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SO事件对安徽省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曾婷 杨东 +3 位作者 朱小凡 宋苗 马露 薛双奕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期215-223,共9页
选用1960—2012年安徽省降水与气温数据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相关分析法和X2拟合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来安徽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ENSO对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发现:(1)近53年来,El Nino事件和... 选用1960—2012年安徽省降水与气温数据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相关分析法和X2拟合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来安徽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ENSO对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发现:(1)近53年来,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的出现频数分别为16次和15次,El Nino事件多发生在春、夏2季,结束于冬季;La Nina事件多发生在夏、秋2季,结束于春、冬季;(2)从时间上看,近53年来安徽省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升温趋势尤为明显;(3)空间上,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淮河以北降水呈减少趋势,而淮河以南则呈增加趋势;气温的高值中心位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4)El Nino事件使得降水量减少,气温增加,而La Nina事件使得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5)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分别与安徽省的旱灾和涝灾存在显著的关系,旱涝灾害大多发生在ENSO事件年的当年、次年或前一年,且旱灾在连续性的El Nino事件年发生的概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事件 la nina事件 安徽省 气温 降水 旱涝灾害
下载PDF
两次不同ENSO背景下云南冬季极端冷事件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万云霞 晏红明 +2 位作者 金燕 任菊章 黎文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5-586,共12页
2008年初和2016年初分别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La Nina和El Nino事件,在不同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背景下,云南均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海表温度、云南124个观测站逐月温度... 2008年初和2016年初分别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La Nina和El Nino事件,在不同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背景下,云南均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海表温度、云南124个观测站逐月温度等资料,通过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不同ENSO背景下极端冷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2008年初和2016年初云南冬季极端冷事件在2月表现更明显。2)不同ENSO背景下,2月大气环流和云南气温变化差异较大。La Nina(El Nino)年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减弱),位势高度场北(西)高南(东)低,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强),菲律宾异常(反)气旋西北侧异常北(南)风加强,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云南东部气温偏低(高)。3)2008年和2016年的东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均有响应,同时200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作用激发的菲律宾气旋西部偏北气流对东亚冬季风的加强和向南活动有重要影响,而201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对菲律宾地区环流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4)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北极海冰变化对2008年2月和2016年2月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特征,2月AO负位相变化对2008年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影响较大,而2月北极海冰偏少对2016年西伯利亚高压加强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事件 la nina事件 云南极端冷事件 北极涛动 北极海冰
下载PDF
亚洲季风区内北半球秋季哈德莱环流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之间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杜梦莹 李艳 冯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9-1409,共11页
利用1979-2020年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海冰和海表面温度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秋季亚洲季风区内哈德莱环流(Hadley Circulation,HC)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2年秋季区域HC表现为非赤道对称,上升支... 利用1979-2020年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海冰和海表面温度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秋季亚洲季风区内哈德莱环流(Hadley Circulation,HC)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2年秋季区域HC表现为非赤道对称,上升支位于赤道附近,下沉支位于副热带地区。区域HC的第一模态(EOF1)占比59%,空间分布表现为非赤道对称,北部分支为主体且大于南部分支,上升支位于赤道以南;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且与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有关。在拉尼娜(La Nina)事件发生期间,由于热带印度洋(Tropical Indian Ocean,TIO)的海温表现为显著的负异常且北半球TIO的异常降温大于南半球TIO,进而导致TIO出现异常的经向梯度从而促进EOF1模态的形成。第二模态(EOF2)占比15%,其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分支范围与区域HC上升支范围一致,时间分布表现为增长的趋势,而上升支的范围与亚洲季风区TIO南北两个半球海温的增暖趋势相关,由于北半球TIO的增温速率快于南半球TIO,从而导致区域HC上升支的范围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哈德莱环流 la nina事件 ENSO 海表面温度 热带印度洋
下载PDF
2011~2012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偏低成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秀秀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3年第3期9-13,共5页
