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苏丹草-黑麦草轮作中氮磷钾肥效果及养分利用率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文西 鲁剑巍 +2 位作者 鲁君明 李小坤 蒋志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60-464,共5页
本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效果及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NPK)的饲草鲜草产量分别比不施氮(PK)、不施磷(NK)和不施钾(NP)增产123.3t/hm2、34.5t/hm2和24.7t/hm2;氮、磷和钾肥显著增加鲜草、... 本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效果及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NPK)的饲草鲜草产量分别比不施氮(PK)、不施磷(NK)和不施钾(NP)增产123.3t/hm2、34.5t/hm2和24.7t/hm2;氮、磷和钾肥显著增加鲜草、干草产量,鲜草增产率分别为313.1%、26.9%和17.9%,干草增产率分别为196.3%、22.2%和9.7%;氮磷钾配施显著促进饲草对氮、磷和钾的吸收,3种养分两季吸收总量分别达到500kgN/hm2、208kgP2O5/hm2和1196kgK2O/hm2;氮磷钾配合施用条件下苏丹草和黑麦草的养分吸收比例(N:P2O5:K2O)分别为1∶0.37∶1.96和1∶0.50∶3.19;轮作体系中,N、P、K肥利用率分别为60.0%、21.7%和61.6%;氮、磷和钾肥对饲草吸收相应养分的贡献率分别为81.0%、32.7%和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黑麦草 氮磷钾配施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率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指示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靖文 叶恒朋 +3 位作者 熊培生 杜冬云 李明健 周素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39,共5页
以江汉平原中部的仙桃市、洪湖市2个砷中毒病区作为典型研究区,每处分别取了30户手压井水样,通过对样品中As浓度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分析水样总溶解固体(TDS)、pH、氧化还原电位(ORP,以Eh表征)、SO42-、NO3-、Cl-、HCO3-、Fe、Mn等... 以江汉平原中部的仙桃市、洪湖市2个砷中毒病区作为典型研究区,每处分别取了30户手压井水样,通过对样品中As浓度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分析水样总溶解固体(TDS)、pH、氧化还原电位(ORP,以Eh表征)、SO42-、NO3-、Cl-、HCO3-、Fe、Mn等指标,探讨了地下水中As浓度与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取60份水样中,As质量浓度最高值为1.560 mg/L,超过0.05mg/L的有17份水样,超标率为28%;研究区地下水pH为6.01~7.16,平均为6.56,明显偏酸性,Eh为13.6~75.3 mV,平均为44.2 mV,呈弱氧化性,该结果与中国山西大同盆地、山阴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等原生高砷水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水样的As浓度与TDS、HCO3-、Fe、Mn浓度呈正相关,与SO42-、NO3-浓度呈负相关,研究区地下水环境是典型的高砷水赋存环境;水样中TOC质量浓度为2.35~5.32 mg/L,平均为3.29 mg/L,溶解性有机物对水体中As的迁移转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地下水 水质
下载PDF
江汉平原河湖水系连通性评价研究
3
作者 范鲁晔 顾文权 +1 位作者 邵东国 刘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119,共9页
河湖水系连通性评价对实施区域水网连通战略,提高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和承载能力,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河湖水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闸站阻隔效应的改进图论法与基于多维连通机制的层次分析法,从网络结构和连通... 河湖水系连通性评价对实施区域水网连通战略,提高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和承载能力,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河湖水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闸站阻隔效应的改进图论法与基于多维连通机制的层次分析法,从网络结构和连通功能两方面分析评价了河湖水系连通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水网结构连通性得分为0.7172,处于“较好”等级,但空间分布不均衡,西部和东部连通性较高,中部连通性较低,通顺河流域连通性高于四湖流域;②研究区水网功能连通性得分为0.6885,处于“较好”等级,主要受区域灌排闸站数量较多、控制程度较高、闭合时间较长等不利因素影响,局部地区如四湖总干渠、通顺河以及洪湖等水流不畅,连通性较低;③结构和功能连通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评价方法可靠性及适用性较强,可为江汉平原水网工程体系调整与生态河湖连通系统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通性评价 改进图论法 层次分析法 河湖水系 江汉平原
下载PDF
冬收小麦生育特性的研究
4
作者 宋少援 万明刚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19-24,共6页
江汉平原的亚热带气候生态条件,对于常规冬小麦的后期生长发育不利,有利于冬收小麦的栽培。由于冬收小麦各生育阶段能得到较好的生态条件,所以比常规冬小麦增产,有栽培价值。
关键词 冬收小麦 生育特性 生态条件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湖北江汉平原楸树资源引进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樊孝萍 王军辉 +3 位作者 张帅 刘少峰 包一鸣 张新叶 《湖北林业科技》 2013年第6期10-12,71,共4页
本文对湖北省江汉平原近3年来新引进的各类楸树资源进行了简单介绍,资源保存林中收集保存了489份不同楸树种质,营建的各种品比试验林包含203个不同类型的无性系,共有692份不同的楸树资源。根据不同楸树资源的早期引种表现,表明在江汉平... 本文对湖北省江汉平原近3年来新引进的各类楸树资源进行了简单介绍,资源保存林中收集保存了489份不同楸树种质,营建的各种品比试验林包含203个不同类型的无性系,共有692份不同的楸树资源。根据不同楸树资源的早期引种表现,表明在江汉平原这个北亚热带平原,滇楸比适应暖温带的楸树更有选育和推广价值。这些楸树种质的引进,不但提高了江汉平原生态稳定性,丰富了湖北工业用材原料林树种资源,而且为江汉平原进一步选择适生楸树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楸树资源 引进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 被引量:156
6
作者 于雷 洪永胜 +4 位作者 耿雷 周勇 朱强 曹隽隽 聂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03-109,共7页
