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线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亮 邱雁临 许进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以1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_6作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酸钠(NaNO_2)、紫外线(UV)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亚硝酸钠诱变时间在180 s后致死率达到80%,紫外线在照射30 s后致死率达到80%。诱变后的突变菌株经6-巯基嘌呤结... 以1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_6作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酸钠(NaNO_2)、紫外线(UV)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亚硝酸钠诱变时间在180 s后致死率达到80%,紫外线在照射30 s后致死率达到80%。诱变后的突变菌株经6-巯基嘌呤结构类似物的抗性平板筛选,最终筛得3株菌,Y_1产L-组氨酸量达到331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5.08%,Z_2产L-组氨酸量达到325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1.9%,F_6产L-组氨酸量达到330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7.14%。结果显示,经紫外线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后的菌株F_6产L-组氨酸的产量最高,比亚硝酸钠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2.06%,比紫外线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紫外线 亚硝酸钠 复合诱变
下载PDF
以L-组氨酸为模板仿生合成针状纳米碳酸钙 被引量:16
2
作者 肖宇鹏 赵旭 +4 位作者 赵丽娜 吴晓霞 雷洪 任素霞 王子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0-533,共4页
依据仿生合成原理,以L-组氨酸为有机基质,无水氯化钙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复分解反应制备出了平均直径约为80 nm,长径比约为12∶1的针状纳米碳酸钙晶体.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议(... 依据仿生合成原理,以L-组氨酸为有机基质,无水氯化钙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复分解反应制备出了平均直径约为80 nm,长径比约为12∶1的针状纳米碳酸钙晶体.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议(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有机基质的溶液中得到立方状微米级的碳酸钙晶体,添加L-组氨酸后得到针状纳米级的碳酸钙晶体,并对L-组氨酸在仿生合成针状纳米碳酸钙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状纳米碳酸钙 仿生合成 l-组氨酸 吸油值 白度值
下载PDF
L-组氨酸手性识别印迹固定相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朝晖 张华斌 +3 位作者 胡宇芳 刘丽 李辉 姚守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41-1946,共6页
以L-组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水-乙腈微乳体系中采用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手性识别L-组氨酸功能的印迹微球.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及色谱分析探讨聚合微球对模板... 以L-组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水-乙腈微乳体系中采用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手性识别L-组氨酸功能的印迹微球.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及色谱分析探讨聚合微球对模板分子的选择识别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模板分子存在两种结合位点,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33.04和24.16μmol/g.相对于常规的C18柱,该印迹聚合物填充柱能够完全分离L-组氨酸和D-组氨酸,分离度R为2.23,选择因子为2.14.利用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聚合物微球的热性能及结构.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是一种具有部分晶体结构的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迹聚合微球 l-组氨酸 沉淀聚合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Cu(L-His)(Phen)]·2ClO_4·H_2O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晓华 乐学义 李明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81-682,共2页
The crystal of [Cu(L-His) (Phen)]·2ClO4·H2O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 analysis, molar conductivity, UV, I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 spa... The crystal of [Cu(L-His) (Phen)]·2ClO4·H2O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 analysis, molar conductivity, UV, I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 with a=1. 222 7(2) nm, b=0. 714 5(14) nm, c=1. 452 0(3) nm, β=109. 82 (3)° V=1. 193 3(4) nm3, Z=2, F(000)=624, Dc=1.711 g/cm3, μ(Mo Ka) =12. 08 cm-1, R=0.050 9, wR=0. 139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邻菲咯啉 晶体结构 铜配合物