利用NCEP/NCAR2011/2012再分析资料,对2011/2012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偏低成因进行分析,表明:(1)我国平均气温创下近27a以来最低值;(2)此次冬季过程是在La Nina事件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大气环流对欧亚大陆气候产生显著性影响;(3)西伯利亚高压... 利用NCEP/NCAR2011/2012再分析资料,对2011/2012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偏低成因进行分析,表明:(1)我国平均气温创下近27a以来最低值;(2)此次冬季过程是在La Nina事件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大气环流对欧亚大陆气候产生显著性影响;(3)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异常增强,并通过影响欧亚大陆冬季风,使冬季风异常增强,引导了过多的极地的冷空气长时间向南侵袭,进而导致了2011/2012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异常 环流异常 西伯利亚高压 冬季风 la nina事件
下载PDF
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谢韶青 徐重晔 +2 位作者 徐汀岸 张诗琪 蒋文轩 《科技通报》 2021年第10期13-18,共6页
通过研究分析1971—2020年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关系可知,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嘉善县降水较常年偏少的概率更高,冬、夏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其中秋季降水正距平变化最明显。厄尔尼诺年时,冬季降水变化具有年... 通过研究分析1971—2020年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关系可知,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嘉善县降水较常年偏少的概率更高,冬、夏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其中秋季降水正距平变化最明显。厄尔尼诺年时,冬季降水变化具有年代际特征,2000年以前降水较常年基本上偏少,之后则偏多。当发生拉尼娜事件时,嘉善县秋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的概率更高,春夏季则相反,且冬、夏、秋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同时,嘉善县降水偏少的概率基本上集中在40%~60%,其中拉尼娜年春季嘉善降水偏少的概率稍高。通过皮尔逊x^(2)拟合方法检验可知,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即二者相互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善县 降水 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事件
下载PDF
图们江下游延迟型冷害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 被引量:1
6
作者 金爱芬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根据图们江下游珲春站1957~2002年46年的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图们江下游延迟型冷害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图们江下游延迟型冷害显著相关.厄尔尼诺事件会增加延迟型冷害发生的概率.拉尼娜事件... 根据图们江下游珲春站1957~2002年46年的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图们江下游延迟型冷害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图们江下游延迟型冷害显著相关.厄尔尼诺事件会增加延迟型冷害发生的概率.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一般不会出现延迟型冷害.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和后1年有可能发生延迟型冷害,其概率分别为60%和40%.拉尼娜事件发生后1年有可能发生延迟型冷害,其发生概率为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们江下游 延迟型低温冷害 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事件
下载PDF
2010—2011年冬季La Ni?a事件对北半球极涡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石柳 付遵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1-328,共8页
为了探讨强极涡与La Ni?a事件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NCAR(日平均、月平均位势高度及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1年冬季进行个例研究。与气候态相比,2010—2011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偏强,同时,显著的强海温负异常(La Ni?a事件)也持... 为了探讨强极涡与La Ni?a事件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NCAR(日平均、月平均位势高度及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1年冬季进行个例研究。与气候态相比,2010—2011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偏强,同时,显著的强海温负异常(La Ni?a事件)也持续整个冬季。结果表明,受La Ni?a事件影响,对流层环流场和温度场得到较大的调整,出现PNA(Pacific North American)型异常环流形势和相对应的温度异常分布。2010年12月,阿留申地区出现负值的热量经向输送,使得该地区从对流层上升至平流层的行星波动与气候态相比明显减弱,从而导致平流层极涡较气候平均态偏强。这一La Ni?a事件对平流层极涡影响的动力过程也从1948—2010年期间选出的13个冬季强La Ni?a事件的合成分析结果中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 行星波 la nina事件 合成分析
下载PDF
拉尼娜事件与太阳活动对玉林市低温冷害的影响
8
作者 陈明惠 李圆圆 朱小燕 《河北农业科学》 2009年第8期84-85,156,共3页
利用SIDC研究中心1870年以来太阳黑子月和年平均相对数、NCEP数据集的Nino3区海温距平和广西玉林市5个站1958—2008年常规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太阳活动变化和拉尼娜事件对桂东南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变化与拉尼娜事件发... 利用SIDC研究中心1870年以来太阳黑子月和年平均相对数、NCEP数据集的Nino3区海温距平和广西玉林市5个站1958—2008年常规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太阳活动变化和拉尼娜事件对桂东南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变化与拉尼娜事件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拉尼娜事件的发生使玉林冬季平均气温偏低,冬季加强型拉尼娜事件还使玉林市冬季出现长时间的低温天气。太阳活动变化对玉林市冬季气温并无直接影响,但可通过拉尼娜事件的发展间接对冬季气温变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 拉尼娜事件 冬季 低温冷害 玉林市
下载PDF
