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87
1
作者 唐国平 李秀彬 +1 位作者 Guenther Fischer Sylvia Prieler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根据 1 958~ 1 997年中国 31 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月平均降水量 ,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景特征。用 3个大气环流模型 ,即 Had CM2、 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 ,建立未来气候变化... 根据 1 958~ 1 997年中国 31 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月平均降水量 ,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景特征。用 3个大气环流模型 ,即 Had CM2、 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 ,建立未来气候变化的 6种方案。最后 ,根据3个 GCMs模拟的结果 ,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IIASA)发展并改进的农业生态地带模型 (AEZ)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复种指数、可耕种土地面积、潜在粮食产量及其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模型 农业生产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问题 被引量:111
2
作者 岳天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2-467,共6页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有 3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本世纪 70年代以前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 ,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增加而提高 ;自 70年代初一些理论生态学家向这一普遍看法提出挑战以来 ,在...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有 3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本世纪 70年代以前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 ,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增加而提高 ;自 70年代初一些理论生态学家向这一普遍看法提出挑战以来 ,在物种多样性层次出现了观点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 ;( 2 )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达尔文 ( 1 872 )的研究表明 ,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这一结论已被许多国家运用于指导农业实践 ;然而 ,本世纪 70年代以来 ,一些生态学家向达尔文的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 3)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连通性 :本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一些景观生态学家认为 ,景观连通性与生物多样性有正相关关系 ,但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还不能肯定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通过总结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历史 ,发现 ,以上的争论和结论基于 2 7种不同的分析模型 ;并且这些模型中的大多数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认为 ,运用理论上合理的模型、有关概念的统一正确定义和全面系统的实验对以上争论和结论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与实证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土地生产力 景观连通性 理论模型
下载PDF
发育林下植被是恢复杉木人工林地力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103
3
作者 杨承栋 焦如珍 +2 位作者 屠星南 陈仲庐 熊有强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5-283,共9页
论述我国中亚热带杉木盛产区,通过间伐发育林下植被,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森林土壤生物活性,从而为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发育林下植物群落,维护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改良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途径。
关键词 林下植被 地力衰退 杉木 人工林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98
4
作者 蔡运龙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7-41,共5页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让退化土地自然恢复的思路已不切实际,必须通过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这种研究与国际喀斯特环境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优化和景观生态学...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让退化土地自然恢复的思路已不切实际,必须通过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这种研究与国际喀斯特环境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一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解决生态重建的一系列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期特山区 生态重建 农林牧业生产力 中国
下载PDF
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 被引量:72
5
作者 李宪文 林培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5-312,共8页
文章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耕地保护相关的理论及研究进展 ,分析了耕地保护的科学基础和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土地生产力是制定耕地保护数量的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是耕地保护规划的科学基础 ,土地规划、法规体系的落实是耕地保护顺利实施的... 文章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耕地保护相关的理论及研究进展 ,分析了耕地保护的科学基础和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土地生产力是制定耕地保护数量的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是耕地保护规划的科学基础 ,土地规划、法规体系的落实是耕地保护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中面临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土地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政策
下载PDF
经营规模、地权稳定性与土地生产率——基于全国4省地块层面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1
6
作者 仇焕广 刘乐 +1 位作者 李登旺 张崇尚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43,共14页
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4省1703个地块层面的调查数据,将地权稳定性纳入单产模型,考察了土地流转快速发展背景下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营规模的扩大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土地生产率的下降,二者之间呈现稳健的&qu... 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4省1703个地块层面的调查数据,将地权稳定性纳入单产模型,考察了土地流转快速发展背景下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营规模的扩大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土地生产率的下降,二者之间呈现稳健的"倒U型"关系。此外,保障地权稳定性亦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自有地块单产显著高于转入地块单产,在相关土地交易平台登记注册对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签订纸质土地流转合同和约定土地流转期限对作物单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视角出发,政府应该赋予农民更为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经营规模 地权稳定性 土地生产率
原文传递
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率与农民收入 被引量:78
7
作者 陈斌开 马宁宁 王丹利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7-120,共24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产业兴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是核心。本文基于1986-2008年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以历史上的自耕农比重作为工具变量,考察了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农民收入以及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历史上自耕...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产业兴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是核心。本文基于1986-2008年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数据,以历史上的自耕农比重作为工具变量,考察了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农民收入以及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历史上自耕农比重越低的村庄,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流转率越高。总体而言,土地流转并没有提高平均农业生产率,只有当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时,农业生产效率才能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其原因在于,土地流转让更多人从事了非农就业,提高了外出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时,土地流转扩大了家庭经营收入和总体收入的不平等。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进一步强化稳定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应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促进非农就业为重要抓手提高农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三权分置 农业生产效率 农民收入
