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大历才子李端的诗歌体式及其美学风格
1
作者 彭洁莹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4-49,共6页
唐大历才子李端的诗歌各体兼备各具特色:七律明净清丽、浏亮工整;五律锻琢工稳、奇逸清华;五七言绝句体情细腻、含蓄隽永。李端的古风歌行高于大历诸才子,其七言歌行韵调流畅、气势飞动,五言歌行清音古致、婉转惆怅,最得乐府神理。其歌... 唐大历才子李端的诗歌各体兼备各具特色:七律明净清丽、浏亮工整;五律锻琢工稳、奇逸清华;五七言绝句体情细腻、含蓄隽永。李端的古风歌行高于大历诸才子,其七言歌行韵调流畅、气势飞动,五言歌行清音古致、婉转惆怅,最得乐府神理。其歌行的韵调气势,情致遣词,在中唐诗坛中占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 诗歌体式 美学风格
下载PDF
李端诗人名考
2
作者 张国浩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李端是唐代大历年间诗人,学术界对李端生平及创作研究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本文在拙作《李端新考》基础上,进一步对李端诗集中所涉及人名进行考析,为进一步研究诗人生平及创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唐代 李端 诗歌考证
下载PDF
从元稹、白居易、李端诗看《西凉伎》在唐代的发展
3
作者 黄颖玲 项群胜 《新余高专学报》 2008年第1期70-72,共3页
《西凉伎》乃中唐之全能剧,目前见诸史籍,有关《西凉伎》的记载,要数元稹、白居易、李端诗中对《西凉伎》的描绘,从三位诗人诗中的记栽来看,《西凉伎》在唐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音乐即《西凉乐》,结合《狮舞》、《胡腾舞》,... 《西凉伎》乃中唐之全能剧,目前见诸史籍,有关《西凉伎》的记载,要数元稹、白居易、李端诗中对《西凉伎》的描绘,从三位诗人诗中的记栽来看,《西凉伎》在唐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音乐即《西凉乐》,结合《狮舞》、《胡腾舞》,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元稹诗所述。后有人就所演《西凉伎》,删去《狮舞》,专就《胡腾》舞发展,而注入路断思乡之情,同一题材,进一步改编,由歌舞而发展为歌舞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李端诗所述。及有心人复用旧伎,增加情节,还入《狮舞》,而益就狮子生情,专以讽刺封疆,此题材再度改编,由《胡腾》歌舞剧而进入全能剧,乃《西凉伎》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白居易诗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元稹 白居易 李端 《西凉伎》 发展
下载PDF
论李端棻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被引量:2
4
作者 颜建华 颜勇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0-204,共5页
晚清时期,李端棻是朝廷高级官员中为民族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维新派大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积极支持和参与变法维新,试图通过革新政治制度和改革教育体制来改变国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培养各类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来提高国人的民族教育素... 晚清时期,李端棻是朝廷高级官员中为民族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维新派大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积极支持和参与变法维新,试图通过革新政治制度和改革教育体制来改变国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培养各类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来提高国人的民族教育素质和民族文化素养,振奋民族精神,以达到中华民族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政治革新 教育改革 民族复兴
原文传递
论清季李端棻教育及图书馆思想——基于《请推广学校摺》一文的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施欣 《现代教育论丛》 2016年第5期84-88,共5页
作于1896年《请推广学校摺》一文,是维新运动时期深具指导性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李端棻对于时事政局的观察与对国是民依的思索,也高度概括了这位维新思想家教育及图书馆思想:构建并完善府县、省、京师三级办学体系;有效解决办学经费... 作于1896年《请推广学校摺》一文,是维新运动时期深具指导性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李端棻对于时事政局的观察与对国是民依的思索,也高度概括了这位维新思想家教育及图书馆思想:构建并完善府县、省、京师三级办学体系;有效解决办学经费的途径;选拔优秀人才以充教习;积极创建全国图书馆系统。若按上述构想予以实施则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之伟业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请推广学校摺 人才思想 教育思想
下载PDF
论李端棻“承思启行”的学制改革设想 被引量:2
6
作者 苏林琴 杨家榜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共3页
李端棻的学制改革设想产生于急需兴学以济时艰的社会背景下,根据本土国情,结合西方教育制度,对学校设置、师生来源、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而完备的规划,对中国学制近代化发展具有"承思启行"的重要影响,促成我国学制近代化改革从... 李端棻的学制改革设想产生于急需兴学以济时艰的社会背景下,根据本土国情,结合西方教育制度,对学校设置、师生来源、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而完备的规划,对中国学制近代化发展具有"承思启行"的重要影响,促成我国学制近代化改革从设想走向实践,为清末新政时期的学制改革提供蓝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学制 近代化