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变化及对资源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武胜男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根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2002-2011年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厄尔尼诺指数(Ni1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I),利用交相关函数分析NI和PDOI与太平洋褶... 根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2002-2011年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厄尔尼诺指数(Ni1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I),利用交相关函数分析NI和PDOI与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CPUE)、产卵场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适宜产卵场面积(Ps)之间的关系,检验不同气候条件下太平洋褶柔鱼产卵场环境变化。结果表明,NI与CPUE和Ps均显著正相关,与产卵场SST显著负相关,但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DOI与CPUE显著正相关,与SST显著负相关,与产卵场Ps和Chl-a浓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DO位于正位相或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产卵场SST偏低,Chl-a浓度偏高,Ps增大,提供了有利的资源量补充条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增加;而PDO位于负位相或发生拉尼娜事件时,产卵场SST上升,Chl-a浓度降低,Ps减小,不利于资源量的补充,其资源丰度相应降低。研究表明,PDO模态转换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和资源丰度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资源丰度 产卵场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下载PDF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变化特征及与长治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红英 吴素芬 +3 位作者 李菊芬 刘耀文 张瑞庭 籍秀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5期247-253,共7页
为了揭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冷暖交替异常变化特征,以及它对长治市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笔者根据1961年以来长治市11个县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1961年以来长治市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和变... 为了揭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冷暖交替异常变化特征,以及它对长治市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笔者根据1961年以来长治市11个县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1961年以来长治市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和变化,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长治市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以及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4年分别有15次El Nino事件和14次La Nina事件发生,发生概率分别为0.28和0.26;暖事件发生强度要大于冷事件发生的强度。(2)厄尔尼诺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夏季,结束于秋冬季;拉尼娜事件主要发生在春—秋季,结束于春冬季。(3)长治市年降水异常年份均出现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年或结束年,且厄尔尼诺开始年和结束年所对应的气候异常相反。(4)长治市年平均气温的高低与拉尼娜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5)长治市大旱大涝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 变化特征 降水 气温 关系
下载PDF
山东省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新建 刘杨 宋丽洁 《北京测绘》 2021年第6期712-716,共5页
利用1990—2019年山东省14个气象观测站的气候数据和Nino3. 4区海表温度数据,通过线性相关性分析、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M-K)、反距离权重插值、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气候的年际变化以及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性。结... 利用1990—2019年山东省14个气象观测站的气候数据和Nino3. 4区海表温度数据,通过线性相关性分析、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M-K)、反距离权重插值、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气候的年际变化以及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0—2019年山东省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年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比较显著,当事件发生时山东省的降水量将有所减少;拉尼娜事件对气温的影响比厄尔尼诺事件对气温的影响大,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山东省年平均气温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 气候 年际变化 山东省 相关性
下载PDF
近57年来El Nino/La Nina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秀伟 赵景波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5-102,共8页
根据1955年~2011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Nina事件和鄂尔多斯高原东缘3个站点(兴县,绥德和榆林)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55年以来该区的降水量、温度、旱涝灾害与El Nino/La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El Nino/LaN... 根据1955年~2011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Nina事件和鄂尔多斯高原东缘3个站点(兴县,绥德和榆林)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55年以来该区的降水量、温度、旱涝灾害与El Nino/La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El Nino/LaNina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近5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气温呈升高的趋势;厄尔尼诺年降水量比正常年平均降水量少87.6mm,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高0.2℃;拉尼娜年降水量比正常年均降水量少22.3mm,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低0.1℃,且其年降水量递减率和增温率略高于全国.厄尔尼诺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降水量减少的影响和气温上升的影响要大于拉尼娜事件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的影响.由小波分析可知,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降水变化在30a尺度内存在2a、8a、20a、27a的变化周期,而气温变化在30a尺度内存在3a、5a,7a、29a的变化周期.El Nino/LaNina事件对该区的旱涝灾害影响显著,旱灾年份出现厄尔尼诺的概率为63%,出现拉尼娜的概率为25%,厄尔尼诺年易于发生旱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 Nino la nina事件 鄂尔多斯高原东缘 降水量 气温 变化周期 旱涝灾害
