩清 苏翔 乔培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8,共11页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温度比相邻的MIS2和MIS4期略高,但是明显比MIS1和MIS5期低。MIS3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气候的不稳定性,发生了多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在格陵兰冰芯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事件(D/O事件和Heinrich事件)基本上在南海北、西、南部都有响应,具有与全球同步的特征。南海MIS3古生产力都显示出较高的特点,这与东亚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部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南海南部MIS3表现出比MIS5更高的古生产力和更强的夏季风强度,这一特点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MIS 3 末次冰期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传想 宋友桂 +1 位作者 千琳勃 王乐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0-1179,共10页
对处于西风区的中亚昭苏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粒度分析表明,昭苏黄土粉砂粒级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接近78%,黏土粒级次之,砂粒含量最低,具有典型的风尘堆积特征。剖面粒径>63μm含量变化能与格陵... 对处于西风区的中亚昭苏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粒度分析表明,昭苏黄土粉砂粒级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接近78%,黏土粒级次之,砂粒含量最低,具有典型的风尘堆积特征。剖面粒径>63μm含量变化能与格陵兰冰芯进行良好对比,记录了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冷事件及D-O旋回等具有全球意义的气候波动事件,揭示中亚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苏剖面 黄土粒度 末次冰期 中亚 气候变化
下载PDF
Ancient Changjiang channel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被引量:18
9
作者 LI Guangxue1,2, LIU Yong1, YANG Zigeng3, YUE Shuhong4, YANG Wenda5 & HAN Xibin1 1. 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2. 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Sea Floor Resource and Exploration Technique, Qingdao 266003, China +2 位作者 3.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Qingdao 266071, China 4. College of Marine Environ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5. First Survey Team of Marine Geology, Shanghai Bureau of Petroleum, Shanghai 201208,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1期1972-1978,共7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an ancient river channel sys-tem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ccurred along the Zhedong and Xihu depression in the southeast of Hupijiao ris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 Based on the data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an ancient river channel sys-tem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ccurred along the Zhedong and Xihu depression in the southeast of Hupijiao ris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annel fill system shows that the ancient Changjiang River went through the Changjiang depression into the low land plain of the outside continental shelf during the low sea level cycle of the last glaciation. The big channel fill into Okinawa Trough is not found due to the depletion of the river kinetic energy in the low land plain. The river discharge dispersal was of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dilution of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sea at that time. Six ancient river channel systems (A―F), which are main distributaries of ancient Changjiang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may be buried off the modern Changjiang estuar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channels coincides with the zonal elevations in the sea 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t glaciation CONTINENTAL SHELF plain CHANGJIANG River ancient channel fill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建力 王丽 +1 位作者 何潇 吴文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0-585,共6页
对采自重庆金佛山梁天湾洞穴的1根长达295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的TIMS—U系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晚期(31.90~15.21kaB.P.)长江中游较高分辨率(平均为280a/mm)的古气候变化序列。从石笋的氧同位素曲线中... 对采自重庆金佛山梁天湾洞穴的1根长达295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的TIMS—U系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晚期(31.90~15.21kaB.P.)长江中游较高分辨率(平均为280a/mm)的古气候变化序列。从石笋的氧同位素曲线中明显地检出Heinrich事件,并且氧同位素曲线与南京葫芦洞和贵州董歌洞的石笋记录有着良好的对比关系。但明显的差别是,重庆地区石笋的同位索记录表明,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气候是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双重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石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Discovery of Quaternary glacial evidence of Snow Mountain in Taiwan, China 被引量:20
11
作者 CUI Zhijiu YANG Jianfu +2 位作者 LIU Gengnian WANG Xin SONG Guoc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6期566-571,共6页
There are glacial remains of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on the main peak of Snow Mountain in Taiwan province, including cirque lake, crosswall, polished surface, striation, moraine ete. These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were... There are glacial remains of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on the main peak of Snow Mountain in Taiwan province, including cirque lake, crosswall, polished surface, striation, moraine ete. These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were called, respectively, Shanzhuang ((44.25 ± 3.72) kaBP), Shuiyuan ((18.26 ± 1.52) kaBP), and Xueshan glacial stages (the late period of last glaciatio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arlier glacier broad in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MOUNTAIN peak last glaciation three GLACIER REMAINS evidence.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末次冰期砂楔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乃昂 王涛 +2 位作者 史正涛 胡刚 高顺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0,共5页