下载PDF
L—组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被引量:9
5
作者 邱雁临 刘德超 +1 位作者 王伟平 蔡俊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5期18-20,共3页
为得到L—组氨酸的高产菌株,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9114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NTG)和硫酸二乙酯(DES)进行多次诱变,在D-组氨酸的抗性梯度平板上挑取正突变株,发酵检测,最终挑出一株S6(D-hisr),可积累L-组氨酸3... 为得到L—组氨酸的高产菌株,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9114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NTG)和硫酸二乙酯(DES)进行多次诱变,在D-组氨酸的抗性梯度平板上挑取正突变株,发酵检测,最终挑出一株S6(D-hisr),可积累L-组氨酸327mg/L,比出发菌株提高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 l-组氨酸 诱变育种
下载PDF
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 被引量:8
6
作者 邱雁临 梁亮 汪亮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3期217-219,共3页
以一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6为出发菌株,利用氯化锂、紫外线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氯化锂诱变剂量在1.2%时致死率达到82.4%,紫外线在照射30s时致死率达到81.8%。利用氯化锂诱变谷氨酸棒杆菌S6,所得菌株D3的L-组... 以一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6为出发菌株,利用氯化锂、紫外线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氯化锂诱变剂量在1.2%时致死率达到82.4%,紫外线在照射30s时致死率达到81.8%。利用氯化锂诱变谷氨酸棒杆菌S6,所得菌株D3的L-组氨酸产量为243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0.5%;以紫外线做诱变S6,所得高产菌株U1产量256mg/L,比出发菌株提高8.5%;以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S6,所得菌株N1产量为251mg/L,比出发菌株提高13.6%,结果显示,经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后的菌株N1产L-组氨酸的产量最高,比氯化锂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3.1%,比紫外线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氯化锂 复合诱变 l-组氨酸
下载PDF
发酵液中L-组氨酸的定性定量测定 被引量:8
7
作者 何俊锋 张伟国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58,112,共4页
以组氨酸的茚三酮显色和Pauly特征显色为根据,研究了发酵液中L-组氨酸的定性、定量测定。确立了以Pauly试剂和茚三酮试剂纸层析显色来定性测定组氨酸;茚三酮显色-分光光度法来定量测定发酵液中L-组氨酸,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组氨酸 发酵 测定 纸层析
下载PDF
柠檬酸钠对L-组氨酸发酵代谢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朱文泽 谢希贤 +2 位作者 徐庆阳 刘淑云 陈宁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9年第2期202-204,212,共4页
目的:建立谷氨酸棒杆菌TL1105生物合成L-组氨酸的代谢网络模型,并进行代谢网络计量分析。方法:通过所构建的L-组氨酸代谢网络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添加柠檬酸钠和不添加柠檬酸钠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结果:在L-组氨酸... 目的:建立谷氨酸棒杆菌TL1105生物合成L-组氨酸的代谢网络模型,并进行代谢网络计量分析。方法:通过所构建的L-组氨酸代谢网络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添加柠檬酸钠和不添加柠檬酸钠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结果:在L-组氨酸分批发酵过程中,在发酵初期未添加柠檬酸钠的条件下流向戊糖磷酸途径(HMP)的代谢流为9.59,合成组氨酸的代谢流为8.91;在发酵初期添加2g/L柠檬酸钠的条件下流向HMP的代谢流为12.74,合成组氨酸的代谢流为9.61。结论:在发酵初期添加柠檬酸钠能够改变L-组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节点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及乙酰辅酶A的代谢流分布,保持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与HMP之间代谢流量平衡,有利于提高L-组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流量,最终使流向组氨酸的代谢流增加了7.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发酵 柠檬酸钠 代谢流
下载PDF
谷氧还蛋白1和硫氧还蛋白1基因在云南乌金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L-组氨酸对其在氧化应激细胞中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春勇 陈克嶙 +1 位作者 黄金昌 郭荣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5-2423,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抗氧化基因谷氧还蛋白1(GRX1)、硫氧还蛋白1(TRX1)在云南乌金猪脑垂体、下丘脑、甲状腺、胸腺、胰腺、生殖腺、肝脏、皮肤、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1种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L-组氨酸对乌金猪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 