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被引量:159
1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关小克 郭力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0-296,共7页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村土地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生态 生态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适宜性评价 综合分区 平谷区
下载PDF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39
2
作者 史同广 郑国强 +1 位作者 王智勇 王林林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日渐增多;基于此,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日渐增多;基于此,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土宜性评价 进展 中国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3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1 位作者 梁进社 庄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7-1122,共16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空间开发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 进展
原文传递
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 被引量:101
4
作者 宋伟 张凤荣 +2 位作者 孔祥斌 姜广辉 陈曦炜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8-899,共12页
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潜力的测算既要考虑其自然适宜性,也要考虑其经济可行性。论文探讨了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在自然、经济条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的潜力。首先,选取了7个自然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潜力的测算既要考虑其自然适宜性,也要考虑其经济可行性。论文探讨了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在自然、经济条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的潜力。首先,选取了7个自然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后的宜耕地比例作为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将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乘积,作为自然限制性下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然后,选取了9个经济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其评价结果作为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将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与自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潜力的乘积作为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测算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的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393~0.954,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242~0.813;在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各区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2010年为3.597%~14.812%,2020年为6.158%~15.902%;分别可净增加耕地面积64.893~2206.523hm2、68.289~2274.096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耕地潜力 自然适宜性评价 经济可行性评价
下载PDF
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桔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64
5
作者 张红旗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70,共9页
以往县级柑桔土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和单要素的方法,致使评价结果中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以及空间定位精度低等缺点。本文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适宜度的概念,满足应用计算机进行定量评价的因子量化要求,并运用GI... 以往县级柑桔土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和单要素的方法,致使评价结果中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以及空间定位精度低等缺点。本文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适宜度的概念,满足应用计算机进行定量评价的因子量化要求,并运用GIS技术,实现了对县级柑桔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也为其他类型的单作物(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度 GIS 柑桔 土壤评价 县级区域
下载PDF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2
6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乐 郭力娜 邵战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4-310,F0003,共8页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11675.25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221.14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区域规划 北京 后备资源 耕地 适宜性评价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的山地农村居民点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80
7
作者 秦天天 齐伟 +1 位作者 李云强 曲衍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175-5183,共9页
为了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运用复合生态位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栖霞市山地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基于生态位理论,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方面选取相关指标,选取地形位、坡向、水源影... 为了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运用复合生态位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栖霞市山地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基于生态位理论,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方面选取相关指标,选取地形位、坡向、水源影响度、地质灾害作为生态条件的评价指标;生产条件选取工商业用地比例、工商业用地可达性、耕地和园地面积、耕地和园地可达性作为评价指标;生活条件选取农村居民点规模、城镇中心可达性和道路通达度作为生活条件评价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聚类分析、适宜性评价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适宜性等级,并与提取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叠加,将农村居民点分为重点发展型、适度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优先整治型4种类型,分别占总规模的35.19%、35.10%、20.29%和9.42%。重点发展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完善,建议有序调整内部结构促进集约利用;适度发展型村庄处于起步阶段,受闲散地较多、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限制,建议盘活存量用地,循环利用旧宅基地和闲置宅基地;限制扩建型受地形复杂、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限制,建议维持现状,引导人口外迁,推动宅基地腾退;优先整治型受地势较高、生态环境脆弱、离水源较远,交通不便,易发灾害限制,建议村庄搬迁。最后结合研究区山地农村居民点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居民点相应的调控模式。研究能够揭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和适宜性,为当前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生态位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对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生态位 山地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被引量:74
8
作者 纪学朋 黄贤金 +2 位作者 陈逸 王丹阳 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1-463,共13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 建设用地 城乡融合 陆海统筹 适宜性评价 辽宁省
原文传递
山东省土地适宜性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61
9
作者 郑宇 胡业翠 +1 位作者 刘彦随 赵庚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0-65,共6页
基于山东省自然、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区域土地资源自然质量指数、土地资源综合适宜度、相对适宜度进行研究。通过对适宜评价图和利用现状图的空间叠加,计算、分... 基于山东省自然、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区域土地资源自然质量指数、土地资源综合适宜度、相对适宜度进行研究。通过对适宜评价图和利用现状图的空间叠加,计算、分析了待调整土地资源的多度及重要值。以土地资源空间分析为基础,多度、重要值为依据,进行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优化后农用地减少10994.82hm2,林牧用地增加13083.56hm2,未利用地减少1438.8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 空间分析 优化配置 山东省
下载PDF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 被引量:54
10
作者 刘贵利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0-85,共6页
在 GIS的支持下 ,采用邯郸市邯山区 (含部分郊区 )作为研究对象 ,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 ,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 ,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 在 GIS的支持下 ,采用邯郸市邯山区 (含部分郊区 )作为研究对象 ,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 ,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 ,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城乡结合部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被引量:73
11
