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8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84
1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根据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浙江省及各地市、杭州市所属的5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可以用来反映一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一般说来,信息熵值愈大,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愈低,反之亦... 根据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浙江省及各地市、杭州市所属的5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可以用来反映一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一般说来,信息熵值愈大,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愈低,反之亦然;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在全国、浙江省和杭州市3个层面上均表现出信息熵值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在时间上具有动态演变规律。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可综合反映某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其转换程度,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土地利用系统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 被引量:145
2
作者 傅伯杰 陈利顶 +2 位作者 王军 孟庆华 赵文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7-255,共9页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土壤水分、土地利用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 3个方面系统讨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研究的现状和特征 ,指出 :1 )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坡面、小流域和区域等系列尺度 ,土地利用的分...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土壤水分、土地利用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 3个方面系统讨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研究的现状和特征 ,指出 :1 )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坡面、小流域和区域等系列尺度 ,土地利用的分布及景观特点影响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 ;2 )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表现在土地利用的镶嵌格局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和迁移 ,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引起土壤养分的变化 ;3)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 ,土地利用的改变能够减少或增加径流和土壤侵蚀。尺度不同 ,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机制也不尽相同。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研究 ,还需要注重大尺度和多尺度上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生态过程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水土流失 径流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14
3
作者 李俊然 陈利顶 +1 位作者 郭旭东 傅伯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监控时,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了蓟运河...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监控时,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了蓟运河卜游于桥水库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上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流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好于以耕地为上的小流域;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和耕地等)的组合结构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往往介于林地、草地或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非点源污染 流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4
4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4-91,共8页
本项研究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5 种典型土地利用结构和7 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从1998年5 月到10 月每两周测定一次土壤水分, 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年内季节变化呈现出三峰... 本项研究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5 种典型土地利用结构和7 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从1998年5 月到10 月每两周测定一次土壤水分, 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年内季节变化呈现出三峰三谷; 林地和间作地对土壤水分有滞后作用; 垂直梯度变化可归纳为增长型、降低型和波动型。通过分析5 种土地利用结构对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 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发展农果间作和培育深根性植物是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及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兵陵区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被引量:93
5
作者 刘艳芳 明冬萍 杨建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3-498,515,共7页
应用系统思想和生态学原理 ,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生态标准 ,并将其作为衡量生态合理与否的指标。在充分考虑挖掘其他具有绿当量用地 (主要是耕地与草地 )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 ,引入森林与耕地、草地之间基于“绿量相当”的面积... 应用系统思想和生态学原理 ,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生态标准 ,并将其作为衡量生态合理与否的指标。在充分考虑挖掘其他具有绿当量用地 (主要是耕地与草地 )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 ,引入森林与耕地、草地之间基于“绿量相当”的面积换算关系 ,定量测算出该类用地的生态绿当量。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多尺度控制过程模式及生态优化的数学模型 ,并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海南省琼海市为例进行了生态优化实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绿当量 土地利用结构 森林覆盖率 生态服务价值 多尺度优化 多目标线性规划 遥感
下载PDF
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被引量:101
6
作者 郑新奇 王筱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2期34-39,共6页
研究目的:如何判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需要从新的视角并采用新的方法加以研究。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结果:(1)沿海城市的用地结构有效性不如内陆城市;(2)不同等级的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用地类型不同;(3)高级别... 研究目的:如何判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需要从新的视角并采用新的方法加以研究。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结果:(1)沿海城市的用地结构有效性不如内陆城市;(2)不同等级的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用地类型不同;(3)高级别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高于低级别城市和城镇;(4)县级市城区的道路广场用地失调明显。研究结论:判定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必须考虑其历史、社会经济水平,盲目类比国外是不可取的。DEA方法可以较好地定量刻画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提出了中国的城镇用地结构的建议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土地 土地利用结构 数据包络分析 DEA
下载PDF
1990—2011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驱动力 被引量:117
7
作者 严恩萍 林辉 +1 位作者 王广兴 夏朝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962-5973,共12页
作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三峡库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生态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研究以覆盖三峡库区的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分别获得1990、1998、2006、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参照中国陆地... 作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三峡库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生态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研究以覆盖三峡库区的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分别获得1990、1998、2006、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采用研究区单位面积产量与全国农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比值作为地区修订系数,计算库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同时利用生物量对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进一步的修订。然后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敏感性指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系统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990—2011年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由林地支撑(占76.75%),其次是水域、耕地(共23.19%),草地的贡献率最小(0.22%),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0年的479.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80.83亿元;各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食物生产功能价值下降,其他各项功能价值上升,以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上升幅度最大,达36.61亿元,其次是气体调节(33.10亿元);驱动力分析表明,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特别是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各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发生较大变化,同时,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社会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也不忽可视。研究表明,加强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系统服价值高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保护,是维持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结构 驱动力 landSAT TM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温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82