本试验旨在研究抗氧化基因谷氧还蛋白1(GRX1)、硫氧还蛋白1(TRX1)在云南乌金猪脑垂体、下丘脑、甲状腺、胸腺、胰腺、生殖腺、肝脏、皮肤、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1种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L-组氨酸对乌金猪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乌金猪组织中GRX1、TRX1基因表达;以过氧化氢(H2O2)为氧化应激源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探讨L-组氨酸对GRX1、TRX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GRX1、TRX1基因在乌金猪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肝脏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皮肤、空肠,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2)乌金猪组织中TRX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G RX1基因表达量;3)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受到H2O2刺激时,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产生过表达,L-组氨酸对氧化应激细胞或非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其适宜浓度约为280μg/mL。乌金猪GRX1、TRX1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H2O2可诱导氧化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产生过表达,添加适宜浓度的L-组氨酸可以调节氧化应激细胞或非应激细胞中GRX1、TRX1基因表达。结果提示,通过营养途径可诱导乌金猪体内G RX1、TRX1基因的表达,这是缓解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和增强抗氧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金猪 氧化应激 谷氧还蛋白1 硫氧还蛋白1 基因表达 l-组氨酸
下载PDF
聚L-组氨酸/乙炔黑修饰电极上对乙酰氨基酚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桂芳 贾晶 何晓英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02-906,共5页
制备了聚L-组氨酸/乙炔黑修饰电极(Poly-(L-His)/AB/GCE),并用交流阻抗法(EIS)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PCT)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 H 6.5的B-R溶液中,PCT在该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氧化... 制备了聚L-组氨酸/乙炔黑修饰电极(Poly-(L-His)/AB/GCE),并用交流阻抗法(EIS)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PCT)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 H 6.5的B-R溶液中,PCT在该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在40~320 m V/s扫速范围内,氧化峰电流(Ipa)及还原峰电流(Ipc)均与扫速V呈线性关系,表明该电极过程受吸附控制。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不同浓度的PCT溶液,在8.0×10-7~1.0×10-4mol/L浓度范围内,氧化峰电流Ipa与PCT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7.72×10-8mol/L。运用该方法对样品感冒灵颗粒进行了检测,回收率为97.8%~1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黑 l-组氨酸 对乙酰氨基酚 差分脉冲伏安法
原文传递
717离子交换树脂对L-组氨酸的吸附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翁连进 邹建辉 +2 位作者 甘林火 韩媛媛 王士斌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确定717树脂从碱性氨基酸粗提液中分离L 组氨酸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动力学曲线确定吸附达到平衡时间;测定吸附等温线确定吸附的适宜温度和最大吸附量;测定不同pH条件下的吸附量确定吸附的适宜pH值;测定Cl-... 目的确定717树脂从碱性氨基酸粗提液中分离L 组氨酸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动力学曲线确定吸附达到平衡时间;测定吸附等温线确定吸附的适宜温度和最大吸附量;测定不同pH条件下的吸附量确定吸附的适宜pH值;测定Cl-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结果30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可在常温下进行,最大吸附量约为85 g·kg-1;吸附的适宜pH值约为8 0~9 0 ;氯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很大。结论采用717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将L 组氨酸与L 赖氨酸的交叉洗脱液中的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7离子交换树脂 氨基酸分离 l-组氨酸
下载PDF
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电极同时检测对苯二酚、邻苯二酚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家洪 徐强 +1 位作者 丁武泉 李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5-1373,共9页
