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3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zzy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1
1
作者 陈健飞 刘卫民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1-74,共4页
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FuzzySet)法、经验指数和法、极限条件法进行长乐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不同方法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适用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达为所评土地单元对每一适宜性等级的隶属... 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FuzzySet)法、经验指数和法、极限条件法进行长乐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不同方法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适用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达为所评土地单元对每一适宜性等级的隶属程度,较好地解决“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级别归属模糊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土地适宜性 模糊综合评判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2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1 位作者 梁进社 庄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7-1122,共16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空间开发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 进展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07
3
作者 唐常春 孙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87-1598,共12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与AHP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GIS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平较高,高值区(V^VIII级)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耦合差系数(D值)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综合评价 开发 适宜性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2
4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乐 郭力娜 邵战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4-310,F0003,共8页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11675.25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221.14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区域规划 北京 后备资源 耕地 适宜性评价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75
5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3 位作者 杨鹏 吴文斌 姚艳敏 李志斌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8-904,共7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观点,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基于GIS多指标决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建模。对于目前常用的基于GIS多指标决策和人工智能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评价方法正向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建议注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空间尺度转换,力争在未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 研究进展 国外 GIS 展望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76
6
作者 蒙吉军 朱利凯 +1 位作者 杨倩 毛熙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55-6766,共12页
合理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来实施管理对策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已经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需求。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等,借助多目标优... 合理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来实施管理对策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已经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需求。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等,借助多目标优化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不适宜性耕地所占比重较大,林地和草地分布比较合理,适宜的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丰富;(2)多目标优化结果显示,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3)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显示,耕地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等的周边地区以及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分布在达拉特旗北部和准格尔旗东部;草地略有增加,广泛分布于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以外的地区;建设用地增加面积主要来自于重点发展城镇的扩展和规划的重点矿产资源开采区;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主要集中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齐沙漠以及乌审旗和鄂托克旗境内的毛乌素沙地。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市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适宜性 多目标优化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鄂尔多斯市
下载PDF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 被引量:54
7
作者 刘贵利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0-85,共6页
在 GIS的支持下 ,采用邯郸市邯山区 (含部分郊区 )作为研究对象 ,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 ,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 ,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 在 GIS的支持下 ,采用邯郸市邯山区 (含部分郊区 )作为研究对象 ,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 ,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 ,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城乡结合部 土地利用
下载PDF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被引量:64
8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3 位作者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43-1551,共9页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占补平衡 土地适宜性 遥感 政策效果 中国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62
9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6,共12页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进行了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和四种情景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情景1(现状塌陷)中,可高强度开发(很适宜)的用地为7476.9hm2,占总面积的32.6%;较为适宜建设的土地为4967hm2,占21.6%;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33.49%。情景4(最终塌陷)中,适宜用地为4084.21hm2,占总面积的17.79%。较为适宜的土地为4511.56hm2,占19.65%。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53.44%。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适宜建设的土地急剧减少。今后应根据不同的塌陷区现状,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生态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大运河生态经济区 济宁
原文传递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59
10
作者 王欢 王平 +1 位作者 谢立祥 王鲁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4-158,共5页
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2
11
作者 赵素霞 牛海鹏 +2 位作者 张捍卫 张合兵 张小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0-228,共9页
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的概念,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在基本农田现实生态位空间与最适宜生态位空间匹配度评判的基础上,... 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的概念,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在基本农田现实生态位空间与最适宜生态位空间匹配度评判的基础上,将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分为4个建设适宜性等级,明确了不同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度。同时以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位最适值作为评判标准,构建了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各障碍因子的限制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新郑市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面积为14 017.72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5.88%。需稍加整治即可达到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面积为21 121.15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99%;需全面整治才可达到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面积为4 559.37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2%;暂不适宜建设的区域面积为14 469.70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71%。2)新郑市耕地整体自然禀赋较好,制约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灌溉保障率和土壤污染指数。3)利用生态位模型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丰富了生态位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也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及规划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模型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高标准基本农田 适宜性评价 障碍因子 新郑市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1
