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和田墨玉县核桃林下维吾尔药材的种植筛选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艳瑞 冯涛 +5 位作者 努尔波拉提·阿依达尔汗 刘戈宇 严军 宁慧霞 穆合塔尔·麦提图尔荪 阿吉艾克拜尔·艾莎 《园艺与种苗》 CAS 2016年第8期33-35,共3页
结合和田墨玉县独特的气候、土壤、耕地等特点,在墨玉县开展核桃林下地常用维吾尔药材品种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墨玉县阿依玛克村核桃林下地种植的香青兰、毛菊苣、曼陀罗、驱虫斑鸠菊、小茴香、黑种草、车前子等均能完成整个生育期... 结合和田墨玉县独特的气候、土壤、耕地等特点,在墨玉县开展核桃林下地常用维吾尔药材品种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墨玉县阿依玛克村核桃林下地种植的香青兰、毛菊苣、曼陀罗、驱虫斑鸠菊、小茴香、黑种草、车前子等均能完成整个生育期。其中,毛菊苣是核桃林下地较为适宜种植的维吾尔药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药材 墨玉县 阿依玛克村 林下地 种植试验
下载PDF
土地习惯规则及其过程——西南杨村30年土地纠纷与生计变迁
2
作者 杨戴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3期64-72,共9页
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完成了从"集体生产"到"农户承包"的历史转型。自那以后,西部山区许多农村的田土山林纠纷问题长期存在,但极少诉诸法庭或者通过法律解决,人们主要遵循的是生... 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完成了从"集体生产"到"农户承包"的历史转型。自那以后,西部山区许多农村的田土山林纠纷问题长期存在,但极少诉诸法庭或者通过法律解决,人们主要遵循的是生活经验,甚至创造性运用各种习惯规则来处理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农耕生产关系。以云贵高原东部的杨村为例,考察了杨村土地习惯规则的行动过程,并证明其在保持农村稳定、防止混乱、减缓家庭经济衰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土山林 习惯规则 农耕生计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岷江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马超飞 马建文 +1 位作者 哈斯巴干 韩秀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24,共5页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大力开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岷江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之一 ,其水保工作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产生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学问题在于水土保持 ,利用 RS和GIS数据以及通用水土流失模型对...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大力开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岷江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之一 ,其水保工作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产生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学问题在于水土保持 ,利用 RS和GIS数据以及通用水土流失模型对岷江上游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和填图、坡耕地的提取 ,最后统计分析坡耕地和侵蚀强度间的关系 ,确定区域内退耕还林还草的标准 ,并且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水土流失量进行了初步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退耕还林还草 水土保持 USLE模型
下载PDF
泾河流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与生态补偿趋向——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41
4
作者 孙新章 谢高地 甄霖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4-200,共7页
采用典型农户调查和地方政府访谈等方法,对泾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并基于退耕还林的效益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后续生态补偿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显著... 采用典型农户调查和地方政府访谈等方法,对泾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并基于退耕还林的效益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后续生态补偿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显著,其价值量平均为1674.1元/(hm^2·年),按2000年-2004年完成的退耕面积,总效益高达8408.2×10^4元,年,退耕使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控制。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对当地农牧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退耕促进了作物生产结构优化和基本农田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草食性牧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农民收入也比预计值偏低。从后续生态补偿的趋势看,延长补偿期限是大势所趋,但补偿标准可适当降低。在补偿方式上,应改为单一现金补偿,并通过流域补偿方式多源筹集资金,同时要加大对替代产业的扶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退耕还林(草) 综合效益 生态补偿 原州区
下载PDF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被引量:42
5
作者 柯水发 赵铁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7-33,共7页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机理。研究方法:利用二项式Logisitic回归法,应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退耕还林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农户是否有退耕还林资源,以便有资格参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是否能获得收...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机理。研究方法:利用二项式Logisitic回归法,应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退耕还林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农户是否有退耕还林资源,以便有资格参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是否能获得收益,即是否值得参与;农户是否有能力承担退耕还林后的风险,是否可以放心地参与。研究结论: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得越来越理性,持续保障农户收益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退耕还林工程 农户 参与 影响因素 实证
下载PDF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廖清飞 张鑫 +2 位作者 马全 姚瑶 于东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936-5943,共8页
基于象元二分模型,利用MODIS植被指数产品定量估算研究区2000—2009年生长季(4—9月)植被覆盖度,采用相关系数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DEM分析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0... 基于象元二分模型,利用MODIS植被指数产品定量估算研究区2000—2009年生长季(4—9月)植被覆盖度,采用相关系数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DEM分析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0—2009年整体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中2001年是显著突变年份,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2)通过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分析,植被覆盖度在高程2500m和4100m,坡度4°和26°发生突变;对各高程带、坡度带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进行分析,获得了各带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年份。对研究获得的结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的变化及退耕还林措施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退耕还林措施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遥感监测 退耕还林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蕊 曹静娟 +2 位作者 郭瑞英 龙瑞军 尚占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混合植被)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30 cm的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再将其转换为土壤碳、氮、磷储量,分析三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子,旨在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该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储量差异显著(P〈0.05),天然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储量(72.17、6.80 t·hm-2)显著高于退耕还林草地的(66.75、4.96 t·hm-2)和燕麦耕地的(36.61、3.61 t·hm-2)。