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在末次冰期 ,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 - 5~ - 7℃左右 ,较现在低 13~ 15℃ .这一估算数据与根据本区芒硝沉积层所推测的气温下降值... 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在末次冰期 ,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 - 5~ - 7℃左右 ,较现在低 13~ 15℃ .这一估算数据与根据本区芒硝沉积层所推测的气温下降值是一致的 ,亦与最近有关北半球高、中纬度冰期降温幅度的研究相符合 .当时 ,河西走廊西段年降水量可能达到 10 0~ 2 0 0mm ,比现在平均年降水量增加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楔 末次冰期 古气候 河西走廊 晚更新世 风成砂 碳同位素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白水河冰碛物ESR测年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赵井东 周尚哲 +4 位作者 史正涛 业渝光 张世强 崔建新 许刘兵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0-117,共8页
白水河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大通河的一条支流 ,在其谷口保存有形态较完整的冰川终碛 .终碛剖面中有将该终碛垄分成两次冰川作用的一推积垄 .此次用 ESR测年技术对采自该剖面中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研究 ,推积垄前部两个样品测得的 ESR... 白水河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大通河的一条支流 ,在其谷口保存有形态较完整的冰川终碛 .终碛剖面中有将该终碛垄分成两次冰川作用的一推积垄 .此次用 ESR测年技术对采自该剖面中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研究 ,推积垄前部两个样品测得的 ESR年龄为 73.0 ka,5 5 .8ka;推积垄后部靠近推积垄的一个样品 ,测得 ESR年龄为 36 .7ka.所测得的 ESR年龄与终碛垄沉积的新老关系相一致 .经对 ESR测年结果的误差与其可靠性讨论并结合终碛垄沉积关系和推积垄前后的14 C年龄得出 :推积垄前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 ,与深海氧同位素的 4阶段相对应 ;推积垄后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晚期所沉积的 ,可与深海氧同位素的 2阶段相对应 .此结论也进一步验证以往学者所得出的结论 .说明冰碛物可以用 ESR技术进行测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冰碛物 推积垄 末次冰期 石英颗粒 电子自旋共振测年 祁连山 白水河
下载PDF
中国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特征与末次冰期平衡线下降值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苏珍 赵井东 郑本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共11页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根据相...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根据相关研究资料估算,中国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冰川面积约为50×10^4km^2,是现代的8.4倍.基于平衡线处年降水量和夏季平均气温(6-8月)之间的相关关系重建的中国西部(105°E以西)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分布图与现代的相似.在青藏高原内部与西北部,平衡线下降值在500m以内,小的仅为200~300m;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下降值约800m,最大可达1000~1200m.天山与阿尔泰山平衡线下降值均在500m左右.中国东部(105。E以东)没有发育现代冰川,仅有数处中高山地,如贺兰山、太白山、长白山与台湾山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地形,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下降800—900m,大于青藏高原、天山与阿尔泰山地区的下降值.根据中国东部末次冰期的平衡线分布图以及相关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资料,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都不具备冰川发育所需的地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平衡线高度(ELAs) 末次冰期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黑潮流游移在沉积硅藻中的记录 被引量:12
15
作者 蓝东兆 陈承惠 李超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66-472,共7页
文中描述冲绳海槽中段 2个柱样沉积物中优势硅藻种相对含量 ,热带远洋种相对含量和硅藻组合的分布特征 ;讨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冲绳海槽末次冰期鼎盛期的古黑潮流、全新世黑潮流游移等科学问题。结果表明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鼎盛期的古... 文中描述冲绳海槽中段 2个柱样沉积物中优势硅藻种相对含量 ,热带远洋种相对含量和硅藻组合的分布特征 ;讨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冲绳海槽末次冰期鼎盛期的古黑潮流、全新世黑潮流游移等科学问题。结果表明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鼎盛期的古黑潮流在现今 10 0 0m等深线之间流过 ,当时的黑潮流宽度应小于 5 0km ;16ka—11kaB .P .随着海面上升 ,黑潮流越过西侧 10 0 0m等深线 ,向东海陆架偏移 ;全新世黑潮流分别在大约 7ka—8kaB .P .1ka— 4kaB .P .出现过两次黑潮流宽度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末次冰期 黑潮流游移 沉积硅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末次冰期以来古气候模拟 被引量:13
16
作者 宋友桂 于世永 朱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0-266,共7页
通过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现代表土样品孢粉组合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孢粉组合与一月、七月气温和年降水量的转换函数,进而建立了本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孢粉-气候数据库,模拟了末次冰期盛冰期、消冰期、全新世前北方期-北... 通过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现代表土样品孢粉组合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孢粉组合与一月、七月气温和年降水量的转换函数,进而建立了本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孢粉-气候数据库,模拟了末次冰期盛冰期、消冰期、全新世前北方期-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等五个古气候期的冬季和夏季温度场、降水场。结果表明:1)本区气候变率与全球气候变率明显不同。其中,末次冰期盛冰期的降温幅度低于欧洲大陆,而全新世高温期的升温幅度则比欧洲大;2)无论末次冰期还是全新世各气候期,气温和降水量的纬度地带性规律仍然存在,表现在气温的南高北低和降水量的南多北少;3)各气候转型期,本区气候湿热组合特征也与现代一致,表现为雨热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季风区 末次冰期 古气候 模拟
下载PDF
云南东川拱王山、轿子山地区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序列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威 崔之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94-96,157,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确定了拱王山末次冰期以来的冰期演化序列 ,认为本区末次冰期的时代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冰期 ,TL 年代为 10~ 11万年 ;末次冰期早期 ,4~ 5万年 ;末次冰盛期 ,1.8~ 2 .5万年和晚冰期 ,时代为 1万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确定了拱王山末次冰期以来的冰期演化序列 ,认为本区末次冰期的时代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冰期 ,TL 年代为 10~ 11万年 ;末次冰期早期 ,4~ 5万年 ;末次冰盛期 ,1.8~ 2 .5万年和晚冰期 ,时代为 1万年左右 ,各期的古雪线高度分别为 370 0~ 35 5 0 m、372 0 m、375 0~ 370 0 m、以及 395 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雪线 冰川地貌 野外调查 室内试验数据 综合分析
下载PDF
中亚黄土沉积与西风区末次冰期快速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宋友桂 宗秀兰 +3 位作者 李越 Rustam Orozbaev Yuns Mamadjanov Jamshed Aminov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548,共14页