下载PDF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新疆环境气候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洁 张新军 +2 位作者 王舒 彭艳梅 肖高翔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5年第10期22-26,共5页
基于近54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和新疆气候资料,分析新疆环境气候变化特点表明:1961年以来新疆降水量和气温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呈现出起伏波动的特点,且1980年以后波动趋势更为剧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 基于近54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和新疆气候资料,分析新疆环境气候变化特点表明:1961年以来新疆降水量和气温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呈现出起伏波动的特点,且1980年以后波动趋势更为剧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要大于拉尼娜事件。强厄尔尼诺年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年对新疆各地区降水、气温影响不同,厄尔尼诺年塔城、阿勒泰北部、巴州北部、南疆西部喀什至和田一带增湿明显,阿勒泰东部、哈密北部升温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拉尼娜 气候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1960~2018年河南省旱涝特征及其气候背景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楚纯洁 周金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6-63,86,共9页
为探究河南省旱涝变化规律及其气候驱动因子,利用1960~2018年河南省17个国家基准气象台站逐日降水、气温资料,采用降水和潜在蒸发均一化旱涝指标,对河南省旱涝特征及其气候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在1990 s中期前后出现了旱涝... 为探究河南省旱涝变化规律及其气候驱动因子,利用1960~2018年河南省17个国家基准气象台站逐日降水、气温资料,采用降水和潜在蒸发均一化旱涝指标,对河南省旱涝特征及其气候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在1990 s中期前后出现了旱涝趋势转换,不同季节均呈不同程度的干旱增多、覆盖面积增大的特点,而且除冬、夏季之外,其他季节均呈显著干旱化趋势,但所有季节这一趋势均会在未来持续增强。(2)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中西部干旱连片多发、豫中与豫南东部雨涝多发特点。(3)海温关键区Nino3.4区海表温度指数异常偏低尤其形成拉尼娜(La Nina)事件时易发生干旱,反之在形成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时易发生雨涝,旱涝发生对El Nino/La Nina事件具有明显的滞后响应及季节性变化。东部型El Nino/La Nina事件与中部型La Nina事件均对季节性旱涝存在显著差异性影响,而不同等级El Nina/La Nina事件对旱涝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4)太阳黑子极小值年m、m-1年及极大值年+1(M+1年)易发生雨涝与极端雨涝,而M年、M-1及m+1年易发生干旱与极端干旱,且m年、m-1年及M+1年发生雨涝的频率范围明显高于M年、M-1年,而M年、M-1年及m+1年发生干旱的频率范围明显高于m年及m-1年。(5)河南省旱涝演变对海表温度距平与太阳黑子活动具有阶段性的周期性响应,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研究成果可为河南省防洪抗旱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演变 气候变化 El Nino/la nina事件 太阳黑子 河南省
下载PDF
2018年夏季海洋大气特征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顾薇 陈丽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34,共9页
为更好地了解2018年夏季(6-8月)我国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本文利用我国气象要素站点资料、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全球海温数据分析了2018年夏季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异常特征、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及海温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年夏... 为更好地了解2018年夏季(6-8月)我国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本文利用我国气象要素站点资料、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全球海温数据分析了2018年夏季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异常特征、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及海温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年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9. 6%,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北方和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长江中下游降水明显偏少。降水的上述异常特征受到东亚副热带和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2018年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都明显偏北,东亚沿岸由南至北为"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呈现出"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负位相的特征,菲律宾附近对流层低层大气维持异常的气旋式环流,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欧亚中高纬度大气呈现"两槽一脊"的异常高度分布特征。在副热带和中高纬大气环流的这种配置下,我国北方地区以异常偏南风为主,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输送,降水偏多;华南地区在偏强的热带对流活动影响下,降水也总体偏多;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以明显的辐散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偏少。从外强迫因子来看,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发生的La Nina事件对东亚夏季风偏强及我国降水"南北多、中间少"的异常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 菲律宾异常气旋 la nina事件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中国气候冷暖转折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韩荣青 石柳 袁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0-892,共13页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1月13日至2月28日),全国大部地区转入明显偏暖期,且2月上旬开始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增多,暖湿特征明显。分析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极地冷空气主体位置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等均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是导致我国冬季气候由冷干转为暖湿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La Nina事件配合北极冰偏少和北大西洋中纬度暖流,符合启动前冬"暖北极、冷欧亚"效应的条件,导致前冬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偏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发展、及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偏强,致使我国出现干冷型气候;而后冬,北极平流层发生爆发性增温事件,导致北极涛动持续负位相,极涡主体偏向西半球,但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东亚冬季风转弱,我国大范围回暖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冷暖转折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la nina事件 北极海冰 北大西洋暖流
