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文学“被杀前获救”类型之渊源及叙事功能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被杀前获救"故事类型渊源于佛经与史传,在汉译佛经及以此为摹本的文本故事中,此一母题则仅呈现出"宗教意义"的"语词"载体功能。在章回体通俗白话小说中,"被杀前获救"母题的意义指向趋于世俗化... "被杀前获救"故事类型渊源于佛经与史传,在汉译佛经及以此为摹本的文本故事中,此一母题则仅呈现出"宗教意义"的"语词"载体功能。在章回体通俗白话小说中,"被杀前获救"母题的意义指向趋于世俗化,折射出大众趋合大团圆结局的惯性思维。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功能。在与白话通俗小说密切相关的说书艺术领域里,"被杀前获救"母题借助"延宕"叙事技巧,由原来的"艺术效果"而被转译为"艺术手段",从而营造出叙述主体与接收者之间共谋的一场"狂欢"。同时,"被杀前获救"的母题并非中国传统文学的专利,在外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其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普遍的艺术创作手段。特别是,新兴的电影艺术中"最后一分钟获救"的套路堪称类型电影的制胜法宝。由于多重文化传统背景的存在,"被杀前获救"母题便具有了超民族性的深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杀前获救 母题 转译 最后一分钟获救
原文传递
《峰爆》:一场关于牺牲的救援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奇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00,共4页
《峰爆》把镜头对准了"铁路人"薪火相传的牺牲精神。在影片中,这一精神气节以一对父子的矛盾关系为抓手层层展开,进而将家国情怀寄寓于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感与日常实践中。"中国式救援"场景呈现,是其类型叙事的基本... 《峰爆》把镜头对准了"铁路人"薪火相传的牺牲精神。在影片中,这一精神气节以一对父子的矛盾关系为抓手层层展开,进而将家国情怀寄寓于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感与日常实践中。"中国式救援"场景呈现,是其类型叙事的基本形式手段。影片的节奏控制以及富有电影工业美学意涵的场面设计,具有较高艺术水平。但作为新时代类型化的主旋律电影,《峰爆》的制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其影像叙事策略较为单薄,"最后一分钟营救"场面有过度使用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牺牲 铁路人 父子关系 最后一分钟营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