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0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9.0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 被引量:42
1
作者 谢远云 李长安 +1 位作者 王秋良 殷鸿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ka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ka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kaB.P.记录到一次较...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ka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ka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kaB.P.记录到一次较明显降温事件;6.07~4.60kaB.P.为冷干期;4.60~3.44kaB.P.间气候波动频繁,为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前期阶段;3.44~2.50kaB.P.为高温期,湖沼泥炭发育,是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后期阶段,为稳定的暖湿阶段;2.50kaB.P.以来温度相对较低,为冷期。江陵地区近9kaB.P.以来气候变化不仅与国内大量研究资料相一致,且在许多较大气候事件上与世界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江陵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江陵地区 9.0 ka B.P. 气候演化
下载PDF
黄连提取物在大鼠肠外翻实验中的吸收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董宇 张英丰 +5 位作者 杨庆 李玉洁 鲍天冬 翁小刚 潘国凤 朱晓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黄连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小檗碱(berberine,BER)和巴马汀(palmatine,PAL)为黄连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BER和PAL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黄连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小檗碱(berberine,BER)和巴马汀(palmatine,PAL)为黄连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BER和PAL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黄连提取物中BER和PAL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BER和PAL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黄连提取物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空肠对BER和PAL吸收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次为回肠和结肠。结论:不同剂量黄连提取物中的BER和PAL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其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提取物 肠外翻 小檗碱 巴马汀 HPLC 吸收速率常数
下载PDF
近0.5ka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变化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涛 杨保 +1 位作者 A.Braeuning 夏敦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83-887,共5页
从IGBP集成研究的思想出发,采用冰芯、树轮、历史文献和湖泊沉积等多种气候代用资料,重建了近0.5ka来中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以及整个干旱区分辨率为10年的降水变化序列.在此基础上与1470年以来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代用降水序列进行了比较... 从IGBP集成研究的思想出发,采用冰芯、树轮、历史文献和湖泊沉积等多种气候代用资料,重建了近0.5ka来中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以及整个干旱区分辨率为10年的降水变化序列.在此基础上与1470年以来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代用降水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0.5ka来各区域降水曲线均存在5次气候干旱期,每个干旱期持续50年左右,同时降水表现出区域差异性.近0.5ka来干旱区东部与半干旱区西部、半干旱区东部的降水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干旱区西部的降水变化比较独特,呈现出显著的局地性降水特征.最大熵谱和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区域降水序列,包括干旱区西部、东部,整个干旱区、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以及中国北方区域降水序列,均存在百年尺度约120年左右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 冰芯 树轮 历史文献 近0.5 ka
原文传递
4.2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的降雨表现及其全球联系 被引量:24
4
作者 谭亮成 安芷生 +1 位作者 蔡演军 隆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最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确切年代控制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等来研究4.2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降雨表现,发现4.2ka BP左右中国南北方降水普遍减少。同时期热带非洲、南欧、中东、印度、韩国、北美洲... 利用最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确切年代控制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等来研究4.2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降雨表现,发现4.2ka BP左右中国南北方降水普遍减少。同时期热带非洲、南欧、中东、印度、韩国、北美洲中部大陆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一致表明,4.2ka BP气候事件造成了整个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干旱。文章讨论了这次气候事件的可能驱动机制,认为太阳辐射变化导致的赤道辐合带南移和大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再加上地表植被的反馈作用可能是造成这次干旱事件的主要原因。最后对4.2ka BP气候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中低纬度 4.2 ka BP气候事件 降雨 驱动机制
下载PDF
Abrupt Climate Change around 4 ka BP:Role of th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as Indicated by a GCM Experiment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绍武 周天军 +3 位作者 蔡静宁 朱锦红 谢志辉 龚道溢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91-295,共5页
