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市青木关、老龙洞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詹兆君 陈峰 +5 位作者 杨平恒 任娟 张海月 刘黛薇 蓝家程 张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365-3374,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下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地质背景相似的重庆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为例,从月动态、单场降雨动态两个尺度,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两岩溶地下河出口姜家泉...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下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地质背景相似的重庆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为例,从月动态、单场降雨动态两个尺度,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两岩溶地下河出口姜家泉、老龙洞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泉与老龙洞的Ca^(2+)、HCO_3^-、Mg^(2+)、K^+、NO_3^-、Na^+、SO_4^(2-)、Cl^-、电导率等差异显著,姜家泉K+、NO-3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大于老龙洞,Na^+、SO_4^(2-)、Cl^-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则小于老龙洞.由PCA分析可知,水-岩作用对两岩溶地下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变化都起重要作用,但青木关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老龙洞则主要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差异,两岩溶地下河对单场降雨的响应也不同,姜家泉各指标变化与流量变化高度一致,老龙洞各指标的变化相对无序.青木关水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受水土流失、农业活动影响较大,水-岩作用次之.老龙洞则主要受到水-岩作用的影响,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水土流失作用的影响也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河 水文地球化学 独立样本t检验 主成分分析 青木关 老龙洞
原文传递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水体有机氯农药污染及来源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昕 孙玉川 Md.Jahangir Alam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89-194,共6页
为查明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情况及其特征和来源,通过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检测水体OCP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样中受到了有机氯农药不同程度的污染。α-HCH是研究区水体HCHs主要成分,HCHs的残留主... 为查明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情况及其特征和来源,通过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检测水体OCP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样中受到了有机氯农药不同程度的污染。α-HCH是研究区水体HCHs主要成分,HCHs的残留主要来自于大气长距离传输。DDTs的主要成分各采样点不尽相同。DDTs的输入为历史上工业DDTs的使用且在水体中其主要以好氧转化为主。与国内外河流相比较,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水体有机氯农药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岩溶区 HCHS DDTS 老龙洞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重庆老龙洞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蓝家程 孙玉川 胡宁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4,共8页
为研究老龙洞地下河出口(G3)与表层岩溶泉(G1、G2)水化学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利用统计方法对2012年月尺度的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以Ca^(2+)、Mg^(2+)、HCO_3^-、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_3... 为研究老龙洞地下河出口(G3)与表层岩溶泉(G1、G2)水化学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利用统计方法对2012年月尺度的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以Ca^(2+)、Mg^(2+)、HCO_3^-、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_3型;Ca^(2+)、Mg^(2+)、HCO_3^-浓度变异系数较小,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溶蚀,且以石灰岩溶解为主;硫酸与硝酸参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其中硫酸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更大;地下水中SO_4^(2-)、PO_4^(3-)、Na^+、K^+、Cl^-和NO_3^-浓度变异系数较大,主要受农业施肥、畜禽粪便、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因素的影响;SO_4^(2-)、PO_4^(3-)、Na^+、K^+、Cl^-浓度表现为地下河高于表层岩溶泉,而NO_3^-浓度表现为地下河低于岩溶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岩作用 影响因素 老龙洞
下载PDF
Diagenesis of the microbialites i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 at Laolongdong,Chongqing,South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Jiang Hongxia Wu Yasheng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3年第2期183-191,共9页