为实现基于光谱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测定,该文以江汉平原公安县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理化分析、光谱测量与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raw spectral reflectance,R)的基础上,提取了其倒数之对数(inverse-log r... 为实现基于光谱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测定,该文以江汉平原公安县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理化分析、光谱测量与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raw spectral reflectance,R)的基础上,提取了其倒数之对数(inverse-log reflectance,LR)、一阶微分(first order differential reflectance,FDR)和连续统去除(continuum removal, CR) 3种光谱指标,分析4种不同形式的光谱指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对相关系数进行P=0.0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来确定显著性波段的范围,并基于全波段(400~2 400 nm)和显著性波段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建立了该区域土壤有机质高光谱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精度的比较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进行CR变换后,光谱曲线的特征吸收带更加明显,相关系数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有所提高;基于全波段的 PLSR 建模效果要优于显著性波段,其中以CR的预测精度最为突出,其模型的决定系数R2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84、2.58;显著性波段的PLSR模型与全波段对比在模型精度方面虽有一定差距,但从模型的复杂程度来比较,具有模型简单、运算量小、变量更少的特点;最后,综合比较了全波段和显著性波段 4 种光谱指标的反演精度,发现 CR-PLSR 模型的建模和预测的效果比R-PLSR、LR-PLSR、FDR-PLSR 模型都要显著.该研究可为将 CR-PLSR 高光谱反演模型用于该区域土肥信息的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遥感 回归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显著性波段 偏最小二乘回归 江汉平原
下载PDF
高光谱估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波长变量筛选方法 被引量:86
7
作者 于雷 洪永胜 +4 位作者 周勇 朱强 徐良 李冀云 聂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95-102,共8页
土壤高光谱数据量大、波段维数高,存在光谱信息无效、冗余和重叠现象,导致基于全波段构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不稳定、精度难以提升。因此,探寻筛选关键波长变量的方法,通过滤除干扰、冗余、共线信息,提高模型预测性能,是目前土壤... 土壤高光谱数据量大、波段维数高,存在光谱信息无效、冗余和重叠现象,导致基于全波段构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不稳定、精度难以提升。因此,探寻筛选关键波长变量的方法,通过滤除干扰、冗余、共线信息,提高模型预测性能,是目前土壤高光谱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对江汉平原公安县的土壤样本进行室内理化分析、光谱测量与处理等工作获取了实证数据,采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ninformative variables elimination,UVE)剔除无效变量,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滤除冗余变量,运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消除共线变量,并尝试将不同类型的筛选方法进行耦合筛选关键波长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别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对比各种变量筛选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构建筛选土壤高光谱数据关键变量的方法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除SPA方法的模型精度低于全波段外,其他6种变量筛选方法的建模效果均优于全波段;在3种单个变量筛选方法中,CARS方法优于UVE、SPA变量筛选方法,能有效地筛选出重要波长变量,其预测集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2.84;综合比较各种变量筛选方法,发现CARS-SPA方法从全波段2 001个波长中筛选出37个特征波长建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PLSR模型效果最好,其模型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2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值分别为0.92、3.60,所选波段仅为全波段的1.85%。CARS-SPA-PLSR模型简单、预测效果好,可作为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的重要方法,对今后土壤近地传感器设备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 模型 波长 高光谱 江汉平原
下载PDF
土地细碎化、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江汉平原354个水稻种植户的研究 被引量:77
8
作者 王嫚嫚 刘颖 +1 位作者 蒯昊 周晓时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88-1496,共9页
土地细碎化和耕地地力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江汉平原354个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利用效率损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构造了4个不同的模型,探讨了土地细碎化、耕地地力不同组合对粮食生产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 土地细碎化和耕地地力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江汉平原354个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利用效率损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构造了4个不同的模型,探讨了土地细碎化、耕地地力不同组合对粮食生产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存在负面影响,对技术非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和农业劳动力投入降低,使资产配置不合理,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过剩的农资投入,未对粮食生产产生正向影响且不利于耕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小规模农户释放土地,提高大规模农户经营管理能力,确保生产条件;鼓励和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引导农户合理投入农资,提高生产效率;增强高质量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细碎化 耕地地力 粮食产出 生产效率 江汉平原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学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7-240,共4页