A great deal of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climat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predominant temperature drop and an aridiflcation occurred at ca. 4.0 ka BP. Palaeoclimate studies in China support this dedution. The co... A great deal of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climat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predominant temperature drop and an aridiflcation occurred at ca. 4.0 ka BP. Palaeoclimate studies in China support this dedution. The collaps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t ca. 4.0 ka BP in the Nile Valley and Mesopotamia has been attributed to climate-induced aridification. A widespread alternation of the ancient cultures was also found in China at ca. 4.0 ka BP in concert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civilizations in the Old World. Palaeoclimatic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abrupt climate change at 4.0 ka BP is one of the realizations of the cold phase in millennial scale climate oscillation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modulation of th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THC) over the Atlantic Ocean. Therefore, this study conducts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a GCM with SST forcing to simulate the impact of the weakening of the THC. Results show a drop in temperature from North Europe, the northern middle East Asia, and northern East Asia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 Africa, the Middle East, the Indian Peninsula, and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This seems to support the idea that coldness and aridification at ca. 4.0 ka BP was caused by the weakening of the T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upt climate change 4 ka BP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collaps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下载PDF
最近150ka河西地区河流阶地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胡春生 潘保田 +1 位作者 高红山 徐树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3-608,共6页
文章通过对河西地区最近150 ka河流阶地年龄数据的处理,发现存在7个明显的河流阶地发育时期,即150、100、70、40、30、12和6 ka B.P.。经过相关构造和气候资料的论证,文章认为,在150和70 ka B.P.附近形成的两级河流阶地代表了河西地区... 文章通过对河西地区最近150 ka河流阶地年龄数据的处理,发现存在7个明显的河流阶地发育时期,即150、100、70、40、30、12和6 ka B.P.。经过相关构造和气候资料的论证,文章认为,在150和70 ka B.P.附近形成的两级河流阶地代表了河西地区两期主要的构造抬升,而在100、40、30、12和6 ka B.P.附近形成的5级河流阶地则对应于河西地区5期气候变化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最近150 ka 河流阶地 构造抬升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沙漠/黄土过渡带6 ka 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贵林 周新郢 +2 位作者 赵克良 杨庆江 李小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4-886,共13页
文章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市白河庙村钻孔(38°35'9.89″N,109°24'0.71″E)泥炭沉积,通过建立良好的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分析,重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资料,探讨... 文章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市白河庙村钻孔(38°35'9.89″N,109°24'0.71″E)泥炭沉积,通过建立良好的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分析,重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资料,探讨适宜的气候环境阶段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6 ka B.P.以来研究区植被类型经历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4个阶段,指示6.0~4.2 ka B.P.气候较为暖湿,为全新世适宜期;4.2 ka B.P.时发生极端干旱事件,之后(4.2~1.1 ka B.P.)气候向干旱化发展;1.1~0.5 ka B.P.,气候经历短暂的湿润期;0.5 ka B.P.之后,气候再次转干。另外,通过统计沙漠/黄土过渡带6~3 ka B.P.考古遗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信息,发现史前人类活动与气候、生态系统变化紧密相关。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量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变化,从而影响依赖水资源的旱作农业发展、人类活动强弱和考古学文化兴衰。6.0~4.2 ka B.P.降水较多,植被盖度高,毛乌素沙地固定,沙漠/黄土过渡带发育古土壤,并向西北移动。适宜的气候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旱作农业生产,导致人口增加,遗址点数量增多,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繁荣发展。而4.2~3.0 ka B.P.遗址点大幅减少,人类活动规模减小,考古学文化衰退。4.2 ka B.P.极端干旱事件及之后持续的干旱,导致植被退化,毛乌素沙地沙丘活化,沙漠/黄土过渡带向东南方向摆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大范围衰退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过渡带 泥炭花粉记录 4.2 ka B.P. 极端干旱事件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西藏台错沉积记录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气候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郑绵平 刘俊英 +3 位作者 庞其清 马志邦 王海雷 马妮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31,共28页
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ka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kaBP偏冷偏干;16.0~11.8ka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ka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kaBP气候偏暖湿;6.3~4.5 kaB 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台错 沉积环境指标 更新世晚期-全新世(41. 4~4.5 ka BP)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4.2ka BP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明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浴辉 孙霞 郭彩青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6,共8页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 BP气候...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 BP气候事件的响应。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认为这一气候事件所导致的中国北部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是造成中国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南部持续干旱、局部频繁洪涝,以及气候剧烈频繁的波动,是造成中国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对于该气候事件的触发机制,洋流变化的贡献很可能小于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太阳辐射减弱造成的北半球降温所引起的半球间洋面温度梯度的变化,可导致赤道辐合带(ITCZ)南移,并使得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季风减弱;同时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诱发季风突变,造成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面积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4.2 ka BP事件 气候突变 新石器文化
