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占胶澳与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9-82,共4页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的胶州湾与威海卫先后被德国与英国殖民者所租占。他们在占领地内实行了包括教育、文艺、出版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但由于其占领的国家不同、占领的目的各异,因此导致了在这两个地区的文...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的胶州湾与威海卫先后被德国与英国殖民者所租占。他们在占领地内实行了包括教育、文艺、出版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但由于其占领的国家不同、占领的目的各异,因此导致了在这两个地区的文化政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英国 胶澳 威海卫 殖民文化政策
下载PDF
德占胶澳的称谓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建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9-114,共6页
惯常所称的胶澳租借地在历史上有胶澳租界、胶州殖民地、胶澳租借地等多种称谓,被不同的利益方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其中胶澳租界是《胶澳租借条约》中文版本中对德占胶澳的正式称谓,也是清政府对德占胶澳有意识的官方定位,强调中国的主... 惯常所称的胶澳租借地在历史上有胶澳租界、胶州殖民地、胶澳租借地等多种称谓,被不同的利益方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其中胶澳租界是《胶澳租借条约》中文版本中对德占胶澳的正式称谓,也是清政府对德占胶澳有意识的官方定位,强调中国的主权;胶州"殖民地"的称呼则体现了德国把德占胶澳当作自己的殖民地的意图,也是德国在胶澳强力进行殖民经营的现实,意味着领土和主权的割让;而"租借地"最终发展为国际法中一个单独的门类,意味着管辖权的让渡和领土主权的保留。德占胶澳称谓的变化及"租借地"作为一个国际法门类的出现是国际强权政治中近代中国命运的一个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澳 德国 殖民地 租界 租借地
下载PDF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新闻报道与德国统治报告中的胶澳港市形象
3
作者 韩威 马斗成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9年第1期141-151,283,共12页
1897年11月的胶州湾事件使胶澳地区成为了国际热点地区之一,在中德双方相互作用的影响下,胶澳开启了由海口向港口,再由港口向城市的发展历程。作为近代新兴的港口城市,胶澳的蜕变离不开殖民政治与军事区位的双重影响,其生长的过程中也... 1897年11月的胶州湾事件使胶澳地区成为了国际热点地区之一,在中德双方相互作用的影响下,胶澳开启了由海口向港口,再由港口向城市的发展历程。作为近代新兴的港口城市,胶澳的蜕变离不开殖民政治与军事区位的双重影响,其生长的过程中也被各利益方所关注。但由于中国新闻话语权的缺失,胶澳的国际形象始终被国际媒体报道所引导,同时德国殖民者的统治报告也使得胶澳的港口城市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段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澳 媒体报道 统治报告 港市形象
原文传递
西法东渐之殊途:胶澳与威海卫租借地法制实践样本考察
4
作者 解锟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62,共11页
租借地是西方人在近代中国领土上以其法制模式实施统治的场域。胶澳和威海卫都位于山东半岛,因地理优势,先后通过1897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条约》沦为德国(大陆法系的代表)和英国(英美法系的代表)的殖民地。... 租借地是西方人在近代中国领土上以其法制模式实施统治的场域。胶澳和威海卫都位于山东半岛,因地理优势,先后通过1897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条约》沦为德国(大陆法系的代表)和英国(英美法系的代表)的殖民地。德国人和英国人都依各自的殖民利益目标建立起有别于这两个地区原有制度的殖民法律体系。两个地区的中国人初尝"民主参政议政"、目睹"西方法"对公共管理模式的全新塑造、亲历"西洋式"司法制度的运行,随之而来是他们诉讼习惯的改变以及对"西法理念"潜移默化地接受。屈辱于殖民统治的中国人颇有认同感地接受"被强加的"、"西方法"的事实是有深层原因的,这种以亲身感受获取的对"西方法"的全新认知和自主选择在不自觉中涵化为中国人法律意识的一种新的内在构成,并最终导致全新的法律观念的出现。这是一条考量殖民地法制的"殖民性"与"现代性"之外"被忽略"却又值得关注的"西法东渐"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法东渐 租借地 胶澳 威海卫