认为江汉平原湿地脆弱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地貌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水文脆弱因子以及过度围湖造田、过度利用湖泊资源、超标污染物排放 ;脆弱生态环境表现为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 ,土壤潜... 认为江汉平原湿地脆弱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地貌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水文脆弱因子以及过度围湖造田、过度利用湖泊资源、超标污染物排放 ;脆弱生态环境表现为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 ,土壤潜沼化严重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湿地 生态脆弱性 生态恢复 地貌脆弱因子 气候脆弱因子 水文脆弱因子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10
作者 李仁东 程学军 隋晓丽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3-431,共9页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 ,利用 1 989~1 990、1 995~ 1 996和 1 999~2 0 0 0年获取的三期陆地资源卫星图像 ,对江汉平原土地利用 1 0年变化和以 1 995~ 1 996年为界的前后两个 5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变化的驱动因...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 ,利用 1 989~1 990、1 995~ 1 996和 1 999~2 0 0 0年获取的三期陆地资源卫星图像 ,对江汉平原土地利用 1 0年变化和以 1 995~ 1 996年为界的前后两个 5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该区的土地利用在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尺度上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 0年间 ,耕地减少近 5万hm2 ,其中 ,前 5年的减少量占多数 ,达 67 83 %。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 1 56万hm2 ,其中 ,前 5年的增加量是后 5年的 2倍。水域面积在 1 0年间增加了达到 3 54万hm2 ,后 5年的增幅不到前期的 1 /2。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工业经济较发达、城市化较快的地区如武汉、仙桃 ,变化最慢的区域在监利、松滋、天门等地。政策、社会经济与科技因素对土地利用随时间尺度的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因素 遥感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江汉平原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对三峡贯通的指示 被引量:55
11
作者 康春国 李长安 +1 位作者 王节涛 邵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9-427,共9页
江汉平原是长江穿过三峡区的第一个大型卸载盆地,其沉积物必然反映长江流经的物源区的物源特征.通过对盆地中心周老孔第四纪岩心的重砂样品中0.125~0.063mm粒级的重矿物含量变化、ATi、GZi、ZTR指数和重矿物组合分析,发现从钻孔岩心深... 江汉平原是长江穿过三峡区的第一个大型卸载盆地,其沉积物必然反映长江流经的物源区的物源特征.通过对盆地中心周老孔第四纪岩心的重砂样品中0.125~0.063mm粒级的重矿物含量变化、ATi、GZi、ZTR指数和重矿物组合分析,发现从钻孔岩心深度110m开始向上,水动力条件加强,沉积速率加快,重矿物的数量特征发生明显突变,特征矿物的组合与现代长江相同.表明在周老孔岩心深度110m(古地磁年龄1.1Ma左右)位置处,长江三峡开始贯通,江汉平原开始接纳长江带来的三峡上游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周老孔 第四纪沉积物 重矿物特征 三峡贯通
原文传递
洪湖水环境特征与湖泊湿地净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47
12
作者 王学雷 刘兴土 吴宜进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7-220,共4页
通过对洪湖湿地水环境的监测调查 ,分析了洪湖水环境质量状况 ,结果表明 :洪湖湖水除化学耗氧量和总磷略为超标 ,总体上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 ,保持着良好的水质 .洪湖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附、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 通过对洪湖湿地水环境的监测调查 ,分析了洪湖水环境质量状况 ,结果表明 :洪湖湖水除化学耗氧量和总磷略为超标 ,总体上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 ,保持着良好的水质 .洪湖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附、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 ,大量水生植物对水体产生净化作用 .湖水溶解氧较丰富 ,平均为 7.40 3mg/L ;洪湖水体氮、磷含量都比较低 .洪湖小港出水口水质浓度一般比进水口子贝渊水质浓度要低 ,特别是NH+4 —N ,NO-2 —N ,PO3-4 ,TP等指标 ,其浓度的减少率一般在 10 %~ 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水环境质量 湖泊湿地 净化能力 化学耗氧量 总磷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江汉平原近3000年来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50
13
作者 谢远云 李长安 +1 位作者 王秋良 殷鸿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4,共4页
洪水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已有的历史洪水记录时间尺度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因此,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时间序列,从地质记录中认识洪水的发生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江汉平原江陵地区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近3000年来... 洪水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已有的历史洪水记录时间尺度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因此,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时间序列,从地质记录中认识洪水的发生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江汉平原江陵地区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近3000年来,该区共发生了18次特大洪水漫滩事件。这些古洪水的频发与湿冷气候相对应。功率谱分析发现古洪水漫滩事件包含26、31、36、43、52、79、110年这样的周期。分析表明江陵地区古洪水发生的驱动因子可能是太阳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江陵地区 古洪水 沉积记录