下载PDF
3.2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波动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10
作者 焦克勤 Shuji Iwata +2 位作者 姚檀栋 井哲帆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9,共6页
基于野外考察和14C年代测定, 确定了3 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的冰进序列.新冰期冰进可明显分为3次: 即大拿[14C(3 242±101)a BP]、大拿顶[14C(1 920±110)^(1 540±85)aBP]和白同[14C(1 056±115)a BP]... 基于野外考察和14C年代测定, 确定了3 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的冰进序列.新冰期冰进可明显分为3次: 即大拿[14C(3 242±101)a BP]、大拿顶[14C(1 920±110)^(1 540±85)aBP]和白同[14C(1 056±115)a BP]冰进.新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 6 9 km, 面积大 17 10 km2,雪线降低约157 m, 温度降低1 0~1 9 ℃. 小冰期可分出2次: 即15世纪或16世纪[14C(580±130)aBP]和19世纪[14C(197±80)a BP, (190±80)a BP]冰进. 小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 2 0 km, 面积大11 16 km2, 雪线降低约100 m, 温度降低0 65~1 23 ℃. 现代则普冰川, 冰面表碛特别发育, 其厚度亦很大, 冰舌末端退缩难以辨认. 但冰川减薄很强烈, 边缘两侧形成 2~3 道现代侧碛, 并高出现代冰面20~30 m. 对埋藏腐殖质土壤层和木炭碎屑经14C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在(720±210)^(2 010±120)a BP间, 波堆藏布流域存在砍伐森林、开垦田地和放牧的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 ka 则普冰川 环境变化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及药根碱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谭晓梅 郭友立 钟玉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5-758,共4页
目的:研究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berberine,BER)、盐酸药根碱(jatrorrhizine,JAT)在大鼠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回流实验,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两方面对黄连提取物中BER和JAT的肠段吸收特征进行研... 目的:研究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berberine,BER)、盐酸药根碱(jatrorrhizine,JAT)在大鼠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回流实验,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两方面对黄连提取物中BER和JAT的肠段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黄连提取物中BER和JAT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540,0.1160,0.9793,0.6795h^-1和0.0743,0.0564,0.0456,0.0234h^-1;BER和JAT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小肠中上部对BER和JAT的吸收具有明显的优势;黄连提取物在22~88mg·L^-1,BER和JAT的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Ka值基本保持不变。结论: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在大鼠肠道中均有吸收,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提取物 盐酸小檗碱 盐酸药根碱 吸收速率常数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李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大型堵江事件的地形地貌特点、沉积物发育特征、沉积年代学、新构造背景等,同时分析了黄河上游玛曲段大型冲-洪积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时代。结果表明在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普遍存在距今30—40 ka时期的堵江事件,而这一时期在黄河上游发生大型冲-洪积事件和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事件,二者均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事件同步。研究认为这期急剧气温变化增强了河谷侵蚀和卸载能力,而东缘强烈的地震断层活动又触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暖湿气候事件与新构造运动在时空上的耦合共同塑造了晚更新世晚期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系统特殊的地质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0 ka B.P.暖湿气候 深切河谷 堵江事件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4.5-4.0kaBP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广胜 朱诚 +7 位作者 王吉怀 朱光耀 马春梅 郑朝贵 赵兰会 李中轩 朱青 金爱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17-827,共11页
通过对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禹会村典型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ABYT2004探方厚150cm剖面的27个样品的磁化率、Rb/Sr、粒度和重矿晶体形态等多环境代用指标,以及遗址周围地貌形态演变的分析,结合AMS14C年代全面提取4.5-4.0kaBP龙山文化时期的... 通过对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禹会村典型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ABYT2004探方厚150cm剖面的27个样品的磁化率、Rb/Sr、粒度和重矿晶体形态等多环境代用指标,以及遗址周围地貌形态演变的分析,结合AMS14C年代全面提取4.5-4.0kaBP龙山文化时期的环境演变信息,探讨环境变迁对该区龙山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1)4500aBP气候湿润,淮河流域处于高水位,遗址及周边被水淹没,遗址考古学文化尚未出现;(2)4500aBP开始气候趋向干旱,淮河及其支流水位开始下降,龙山文化开始出现和发展;(3)龙山文化中后期环境开始趋向暖湿,降雨量增加,河流水位开始上涨,洪水灾害频发,至4100aBP前后是淮河流域洪灾发生的高峰期,这是大禹治水史实的客观前提;(4)4100aBP后的龙山文化晚期气候开始向冷干过渡,河流水位下降,遗址区农业生产受到制约,龙山文化迁移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4.5-4.0 ka BP 龙山文化 大禹治水 禹会村遗址 淮河流域
下载PD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s of Zabuye Salt Lake,Tibetan Plateau,since 128 ka BP 被引量:12
14
作者 ZHENG Mianping YUAN Heran +3 位作者 LIU Junying LI Yanhe MA Zhibang SUN 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61-874,共14页