原文传递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被引量:75
8
作者 李燕凌 汤庆熹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5,共5页
本文从阶段论、状态论、过程论的视角,阐释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以及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 本文从阶段论、状态论、过程论的视角,阐释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以及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公共财政投入,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土地 劳动生产率 农业资源利用率 农产品商品率 农业集约化 现代科学技术
下载PDF
要素禀赋变化与中国农业增长路径选择 被引量:76
9
作者 吴丽丽 李谷成 周晓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4-152,共9页
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和积累状态将决定农业技术变革模式和增长路径选择。然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已逐步进入到一个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发... 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和积累状态将决定农业技术变革模式和增长路径选择。然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已逐步进入到一个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发展区间。那么,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实质性影响呢?论文利用1978-2012年农业内部行业层面成本收益数据,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和二维空间相图增长分析法来考察农业的增长路径、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技术变革存在明显的诱致性偏向,即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节约劳动倾向和"资本深化"迹象;2我国农业增长路径可能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型,正在突破传统的高度人口-土地压力下"内卷化陷阱",从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3由于农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地劳配比的结构特性,农业技术变革模式与增长路径也存在一定的行业差异。由于要素禀赋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一进程是大势所趋,具有不可逆性,因此,相应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也必须就劳动生产率导向下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问题未雨绸缪,做出前瞻性规划,这可能包括"要素替代"、"诱致性技术进步"、"机械化"等,以把握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禀赋 农业增长路径 诱致性技术变迁 劳动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下载PDF
工商资本下乡、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 被引量:69
10
作者 刘魏 张应良 +1 位作者 李国珍 田红宇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19,共16页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视角,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商资本下乡会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即工商资本下乡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视角,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商资本下乡会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即工商资本下乡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2)工商资本下乡对粮食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工商资本下乡后资本对劳动力的替换程度在两种种植结构中存在差异;(3)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粮食作物的劳动力资源流失和家庭劳动力的多部门配置,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要素的替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对经济作物中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较弱;(4)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发挥,从而摆脱传统农业低效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商资本下乡 要素配置 土地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
原文传递
1996-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54
11
作者 张凤荣 张晋科 +2 位作者 张迪 吴初国 徐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4,共7页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不容忽视。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除了严格耕地保护外,更主要的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粮食 生产能力 变化 中国
下载PDF
新疆库尔勒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陈浮 濮励杰 +1 位作者 彭补拙 包浩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290-1295,共6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疆库尔勒市选择土地利用变化后已持续利用 1 5~ 2 0 a的 9种典型利用方式 ,1 1个剖面 ,与荒漠、原始胡杨林 2种参照利用方式 3个标准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对...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疆库尔勒市选择土地利用变化后已持续利用 1 5~ 2 0 a的 9种典型利用方式 ,1 1个剖面 ,与荒漠、原始胡杨林 2种参照利用方式 3个标准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土壤盐分、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和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影响 ,荒漠开垦后土壤养分呈下降趋势 ,土壤侵蚀强度也呈下降趋势 ,土地生产力与土壤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发现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生产力呈负相关关系 ,土地生产力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林、草有利于保护干旱区生态环境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开垦 ,加之预防和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或减弱土地退化 (荒漠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养分 土壤水分 土壤侵蚀 土地生产力 库尔勒市 新疆
下载PDF
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杨武德 王兆骞 +2 位作者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通过对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空间分异研究,揭示了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即侵蚀导致N、P、K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减少及其在坡面上部的相对贫乏和下部的相对富集;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过对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空间分异研究,揭示了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即侵蚀导致N、P、K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减少及其在坡面上部的相对贫乏和下部的相对富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粉、粘粒比率发生变化,表现为土壤沙化,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土壤肥力 生物生产力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关于农地规模与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争议的一个解答——基于农户模型的讨论 被引量:53
14
作者 蔡基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7,共10页
无论考察农地规模还是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的影响时,都存在着两 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与证据。本文运用农户模型,推导出在一定市场条件下,两种因 素都与土地产出率存在一种反向关系。若将两种影响综合考虑,就给出了解答这一 争议的一个新... 无论考察农地规模还是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的影响时,都存在着两 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与证据。本文运用农户模型,推导出在一定市场条件下,两种因 素都与土地产出率存在一种反向关系。若将两种影响综合考虑,就给出了解答这一 争议的一个新的视角。当然,更为细致的讨论还要由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更为完善 的农户模型给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模型 农地规模 兼业程度 产出率 反向关系
原文传递
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研究综述 被引量:56
15
作者 石晓平 郎海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6-84,共9页