An interval of limestone,which generally has a dendroid appearance on outcrops,has been found in several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 sections in South China,and interpreted to be microbialites.Previous research has... An interval of limestone,which generally has a dendroid appearance on outcrops,has been found in several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 sections in South China,and interpreted to be microbialites.Previou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paleontology and sedimentology of the unit,however,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its diagenes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genesis of the microbialites in the PTB section at Laolongdong,Chongqing,South China.Examination of multiple outcrops reveals that the structure in this kind of rock is not always dendroid;in many cases it is irregular in shape,and seldom shows the "up-branching" form.In addition,the speckled interval has also been found beneath the dendroid interval.In outcrop,both the speckled and dendroid rocks consist of the darkercolored areas and the lighter-colored areas.Examination of thin sections reveals that the darker-colored areas on outcrops are actually lighter-colored in thin sections,consist of larger crystals,and are more transparent.The lighter-colored areas in thin sections generally consist of large blocky calcite containing scattered small dirty calcite rhombs and irregular residual limestones,which are the same as the lime mudstones between the lighter-colored areas.It is inferred that the dendroid and speckled rocks have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diagenetic processes:(1) exposure of the carbonate sediments to the subaerial environment because of a sea level drop;(2) dolomitization caused by the downward migration of fluids formed the dendroid and speckled dolomitic patches;(3) dedolomitization of the dolomitic patches formed dendroid and speckled patches of calcite;(4) dissolution occurred in the interstices between relic dolomite crystals formed spongy pores;and(5) filling of the spongy pores by large blocky calcite.Therefore,even though microbe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microbialites,diagenesi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peckled and dendroid pattern of the microbial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MICROBIALITES DIAGENESIS dendroid interval speckled interval laolongdong
原文传递
岩溶城镇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任坤 李晓春 +1 位作者 王凤康 蓝家程 《地下水》 2014年第4期63-66,共4页
以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该区域人类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探讨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受城镇区人类活动影响,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NO3--N和PO43--P污然最为严重,按GB5749-200... 以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该区域人类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探讨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受城镇区人类活动影响,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NO3--N和PO43--P污然最为严重,按GB5749-2006规定,研究区的地下水已不可作为饮用水源。老龙洞地下河水NO3--N含量逐年在减少,而PO43--P却在增加,赵家院子泉水PO43--P增长也十分迅速,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受城镇化影响越来越明显。老龙洞地下河水受城镇人类活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的共同影响,污染比泉水严重。老龙洞地下河中NO3-和SO42-含量的减少,说明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地下水的污染是可以得到治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水质 人类活动 城镇区 老龙洞
下载PDF
四川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价值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勋 况明生 罗培 《四川地质学报》 2011年第3期375-379,共5页
在地质遗迹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并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其分为5大类、11个亚类,并就各类地质遗迹资源展开了特征描述。同时,综合分析了该区内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价值。研究表明:老... 在地质遗迹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并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其分为5大类、11个亚类,并就各类地质遗迹资源展开了特征描述。同时,综合分析了该区内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价值。研究表明: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景观独特,具有典型性、独特性以及较高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美学观赏及旅游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资源特征 价值评价 老龙洞
下载PDF