气候快速变化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随着不同地区高分辨率地质记录的增多,年代学方法的改进,此类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区域差异性日益突出,对比和认识这些区域之间的变化细节,有助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驱动机... 气候快速变化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随着不同地区高分辨率地质记录的增多,年代学方法的改进,此类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区域差异性日益突出,对比和认识这些区域之间的变化细节,有助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驱动机制。文章以中亚黄土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黄土沉积特征与现代气候特征,将中亚黄土分为西部、北部和东部3个亚区,在总结中亚西风区黄土古气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了近年来中亚地区末次冰期西风区气候突变事件研究现状与问题,初步探讨了在亚轨道尺度上末次冰期快速气候变化发生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粒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指标均指示中亚这3个黄土亚区末次冰期确实存在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波动信号,但在年代和变率上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差异除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控制外,还与区域水热组合和区域地形结构有关。这些冷暖的快速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冰盖收缩扩张、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和范围的变化导致风动力变化和西风带南北迁移有关。今后需进一步加强高分辨率年代序列的建立,进一步遴选中亚黄土中有效的、能够独立反映风力强度、源区信息、古温度、古降水等代用指标,并结合古气候模拟试验研究其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西风区 黄土 末次冰期 快速气候变化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Climate instability in the Yili region, Xinjiang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被引量:13
19
作者 YE Wei, DONG Guangrong, YUAN Yujiang & MA Yingjie1.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1 位作者 3. Institute of Desert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4. Xinjia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Urumqi 830002,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7期1604-1609,共6页
The climate is influenced by westerlies year in year out and the aeolian loess is widespread in the Yili regio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oess section with a thickness of 21.5 m,... The climate is influenced by westerlies year in year out and the aeolian loess is widespread in the Yili regio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oess section with a thickness of 21.5 m, much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ic change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was gotten. Grain size analysis of loess samples in the section showed that the climatic change in the Yili region was of instability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and Greenland.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Heinrich events, the percentage of the size fraction of loess with grain size less than 10 μm decreased in cold stadials in the Yili regi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westerly wind be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cold periods. Compared with the stadials, the content of the loess with grain size less than 10 μm was increased in interstadial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westerly wind was weakened. It is obvious that the climate was in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LI REGION last glaciation CLIMATE instability.
原文传递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of the Hulifang Massif of Gongwang mountains in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13
20
作者 ZHANG Wei CUI Zhijiu +2 位作者 FENG Jinliag YI Chaolu YA NG Jianq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448-458,共11页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was restricted to only a few high mountains in eastern China. The Gongwang mountains constitute one of the typical places once glaciated. Geomorphic mapping of the area and the TL dating pr...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was restricted to only a few high mountains in eastern China. The Gongwang mountains constitute one of the typical places once glaciated. Geomorphic mapping of the area and the TL dating provides evidence for at least four distinct glaciations. YJT-Ⅰ glacial advance occurred about 100 ka BP and two TL absolute ages (101,100 ± 7780 a BP; 104,000± 8300 a BP) indicate this advance happened during the Penultimale Glaciation. The early stage glacial advance (YJT-Ⅱ advan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occurred about 40,920 ± 3400 a BP.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dvance (YJT-Ⅲ advance) about 18-25 ka BP, which sustained by two TL ages (18,230 ±1420 a BP; 25,420 ± 2110 a BP). The Penultimale and the early stage glaciations were more extensive an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the late-glacial period (YJT-Ⅳ advance, 10 ka BP) were progressively less extensive. Correlated with the other mountains in eastern China, these glacial advances in the Gongwang mountains just like the advances in the western part such as Diancang mountains, Yulong mountains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glacier series are more complete than the adjacent mid-latitude regions such as Taibai mountain and Taiwan mountains and are roughly representative of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cycle in Yunnan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al geomorphology TL dating late Pleistocene last glaciation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