下载PDF
江汉平原近50年中稻花期危害高温发生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9
14
作者 李守华 田小海 +1 位作者 黄永平 刘爱英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长江流域的水稻花期高温危害已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采用湖北省荆州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最近50a即1954-2003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气温距平分析方法对可能导致中稻花期严重结实障碍的7-8月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月最高气温距... 长江流域的水稻花期高温危害已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采用湖北省荆州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最近50a即1954-2003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气温距平分析方法对可能导致中稻花期严重结实障碍的7-8月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月最高气温距平及连续3d和5d持续高温天气日的发生频次和高温发生随时间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近50a江汉平原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并未升高,整体保持基本稳定,长期温度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特征;对中稻花期可能产生致命性伤害的7-8月连续3d和5d的平均气温≥30℃和最高气温≥35℃的天气出现的频次高,有增加趋势;高温天气集中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一般高温危害天气发生的概率超过了100%,而严重高温危害天气发生的概率也达到62%。因此,生产上应采取适当调整播期以避开花期高温高发期和培育抗高温品种等技术措施,以减轻和避免高温引起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 花期 高温危害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 被引量:46
15
作者 谭文峰 朱志锋 +2 位作者 刘凡 胡荣桂 单世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3-980,共8页
论文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水旱轮作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2~20μm粒径为主,其次为<2μm和20~50μm粒径,<50μ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 论文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水旱轮作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2~20μm粒径为主,其次为<2μm和20~50μm粒径,<50μ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80.8%~94.1%。不同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200~2000μm团聚体中,且>50μ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比<50μm粒径的高;但69.8%~86.6%的有机碳分布在<50μm粒径团聚体中,其中以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35.2%~45.9%),细微团聚体固碳能力较强,而粗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较为敏感。土壤团聚体中的活性有机碳以2~20μm粒径的最低,<2μm和20~50μm中有机碳的活性相差不大;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中均为水耕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比旱耕利用方式下(果园和旱地)的高,但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加,由水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所占的比例较大逐渐过渡到以旱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的比例较大。由于供试样品中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最大、固定的有机碳最多,可以考虑将2~20μm团聚体作为土壤固定有机碳的特征团聚体。这些结果可为我国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土地利用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50
16
作者 梁杏 张婧玮 +2 位作者 蓝坤 沈帅 马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3,共13页
江汉平原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识别江汉平原地下水流系统分布模式,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汉平原典型区域,综合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及水化学同位素指标深入分析地下水补给过程、水岩作用及滞留时间.得... 江汉平原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识别江汉平原地下水流系统分布模式,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汉平原典型区域,综合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及水化学同位素指标深入分析地下水补给过程、水岩作用及滞留时间.得出由于碳酸盐岩的溶解,研究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属于HCO3-Ca (Mg)型.地下水中典型离子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同位素随深度增加逐渐偏负,表现出地下水流系统呈局部与区域水流系统的特点,系统深度界限在10~20m.独立而复杂的局部水流系统在平枯水期地下水向河渠地表水排泄.根据3H的含量,局部水流为现代水,水循环交替迅速.受地形控制,中深层地下水总体由西和西北向东和东南径流,汇入汉江和长江,为区域水流系统.由于补给源的高程效应,区域水流的18O值存在明显分区,指示不同的补给来源与水流路径.山前丘陵区基本为现代水,向平原腹地纵深至汉江和长江排泄区,地下水年龄在几百年至6000a不等,水循环交替缓慢.研究发现江汉平原低洼排泄区存在区域水流的顶托补给,可为原生劣质水的分布与聚集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 水文地球化学 河间地块 江汉平原
下载PDF
稻虾轮作模式下江汉平原土壤理化性状特征研究 被引量:46
17