作者 杨子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6,共13页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技术方法问题需要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证研究。论文针对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起由7个特殊因子和10个一般因子(其中有5个同时是特殊因子)共同组成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运用GIS技术,以第二次土地调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图斑为评价单元,分析和评定了云南德宏州山区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州山区面积985 787.40 hm2中,其宜建地和不宜建地分别占14.37%和85.63%,一等宜建地、二等宜建地和三等宜建地的构成比例约为12:33:55。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德宏州各县(市)"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编之中,成效明显,使德宏州"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全州坝区84%以上的优质耕地得到了永久性保护,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比例大幅下降。论文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国内外类似山区加强坝区(或平原区)优质耕地保护、合理建设山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城镇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极限条件法 适宜性指数法 德宏州
原文传递
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 被引量:48
12
作者 刘长胜 卢伟 +1 位作者 金晓斌 周寅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337,共5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 ,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 ,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 ,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 ,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 ,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 ,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总技术路线 ,进而对具体评价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未利用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在计算机中的生成技巧 ;(2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运用特尔斐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4)评价结果生成过程。以广西柳城县为例运用本评价系统对其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能以较快的速度得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各类适宜性用途的空间分布 ,并对全县未利用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整理 广西 柳城县 耕地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62
13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6,共12页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进行了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和四种情景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情景1(现状塌陷)中,可高强度开发(很适宜)的用地为7476.9hm2,占总面积的32.6%;较为适宜建设的土地为4967hm2,占21.6%;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33.49%。情景4(最终塌陷)中,适宜用地为4084.21hm2,占总面积的17.79%。较为适宜的土地为4511.56hm2,占19.65%。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53.44%。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适宜建设的土地急剧减少。今后应根据不同的塌陷区现状,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生态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大运河生态经济区 济宁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李蓉蓉 王学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7-240,共4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应用中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 ,其过程一般包括选取评价因素 ,单因素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应用中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 ,其过程一般包括选取评价因素 ,单因素评价 ,多因素乘权叠加即多因素综合评价 .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 ,基于 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有简洁、直观、易操作和快速等特点 .运用 GIS工具 ,对地处江汉平原湖区的监利县主要农作物 (水稻、小麦、棉花、豆类、油菜等 )进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 ,结果表明 ,GIS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支持这一评价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地 适宜性 评价 江汉平原 湖区
下载PDF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59
15
作者 王欢 王平 +1 位作者 谢立祥 王鲁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4-158,共5页
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47
16
作者 方大春 刘国林 +1 位作者 王芳 张连蓬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4年第1期35-36,共2页
介绍基于GIS的常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并指出它的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同一级别内的不是类别没有显示出评分区别;二是不同级的分界处评分差别过分拉大,可用模糊模型、灰色模型来加以改进。
关键词 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隶属度 灰关联度
下载PDF
可变模糊集方法及其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17
作者 陈守煜 柴春岭 苏艳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97,共3页
土地适宜性是多级别、多指标模糊评价问题,其模糊性在评价中应予以考虑。可变模糊集方法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通过模型参数的变化,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该文在介绍该方法的基础上对长乐市农用土地适宜性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土地适宜性是多级别、多指标模糊评价问题,其模糊性在评价中应予以考虑。可变模糊集方法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通过模型参数的变化,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该文在介绍该方法的基础上对长乐市农用土地适宜性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市农用土地适宜性等级介于中度适宜与高度适宜之间,略偏于中度适宜。可见该方法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集 土地适宜性评价 相对差异函数
下载PDF
基于地理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熊利亚 常斌 周相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3,共6页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与过程,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在一定地域上又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与过程,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在一定地域上又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优点、原理及方法,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实例,采用Idrisi的CA-MARKOV模块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和预测,得出河西走廊地区1995年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与一般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GIS方法和统计方法相比,地理元胞自动机具有快速、准确、实时性强的特点;与动态模型相比,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具有简明易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元胞自动机 地理 河西走廊地区 全球环境变化 2005年 1995年 GIS方法 自然因素 热点问题 统计方法 动态模型 地域性 国内外 特点 实时性 相比
下载PDF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43
19
作者 焦利民 刘耀林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3-516,共4页
基于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 ,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根据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修正的原理 ,设计和推导了该模型的学习算法。实验结果表明 ,该模型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高效、客观。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 模糊系统 模糊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2
20
作者 赵素霞 牛海鹏 +2 位作者 张捍卫 张合兵 张小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0-228,共9页
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的概念,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在基本农田现实生态位空间与最适宜生态位空间匹配度评判的基础上,... 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的概念,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在基本农田现实生态位空间与最适宜生态位空间匹配度评判的基础上,将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分为4个建设适宜性等级,明确了不同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度。同时以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最适值作为评判标准,构建了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各障碍因子的限制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新郑市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面积为14 017.72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5.88%。需稍加整治即可达到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面积为21 121.15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99%;需全面整治才可达到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面积为4 559.37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2%;暂不适宜建设的区域面积为14 469.70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71%。2)新郑市耕地整体自然禀赋较好,制约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灌溉保障率和土壤污染指数。3)利用生态位模型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丰富了生态位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也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及规划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模型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高标准基本农田 适宜性评价 障碍因子 新郑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