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竟陵派传记散文的理论意涵与价值阐述——以钟惺、谭元春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啸 吕忠山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5,224,共10页
竟陵派传记散文的开拓性与创新性似更为显著,且这类散文的理论生成和文本撰写极有力地表现出性灵思潮对其思想的辐射与创作的规约。从传记散文的演进脉络溯源,明代是主体意识觉醒与古典传记的突破期,特别是晚明士林群体主体意识之强化... 竟陵派传记散文的开拓性与创新性似更为显著,且这类散文的理论生成和文本撰写极有力地表现出性灵思潮对其思想的辐射与创作的规约。从传记散文的演进脉络溯源,明代是主体意识觉醒与古典传记的突破期,特别是晚明士林群体主体意识之强化的思想背景和历史基础,使得竟陵派传记散文表现出“性灵”的本质一面。具体而言,“细事小语点染着色”与“奇事当传”为竟陵派传记散文理论的重要两端,使传记散文在写作原则、艺术手法、题材择取等多方面凸显出自身的创作特色。从价值意义上来看,竟陵派传记散文在延续了性灵文学“求真”本质意涵的同时,又较为适时地将“求善”价值理念蕴含于创作之中,即针对公安派之任情而发、情性泛滥这一现实而采取反思与节制主体性建构的策略。竟陵派对“性灵”一脉的修正及纠偏于传记散文一体是理应予以重视且认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传记散文 性灵 主体性
下载PDF
谭元春启、祯间交游考述——兼论竟陵派发展后期影响的进一步拓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广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4-94,共11页
本文通过对谭元春于天启、崇祯间,在北京、江西、湖广三个地区独立开展的交游 情况的考述,反映了竟陵派进入后期在这些地区新的拓展及造成的实际影响,从一个侧面直 观地探悉了启、祯间文坛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 谭元春 竟陵派 交游考述 中国古代文学
下载PDF
明代唐诗选本与“唐无五言古诗”之争 被引量:4
3
作者 岳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明代选家以选本的方式标举诗学观念、参与论争,通过对格调派、竟陵派等诗学流派的代表性选本的分析,可以见出陈子昂、韦应物、储光羲、王维、杜甫等唐代诗人五言古诗的选录和评点,是围绕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说的诗学论争中... 明代选家以选本的方式标举诗学观念、参与论争,通过对格调派、竟陵派等诗学流派的代表性选本的分析,可以见出陈子昂、韦应物、储光羲、王维、杜甫等唐代诗人五言古诗的选录和评点,是围绕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说的诗学论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唐古与汉魏古诗的关系、唐古的接受和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批评意义和学术价值,且对清代选本和诗学批评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选本 五言古诗 竟陵 格调
下载PDF
拒斥与迎合:《古诗归》经典谱系的建构及其诗学意义
4
作者 孙佩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8-83,共6页
《古诗归》是明代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古诗选本,它所呈现出的经典观具有特殊价值。《古诗归》试图打破《诗品》《文选》《古诗删》等传统诗学所建构的经典框架,推崇先秦逸诗、汉古诗、元嘉诗,大大降低了魏晋名家的比重,更新了对先唐诗歌发... 《古诗归》是明代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古诗选本,它所呈现出的经典观具有特殊价值。《古诗归》试图打破《诗品》《文选》《古诗删》等传统诗学所建构的经典框架,推崇先秦逸诗、汉古诗、元嘉诗,大大降低了魏晋名家的比重,更新了对先唐诗歌发展史的认识。它又有意迎合明代中后期诗学思潮的新变,提出了颇具折中意味的“灵与厚”思想,将陶渊明的诗歌视为文人创作之典范,并致力于重新构建古诗经典体系,对后世诗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归 经典谱系 “灵与厚” 竟陵派
下载PDF
竟陵派文学的发端及其早期文学思想趋向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广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6-108,共13页
钟惺、谭元春早年在家乡的文学活动,是竟陵派研究者较少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通过钟、谭诗文之始习、才性之养成及其相互磨合,在家乡重要的文学交游活动以及早期创作成果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考察,试图对此作比较具体而全面的描述,并且在... 钟惺、谭元春早年在家乡的文学活动,是竟陵派研究者较少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通过钟、谭诗文之始习、才性之养成及其相互磨合,在家乡重要的文学交游活动以及早期创作成果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考察,试图对此作比较具体而全面的描述,并且在一种历时性视角的观照下,探究他们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文学立场、文学思想及趋向与以后各阶段文学观念与主张的内在联系,证实这一阶段对于竟陵派文学定型、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阶段性的分析研究,是将对一个文学流派有关诗学理论、创作风格等问题的探讨还原到历史过程中去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钟惺 谭元春 早期文学活动 文学思想
