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胡丽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1,共5页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青春版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关于昆曲音乐的曲腔关系问题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正来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昆曲现存曲牌中 ,同一曲牌没有两支曲子的唱腔是完全相同的 ,反映了昆曲音乐中曲和腔的复杂关系 ,而要探明这一问题先要明了“昆曲”的定义和“水磨腔”的实质。
关键词 昆曲音乐 曲牌 唱腔 昆曲 水磨腔
下载PDF
浙江三大昆曲支派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新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90,共7页
浙江是昆曲兴起后最先广为传播的地区。自清代乾、嘉以来 ,在宁波、金华、温州三地出现了当地土生土长的演员组成的昆班 ,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通俗化的“甬昆”、“金昆”和“永昆”三大支派 ,主要在农村乡民中流传 ,搭草台演出 ,... 浙江是昆曲兴起后最先广为传播的地区。自清代乾、嘉以来 ,在宁波、金华、温州三地出现了当地土生土长的演员组成的昆班 ,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通俗化的“甬昆”、“金昆”和“永昆”三大支派 ,主要在农村乡民中流传 ,搭草台演出 ,有“草昆”之称。至今 ,宁波昆曲已消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金华昆曲 温州昆曲 宁波昆曲 甬昆 金昆 永昆 草昆 流派
下载PDF
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昆曲意象”文化自觉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邵颖萍 张鸿雁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0,107,共7页
城市文化基因是城市价值所在,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延续地方精神和塑造特色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昆曲在苏州文化生境中表现出的精英价值传承、职业伦理传承、休闲方式传承、体验消费传承四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从典型的个体文化行为方... 城市文化基因是城市价值所在,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延续地方精神和塑造特色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昆曲在苏州文化生境中表现出的精英价值传承、职业伦理传承、休闲方式传承、体验消费传承四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从典型的个体文化行为方式中探寻城市集体性的文化自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解决文化归属性、受众扩张性、时代顺应性、话语代表性等系列问题,形成可持续意义上的文化再生产与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资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原文传递
论昆曲发展及其知识产权保护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可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知识产权的客体。昆曲的保护机制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一定共通性,利用知识产权...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知识产权的客体。昆曲的保护机制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一定共通性,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昆曲保护是重要的法律选择。昆曲知识产权保护在于通过对权利主体的保护来实现昆曲艺术的保护,即通过著作权保护、商标权保护、专利权保护等制度来保障相关知识产权主体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实现对昆曲发展和传播中社会关系的调整,进而促进我国昆曲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论昆剧与苏剧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恒夫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8-184,共7页
常锡滩簧传播到苏州后,演变成"苏滩"。在昆剧的影响下,苏滩又分化成"前滩"与"后滩"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苏滩救助了频临死亡的昆剧,昆剧也帮助苏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剧种。五十年代之后... 常锡滩簧传播到苏州后,演变成"苏滩"。在昆剧的影响下,苏滩又分化成"前滩"与"后滩"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苏滩救助了频临死亡的昆剧,昆剧也帮助苏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剧种。五十年代之后,活动于苏州的两个剧种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演员都是昆、苏剧目兼修兼演,表演技艺则相互影响。然而在近二十年间,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重视的昆剧却疏远了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苏剧 关系 苏州
下载PDF
论当代江浙戏曲人物造型设计改良创新的多元化发展——以昆曲和越剧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晓妍 孙莹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6,共10页
纵览戏曲衣箱的发展史,"改良"和"创新"贯穿始终,是衣箱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也是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词。如何平衡非物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空间拓展的关系,如何避免陷入继承与创新的两难,是当代戏曲衣箱... 纵览戏曲衣箱的发展史,"改良"和"创新"贯穿始终,是衣箱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也是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词。如何平衡非物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空间拓展的关系,如何避免陷入继承与创新的两难,是当代戏曲衣箱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寻求因戏制宜、因剧制宜、符合时代审美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模式是当代江浙戏曲人物造型改良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越剧 戏曲人物 造型设计 多元化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引俗入雅”——雅、俗文化对流中的唐英戏曲创作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婷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6-20,共5页