12
作者 郭月婷 廖和平 徐建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2-259,共8页
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研究基于ArcGIS10数据处理平台,结合成本加权距离,选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4个方面的7个因子综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农... 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研究基于ArcGIS10数据处理平台,结合成本加权距离,选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4个方面的7个因子综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用地,其面积分别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9.52%、50.87%、34.58%和5.03%。研究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根据自然条件本底因素,结合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进行适宜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不仅有利于库区土地资源实现合理利用,而且有助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生态 三峡库区 土地适宜性 多因素综合评价 ARCGIS
下载PDF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46
13
作者 杨少俊 刘孝富 舒俭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0-385,共6页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阐述了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考究了其研究历程,归纳了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及其特性。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用某种方法确定城市区域内适宜于...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阐述了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考究了其研究历程,归纳了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及其特性。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用某种方法确定城市区域内适宜于城市开发用地的面积和范围以及适宜于生态用地的面积和范围,并针对适宜程度的大小进行等级的划分,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城市规划,在我国主要发展于2003年以后,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千层饼法"及其修正模型和逻辑规则组合法,这些方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成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面临的主要困境。指出生态适宜度的二象性和系统性是产生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困境的研究思路和未来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地 生态适宜性 发展 困境 展望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的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估 被引量:44
14
作者 王筱明 闫弘文 卞正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7-312,共6页
为了实现粮食安全,未利用地作为后备耕地资源,是中国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济南市为例,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及区位等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宜耕未利用地开... 为了实现粮食安全,未利用地作为后备耕地资源,是中国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济南市为例,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及区位等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分区。结果表明,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面积占未利用地总面积65.39%,但质量较差,受自然条件限制,各区县宜耕未利用地分布差异较大。从各潜力类型区分布来看,Ⅰ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济南市北部,以平原为主,为优先开发潜力区。Ⅱ类潜力区分布较广,济南市北部、中部、南部均有分布,为次优先开发潜力区。Ⅲ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济南市中部的城郊地带,为适度开发潜力区。Ⅳ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济南市中部的山地丘陵区,为最差开发潜力区。该研究可确定济南市不同地域的未利用地开发时序,研究结果可为编制济南市未利用地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聚类分析 区域规划 未利用地 适宜性评价 潜力分区 济南市
下载PDF
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 被引量:46
15
作者 李伟松 李江风 +1 位作者 姚尧 谭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3,共5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农户调查法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整治类型划分,为农村土地整治、新农...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农户调查法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整治类型划分,为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GIS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进行合理评价,并将适宜性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种类型。4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226.15,282.16,537.53,228.92 hm2。(2)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农户调查法,将土地整治类型划分为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迁弃型,并在空间上做出具体的时序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适宜性 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
下载PDF
福州市晋安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2
16
作者 陈松林 刘强 +1 位作者 余珊 林志垒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2年第1期61-65,共5页
本文探讨了应用 GIS技术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方法 ,包括评价对象的选择、分类体系的确定 ,参评因子选择 ,参评因子指标分级、等级分值及权重值确定等 ;并在对福州市晋安区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 。
关键词 土地资源 适宜性 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GIS实践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国杰 周沿海 廖善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94-297,共4页
GIS已经成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分别讨论了在栅格模式和矢量模式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两种评价模式做了对比,分别指出其优缺点.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 栅格模式 矢量模式 评价模式
下载PDF
广州市花都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基于MCR面特征提取 被引量:40
18
作者 黄丽明 陈健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47-1355,共9页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关键点,为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结果包括:应用本文方法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面、线、点综合特征,比仅进行扩展面评价分析的常规方法更为全面,且更具可操作性;划分出建设用地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禁止扩展区和生态恢复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设用地在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内,由扩展路径引导优化开发,可避免盲目地"摊大饼式"蔓延;生态隔离带打破现有建设区"连片"扩展格局;生态关键点和高值点的识别,有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花都区
原文传递
基于极限综合评价法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9
19
作者 王世东 郭徵 +1 位作者 陈秋计 张合兵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0,66,共5页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而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作者对现有的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可拓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而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作者对现有的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可拓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极限综合评价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鹤壁市第八煤矿的土地复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比传统的评价方法有更好的适用性,且操作简单,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极限综合评价法 评价单元 评价因子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程金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3-95,99,共4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建立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并将该流域分为177个地块,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为...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建立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并将该流域分为177个地块,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为:宜农地总面积为185.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34%;宜林地总面积为192.4hm2,占20.08%;宜牧地总面积为563.63hm2,占58.83%;其它地总面积为16.67hm2,占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适宜性 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 专家打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