8
作者 朱凤武 彭补拙 +1 位作者 丁建中 张燕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温州市及县 (市、区 )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 ,找出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 ,在土地利用方面 ,对经济发达的平原... 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温州市及县 (市、区 )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 ,找出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 ,在土地利用方面 ,对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 ,应防止农业用地的流失 ;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量结构 空间格局 温州市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 被引量:98
9
作者 朱晓华 蔡运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1-677,共7页
应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首先计算了中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的分维与稳定性指数;其次,分析了北京、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新疆、西藏、辽宁等8省区的土地分形结构;进而,在计算北京等8... 应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首先计算了中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的分维与稳定性指数;其次,分析了北京、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新疆、西藏、辽宁等8省区的土地分形结构;进而,在计算北京等8省区土地结构分维与图斑数、平均图斑面积、平均图斑形状指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关联度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图斑数和相应图斑形状指数对土地空间结构分维的重要影响。指出:土地结构分维所能体现出的信息主要还是受到土地类型本身几何属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结构 分形 分维 机制 中国
下载PDF
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被引量:82
10
作者 周生路 黄劲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5,共9页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 ,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 ,以温州市为例对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 )前述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 ,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 ,以温州市为例对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 )前述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 ,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 ;(2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 :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沿海向内陆、平原向山区、城市近郊向远郊依次递减 ,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 ,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 ;(3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低山丘陵区 土地利用结构 地域分异 温州
下载PDF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被引量:65
11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王启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结构决定功能,把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江阴市2005年和2010年... 结构决定功能,把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江阴市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其变化特征,以此来研究经济发达地区近期内可能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着非农化趋势加快,农地数量减少加速的现象,如果为保证耕地的数量平衡,则可能导致农地内部结构极其不合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适当释放农地,促进经济发展;运用经济杆杠,提高非农用地利用效率;重视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 土地利用结构 江苏省 江阴市 马尔柯夫链 土地管理
下载PDF
基于景观结构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特征分析——以江西兴国县为例 被引量:97
12
作者 谢花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8-695,共8页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兴国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分析...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兴国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度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并随着粒度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94-2005年的11年中,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上升,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有所较少.研究区的中部区域生态风险度高,相邻区域的生态风险度也较高.1994年和200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异的步长都比较小,分别为43km和9.3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结构 生态风险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58
13
作者 耿红 王泽民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67-171,182,共6页
针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的不足 ,探讨了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并以广西田阳县为例验证了它的合理性、科学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灰色线性规划 优化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1988—2013年重庆市主城九区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93
14
作者 张骞 高明 +3 位作者 杨乐 陈成龙 孙宇 王金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6-575,共10页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理解和把握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原因及规律的最有效手段是对其生态用地结构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采用RS、GIS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对重庆市主城九区1988、1996、2004、2...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理解和把握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原因及规律的最有效手段是对其生态用地结构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采用RS、GIS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对重庆市主城九区1988、1996、2004、2013年4个时段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8—2013年间,重庆市主城九区城市化水平经历了加速阶段、减速阶段及饱和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显著;重庆市主城九区生态用地主要为城市提供了食物生产、提供原材料、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气候调节、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以及水源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在结构变化上呈现出"二减三增"的结构变化特点;25年间重庆市主城九区共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60.60×10~6元,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农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共减少24.50%;在空间分布上,随着城市建设用地向"南—北—西"方向扩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的区域减少最为严重,整个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农地的大量减少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所带来的生态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庆市主城九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在城市化率达到饱和阶段后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大农地的保护力度以及对林地、水体、草地的维护,维持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布局和保护城市生态用地提供信息资料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用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用地结构 重庆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 被引量:67