原文传递
多方博弈下德占时期胶澳盐政的形成与调适 被引量:1
5
作者 顾浩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0-148,共9页
作为帝国主义在远东的重要据点,胶澳租借地受到德国殖民者长达17年的统治。与德国总督严格规划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模范殖民地”的固有印象不同,德占初期对界内乡村及其生计采取了放任宽松的管理政策。在盐业方面,传统灶户组织成为盐... 作为帝国主义在远东的重要据点,胶澳租借地受到德国殖民者长达17年的统治。与德国总督严格规划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模范殖民地”的固有印象不同,德占初期对界内乡村及其生计采取了放任宽松的管理政策。在盐业方面,传统灶户组织成为盐田开发的主导力量,在向海外输出的同时,更与中国内地的食盐市场建立了互动关系。1903年以降,中德两国先后向胶澳提出了更高的财政要求,加剧了地方社会的利益冲突和盐政制度变革,地方官员不得不设法调整沟通、竞争与制衡机制。从胶澳盐业在德占时期的发展可以看出,租借地管理形态是德国殖民当局、清王朝国家干涉和地方社会运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方经过横向与纵向复杂博弈后的合力,决定了胶澳租借地经营的调适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澳盐政 殖民经营 地方社会 中德交涉
原文传递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6
作者 江川 《科技视界》 2016年第21期5-6,10,共3页
本国(本土)的法律传统与面临的现代性转向以双向思维,即平等协商的方式达至一种微妙的平衡。东西方法律传统内均有的"为善"、"良知"、"人性"等概念是构筑社会变革模型中的基础共通性参数,法律制度如何移... 本国(本土)的法律传统与面临的现代性转向以双向思维,即平等协商的方式达至一种微妙的平衡。东西方法律传统内均有的"为善"、"良知"、"人性"等概念是构筑社会变革模型中的基础共通性参数,法律制度如何移植方才能不产生排异反应,关键就在于对本土法律资源的合理使用与激活。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处于过渡期的国民需要的是对公平正义的一致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移植 本土法制资源 英租威海卫 德占胶 民事诉讼
下载PDF
胶澳商埠时期青岛的学校与教育活动之特色
7
作者 蔡勤禹 马鸣锴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60-66,共7页
1922年12月,青岛从日本手中收回后进入胶澳商埠时期,直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胶澳商埠时期,青岛学校在德日时期基础上,在数量上从30多所增加到50多所,小学数量最多,中学不到10所,大学1所。办学主体有公立、私立、外国学校... 1922年12月,青岛从日本手中收回后进入胶澳商埠时期,直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胶澳商埠时期,青岛学校在德日时期基础上,在数量上从30多所增加到50多所,小学数量最多,中学不到10所,大学1所。办学主体有公立、私立、外国学校和教会学校,呈现多元化。学校发展也使学生的活动和诉求增多,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出现了游艺运动会、教师培训、外埠学习交流和保护自身利益的请愿诉求等,与传统私塾教育相异且在青岛教育史上颇具特色的教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澳商埠 青岛 教育 学校 教育活动
下载PDF
试论胶澳商埠时期的青岛公立小学教育
8
作者 黄阳阳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1-86,共6页
青岛的近代小学教育萌芽于德租日据时期,当时受殖民统治的影响,发展非常困难。1922年,随着青岛主权的收回,青岛的教育事业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公立小学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青岛公立小学教育一... 青岛的近代小学教育萌芽于德租日据时期,当时受殖民统治的影响,发展非常困难。1922年,随着青岛主权的收回,青岛的教育事业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公立小学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青岛公立小学教育一直面临普及率低、教育质量差等问题,发展水平维持在较低的层次上。其中,教育经费短缺的影响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澳商埠时期 青岛 公立小学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