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reveals high-resolution core records of Zabuye Salt Lake in the interio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rding to 1346 samples taken continuously, relatively accurate 14^C, U-series dis... 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reveals high-resolution core records of Zabuye Salt Lake in the interio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rding to 1346 samples taken continuously, relatively accurate 14^C, U-series disequilibrium and ESR ages have been obtained,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ake core ages from 0 to 83.63 m of hole SZK02 are -800 to over 128 ka. In the paper, the lake cor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lithologies and mineral assemblag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correlated with ostracod assemblages I to XX and sporopollen zones A to I, and on the basis of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δ^18O values of authigenic calcium-magnesium carbonate and environmental proxies of minerals, sporopollen and microfossils in the lake core, a correlation has been made of oxygen isotope change between this lake core and the Greenland GISP2 and GRIP and Guliya ice cores, and the climate of Zabuye Salt Lake since 128 ka BP is divided into the last interglacial stage (including substages e, d, c, b and a) of oxygen isotope stage (OIS) 5, early glacial stadial of the last glacial stage of OIS 4, interglacial stadial of the last glacial stage of OIS 3, late glacial stadial of the last glacial stage or Last Glacial Maximum of OIS 2 and postglacial state of OIS 1; in addition, 6 Heinrich (H6-H1) events, Younger Dryas event and 8.2 ka BP cold event have been recogn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buye Salt Lake 130 ka BP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
下载PDF
±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阀研发产品运行试验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治龙 许钒 +2 位作者 刘朴 张长春 黄熹东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1,共7页
随着向家坝—上海、云南—广东等多项±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顺利建成,中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和工程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满足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建设更大输送容量的直流工程将成... 随着向家坝—上海、云南—广东等多项±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顺利建成,中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和工程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满足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建设更大输送容量的直流工程将成为下一步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系统电压等级的提高又对换流阀产品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用于±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换流阀产品,其单级晶闸管元件运行试验最高触发电压和恢复电压分别达到5.5 kV和3.3 kV,试验电流和短路故障电流分别为5 332 A和50 kA。为保证系统运行安全,换流阀产品在投运之前,必须通过型式试验对其性能进行验证。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换流阀运行试验合成回路,模拟±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换流阀在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工况,完成了试品阀的运行型式试验,并对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为±1 100 kV特高压换流阀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工程运行和试验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00 KV 特高压直流 换流阀 运行试验 50 ka
下载PDF
文本切分知识获取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钱揖丽 郑家恒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3-64,100,共3页
文章描述了一种从熟语料中自动获取文本切分知识的机器学习的方法。该方法从已切分标注加工的熟语料中自动获取错误的文本切分形式及其相应的上下文信息,以及正确的切分形式,形成知识库,并将获取的知识再应用到新语料的加工过程,从而进... 文章描述了一种从熟语料中自动获取文本切分知识的机器学习的方法。该方法从已切分标注加工的熟语料中自动获取错误的文本切分形式及其相应的上下文信息,以及正确的切分形式,形成知识库,并将获取的知识再应用到新语料的加工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机器切分的正确率;同时,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建造具有较高加工质量的大规模语料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切分 知识获取 语料库 中文信息处理 机器学习 知识库
下载PDF
孟加拉湾MD77-181岩芯磁学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海燕 张世红 +1 位作者 方念乔 王红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2166-2174,共9页
对位于孟加拉扇的MD77—181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磁学测量,包括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温剩磁,以及典型样品的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和磁滞参数等.结果表明:(1)~9.82m以上层段(相当于~160ka以来)以亚铁磁性的准单畴磁铁矿为... 对位于孟加拉扇的MD77—181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磁学测量,包括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温剩磁,以及典型样品的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和磁滞参数等.结果表明:(1)~9.82m以上层段(相当于~160ka以来)以亚铁磁性的准单畴磁铁矿为主,磁性颗粒组合随冰期/间冰期发生周期性变化,冰期时磁铁矿的含量较相邻间冰期高,且粒度较相邻间冰期粗,反映了冰期时印度夏季风的减弱;~6.50m以上层段(相当于~70ka以来),磁性颗粒的粒度变化揭示了印度夏季风变化与北大西洋Heinrich快速冷事件之间的遥相关.(2)~9.82m以下层段(相当于~160ka以前)几乎不含亚铁磁性颗粒,顺磁性物质的影响显著,并出现黄铁矿,推测该段岩芯磁记录受还原成岩作用影响强烈.MD77—181岩芯磁记录与孟加拉扇MD77-180岩芯和阿拉伯海ODP722B岩芯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据三支岩芯的对比研究推测,~160ka时可能发生一次改变整个北印度洋区氧化还原环境的古海洋学事件,此事件发生之前本区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磁记录影响强烈,之后的环境变化抑制了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磁记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还原成岩作用 北印度洋 ~160 ka