清乾隆年间爆发的“花雅之争”是俗文化在戏曲领域的开端。唐英就是这一时期积极向“花部”学习的昆曲作家代表,他试图采用“引俗入雅”的方式改造昆曲。“引俗入雅”的戏曲创作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清乾隆年间爆发的“花雅之争”是俗文化在戏曲领域的开端。唐英就是这一时期积极向“花部”学习的昆曲作家代表,他试图采用“引俗入雅”的方式改造昆曲。“引俗入雅”的戏曲创作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雅俗文化对流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唐英作品中的俗语运用,丑、净角比例增加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唐英在戏曲俗化过程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英 花雅之争 京剧 昆曲 地方戏 昆曲俗化
下载PDF
昆丑动作程式符号化设计策略研究
9
作者 陈奕璇 盛歆漪 《包装与设计》 2024年第2期202-203,共2页
目的:探索昆丑动作程式符号与符号化设计方法,为昆丑动作程式的设计转化提供思路.方法:基于设计符号学视角,从语义、语构、语用三个维度分析昆丑动作程式符号和视觉转译方法.结果:提出昆丑动作程式符号化设计策略,即:信息图形化、视觉... 目的:探索昆丑动作程式符号与符号化设计方法,为昆丑动作程式的设计转化提供思路.方法:基于设计符号学视角,从语义、语构、语用三个维度分析昆丑动作程式符号和视觉转译方法.结果:提出昆丑动作程式符号化设计策略,即:信息图形化、视觉图示化、传播体验化.结论:该策略可为建立昆曲动作数据库和数字化赋能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丑角 戏曲动作程式符号 动作程式符号化设计策略
原文传递
文旅产业视域下苏州观光昆曲的演出生态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南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0-14,共5页
"观光昆曲"兴起于大力提倡文化旅游产业的背景下,既有别于传统昆剧演出,又不同于旧时的"草台班",是一种新型的昆剧演出形态,尤以苏州地区为盛。它依附景区市场而生,专为观光游客而设,表演上以形式感与互动性见长,... "观光昆曲"兴起于大力提倡文化旅游产业的背景下,既有别于传统昆剧演出,又不同于旧时的"草台班",是一种新型的昆剧演出形态,尤以苏州地区为盛。它依附景区市场而生,专为观光游客而设,表演上以形式感与互动性见长,受到游人的欢迎,但演出质量普遍不高,难以得到业界认可。双重生态使得"观光昆曲"在被倚重的同时,却也难有质的飞跃。这不单是"观光昆曲"个案的现状,也是不少文化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文化旅游产业 观光昆曲 演出生态 苏州
下载PDF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白先勇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5-10,共6页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 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和青铜器、宋朝瓷器是一样的。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到今天,它的那种"美"与"情",仍然让人感动;它美到极致,到了接近于完美的那种境界,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我们使昆曲"回春",恢复它的青春生命,并藉昆曲为例把我们的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给我们的中华文化复兴一个启蒙范例;这是我的梦想,也希望在进入21世纪的承平时代,我们再来一次中国文艺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传统与现代 演出历程 历史经验
下载PDF
面向文化旅游开发的非遗信息资源组织——以昆曲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鑫 霍佳婧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39,共7页
文章以非遗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依据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探索非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并以此形成文化旅游产品提供给用户,以文化旅游助推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以昆曲为例,文章调研携程旅行网上游客对于昆曲旅游产品的感知和需求,借助主... 文章以非遗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依据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探索非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并以此形成文化旅游产品提供给用户,以文化旅游助推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以昆曲为例,文章调研携程旅行网上游客对于昆曲旅游产品的感知和需求,借助主题图技术对昆曲相关资源进行再组织,为游客提供非遗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信息资源组织 主题图
下载PDF
昆曲翻译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才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9-91,共3页
本文从昆曲《断桥》和《思凡》两出折子戏的英译实践入手,探讨了昆曲翻译的目的、昆曲翻译中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典故的处理等问题,并对今后的昆曲翻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昆曲 翻译 目的 语言 典故
下载PDF
昆曲与中国的雅文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学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77-80,共4页
昆曲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传统雅文化在戏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世世代代传承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雅文化悠久与深厚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是昆曲产生、成长以至于繁荣昌盛的基础和根源。今天振兴昆曲,发... 昆曲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传统雅文化在戏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世世代代传承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雅文化悠久与深厚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是昆曲产生、成长以至于繁荣昌盛的基础和根源。今天振兴昆曲,发扬国粹,光大中华民族高雅文化时,也必须从重建民族雅文化的大环境,关注和修补民族雅文化大氛围的重要基础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昆曲真正地长盛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雅文化 雅言 雅乐
下载PDF
唐英戏剧创作成就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9-64,共6页
