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精河6.6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13
1
作者 白兰淑 刘杰 +2 位作者 张莹莹 吴清 安艳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3-711,共9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数据对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截至2017年8月14日16时,共获得209个余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近EW向或NWW向分布,余震区长约50km,宽约17km。余震分布...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数据对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截至2017年8月14日16时,共获得209个余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近EW向或NWW向分布,余震区长约50km,宽约17km。余震分布在主震的西侧,推断此次地震单侧破裂。余震震源深度为1~25km,其中,震级较大余震深度为8~17km。精河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随时间呈起伏状衰减,震后2天内比较活跃,此后出现较快衰减。随时间推移,余震区呈现中西部衰减慢、东部衰减快的特点。此次地震震中距2011年精河5.0级地震震中21km,相比2011年精河地震,其震源更深,震级更大,但震源机制解相近,均为逆冲型。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为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河6.6级地震 双差定位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
下载PDF
2017年新疆精河M_S6.6主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及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2 位作者 刘杰 邹立晔 刘敬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本文采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和g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7年新疆精河MS 6.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63°/49°/79°,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00°/42°/103°,最佳质... 本文采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和g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7年新疆精河MS 6.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63°/49°/79°,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00°/42°/103°,最佳质心深度为21 km,矩震级MW为6.2.利用远震体波深度震相pP与初至震相P到时差估算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 km,与新疆台网给出的初始震源深度13 km相比,估计地震序列的深度整体偏移量大约为7 km.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9日至14日期间新疆精河MS6.6主震及372次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217次重定位地震事件.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沿NWW方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22 km,宽约15 km,主震位于余震区东侧底部,且余震深度主要集中在11~23 km,主震震源深度应为22.8 km,发震断层具有南倾趋势.根据余震分布剖面特征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认为震源机制解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推测此次精河MS 6.6地震为一次逆冲型事件,发震断层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河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精定位 余震序列 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
原文传递
天山北麓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东段断层陡坎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帅堂 常想德 +5 位作者 马建 胡伟华 任静 刘建明 张文秀 赖爱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4,共15页
北天山逆断裂-褶皱带位于天山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交界处,其中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位于精河县城南部,是北天山西部山前一条重要的逆冲活动断裂带。断裂带东段附近近十年来至少发生过3次5.0级以上地震,详细研究其几何展布、构造地貌特征... 北天山逆断裂-褶皱带位于天山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交界处,其中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位于精河县城南部,是北天山西部山前一条重要的逆冲活动断裂带。断裂带东段附近近十年来至少发生过3次5.0级以上地震,详细研究其几何展布、构造地貌特征有助于理解天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区域应变分配模式。文中利用高分辨遥感Google Earth影像解译、无人机航测和差分GPS地形剖面测量,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等手段进行了探察。所得结果显示,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东段由南、北2支次级逆断裂构成。其中,南支新龙口断层由5条雁列展布的次级断层组成,总体走向NW,倾向S,倾角陡立,全长约48km,断层断错山前2期冲洪积扇和5级河流阶地,T1、T2阶地和fan3的活动时代最新,断层陡坎高3.6~4.7m,为断层同期活动的产物,T3和T4阶地垂直位移量分别为13.5m和20.3m,T5阶地的垂直位移与阶地周边fan2洪积扇基本一致,约为30m。冲洪积扇fan1上断层通过的部位无构造变形,地表保留了原始地貌形态;北支水文站断层断续分布,总体走向近EW,全长约44km,断错多期冲洪积扇,在fan3冲洪积扇北缘发育2条近平行的正向陡坎,其他断层则切穿洪积扇及表面的冲沟,在地表形成陡立的反向陡坎。顺坡向陡坎高度累加的最大垂直位移量达17.2m,最小垂直位移量为0.3m,陡坎高度主要集中于4.7~9.9m。反向断层陡坎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7.8~9.8m,最小陡坎高度为2.4~3.1m,陡坎高度主要集中于3.3~9.2m,在2组断层之间零星发育多条次级断层,陡坎高0.5~1.0m不等。就陡坎高度分布而言,其垂直位移有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北天山西部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库松木契克山山前断裂 几何结构 断层陡坎 垂直位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