城市发展对岩溶地下水质影响的地球化学示踪——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系统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蒋勇军 袁道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4-1053,共10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岩溶地下水质。本文尝试利用重庆南山老龙洞流域2012年每月地下水、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水化学数据与环境同位素^(87)Sr/^(86)Sr、δ^(34)S-SO_4^(2-)和δ^(13)C_(DIC)来研究城市发展对岩...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岩溶地下水质。本文尝试利用重庆南山老龙洞流域2012年每月地下水、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水化学数据与环境同位素^(87)Sr/^(86)Sr、δ^(34)S-SO_4^(2-)和δ^(13)C_(DIC)来研究城市发展对岩溶地下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硫酸改变了岩溶地质过程,不同月份碳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地下水中(Ca^(2+)+Mg^(2+))和HCO_3^-的贡献率分别变化于38%~68%(平均贡献率为53%)和55%~81%(平均贡献率为68%),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对地下水(Ca^(2+)+Mg^(2+))和HCO_3^-的贡献率分别变化于32%~62%(平均贡献率为47%)和19%~45%(平均贡献率为32%);2)生活废水的输入改变了流域地下水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87)Sr/^(86)Sr变化于0.70800~0.70900,明显高于雨水和石灰岩溶解来源的^(87)Sr/^(86)Sr值,而低于生活废水的^(87)Sr/^(86)Sr值,表明流域地下水质受水-岩作用和污水输入的共同影响;3)地下水δ^(34)S-SO_4^(2-)变化于7.8‰~12.0‰之间,SO_4^(2-)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雨水的输入与石膏的溶解;4)地下水δ^(13)C_(DIC)变化于-11.2‰^-7.3‰之间,且地下水(Ca^(2+)+Mg^(2+))/HCO_3^-摩尔比率介于0.60~0.71,流域地下水质一方面受控于CO_2对碳酸盐岩溶解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则受城市化过程产生的硫酸对碳酸盐岩溶解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质 水化学 环境同位素 城镇化 重庆南山老龙洞
原文传递
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DIC和δ13CDIC及其流域碳汇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曹敏 蒋勇军 +5 位作者 蒲俊兵 张兴波 邱述兰 杨平恒 汪智军 李欢欢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45-153,共9页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碳酸溶蚀和硫酸溶蚀共同控制。地下河水DIC浓度为3.1~6.3 mmol/L,其中夏季因受降雨稀释作用影响DIC较冬季的低;地下河水δ13CDIC值介于-3.8‰~-13.1‰之间,且夏季比冬季偏高约2‰。根据地下河水DIC浓度和流域径流量计算出流域岩溶净碳汇通量均值约为167.31×103mol/(km2.a)。降雨条件下,流域岩溶碳汇通量随流域径流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另外,流域碳酸盐岩溶蚀还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影响,使得地下水δ13CDIC值相对偏高,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域碳汇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DIC δ13CDIC 碳汇 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氮、磷及微生物污染调查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蓝家程 杨平恒 +3 位作者 任坤 陈雪彬 徐昕 胡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97-1303,共7页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地下水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是当地重要的水源,一旦遭受污染将很难恢复.本研究选取NO-3、PO34、NH+4和总细菌(total coliform)、大肠杆菌(total E.coli)、粪大肠杆菌(fecal coliform...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地下水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是当地重要的水源,一旦遭受污染将很难恢复.本研究选取NO-3、PO34、NH+4和总细菌(total coliform)、大肠杆菌(total E.coli)、粪大肠杆菌(fecal coliform)作为指标,对重庆南山老龙洞流域进行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流域地下水NO-3、NH+4、PO3-4含量均超过天然水规定值,尤其以NH+4、PO3-4污染较为严重.桂花湾泉NO-3含量为19.78~68.55 mg·L-1,有的月份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50 mg·L-1.老龙洞出口NH+4、PO3-4含量分别为2.71~12.92 mg·L-1、0.16~11.22 mg·L-1,是污染最重的地下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低于岩溶表层泉,而NH+4、PO3-4含量则高于表层岩溶泉.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减少以及洞内还原环境是导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从2008~2013年降低的原因,而高PO3-4含量污水不断输入地下河使得老龙洞地下河PO3-4含量呈增加趋势.微生物污染极为严重,甚至远超过中国地下水和饮用水规定的Ⅴ类标准,以粪大肠菌为例,地下水中其含量波动范围为3.4×104~3.68×104CFU·mL-1.岩溶区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岩溶洼地、天窗、落水洞导致岩溶地下水极易遭受到污染.农业活动、城镇、企业和居民点生产生活排污,是地下水氮、磷和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老龙洞地下河流域 氮、磷和微生物污染 污染原因 西南岩溶区
原文传递
典型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地球化学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任坤 师阳 +2 位作者 李晓春 蓝家程 徐尚全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5-21,共7页