唐英是雍、乾时期的戏剧家 ,在当时大多数文人沉浸于昆曲雅丽、繁复的审美趣味之时 ,他对昆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突破了以巩固政治统治为目的的教化剧 ,而在剧中强调真性情 ,一改逞显才情 ,娱乐遣兴的才子佳人模式 ,将笔触伸向广阔的社... 唐英是雍、乾时期的戏剧家 ,在当时大多数文人沉浸于昆曲雅丽、繁复的审美趣味之时 ,他对昆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突破了以巩固政治统治为目的的教化剧 ,而在剧中强调真性情 ,一改逞显才情 ,娱乐遣兴的才子佳人模式 ,将笔触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描写大众的酸甜苦辣 ,谴责统治者的丑恶虚伪。这些改造创新为逐渐走向案头化而脱离舞台表演的昆曲注入了活力 ,这对今天探索古代戏曲的复兴和发展之路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英 丑恶 才子佳人 真性情 戏剧创作 古代戏曲 昆曲 笔触 案头 舞台表演
下载PDF
台湾北管古路戏音乐源流考
16
作者 刘振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8,共13页
在台湾地区传统社会中,北管是婚丧嫁娶、迎神赛会等民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古路戏是台湾北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唱腔类型。本文旨在从剧目与“本事”、常用乐器、唱腔类型、音乐形态等维度,来考证北管古路戏与西秦戏、昆曲在音乐方面... 在台湾地区传统社会中,北管是婚丧嫁娶、迎神赛会等民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古路戏是台湾北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唱腔类型。本文旨在从剧目与“本事”、常用乐器、唱腔类型、音乐形态等维度,来考证北管古路戏与西秦戏、昆曲在音乐方面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以期为研究台湾北管音乐的源流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北管 古路戏 西秦戏 昆曲
原文传递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被引量:2
17
作者 解玉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88,共11页
甲午海战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渐次发生,知识阶层亦由传统士大夫阶层渐变为现代知识分子,其对民族文化表现为更为自觉的体认和担当。就昆曲方面而言,知识阶层在20世纪前半叶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在上... 甲午海战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渐次发生,知识阶层亦由传统士大夫阶层渐变为现代知识分子,其对民族文化表现为更为自觉的体认和担当。就昆曲方面而言,知识阶层在20世纪前半叶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在上海等现代城市组织数量以百计数的各种曲社;二、组织和建立各种类型的戏剧学社、学校或协会,以培训和教育艺人;三、在高等院校开展曲学授受,在中学则将昆曲列为教育科目,以实现"雅乐"的薪火传承。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家权力在文化建构和文化生态的决定性意义已绝非此前可以比拟,昆曲的传承也被认为应以职业性的昆曲演员和剧团为主,文人阶层完全退居为边缘性人物,昆曲之生存遂日趋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曲社 昆曲传承 文人阶层
原文传递
昆曲曲律与《牡丹亭》之《惊梦》曲词英译 被引量:2
18
作者 吉灵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18-123,共6页
文章以《惊梦》曲词为研究范本,探讨昆曲曲律与英诗格律之相通性。尽管昆曲曲词与英诗之语言载体迥异,但其艺术表现力之共性则为可译。昆曲曲词翻译原则在于昆曲曲词原文与译文实现"交际性对等"。该原则在《惊梦》部分曲词自... 文章以《惊梦》曲词为研究范本,探讨昆曲曲律与英诗格律之相通性。尽管昆曲曲词与英诗之语言载体迥异,但其艺术表现力之共性则为可译。昆曲曲词翻译原则在于昆曲曲词原文与译文实现"交际性对等"。该原则在《惊梦》部分曲词自译版本中得以体现与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曲律 英诗格律 曲词英译
下载PDF
从明清家班的历史经验看当下昆曲的保护和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惠玲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4,共9页
明清两代 ,家班主要从事昆曲演出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不仅推动了昆曲发展 ,而且完善了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明清家班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一 )集中了当时文艺领域的优秀人才 ,主人多才多艺 ,教习身怀绝技 ,家伶素质良好。这些... 明清两代 ,家班主要从事昆曲演出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不仅推动了昆曲发展 ,而且完善了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明清家班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一 )集中了当时文艺领域的优秀人才 ,主人多才多艺 ,教习身怀绝技 ,家伶素质良好。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艺术人才组成了一个职责清楚、目标一致的艺术团体 ;(二 )主人将戏曲当作乐生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为家班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三 )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上的至高境界。这些经验对当前昆曲保护工作的借鉴意义是 :(一 )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的专业队伍 ;(二 )强化以艺术为上的观念 ;(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家班 昆曲
原文传递
曲学与曲学研究四题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宁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9-45,共7页
曲学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曲学是戏曲学研究的核心和本质,也是戏曲研究的巅峰,其本质是词乐关系研究,即考察探讨文辞和音乐之间关系的学科。明清曲学以昆曲兴盛为背景,以苏州曲家为代表,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累,这也构成了吴文... 曲学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曲学是戏曲学研究的核心和本质,也是戏曲研究的巅峰,其本质是词乐关系研究,即考察探讨文辞和音乐之间关系的学科。明清曲学以昆曲兴盛为背景,以苏州曲家为代表,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累,这也构成了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今曲学已经沉埋不彰,但透过吴梅曲学第三代传人俞为民先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江南曲学于今已得到继承,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学 昆曲 吴梅 吴文化 戏曲 文学 音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