作者 蔡晨 李谷 +3 位作者 朱建强 彭亮 李继福 吴启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稻虾轮作模式在湖北江汉平原已发展近30年,对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不同年限稻虾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有助于科学指导该模式下的农田管理。在同一农渠范围内选择相似的稻田,分别采集水稻单作(CK)和稻虾轮作(1、3、7... 稻虾轮作模式在湖北江汉平原已发展近30年,对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不同年限稻虾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有助于科学指导该模式下的农田管理。在同一农渠范围内选择相似的稻田,分别采集水稻单作(CK)和稻虾轮作(1、3、7、13、18和23a)的3个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原状土样,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与中稻单作相比,长期稻虾轮作会显著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并提高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而40~60 cm土层变化较小;稻虾轮作1 a后土壤pH、全氮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但速效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不明显。与稻虾轮作1 a相比,轮作7~13 a稻田的土壤pH和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加;轮作13 a以上,0~20 cm土层的pH、全氮和速效养分增幅最为明显,但20~60 cm土层的理化性质无明显变化。随着轮作年限的延长,0~20 cm土层的pH和其他各项指标均表现为:23 a>18 a>13a>7a>1a>0(CK),20~40cm和40~60cm土层的pH、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有相似规律,但增幅并不明显。因此,长期稻虾轮作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和提高pH及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轮作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化学性状 轮作年限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江汉平原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04,共7页
农地保护外部效益的货币化计量可为缓解我国农地流失形势,制定及实施农地生态保护政策,探寻农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均衡点提供理论及决策依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估算江汉平原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研究表明:①随着农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受... 农地保护外部效益的货币化计量可为缓解我国农地流失形势,制定及实施农地生态保护政策,探寻农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均衡点提供理论及决策依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估算江汉平原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研究表明:①随着农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受访居民已意识到农地外部效益的存在,85.50%的受访居民对农地有正的支付意愿;受访居民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老年人口、参加工作人口)、经济状况(土地面积、月生活开支、职业)等特征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②江汉平原农地保护的年均总支付意愿达28.05×10~8元,折合单位农地的保护效益为48 658元/hm^2;区内现有农地目前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表现的外部效益约1 246.82×10~8元,具有无法忽略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保护 外部效益 支付意愿 条件价值评估法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 被引量:42
19
作者 黄亚平 郑有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依据国土空间用地GIS数据及村镇统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及分形学方法,探索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因其内部自然环境基质的差异,形成了“二类四型”聚落空间形态:低丘岗地地域,主要是均衡镶嵌型... 依据国土空间用地GIS数据及村镇统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及分形学方法,探索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因其内部自然环境基质的差异,形成了“二类四型”聚落空间形态:低丘岗地地域,主要是均衡镶嵌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高密度(斑块)低丘点状形态及中密度(斑块)岗地团块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出“星点”式空间结构;河渠水网地域,主要是轴带依附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低密度(斑块)滨湖弧带形态和中低密度(斑块)河渠直线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江汉平原“二类四型”乡村聚落形态及空间体系结构在长江中游平原水网农区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为此类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乡村居民点体系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乡村聚落 形态类型 空间体系
下载PDF
江汉平原9.0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 被引量:42
20
作者 谢远云 李长安 +1 位作者 王秋良 殷鸿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ka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ka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kaB.P.记录到一次较...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ka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ka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kaB.P.记录到一次较明显降温事件;6.07~4.60kaB.P.为冷干期;4.60~3.44kaB.P.间气候波动频繁,为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前期阶段;3.44~2.50kaB.P.为高温期,湖沼泥炭发育,是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后期阶段,为稳定的暖湿阶段;2.50kaB.P.以来温度相对较低,为冷期。江陵地区近9kaB.P.以来气候变化不仅与国内大量研究资料相一致,且在许多较大气候事件上与世界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江陵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江陵地区 9.0 KA B.P. 气候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