下载PDF
论竟陵派诗论中的“厚”
6
作者 彭容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72-81,共10页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诗论 弊端
下载PDF
论竟陵派“性情”说与“真诗精神”观
7
作者 李永贤 周道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99,共9页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反儒家伦理之道,是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二、主体才性之奇,强调诗歌应展现出文采之奇秀与语言之简练,是对道家自然观的阐发。为了获取“真诗精神”,他们认为需要用“养气”的方式涵养主体“性情”,进而通过虚静内心和饱读诗书的路径加以修炼。“养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主体之“性情”与古人相合,德性与才性相融并呈现出“厚”的状态,便构成了“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性情 真诗精神 养气
下载PDF
袁中道和竟陵派:性灵论与格调论唐诗观的调和
8
作者 查清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36-38,共3页
袁中道与钟惺、谭元春都重提师法古人,标举含蓄浑厚的唐诗,实为矫正公安派的浅俗率易,而要求取古人精神,则为避免七子派的徒袭体貌,对唐诗钩奇探奥,也拓展了唐诗接受的领域。他们一起为明代唐诗学的发展寻求中道,其结果标志着性灵论唐... 袁中道与钟惺、谭元春都重提师法古人,标举含蓄浑厚的唐诗,实为矫正公安派的浅俗率易,而要求取古人精神,则为避免七子派的徒袭体貌,对唐诗钩奇探奥,也拓展了唐诗接受的领域。他们一起为明代唐诗学的发展寻求中道,其结果标志着性灵论唐诗观和格调论唐诗观走向折中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中道 竞陵派 性灵论 格调论
下载PDF
略说竟陵派对公安派性灵说的修正 被引量:2
9
作者 熊礼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2-15,共4页
竟陵派对公安派性灵说的修正,本是针对公安派末流之弊而发。但竟陵派讲为诗为文“期在必厚”,实际上是要“独抒”以“深幽孤峭”为宗、“以古人为归”的“性灵”。这就抽掉了公安派性灵说以我为主的主体性,去掉了公安派所说性灵包含的... 竟陵派对公安派性灵说的修正,本是针对公安派末流之弊而发。但竟陵派讲为诗为文“期在必厚”,实际上是要“独抒”以“深幽孤峭”为宗、“以古人为归”的“性灵”。这就抽掉了公安派性灵说以我为主的主体性,去掉了公安派所说性灵包含的人性的宽泛性、鲜活性和世俗性。其说虽然自成一派,却未能尽祛公安末流之弊,反而从根本上替换了公安派性灵说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公安派 性灵说 修正
下载PDF
论竟陵派出现的契机及钟谭的诗歌创作
10
作者 沈金浩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1期20-25,共6页
晚明时期,经济因素、社会生活、思想界、文学界的种种变化以及上层统治者的执政表现等导致了文学领域“公安派”等重真情、重自我、重现世的文学流派的兴起。然不久又出现了虽讲文学写性灵却又崇古尚厚、写“幽情单绪”的“竟陵派”。... 晚明时期,经济因素、社会生活、思想界、文学界的种种变化以及上层统治者的执政表现等导致了文学领域“公安派”等重真情、重自我、重现世的文学流派的兴起。然不久又出现了虽讲文学写性灵却又崇古尚厚、写“幽情单绪”的“竟陵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有一种极为深固的以古为高、蔑视下俚的审美心理基础,容易导致对俚俗的反拨;晚明本身就有一种有别于狂禅的主张渐修的思想流派;“破舟漏屋”般的朝政与每况愈下的形势又使文人充满无奈与失望,只能缩回到内心的天地。诗文“代而趋下”的观念也使他们只能到古人那里找致“厚”的良方。这些观念决定了竟陵派的创作面貌。但钟谭二人的创作是同中有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陵派 诗歌理论 创作 文化生态场
下载PDF
论《明诗归》伪书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清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76-83,共8页
清初王汝南补辑钟惺、谭元春评选的《明诗归》一书,经王士祯、纪昀等定性为伪作。作为明诗总集,《明诗归》与其它伪书牟利的性质不同,意在托之释放遗民情绪,并为寒士遗民存人、存诗、存集。《明诗归》伪书的出现,是竟陵派在明末清初遭... 清初王汝南补辑钟惺、谭元春评选的《明诗归》一书,经王士祯、纪昀等定性为伪作。作为明诗总集,《明诗归》与其它伪书牟利的性质不同,意在托之释放遗民情绪,并为寒士遗民存人、存诗、存集。《明诗归》伪书的出现,是竟陵派在明末清初遭到由学术而上升为政治层面批判的过程中,竟陵派后期作家的一次抗争,力图证明竟陵派是主张真性情的诗派;竟陵派的诗歌也绝非如某些强势作家所谓的"鬼趣"、"诗妖"、"淫咒"、"亡国之音"。《明诗归》未能挽救竟陵派被扼杀的命运,但保存了珍贵的诗学史料,是明清之际诗学转型研究的"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诗归 钟惺 竟陵派 遗民诗