15
作者 刘荣霞 薛安 +1 位作者 韩鹏 倪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5-662,共8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重要组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载体。在对全球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的逻辑体系...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重要组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载体。在对全球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的逻辑体系、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的优化决策模型,比较了这些模型在应用上的优点与局限性,指出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应用中的实践意义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研究匮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结构 优化 模型
下载PDF
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 被引量:89
16
作者 宋小青 李心怡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2-1010,共19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决定的区域耕地利用功能究竟如何转型,至今悬而未决。通过分析诱致性生产替代与3种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综合解释框架及量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为典型地区,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决定的区域耕地利用功能究竟如何转型,至今悬而未决。通过分析诱致性生产替代与3种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综合解释框架及量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为典型地区,研究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结果表明:①广东省耕地利用功能处于从经济社会型转向生态经济型转型的过渡期,但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珠江三角洲耕地利用功能实现了从经济社会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型,东翼、西翼、山区实现了从社会生态型向经济社会型的转型;②广东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人文驱动机理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社会—体制两方面的驱动力沿"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诱致性生产替代—耕地利用结构演变—耕地利用功能形态转变"的级联驱动效应;③耕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是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的有效视角。随着经济社会从初级发展阶段经历中高级到高级阶段,在诱致性生产替代作用下,耕地利用类型结构、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演变将决定耕地利用功能从社会生态型向经济社会型、生态经济型转型;④对土地利用转型中"型"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在诱致性生产替代理论认知基础上,对耕地利用功能"型"之转变的深层机理进行了新的探索。这对缩小学术界与公众、决策层在耕地利用转型方面的认知鸿沟,以及推动土地利用转型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提出了中国"旱改水"及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社会生态效应管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耕地 功能 结构 格局 广东
原文传递
中国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4
17
作者 张颖 王群 王万茂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1,共8页
研究目的:把握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互动规律,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复合指标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均量关系和复合关系,从一定视角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规... 研究目的:把握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互动规律,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复合指标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均量关系和复合关系,从一定视角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并呈同步增减变化趋势;(2)人均用地与人均GDP呈同步增长趋势,但人均用地增幅较大;(3)单位产值占地率是评价用地面积与产业产值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产业结构 用地结构 人均用地 人均GDP 单位产值占地率
下载PDF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81
18
作者 周子英 段建南 梁春凤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4-129,共6页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长沙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上,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在研究期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优势度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由低级有序向高级...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长沙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上,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在研究期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优势度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无序转化,结构性减弱,均衡度增加;在空间上,信息熵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建成区的信息熵普通大于长沙市所下辖各县市的信息熵。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①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减少以及交通、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其信息熵的变化;②长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迅速增长,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动因;③总人口数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信息熵的增大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时空分析 长沙市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7
19
作者 孟菲 谭永忠 +1 位作者 陈航 熊雯颖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为显著;“非粮化”类型逐渐由蔬菜、油料、棉花等多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2)“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类型多为蔬菜和油料作物,又以蔬菜为主导。(3)各影响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种粮比较收益在后期对非粮种植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非粮化”现象发生;机械动力水平在前期对“非粮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后期表现为正面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非粮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继续保障粮食种植收益、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与服务市场、健全法律政策与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非粮化” 时空格局 空间计量模型 种植结构
下载PDF
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视角 被引量:78
20
作者 姜棪峰 龙花楼 唐郁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7-497,共11页
长期以来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供需不平衡是造成乡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视角,以"供给—需求""要素—结构—功能"为主线,阐释了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互馈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农村土地... 长期以来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供需不平衡是造成乡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视角,以"供给—需求""要素—结构—功能"为主线,阐释了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互馈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实现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供需平衡,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土地整治是一种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当前解决乡村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从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生产主义向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等的非生产主义的转变。(2)乡村土地利用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4种主要功能,满足乡村振兴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其中生产功能分为农业、商业、工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分为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功能。(3)农村土地整治沿整合土地利用要素、重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功能的路径,从供给侧因地制宜地平衡乡村发展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需求。(4)今后,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应该考虑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整治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模式,定量分析土地整治影响下土地利用的多功能供给以及不同类型乡村发展对土地利用功能的需求,从而为土地利用和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理论 土地利用 农村土地整治 乡村发展 供需关系 要素—结构—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