下载PDF
影响2018年汛期气候的先兆信号及预测效果评估 被引量:22
17
作者 陈丽娟 顾薇 +1 位作者 龚振淞 任宏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3-564,共12页
准确预测了2018年我国汛期降水"南北多,中间少,旱涝并重"的总体布局,尤其是准确预测了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多,而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少的特征;对2018年东部地区季节内雨季进程前晚后早和夏季全国大部气温正常到偏高的预测也与... 准确预测了2018年我国汛期降水"南北多,中间少,旱涝并重"的总体布局,尤其是准确预测了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多,而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少的特征;对2018年东部地区季节内雨季进程前晚后早和夏季全国大部气温正常到偏高的预测也与实况一致;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数量偏多、西北行和北上为主的移动路径、活跃程度前强后弱的预测与实况吻合。2018年汛期气候预测重点分析了冬季达到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及其衰减后热带印度洋海温偏低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强的机理,还参考了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预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菲律宾为气旋式异常环流的结果。对先兆信号影响的诊断分析以及动力模式的结果均预测东亚夏季风明显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因此拉尼娜事件和印度洋海温对其滞后响应的偏冷特征是有利于预测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北方地区降水偏多的重要先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事件 东亚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夏季降水 评估
下载PDF
2012年春节期间广东罕见低温阴雨天气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18
18
作者 吴乃庚 邓文剑 +1 位作者 林良勋 郑璟 《广东气象》 2012年第1期4-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监测资料等,初步分析了2012年春节前后广东极端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极端温度低、低温范围广、阴雨时间长的特征;此次罕见天气过程是在...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监测资料等,初步分析了2012年春节前后广东极端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极端温度低、低温范围广、阴雨时间长的特征;此次罕见天气过程是在"北极涛动"负位相活动和显著"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建立后,中高纬稳定的"两脊一槽"形势下,有利于短波槽东南移影响华南;同时,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槽加深增强了低纬水汽往华南地区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长时间交绥,造成了持续的低温阴雨过程。过程期间,粤北近地层极端气温低,但中层暖层无论从强度、厚度及持续时间均未有2008年明显,因此过程主要以"低温"和"阴雨"为主,并未发生类似2008年初的粤北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低温阴雨 阻塞形势 冷暖气流 北极涛动 “拉尼娜”事件
下载PDF
2012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遵娅 任福民 +2 位作者 王东阡 柳艳菊 王朋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8-515,共8页
文章主要对2011/2012年冬季至2012年秋季的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2年3月拉尼娜事件结束,赤道中东太平洋在7—8月出现明显暖水波动,之后进入正常状态。暖水波动使9—1... 文章主要对2011/2012年冬季至2012年秋季的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2年3月拉尼娜事件结束,赤道中东太平洋在7—8月出现明显暖水波动,之后进入正常状态。暖水波动使9—10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控制长江以南大部,造成该地温高雨少:8—9月,热带印度洋呈显著的偶极子正位相模态,在热带东太平洋激发出异常反气旋,其西北侧西南气流有利于暖湿气流影响中国华西南部出现明显秋雨。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1候,结束偏晚2候,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为1951年以来第四强,使得东亚夏季风雨带位置偏北,中国北方大部夏季降水偏多。受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共同影响,我国出现了冬冷、春夏热、秋冷和夏季降水"北多南少"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事件 印度洋偶极子 大气环流 夏季风 气候异常
下载PDF
“拉尼娜”非典型影响下的新疆2021/2022年冬季气温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颖 李雪洮 +3 位作者 贾孜拉·拜山 余行杰 杨智敏 刘宝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2021/2022年冬季新疆大部气温偏高,影响新疆冷空气活动频次少,并非拉尼娜事件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典型影响特征。成因分析表明:2021/2022年冬季北极涛动(AO)为正位相,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位势高度西高东低,新疆上空700 hPa南风距平优势明显... 2021/2022年冬季新疆大部气温偏高,影响新疆冷空气活动频次少,并非拉尼娜事件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典型影响特征。成因分析表明:2021/2022年冬季北极涛动(AO)为正位相,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位势高度西高东低,新疆上空700 hPa南风距平优势明显。2021/2022年冬季“拉尼娜”非典型影响新疆气温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东部型弱拉尼娜事件对北大西洋涛动(NAO)和亚洲极涡面积的非典型影响,而对亚洲极涡面积的非典型影响是来自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冬季AO的不确定性影响,冬季AO正位相有利于新疆气温正距平。2月300 hPa区域纬向风异常偏弱,削弱了NAO正位相对新疆气温的影响;70°E以东中纬度高度场负距平是冬季气温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事件 冬季气温 极涡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