利用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水化学数据研究了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水化学阳离子分别以 Ca2+、Mg2+和 Ca2+、Na+为主,阴离子以 HCO-3、SO2-4为主;表层岩溶泉雨季 Mg2+... 利用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水化学数据研究了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水化学阳离子分别以 Ca2+、Mg2+和 Ca2+、Na+为主,阴离子以 HCO-3、SO2-4为主;表层岩溶泉雨季 Mg2+/Ca2+摩尔比和地下河雨季 Na+/Ca2+摩尔比旱季大于雨季,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雨季 HCO-3/SO2-4摩尔比分别为3.428-6.524、3.122-5.966,旱季 HCO-3/SO2-4摩尔比分别为5.693-8.664、3.428-6.524,表现出低SO2-4、高 HCO-3的特征,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的表层岩溶泉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依次为 HCO-3> SO2-4>Ca2+>NO-3> Mg2+> Na+> K+>Cl-,而受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城镇建设活动等多种因子共同影响下的地下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有所变化,依次为 HCO-3>Na+> Ca2+> K+> Cl-> Mg2+>NO-3> SO2-4,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剧,离子敏感指数将会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龙洞地下河流域 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敏感性 岩溶槽谷区 重庆
下载PDF
降雨期间岩溶城镇区地下河水重金属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任坤 杨平恒 +4 位作者 江泽利 王尊波 师阳 王凤康 李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0-1276,共7页
2014年6月降雨期间对重庆城镇区南山老龙洞流域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及Mn、Pb、Cu、As等重金属质量浓度进行观测,研究了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岩溶水文系统内部结构,探讨了4种重金属对降雨的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实际测试值来解译降雨期间地... 2014年6月降雨期间对重庆城镇区南山老龙洞流域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及Mn、Pb、Cu、As等重金属质量浓度进行观测,研究了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岩溶水文系统内部结构,探讨了4种重金属对降雨的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实际测试值来解译降雨期间地下河水的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河流量、Mn、Pb、Cu和As对降雨响应迅速,推断研究区属于一个管道与裂隙组合的岩溶水文系统;非渗透地表产流迅速,其携带的地表污染物质Mn、Pb、Cu通过落水洞、竖井及岩溶天窗进入地下河,使这些污染物质在最大降雨量峰值的6 h后达到最大质量浓度峰值,较流量最大峰值提前到来;城市地表径流、水土流失是老龙洞地下河Mn、Pb、Cu、As的主要来源,洞穴滴水和雨水也会输入一定量的Mn、Pb和As;岩溶区的城镇建设要进行合理规划,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做到从源头上防止地下水遭受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城镇区 降雨 地下河 重金属 来源解析 南山老龙洞
原文传递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间隙水重金属污染及毒性评估 被引量:7
12
作者 任坤 杨平恒 +3 位作者 杜伟 师阳 任小凤 李晓春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31-237,共7页
为查明重庆岩溶地区老龙洞地下河重金属污染情况,于2013年9月采集了地下河上覆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共7组水样,用ICP—OES测定地下河上覆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Mn含量,ICP—MS测定Cu、Cd、Cr、As和Pb含量,分析了老龙洞地下河表... 为查明重庆岩溶地区老龙洞地下河重金属污染情况,于2013年9月采集了地下河上覆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共7组水样,用ICP—OES测定地下河上覆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Mn含量,ICP—MS测定Cu、Cd、Cr、As和Pb含量,分析了老龙洞地下河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对不同介质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参考美国EPA推荐的"国家推荐水质标准"对间隙水中重金属可能产生的生物毒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上覆水体中Mn和Pb的浓度超过了GB 5749—2006规定的生活饮用水限值(Mn≤100 ug/L,Pb≤10 ug/L),不可作为饮用水源;间隙水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浓度都比上覆水体高,有向上覆水体扩散的潜在可能性。除Pb、Mn外,间隙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大小依次为上游〉中游〉下游。上覆水中除Mn与As、Cd与Cr外,其他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大;间隙水中Cr、Cu、As和C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0.997,呈高度正相关。间隙水中金属元素除As不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急性毒性外,Cr、Cu、Cd和Pb都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急性毒性,尤以Cr、Cu、Cd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间隙水 毒性评估 老龙洞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城市化对岩溶水系统化学组分演化的影响——以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海月 杨平恒 +4 位作者 王建力 蓝家程 詹兆君 任娟 张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1-549,共9页
为研究城市化作用下的岩溶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状况,基于2008-2012年对老龙洞地下河的pH值、电导率、水温、K^+、Na^+、Ca^(2+)、Mg^(2+)、HCO_3^-、Cl^-、NO_3^-、SO_4^(2)-、PO_4^(3-)等水物理化学指标的连续监测,分析了老龙洞地下河流... 为研究城市化作用下的岩溶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状况,基于2008-2012年对老龙洞地下河的pH值、电导率、水温、K^+、Na^+、Ca^(2+)、Mg^(2+)、HCO_3^-、Cl^-、NO_3^-、SO_4^(2)-、PO_4^(3-)等水物理化学指标的连续监测,分析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水质的演变趋势,并对2011年8月的单场降雨条件下地下河水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地下河水Na^+、Cl^-、PO_4^(3-)、Ca^(2+)、Mg^(2+)、HCO_3^-等离子浓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明显上升,NO_3^-、SO_4^(2-)浓度则因为城市化效应增强和农业活动强度的降低而下降。老龙洞地下河水补给来源复杂,其中碳酸盐岩地质背景、人类活动及水土流失对地下河水质变化起着决定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环境的变化,使得老龙洞地下河的水质也处于不断变化中,从硝酸盐、硫酸盐的年际变化看,地下河水质已有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城市化 污染 水质演化 老龙洞地下河