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农业经济学领域的关注,在中国关注该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本文通过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关于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由于学者对农地规模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且在研究... 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农业经济学领域的关注,在中国关注该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本文通过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关于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由于学者对农地规模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且在研究中选取了不同的指标衡量农业生产率,得到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此外,还发现已有研究往往从要素市场不完善、遗漏变量问题等角度对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经典的"反向关系"进行解释,但对于两者之间呈现的其他关系,学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上述结论的解释意味着目前中国推行规模经营仍然需要考虑地区条件、市场发育特征等条件的差异而适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分析农村要素市场完善程度与开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经营规模 农业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文献综述农地经营规模 农业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文献综述
下载PDF
生态脆弱带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1
16
作者 孙武 侯玉 张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9-373,共5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的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坝上后山地区粮食单产的波动性高 ,并自南向北递增 ;而以农牧业总产值为代表的土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的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坝上后山地区粮食单产的波动性高 ,并自南向北递增 ;而以农牧业总产值为代表的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与粮食的波动性正好相反 ,从牧区向农牧区逐渐加大 ,在张北尚义一带形成高中心。在温饱型的热量营养标准下 ,人口的绝对和相对超载状况同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成正比 ,线性相关在 0 .83以上 ,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一致。由此表明 ,草场开垦面积大 ,作物结构单一 ,种植业比重高 ,人口超载严重 ,波动性就高 ,农牧业的不稳定性就增强。生态脆弱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气候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第一性生产力受气候特别是高跃变降水的强烈制约 ,另一方面人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尤其是滥垦给予了加强和放大。所以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波动性的高低实质上是对农林牧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人口超载状况和整个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反映。因而 ,也是度量生态脆弱带脆弱度的实用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性 土地生产力 人口 脆弱度指标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不同农地流转模式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四县为例 被引量:54
17
作者 张建 诸培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9-640,共12页
农地流转按照组织主体的差异可以划分为村集体组织和农户自发流转两种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流转模式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差异,对于指导中国农地流转模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江苏省四个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考察了村集体组织... 农地流转按照组织主体的差异可以划分为村集体组织和农户自发流转两种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流转模式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差异,对于指导中国农地流转模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江苏省四个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考察了村集体组织和农户自发两种类型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自发流转的农户和未流转农户,村集体组织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土地、劳动力、全要素等农业生产效率;村集体组织农地流转在农地经营规模、合约稳定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计量研究发现,村集体组织下农户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农业生产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明显较高,成为提高转入户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作用机制。然而,本文并未证实农地自发流转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影响,可能原因是自发流转的小规模和较短的流转期限不利于农户规模经营和长期生产投资,因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绩效。政策启示是,要有效地发挥村集体对农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引导作用,通过优化转入户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生产投资和种植业结构以最大化农户农业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集体组织农地流转 农户自发农地流转 土地生产效率 劳动力生产效率 全要素生产效率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国外剥离表土种植利用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51
18
作者 谭永忠 韩春丽 +3 位作者 吴次芳 陈正 赵哲远 王庆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94-201,共8页
表土剥离利用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护优质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非常重视表土剥离工作,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与表土剥离有关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等。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和总结... 表土剥离利用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护优质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非常重视表土剥离工作,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与表土剥离有关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等。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和总结归纳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表土剥离的基本情况、组织管理模式和利用模式,并阐述了这些国家表土剥离的特征。归纳起来,这些国家采取的表土剥离组织管理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模式、联合互动型模式和规划主导型模式;表土剥离利用模式包括原地利用和异地利用二种模式。这些国家表土剥离的特征主要有:一是目标综合化。各国开展表土剥离的目的从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逐步延伸到保护耕地资源和改善环境;二是主体多元化。除政府外,第三部门、企业、个人积极参与表土剥离;三是资金明确化。保证金制度、复垦基金制度、政府拨款、社会捐款等保证了表土剥离的资金来源;四是技术规范化。许多国家制定了详细的程序、可采用的技术方法、验收标准等;五是实施法治化。各国的表土剥离工作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六是空间分异化。主要表现为表土剥离空间尺度差异和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该文归纳了中国表土剥离的模式,剖析了当前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发达国家表土剥离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壤 生产能力 表土剥离 模式 特征
下载PDF
土地质量、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3
19
作者 李天杰 郧文聚 +4 位作者 赵烨 程锋 陈桂珅 杨玲 李文利 《资源与产业》 2006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土地质量评价、农业生产能力及粮食安全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国家农用地分等工作,探讨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估算粮食生产能力的方法,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与指标体系。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土地生产能力 国家粮食安全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以向家坝库区为例 被引量:41
20
作者 熊利亚 夏朝宗 +1 位作者 刘喜云 常斌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8,T003,共10页
本文在分析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以向家坝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库区经济地理现状 ,确定土地人口载量研究区域 ,并利用GIS和R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建立“空间·属性一体化”... 本文在分析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以向家坝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库区经济地理现状 ,确定土地人口载量研究区域 ,并利用GIS和R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建立“空间·属性一体化”数据库。本文还建立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潜力递减法 ,进行以村级为单位的耕地粮食综合村尺度的近期和远景 (2 0 12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 ,提出与当地农业发展相一致的整个研究区环境容量。结果表明 ,与其它耕作方式相比 ,复种耕种可获得更大的人口承载量 ;库区环境容量已趋饱和 ,而且未来库区土地承载力呈下降趋势 ;通过改良品种、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产力 RS GIS 人口承载量 向家坝库区 耕地 土地承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