下载PDF
维新之艰难兮,公缔其始——纪念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一百二十周年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宗棠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第4期69-73,共5页
1896年,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面对当时我国"时事多艰,需才孔亟"的现状,通观全局,统筹兼顾,进行了切中时弊的分析,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 1896年,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面对当时我国"时事多艰,需才孔亟"的现状,通观全局,统筹兼顾,进行了切中时弊的分析,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而且为光绪帝采纳,成为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较快地付诸实行,推动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教育改革 维新变法 《请推广学校折》
下载PDF
李端棻其人其事及其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8
作者 许桂灵 许桂香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2-35,共4页
李端棻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为推动变法维新、发展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应大力弘扬其爱国忧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 李端棻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为推动变法维新、发展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应大力弘扬其爱国忧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文化遗迹遗存 保护与开发利用
下载PDF
李端棻、张之洞与百日维新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家鼎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2期53-56,共4页
李端棻、张之洞两人具有特殊关系,两人在百日维新中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政治目的和政治品质的不同,两人在百日维新中所起的作用迥异。
关键词 李端棻 张之洞 百日维新 政治品质
下载PDF
李端棻家世考
10
作者 赵青 《贵州文史丛刊》 2021年第1期92-101,共10页
文章针对李端棻家世中存在的诸多空白点进行考证、补充。李端棻父系家族原籍湖南省清泉县,至清乾隆年间始定居贵州贵阳,迄今二百余年。贵阳李氏对入黔始祖及以上家世知之甚少,通过考证得知李氏入黔始祖李之治及家人入黔,与当时国家鼓励... 文章针对李端棻家世中存在的诸多空白点进行考证、补充。李端棻父系家族原籍湖南省清泉县,至清乾隆年间始定居贵州贵阳,迄今二百余年。贵阳李氏对入黔始祖及以上家世知之甚少,通过考证得知李氏入黔始祖李之治及家人入黔,与当时国家鼓励向贵州移民有关。李端棻母系家族何氏先祖原籍安徽,明初时随戍边部队入贵州,后定居贵阳,迄今约六百年。何氏家族进入贵州后很快由武转文,自明万历年间何图出中举起,代代有举人、世世为官宦,逐渐成为贵阳有名的书香官宦世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亦滋养了李端棻的成长,使其成为提出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先驱,更使他成为助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父系 母系 家世 书香官宦
下载PDF
四物汤源流钩沉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天骄 王育林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31-235,共5页
四物汤的源头很可能与《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有关。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四物汤首次正式成方,用于治疗外伤瘀血。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则用之于妇产科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妇人大全良方》的收录是四物汤得以流... 四物汤的源头很可能与《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有关。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四物汤首次正式成方,用于治疗外伤瘀血。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则用之于妇产科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妇人大全良方》的收录是四物汤得以流传的标志性事件。金元学术争鸣时期,出现了大量四物汤化裁方,刘完素、李杲、朱丹溪、王好古等人的著述中均有体现。朱丹溪对于气、血、痰、郁诸证治法中,提出"治血用四物汤"。随着明代"杂病用丹溪"之说的流行,四物汤与血证的联系愈加紧密。与此同时,四物汤的流传与普及不仅体现在医籍之中,文人笔记、日用类书等材料亦生动反映了本方在民间的使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胶艾汤 《金匮要略》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妇人大全良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