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L-His-Erythrosine/GCE).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结构,并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循环伏安法(CV)表征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用差分脉冲... 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L-His-Erythrosine/GCE).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结构,并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循环伏安法(CV)表征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对苯二酚(HQ)和邻苯二酚(CC)混合物在该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L-His-Erythrosine/GCE对HQ及CC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两种异构体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过电位明显降低,峰电流显著增大,二者氧化峰电位间隔达108mV,表明制备的修饰电极可用于HQ和CC的同时检测.在最佳实验条件下,HQ与CC浓度在1.2×10^-6~1.1×10^-4mol·L^-1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19μmol·L^-1(HQ)和0.16μmol·L^-1(CC)(S/N=3).另外,此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将修饰电极用于实际水样品中HQ和CC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9%~100.6%(HQ)、99.2%~100.2%(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赤藓红 修饰电极 邻苯二酚 对苯二酚
原文传递
离子交换法分离赖氨酸和组氨酸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波 李永生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36-538,共3页
基于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了在相同洗脱条件(洗脱液流速、洗脱液液面高度等)下以不同浓度的氨水作为洗脱液,从阳离子交换树脂表面分别洗脱L-赖氨酸和L-组氨酸;再使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别测量洗脱底液中两种氨基酸的含量,从而... 基于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了在相同洗脱条件(洗脱液流速、洗脱液液面高度等)下以不同浓度的氨水作为洗脱液,从阳离子交换树脂表面分别洗脱L-赖氨酸和L-组氨酸;再使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别测量洗脱底液中两种氨基酸的含量,从而找到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两种碱性氨基酸的最佳洗脱液浓度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赖氨酸 l-组氨酸 离子交换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
下载PDF
L-组氨酸、L-赖氨酸、柠檬酸钠复配对牛肉糜保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丛胜 罗雨 +4 位作者 刘馨雨 刘笑 田佳佳 刘金平 尚校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9-34,共6页
以添加质量浓度为1.5%NaCl的牛肉糜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方法,以无磷保水剂处理前后牛肉糜的蒸煮损失为试验指标,考察不同的L-组氨酸、L-赖氨酸和柠檬酸钠的添加量对牛肉糜蒸煮损失的影响,进而优化出3种无磷保水剂的最佳配... 以添加质量浓度为1.5%NaCl的牛肉糜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方法,以无磷保水剂处理前后牛肉糜的蒸煮损失为试验指标,考察不同的L-组氨酸、L-赖氨酸和柠檬酸钠的添加量对牛肉糜蒸煮损失的影响,进而优化出3种无磷保水剂的最佳配比,并与磷酸盐的保水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的最佳配比为:L-组氨酸0.20%、L-赖氨酸0.30%、柠檬酸钠0.23%。此复配保水剂可以使牛肉糜蒸煮损失显著降低至10.85%,且效果优于磷酸盐保水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l-赖氨酸 柠檬酸钠 牛肉糜 蒸煮损失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黄色短杆菌产L-组氨酸菌株的诱变育种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莹 邱雁临 张瑞鸿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以黄色短杆菌为出发菌,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选育得到一株能高产L-组氨酸的突变菌株。在加有150g·L-1葡萄 糖;35g·L-1硫酸铵;10g·L-1蛋白胨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h,产L-组氨酸128.28mg·L-1。
关键词 l-组氨酸 黄色短杆菌 发酵培养基 诱变育种 硫酸铵 蛋白胨 葡萄糖 高产 选育 突变菌株
下载PDF
L-组氨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血浆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咪唑二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孟 张海军 +2 位作者 王晶 齐广海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97-2706,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L-组氨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血浆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咪唑二肽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L-组氨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血浆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咪唑二肽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500、1 000、2 000 mg/kg L-组氨酸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L-组氨酸降低了肉鸡生长后期(22~42日龄)的料重比,250和2 000 mg/kg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L-组氨酸对肌肉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滴水损失、剪切力和pH无显著影响(P>0.05)。