下载PDF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不同部位水体、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含量及组成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师阳 孙玉川 +2 位作者 徐昕 任坤 Md.Jahangir Alam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为研究重庆老龙洞地下河不同部位水体、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样品中OCP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样、表层沉积物中OCPs检出率均为100%,其浓度在时间上存在季节差异,水体中OCPs... 为研究重庆老龙洞地下河不同部位水体、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样品中OCP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样、表层沉积物中OCPs检出率均为100%,其浓度在时间上存在季节差异,水体中OCPs、DDTs、HCHs含量丰水期小于枯水期,而在表层沉积物中则表现为OCPs、HCHs丰水期大于枯水期,DDTs丰水期小于枯水期;在空间上则表现为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总体下游大于上游,而沉积物中则与之相反。通过对比可知,岩溶洞穴环境由于缺乏光照,空气流动缓慢,生物活动不频繁,使水体中的HCHs不易降解,沉积物中的HCHs不易重新释放而浓度高于洞外。枯水期由于洞内流速较小且变幅不大,水体中的DDTs大量沉积因而其浓度低于洞口,而丰水期洞口因受大量雨水的稀释作用DDTs反而低于洞内的含量;洞内沉积物中的DDTs则因洞内环境恒定不易重新释放和枯水期水体中的大量沉积而一直高于洞外。洞穴环境、不同污水汇入对水体中DDTs和表层沉积物中DDTs、HCHs的组成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水体中HCHs的组成结构影响不大。此外,地下河不同部位污染源的输入对有机氯污染物的组成结构也有影响。与国内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中HCHs、DDTs相比较,研究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中HCHs、DDTs浓度分别处于中等和偏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地下河水 表层沉积物 老龙洞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城市化对岩溶地下河水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以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倩倩 贾亚男 李欢欢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5期121-124,共4页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同时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废弃物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加剧。为了了解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化对岩溶地下河水质的影响,对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上游的污水和老龙洞地下河出口处的河水的温度、p...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同时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废弃物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加剧。为了了解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化对岩溶地下河水质的影响,对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上游的污水和老龙洞地下河出口处的河水的温度、pH、电导率、溶解氧和阴阳离子等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一年的连续性观测。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主要污染源是上游城镇产生的生活污水,各项指标都超过了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急需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岩溶地下河 老龙洞 生活污水
下载PDF
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出口水化学特征的水热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李欢欢 蒋勇军 罗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166,共6页
岩溶地下河是岩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岩溶作用最直接的场所.通过对老龙洞地下河出口处水体的主要水化学指标进行连续检测,并与气温、降水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各项水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与气候温度无关,但与降水量变化关系较大,其中变... 岩溶地下河是岩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岩溶作用最直接的场所.通过对老龙洞地下河出口处水体的主要水化学指标进行连续检测,并与气温、降水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各项水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与气候温度无关,但与降水量变化关系较大,其中变化最明显的Ca2+和HCO-3,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河 水化学特征 降水 相关性 老龙洞
下载PDF
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定量评价
17
作者 秦子晗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4-57,67,共5页
采用AHP法构建了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遗迹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统完整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 采用AHP法构建了渠县老龙洞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遗迹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统完整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但是旅游开发程度低和基础设施薄弱等是旅游发展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县老龙洞 地质遗迹资源 定量评价法 评价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