下载PDF
晚明福建的竟陵诗歌创作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礼炬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4-69,共6页
晚明竟陵派文学运动历来饱受非议,但仍不失为一次影响巨大的文学创作活动。通过考订文献,对明末清初福建诗人创作进行研究,揭示竟陵派文学运动与闽人诗歌创作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出数量可观的、遍及全省的福建诗人受到竟陵诗风的影响,... 晚明竟陵派文学运动历来饱受非议,但仍不失为一次影响巨大的文学创作活动。通过考订文献,对明末清初福建诗人创作进行研究,揭示竟陵派文学运动与闽人诗歌创作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出数量可观的、遍及全省的福建诗人受到竟陵诗风的影响,见微知著,反映出竟陵诗风对全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诗歌 竟陵派 影响 福建
下载PDF
论复社对竟陵派的诗学批评与接受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肖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8-15,共8页
明末竟陵派的崛起和《诗归》的风行,引发了各种批评议论。张溥领导的江南复社成员对待竟陵派的态度复杂而微妙:既有肯定、揄扬之举,亦有刻意的区别或有意的避开。陈子龙等人的几社、吴应箕等人的南社崇尚雅正,力图廓清竟陵诗风。闻启祥... 明末竟陵派的崛起和《诗归》的风行,引发了各种批评议论。张溥领导的江南复社成员对待竟陵派的态度复杂而微妙:既有肯定、揄扬之举,亦有刻意的区别或有意的避开。陈子龙等人的几社、吴应箕等人的南社崇尚雅正,力图廓清竟陵诗风。闻启祥、严调御等杭州的复社成员对竟陵派的态度亦有友好之处,与谭元春多有诗歌酬唱。总的来说,江淮等地的复社人士承认竟陵派在诗坛上的宗主地位,但不满竟陵取径狭、立论偏、求新异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江淮 复社 几社 张溥
下载PDF
以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与复社诸子的交游
14
作者 曾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7-560,共4页
崇祯年间,谭元春率竟陵派许多成员加入复社,耐人寻味。谭元春在启祯间与复社人士交游主要在四个区域:湖广,除公安派后继者外,友人多身兼竟陵派与复社两种身份;江西,为期两个月的胜游,与复社诸子谈诗论道,结下了深刻友谊;吴越,两度出游,... 崇祯年间,谭元春率竟陵派许多成员加入复社,耐人寻味。谭元春在启祯间与复社人士交游主要在四个区域:湖广,除公安派后继者外,友人多身兼竟陵派与复社两种身份;江西,为期两个月的胜游,与复社诸子谈诗论道,结下了深刻友谊;吴越,两度出游,友人皆为谈文之人;京师,四次上京,曾与吴地的复社魁首有过匆匆接触,无深交。梳理谭元春与复社成员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竟陵派在启祯时的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元春 竟陵派 复社 交游
下载PDF
《诗归》的选诗与评诗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宇 王泽远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32-33,42,共3页
竟陵派是晚明继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矫正七子与公安派末流弊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是竟陵派钟惺与谭元春共同选评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诗归》选诗独特的标准与钟... 竟陵派是晚明继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矫正七子与公安派末流弊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是竟陵派钟惺与谭元春共同选评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诗归》选诗独特的标准与钟谭诗歌评点的与众不同,使得《诗归》成为晚明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歌评选总集,对竟陵派诗歌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诗归》 选诗 评论
下载PDF
明代古诗选本与谢灵运——兼议何景明“古诗亡于谢” 被引量:1
16
作者 岳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0-76,共7页
明代古诗选本对谢灵运的编选、评点,与六朝诗歌总集、谢灵运诗集及诗文评,相互回应与影响,一方面,以何景明"古诗之法亡于谢"为争议焦点,从杨慎、黄省曾、李攀龙、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到钟惺、谭元春、陆时雍,他们在谢灵运... 明代古诗选本对谢灵运的编选、评点,与六朝诗歌总集、谢灵运诗集及诗文评,相互回应与影响,一方面,以何景明"古诗之法亡于谢"为争议焦点,从杨慎、黄省曾、李攀龙、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到钟惺、谭元春、陆时雍,他们在谢灵运古诗的诗体意义、古诗格调等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同时,对其古诗格调和山水理趣的开掘又从不同流派的诗学视角展开,并在清代古诗评选中获得发展、完善,使谢灵运的诗史地位真正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古诗 选本 古意 理趣 竟陵派