这是因为,其一,比较而言天然草地受干扰小。其二,对于退耕还林草地和燕麦耕地来说,由于刈割获取地上部分,可能使得从土壤中获取的有机碳和氮素大于归还的。全磷储量则表现为燕麦耕地的(2.51 t·hm-2)显著高于天然草地的(2.17 t·hm-2)和退耕还林草地的(1.96 t·hm-2)。这是因为燕麦耕地中化肥的施用使得磷元素富集起来,所以其储量较高。与天然草地相比,耕种20年的燕麦地0-30 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低了35.56、3.19 t·hm-2,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1.78、0.16 t·hm-2·a-1。与燕麦耕地相比,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升高了30.14、1.35 t·hm-2,年平均增加速率分别为3.77、0.17 t·hm-2·a-1。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轻组有机碳比例(10.93%)显著高于天然草地(9.72%)和燕麦耕地(8.61%)。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微生物量碳氮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总结认为,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库具有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北坡 退耕还林草地 天然草地 燕麦耕地 土壤碳氮磷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珠娜 史玉虎 +2 位作者 潘磊 陈磊夫 高新涛 《湖北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影响因子,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影响因子,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19个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5个指标依次为:土壤的侵蚀模数、地表径流量、土壤容重、枯落物层厚度和林草的覆盖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效益评价
下载PDF
西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退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郑伟元 朱明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2年第3期31-35,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和坡耕地的开发利用,为西部开发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护战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开发利用 生态退耕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土壤环境效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郝仕龙 安韶山 +1 位作者 李壁成 赵小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0,56,共3页
通过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上黄试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地植被恢复措施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较低;坡耕地与不同恢复措施的林地草地相比,速效K、速效N及有... 通过采样与分析,研究了上黄试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地植被恢复措施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较低;坡耕地与不同恢复措施的林地草地相比,速效K、速效N及有机质含量低,pH值则偏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年限越长土壤改良效益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草)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发展生态农业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山区退耕还林的基本途径 被引量:21
11
作者 苏维词 张中可 +1 位作者 滕建珍 朱文孝 《贵州科学》 2003年第1期123-127,共5页
 贵州喀斯特山区山多坡陡、坡耕地面积比重大,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是国家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本文分析了生态脆弱的贵州喀斯特退耕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阐述了该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探讨了适合喀...  贵州喀斯特山区山多坡陡、坡耕地面积比重大,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是国家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本文分析了生态脆弱的贵州喀斯特退耕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阐述了该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探讨了适合喀斯特退耕区地域特征的生态农业发展的4种模式:即自给型粮食种植业、生态经济型林(果、药)业、效益型畜牧业和增值型绿色产品加工业,并提出了创新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重点扶持生态农业建设的龙头大企业等相应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贵州 喀斯特山区 石漠化 退耕还林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
下载PDF
四川旱耕地生产、生态问题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邓良基 凌静 +1 位作者 张世熔 胡玉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1,共4页
四川地域辽阔 ,地貌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农耕地分布范围广 ,旱耕地比重大 ,水土流失和与之相关的旱、洪灾害等生产、生态问题突出 ,既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又给长江中下游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 ,四川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除实施天... 四川地域辽阔 ,地貌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农耕地分布范围广 ,旱耕地比重大 ,水土流失和与之相关的旱、洪灾害等生产、生态问题突出 ,既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又给长江中下游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 ,四川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外 ,旱耕地 ,特别是旱坡耕地 (2°~ 2 5°)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水土流失 旱耕地 综合治疗 退耕还林 可持续利用 四川
下载PDF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工程区林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朝俊 胡庭兴 +1 位作者 刘波 赖家明 《遥感信息》 CSCD 2006年第1期38-40,共3页
以天全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应用分类后检测的方法,利用1997年和2003年的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专家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对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变化信息。研究表明:1997-2003年研究区域... 以天全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应用分类后检测的方法,利用1997年和2003年的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专家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对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变化信息。研究表明:1997-2003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耕地大量减少。林地增多量大;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大,耕地动态度为-5.1%,林地动态度为0.9%,建筑地动态度最高;研究区域退耕还林地的来源主要是耕地,来源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退耕还林 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与生态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再强 谢以萍 《经济林研究》 2003年第4期40-44,共5页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和经营条件详细分析 ,具体提出适合金沙江流域不同海拔和立地条件的退耕还林的技术模式 ,论述了经济林模式、生态林模式、用材林模式和林草混交立体模式的适用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经营技术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 退耕还林 海拔 立地条件 造林树种 经营技术 生态建设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林(草)驱动力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黄淑玲 周洪建 +1 位作者 王静爱 王圆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2-116,共5页
