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朱治州 钟业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20-1530,共11页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归因解释。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水域变化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且保留率最高,耕地为其主要转化来源,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林地,水域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1990、2000、2010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 644.26、2 639.53、2 615.49和2 569.88亿元,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Ⅲ、Ⅳ等级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Ⅰ、Ⅱ等级,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价值越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以太湖和巢湖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的特征,其受到坡度、高程、土壤类型、人口等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原文传递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涟水流域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冯畅 毛德华 +2 位作者 周慧 曹艳敏 胡光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5-406,共12页
以涟水流域为研究对象,选用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将1985-2014年30 a气象条件相应划分为1985-1994年、1995-2004年、2005-2014年三段气象背景时期,并组合细分为7种模拟情景,应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不同情景... 以涟水流域为研究对象,选用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将1985-2014年30 a气象条件相应划分为1985-1994年、1995-2004年、2005-2014年三段气象背景时期,并组合细分为7种模拟情景,应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径流量,探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利用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克林效率系数KGE为目标函数,通过湘乡站实测径流数据校准模型参数。运用p-factor、r-factor评价模拟的不确定性,采用相关系数R2、纳什效率系数NS和偏差百分比PBIAS评价模型模拟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校准期和验证期的模拟效果均达到可信程度,模拟的不确定性较小。组合情景间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4年30 a间,气候变化使涟水流域径流不断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使径流有所增加,年径流深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对涟水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贡献率在逐渐上升,从71.4%上升到了86.3%。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贡献率则相应下降,从28.6%降低至13.7%。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管理流域水资源还需要充分考虑流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结构和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 PSO算法 克林效率系数KGE 不确定性分析 涟水流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钟业喜 朱治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标准差椭圆和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方法,深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和转移方向,定量计算了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空间分... 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标准差椭圆和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方法,深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和转移方向,定量计算了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深刻地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持续扩张,林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建设用地,且建设用地为主要转出方向,新增建设用地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格局,重心在安徽安庆市、六安市和湖北麻城市交界地区移动。2)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37723.69亿元、37681.00亿元、37717.06亿元、37613.06亿元,呈现先减后增再减反复波动的态势,最终减少110.63亿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主导着区域内整体的变化趋势。3)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性,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及附近区域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在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大部分地区呈现明显低于其他区域的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演变规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2001—2018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被引量:15
4
作者 钟业喜 邵海雁 +1 位作者 徐晨璐 朱治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4-102,共9页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移动窗口法 鄱阳湖区
下载PDF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曹银贵 白中科 《资源与产业》 2006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都是在大尺度区域上的。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土地破坏与复垦的程度,将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已...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都是在大尺度区域上的。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土地破坏与复垦的程度,将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已破坏已复垦地、已破坏待复垦地、待破坏待复垦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1995年、1999年、2004年3期的土地利用面积,采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总变化率、年变化率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然后以已破坏已复垦地类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露天矿区已复垦地类上林草用地向耕地转变的驱动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3个层面的驱动力是综合作用的,尤其以宏观政策的影响为主导。弄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矿区土地利用规划,为矿区的生产及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耕地 露天矿 安太堡
下载PDF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柴仲平 王雪梅 蒋平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8-1032,共5页
通过对石河子市1996、2000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CostanzaR.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计算了该区各研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变化... 通过对石河子市1996、2000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CostanzaR.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计算了该区各研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变化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表现为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不大;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两增三减的趋势: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耕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总体来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整个研究期间呈增加趋势,即从1996年的2540.3×105元增加至2004年的2651.4×105元;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个研究期间各单项服务功能变化程度有所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明显,单项生态服务功能差异显著,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达18%以上。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有一定的贡献,其构成比例在10%~15%之间。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较小,其所占比例在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下载PDF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绿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柴仲平 王雪梅 蒋平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24,共6页
通过利用Costanza R.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对石河子市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该区各研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部分土地类型面积... 通过利用Costanza R.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对石河子市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该区各研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变化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表现为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不大;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两增三减的趋势: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耕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总体来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整个研究期间呈增加趋势,即从1996的2540.3×105元增加至2004年的2651.4×105元;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个研究期间各单项服务功能变化程度有所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明显,单项生态服务功能差异显著,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达18%以上。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有一定的贡献,其构成比例在10%~15%之间。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较小,其所占比例在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原文传递
新疆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新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29,共5页
本文通过新疆土地利用所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分析,利用生态足迹理论揭示了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新疆生态环境劣变的内在成因,提出了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变化 绿洲
下载PDF
石家庄地表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晴 刘征 赵旭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6,134,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切入点与突破口。以石家庄地表水源保护区为例,利用Erdas IMAGINE、ArcGIS等软件对2000年TM和2010年环境一号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近10a来保护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将保护区划分...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切入点与突破口。以石家庄地表水源保护区为例,利用Erdas IMAGINE、ArcGIS等软件对2000年TM和2010年环境一号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近10a来保护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将保护区划分为5个区域,并利用SPSS软件,将分类结果与保护区主要水质污染指标TN、TP、BOD5、CODMn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较大,变化概率为40.83%~67.87%,主要是低矮灌木及草地、未利用地向林地的转变;建设用地与TN相关性显著,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指标之间相关程度不高。研究成果不仅对石家庄及河北省山区今后的土地利用和水质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将有助于揭示流域人类活动与景观生态系统变化和水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源保护区 土地利用变化 水质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岚岚 夏自强 +3 位作者 李琼芳 蔡涛 郭利丹 谢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2,22,共4页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根据流域附近5个气象站2002~2008年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作为模型的蒸发输入,并基于2002~2008...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根据流域附近5个气象站2002~2008年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作为模型的蒸发输入,并基于2002~2008年63个雨量站资料及尺度为1∶200 000土壤类型图、土壤化学属性和农业施肥资料,运用SWAT模型模拟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分析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污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量与土壤质地相同情况下,非点源污染负荷旱地>水田>林地,可为淮河上游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土地利用变化 非点源污染模拟 SWAT模型