下载PDF
试论严羽对竟陵派的影响
17
作者 白汉坤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3-56,共4页
严羽诗论泽被深远。明清两代 ,鲜有不受他影响的。竟陵派与严羽的关系更为密切。如在本质论的认识上 ,两者均从诗歌的审美特征入手 ,对诗歌的情感性特征进行了净化提升。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上 ,认识到了“审美性情”这种较为高级的诗歌... 严羽诗论泽被深远。明清两代 ,鲜有不受他影响的。竟陵派与严羽的关系更为密切。如在本质论的认识上 ,两者均从诗歌的审美特征入手 ,对诗歌的情感性特征进行了净化提升。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上 ,认识到了“审美性情”这种较为高级的诗歌本质论。但在创作上两者又均属那种“知而未蹈 ,期而未至 ,望而未见”的命运 ,在创作上产生了偏差。从社会和个人诸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竟陵派 诗论 文学创作 情感性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近四百年竟陵派散文研究史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圣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竟陵派为晚明文坛重要流派之一 ,回顾近 4 0 0年竟陵派散文研究的历史 ,对走出竟陵派研究误区 ,更新明代散文研究理念 ,都不无裨益。明末几社对竟陵派的批评开清代批评之先河。清人对竟陵派散文的种种非议和指斥 ,对现代的研究造成极大... 竟陵派为晚明文坛重要流派之一 ,回顾近 4 0 0年竟陵派散文研究的历史 ,对走出竟陵派研究误区 ,更新明代散文研究理念 ,都不无裨益。明末几社对竟陵派的批评开清代批评之先河。清人对竟陵派散文的种种非议和指斥 ,对现代的研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动下 ,现代研究逐渐形成反对清代批评主流的庞大声势 ,历经 2 0世纪 30年代的文艺批评争鸣 ,在 80年代后走向繁荣。近 4 0 0年研究史形成“矫弊说”、“对立”说、“互补”说、“亡国之音”说、“脱离现实”说、“格局狭小”说、“革新”说、“保守”说等批评范式。在竟陵派散文研究有待深化之际 ,我们提倡多元的批评 ,主张摆脱陈旧的批评范式 ,密切关注散文创作 ,深入探讨竟陵派与晚明社会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散文 研究史 评价
下载PDF
势有穷而必变——竟陵派对晚明文学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森旺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3-27,共5页
明末文场,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以贬损文学自身审美价值为代价。在这种环境下,竟陵派以"通变"为理论基调,力求通过"方圆除尽"的审美要求使文学价值复归。浓厚的反思意味与对诗教等传统的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竟陵... 明末文场,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以贬损文学自身审美价值为代价。在这种环境下,竟陵派以"通变"为理论基调,力求通过"方圆除尽"的审美要求使文学价值复归。浓厚的反思意味与对诗教等传统的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竟陵派的这种价值复归具有极强的内敛性。竟陵派"静观默照"的审美特征是审美自觉的反映,也体现出该派对文学通变观的独特理解。对竟陵派通变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该派的文学地位和历史意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通变观 晚明文学 反思与重构
下载PDF
论竟陵派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的离合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提出了一条学古与性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诗归》的选评,宣扬"求古人之精神"、"灵与厚"等主张;竟陵派的诗学理论表现出重静重灵、求奇求奥的倾向,这与竟陵诗歌"清新而有痕"的...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提出了一条学古与性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诗归》的选评,宣扬"求古人之精神"、"灵与厚"等主张;竟陵派的诗学理论表现出重静重灵、求奇求奥的倾向,这与竟陵诗歌"清新而有痕"的风格特点相一致;以"深幽孤峭"为特色的"竟陵体",与竟陵派"灵与厚"结合的主张并不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幽深孤峭 灵与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