3)L-组氨酸线性提高了42日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4)L-组氨酸增加了42日龄肌肉中肌肽和鹅肌肽含量,500、1 000和2 000 mg/kg添加组肌肽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40.58%、42.75%、33.70%(P<0.05),1 000 mg/kg添加组鹅肌肽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了37.80%(P<0.05);对肌肉中肌肽和鹅肌肽含量进行二次曲线方程拟合表明,L-组氨酸添加量为1 276 mg/kg时,肌肉咪唑二肽含量最高。可见,饲粮添加L-组氨酸可提高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改善血浆抗氧化能力,增加肌肉中咪唑二肽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1 000~2 000 mg/kg L-组氨酸较佳。从增加肌肉咪唑二肽含量考虑,饲粮L-组氨酸适宜添加量为1 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肉品质 抗氧化能力 咪唑二肽
下载PDF
天然抗氧化剂L-肌肽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春荣 许忠良 王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89-92,共4页
以L-组氨酸和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氨解、氢化两步反应,以62.7%的总产率合成了目标物L-肌肽,并对目标物的结构采用IR、1HNMR、13C NMR和EI-MS进行了表征.此合成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关键词 l-肌肽 l-组氨酸 氰乙酸乙酯 合成
下载PDF
以贝壳粉为钙源的复合氨基酸螯合钙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锦红 谢翔宇 +3 位作者 钟泳 黄颖欣 李慈玲 李宇彬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130,共6页
以废弃贝壳制得贝壳粉作为钙源,采用水体系合成法同时制备L-组氨酸和L-精氨酸复合氨基酸螯合钙,以螯合率为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考察复合氨基酸与贝壳粉的摩尔比、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螯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最... 以废弃贝壳制得贝壳粉作为钙源,采用水体系合成法同时制备L-组氨酸和L-精氨酸复合氨基酸螯合钙,以螯合率为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考察复合氨基酸与贝壳粉的摩尔比、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螯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螯合条件:复合氨基酸-贝壳粉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50℃,溶液pH值为9,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复合氨基酸螯合钙螯合率最高。为废弃贝壳粉的高附加值利用和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的制备工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粉 氨基酸螯合钙 l-组氨酸 l-精氨酸 螯合率
下载PDF
组氨酸与氯化钾混合液对兔肉肌球蛋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晓阳 李可 +2 位作者 邹玉峰 徐幸莲 周光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组氨酸与氯化钾混合液对肌球蛋白溶出率、聚集特性和热凝胶特性的影响。方法:提取纯化兔腰大肌肌球蛋白,并用含有组氨酸的盐溶液透析处理,测定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蛋白溶出率、浊度以及热诱导凝胶的硬度和保水性(water holding ... 目的:研究组氨酸与氯化钾混合液对肌球蛋白溶出率、聚集特性和热凝胶特性的影响。方法:提取纯化兔腰大肌肌球蛋白,并用含有组氨酸的盐溶液透析处理,测定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蛋白溶出率、浊度以及热诱导凝胶的硬度和保水性(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结果:经组氨酸处理后,在低离子强度(1 mmol/L KCl)条件下肌球蛋白的溶出率从17.2%提高到64.4%,聚集程度显著下降,热凝胶的硬度和保水性显著提高(P<0.05);而在生理离子强度(0.15 mol/L KCl)和高离子强度(0.6 mol/L KCl)条件下肌球蛋白的溶出率和聚集特性均未受组氨酸处理的影响,但其热凝胶硬度值显著降低(P<0.05);虽然在高离子强度条件下肌球蛋白热凝胶的保水性显著降低(P<0.05),但是在生理离子强度条件下凝胶保水性没有发生变化。结论:组氨酸处理可以显著增强低离子强度条件下肌球蛋白溶出率和其热凝胶形成能力,是低钠凝胶类肉制品生产和研发的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 组氨酸 溶出率 浊度 凝胶特性
下载PDF
基于N-(9-蒽甲基)-L-组氨酸的NOR荧光逻辑门 被引量:5
20
作者 宗国强 吕功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02-1906,共5页
合成了一个新的组氨酸衍生物,N-(9-蒽甲基)-L-组氨酸(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等波谱表征.考查了pH值及15种不同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性水溶液条... 合成了一个新的组氨酸衍生物,N-(9-蒽甲基)-L-组氨酸(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等波谱表征.考查了pH值及15种不同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性水溶液条件下,Zn2+和Cd2+能使体系荧光增强,而Pb2+、Co2+、Hg2+、Ni2+和Cu2+等则使体系荧光有不同程度的猝灭.其中,Cu2+和Ni2+猝灭能力最强,它们与化合物1均形成了物质的量比为1∶2的配合物,络合常数分别为2.88×106和1.12×106L2·mol-2.Cu2+和Ni2+对化合物1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在此基础上,以Cu2+和Ni2+作为两个输入信号,以蒽的特征荧光发射作为输出信号,构建了一个NOR荧光分子逻辑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逻辑门 l-组氨酸 CU2%PlUS% NI2%Pl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