原文传递
新疆罗布泊45ka BP以来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艺 王汝建 +6 位作者 刘健 赵越 杨振宇 翁成郁 王磊 郭胜 章陶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7-258,共12页
采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法对新疆罗布泊新湖湖心区KY01孔0~8m沉积物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两个粒级组分:3.5~6.2μm(组分1)、20.7~63.4μm(组分2)和一个相对不敏感组分:8.9~14.3μm(组分3)。结合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分布... 采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法对新疆罗布泊新湖湖心区KY01孔0~8m沉积物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两个粒级组分:3.5~6.2μm(组分1)、20.7~63.4μm(组分2)和一个相对不敏感组分:8.9~14.3μm(组分3)。结合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分布规律、黄土和现代降尘等大气悬浮颗粒物沉降特点,推测3个粒度组分分别指示钻孔所在位置与湖心的相对距离、区域沙尘活动强度和非沙尘活动的粉尘输入强度。根据粒级敏感组分2和AMS14C测年数据重建了该区近4.5万年以来的沙尘活动历史。在过去的4.5万年,罗布泊地区沙尘活动增强主要出现在44.7~44.5、44.2~44.0、41.4~38.8、38.4~37.4、36.4~36.1、34.8~34.5、33.5~32.9、32.5~32.2、31.9~31.5、29。9~29.5、25.6~12.3和8.9~7.8calkaBP期间,这些时间段多数对应于以格陵兰NGRIP冰心δ18O记录所代表的北半球气候变化冷阶段或冷事件,说明该区沙尘活动的强弱与全球降温事件所引发的冷干气候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敏感组分 沙尘活动 罗布泊 45 CAL ka BP
下载PDF
距今220ka以来大同盆地沉积物磁化率反映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苏志珠 杨宗园 李晋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1-407,共7页
大同盆地地处我国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第四纪以来盆地内发育厚层的河湖相地层,其上覆盖马兰黄土或全新世沉积,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变迁信息,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在对盆地内地层考察的基础上,对晚近地质时期河湖相与风成相互... 大同盆地地处我国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第四纪以来盆地内发育厚层的河湖相地层,其上覆盖马兰黄土或全新世沉积,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变迁信息,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在对盆地内地层考察的基础上,对晚近地质时期河湖相与风成相互层沉积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0 ka BP以来大同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中更新世(220-199 ka BP)暖湿期、中更新世(199-138 ka BP)干冷期、末次间冰期(138-71 ka BP)暖湿期、末次冰期(71-11 ka BP)干冷期、全新世(11 ka BP至今)频繁的干冷暖湿波动变化过程,每个阶段仍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大同盆地这种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以及我国北方萨拉乌苏河地区、岱海等地揭示的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反映出本区气候变化是对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盆地 磁化率 气候变化 220 ka BP
下载PDF
Sedimentary cycles of trace elements in Salawusu River Valley since 150 ka BP 被引量:10
20
作者 YAO Chun-xia1,2, LI Bao-sheng1,2, JIN He-ling3, David Dian Zhang4, YAN Man-cun5, ZHU Yi-zhi2, LI Hou-xin1, ZHANG Yu-hong1, Luo Kai-li1 (1. Dept.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1期65-71,共7页
The paper makes some analyses on 11 trace elements in the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rototype geology-palaeoclimate record since 150 ka BP. The results s... The paper makes some analyses on 11 trace elements in the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in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rototype geology-palaeoclimate record since 150 ka B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and variation of trace elements has experienced remarkably regular changes in the pace with coarse and fine sedimentary cycles of palaeo-aeolian sands to its overlying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or/and palaeosols. The trace elements with chemical properties of relatively active (V, Sr, Cu, Ni, As) and relatively stable (P, Pb, Rb, Mn, Nb, Zr) ar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27 changeable cycles between peak and valley values, appearing a multi-fiuctuational process line of relative gathering and migration since then. The low numerical value distribution of these two types of trace elements in the aeolian sand facies represents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under wind force during the cold-dry climate. Whereas their enrichments in both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and palaeosols are related to the valley’s special low-lying physiognomic position between the Ordos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 under 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conditions. The above relatively migrated and gathered change of the trace elements is the result of 27 climatic cycles of cold-dry and warm-humid, 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repeated alternations of winter monsoon and summer monsoon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influenced by the climate vicissitude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since 150 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awusu River valley Milanggouwan section CYCLE trace elements 150 ka BP PALAEOCLIMAT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