下载PDF
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机制研究:发展模式视角——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常春 陈烈 +1 位作者 王爱民 魏成 《热带地理》 2007年第1期49-53,共5页
从发展模式及其变迁的全新视角研究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有利于深刻揭示发展模式对区域土地利用变迁的重要影响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调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文中利用历史普查、更新调查和逐年统计数据,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和... 从发展模式及其变迁的全新视角研究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有利于深刻揭示发展模式对区域土地利用变迁的重要影响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调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文中利用历史普查、更新调查和逐年统计数据,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在简要分析典型案例区域佛山市南海区耕地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发展模式及其变迁的视角,综合研究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的动力机制与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耦合调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迁 快速工业化 机制 发展模式 南海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沿岸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佩姗 张开源 陶前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3-28,共6页
以2002年SPOT5影像和2022年的GF1影像为基准,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对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沿岸1 km范围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基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重心迁移模型进行分类后比较。结果表明:20 a间,研究区耕地、林地、水域面积... 以2002年SPOT5影像和2022年的GF1影像为基准,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对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沿岸1 km范围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基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重心迁移模型进行分类后比较。结果表明:20 a间,研究区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耕地为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3%,整体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相对平稳,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4.61%和4.10%,数量变化相对剧烈。耕地和林地重心向北迁移,建设用地和水域重心向南迁移,耕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6.38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分类 随机森林方法 转换矩阵 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 重心迁移模型 SPOT5影像 GF1影像
下载PDF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罗兰 马杰 +1 位作者 李英军 李魁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91-94,共4页
选取北京市2000年、2010年和2018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结构和动态变化、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引起的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林地变... 选取北京市2000年、2010年和2018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结构和动态变化、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引起的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林地变化平稳,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耕地面积减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2)北京市2000、2010、2018年的ESV分别为380.30亿、421.29亿和479.72亿元,呈现上升的趋势,与土地利用强度呈现正相关,主要是因为林地对ESV贡献率最大,达到了65%以上;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始终是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功能,其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的贡献率最多。(3)2000-2018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敏感性指数呈现减小-增加的变化过程,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北京市的ESV影响强烈。(4)根据北京市土地利用和ESV变化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分析 北京市
下载PDF
陕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入渗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鹏 李占斌 鲁克新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2,共6页
陕北地区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降雨入渗等水文特征影响,对于科学指导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对几种主要土地利... 陕北地区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降雨入渗等水文特征影响,对于科学指导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对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降雨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状土坡面上,雨强和坡度对土壤入渗性能产生影响。随着雨强的增大,单位雨强入渗率明显降低,其有效入渗雨量降低;坡度越大土壤的入渗性能也相应降低。在扰动土坡面上,土壤入渗性能总体有所增加,但是在较陡坡度条件下,扰动土坡面土壤入渗性能降低,坡面产流增加。非硬化路面的土壤入渗性能整体较低,加之坡面糙度较低,产流量和产流速度明显增加,增加了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在生产实践中需要加强对扰动区以及非硬化道路路域水土保持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入渗性能 模拟降雨 陕北地区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的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田亚平 王鹏 +1 位作者 李倩 黄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6-100,共5页
在概述衡阳市城市化过程基础上,文章进行了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衡阳市自1994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动的总体方向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特... 在概述衡阳市城市化过程基础上,文章进行了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衡阳市自1994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动的总体方向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且地区差异性大。作者选取了10个有关城市化驱动因素变量,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模型显示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昌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伟 高敏华 +1 位作者 谢峰 牟磊 《资源与产业》 2007年第2期60-62,共3页
在RS与G 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昌吉市近8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昌吉市土地利用类... 在RS与G 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昌吉市近8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昌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大的是园地和交通用地以及牧草地,其中面积增加的有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而牧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吉市 土地利用变化 动态度模型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湛兰 周勇 徐艳 《资源与产业》 2008年第2期93-97,共5页
本文以1998—2004年荆州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土地利用结... 本文以1998—2004年荆州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因此,今后荆州市的发展一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荆州市
下载PDF
土地用途管制与转用研究
18
作者 姜华根 黄仕万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65-169,共5页
土地用途管制与转用许可制度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大举措 .对土地用途管制的范围和重点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
关键词 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转用 土地管理
下载PDF
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157-162,共6页
了解桂平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为桂平市土地利用的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利用桂平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桂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2005—2015年... 了解桂平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为桂平市土地利用的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利用桂平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桂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2005—2015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通过敏感性指数模型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2005—2015年桂平市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其次是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动态变化较小;2005—2015年,桂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03亿元。桂平市各地类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指数 桂平市 广西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永清县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丽 付梅臣 +1 位作者 张蓬涛 代彬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104,共6页
区域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研究对于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永清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SPSS13.0分析软件和Excel图表工具,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研究对于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永清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SPSS13.0分析软件和Excel图表工具,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分别从产值、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除主要经济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显著性相关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永清县土地正在向集约利用方向迈进,同时也存在建设用地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有限以及城市化水平过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有效挂钩提供良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土地利用变化 响应 永清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