退耕还林(草)作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恢复重建地表自然覆盖,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研究不同尺度下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可以为构造典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与优化模式提供依... 退耕还林(草)作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恢复重建地表自然覆盖,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研究不同尺度下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可以为构造典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与优化模式提供依据。该文从国家-省区-县域-农户尺度上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国家尺度上驱动力是生态环境安全、粮食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以生态安全为主;省区驱动力分为产业结构调整、水源地保护、防洪、保护三峡工程、减少入黄泥沙和防治风蚀沙化6种类型,经济状况居于主导地位;县域驱动力归纳为12种类型,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农户的退耕还林(草)是国家政策满足农户需求,个体利益最佳化为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驱动力 生态安全 尺度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综合效益评价——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赖亚飞 朱清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3,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吴起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生活...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吴起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吴起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草) 生态效应 经济效应 社会效应
下载PDF
遥感和GIS支持下县域退耕还林还草空间决策分析——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白淑英 宝音 +1 位作者 包玉海 张树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退耕还林还草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将武川县的土壤类型数据与地形坡度数据叠加分析同时参考土壤侵蚀、降水量和温度等方面的资料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对TM影像目视解译得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 退耕还林还草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将武川县的土壤类型数据与地形坡度数据叠加分析同时参考土壤侵蚀、降水量和温度等方面的资料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对TM影像目视解译得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并与土地适宜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可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此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为一种技术模式 ,可进行推广 ,对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1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保护 武川县 土地适宜性评价 空间叠加分析
下载PDF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概念和比例问题 被引量:15
18
作者 闫丽珍 闵庆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50-53,共4页
剖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在森林学和退耕还林政策中的不同含义 ,在总结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对西北退耕还林地区以及安徽砀山县的考察 ,讨论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所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问题。分析表明 :我国在... 剖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在森林学和退耕还林政策中的不同含义 ,在总结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对西北退耕还林地区以及安徽砀山县的考察 ,讨论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所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问题。分析表明 :我国在森林学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概念 ,需要进一步明确 ;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 ,种植经济林同样可以兼顾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并有利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实施。因此 ,应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 ,适当扩大经济林的比例 ,并力图通过经济林的发展 ,在确保生态效益提高的同时 ,达到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经济林 生态林
下载PDF
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成效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17
19
作者 孙智辉 雷延鹏 +3 位作者 卓静 曹雪梅 刘志超 李登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555-6562,共8页
将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和宝塔等7县区做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SPOTVGT、NOAA/AVHRR、EOS/MODIS、TM和DEM数据,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实效。1998-2009年NOAA/AVHRR和E... 将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和宝塔等7县区做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SPOTVGT、NOAA/AVHRR、EOS/MODIS、TM和DEM数据,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实效。1998-2009年NOAA/AVHRR和EOS/MODIS遥感监测表明,该区域在遥感影像图上凸现,在其北部和西部形成一条明显的与行政区边界相吻合的分界线,表明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状况正在逐年改善,而且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北部和西部。1999-2007年SPOTVGTNDVI演变表明,该区域NDVI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线性趋势值为0.0078,与其南部次生林区的NDVI差值在明显减小,与北部粮食种植区的NDVI差值在逐渐加大。退耕前后的TM影像解译结果对比分析说明,延安北部近年来退耕还林(草)的成绩是显著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延安北部有68.37%耕地不再耕种,而大于35°的坡耕地91.45%实现了退耕,25-35°的坡耕地有74.70%退耕,绝大部分高坡度耕地实现了退耕,而较低坡度的坡耕地退耕幅度也很大,达到了50%-70%。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TM影像解译结果表明,林草覆盖度增加非常显著,达到65.3%,增加24.3%,以草的面积增加最为明显。低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面积减少了83.42%;中植被覆盖度面积在显著增加,到2007年,植被覆盖度在30%-50%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7.2%,将近一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也明显增加,由1997年的6%增加到2007年22%。TM影像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强度、极强度和剧烈等级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减少50%以上,但极强度和剧烈的高等级土壤侵蚀面积仍占2007年国土总面积的13.3%,土壤侵蚀状况仍然严重。植被以灌木和草为主,乔木面积较低,森林覆盖率只有22.4%,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退耕还林(草) 遥感监测 延安北部
下载PDF
退耕还林政策变迁探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治海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1,共4页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农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各自的理性特征及各利益主体对理性的不同理解给退耕还林政策效果带来的一些影响。在各利益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方利益主体在动态博弈过程中对退耕还林政策变迁产生的影响,并...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农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各自的理性特征及各利益主体对理性的不同理解给退耕还林政策效果带来的一些影响。在各利益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方利益主体在动态博弈过程中对退耕还林政策变迁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政策变迁 农户 政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