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氧条件下自噬在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蓉 杜军辉 +3 位作者 姚杨 于照祥 樊卓 常伟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研究缺氧条件下自噬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取清洁级C57BL/6J小鼠50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培养小鼠RVECs,采用CD34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将生长良好的RV... 目的研究缺氧条件下自噬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取清洁级C57BL/6J小鼠50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培养小鼠RVECs,采用CD34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将生长良好的R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对照组及缺氧+3-甲基腺嘌呤(3-MA)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缺氧对照组细胞在氧体积分数1%的环境下培养24 h,缺氧+3-MA组细胞先用5 mmol/L 3-MA预处理4 h,然后在上述缺氧环境下培养24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比值及细胞中Beclin-1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形成的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分别采用Click-iT EdU试剂盒、细胞划痕法和Matrigel胶法检测细胞增生率、细胞迁移情况及细胞管腔形成情况。 结果原代培养后5~7 d培养的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生长,CD34表达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缺氧对照组细胞自噬小体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缺氧+3-MA组。正常对照组、缺氧对照组和缺氧+3-MA组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分别为0.243±0.030、0.658±0.032和0.405±0.095,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0±0.040、0.650±0.071和0.461±0.089;细胞增生率分别为(45.93±6.39)%、(22.74±2.35)%和(24.12±3.59)%;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36.02±5.84)%、(57.26±11.98)%和(18.16±9.73)%;细胞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9.20±6.10)、(41.40±4.04)和(22.00±2.92)个;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86、23.53、34.28、21.12、23.27,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对照组细胞的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均明显增加,细胞增生率明显下降,划痕愈合率和管腔形成数明显增加,缺氧+3-MA组细胞中LC3-Ⅱ/Ⅰ比值、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划痕愈合率和细胞管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血管生成 缺氧 视网膜新生血管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细胞培养 近交系C57BL 小鼠
下载PDF
葛根素抑制缺氧状态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雯霖 姜德咏 +1 位作者 郭丽花 张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7期504-507,共4页
目的研究葛根素缺氧状态下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al,RPE)细胞分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的抑制作用。方法用100μmol·L-1CoCl2模拟缺氧环境,不同浓度(0g·L-1、0.01g·L-... 目的研究葛根素缺氧状态下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al,RPE)细胞分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的抑制作用。方法用100μmol·L-1CoCl2模拟缺氧环境,不同浓度(0g·L-1、0.01g·L-1、0.1g·L-1、1g·L-1)葛根素作用于RPE细胞24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分析法检测RPE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浓度葛根素作用于100μmol·L-1CoCl2刺激的RPE细胞24h。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01g·L-1以上浓度葛根素均能显著抑制CoCl2诱导的RPE细胞HIF1α的表达,其中0.01g·L-1葛根素使HIF1α的表达降低了12.67%,0.1g·L-1葛根素则降低了39.83%,1g·L-1葛根素则达到53.93%.Westernblot分析显示,与CoCl2组比较,3种不同浓度的葛根素不同程度地抑制HIF1α的表达,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HIF1α免疫印迹带逐渐减弱,0.01g·L-1葛根素使HIF1α的表达降低了12.45%,0.1g·L-1葛根素则降低了39.21%,1g·L-1葛根素则达到53.61%.结论葛根素可显著抑制缺氧状态下RPE细胞HIF1α的表达,提示抑制HIF1α的表达可能是抑制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新策略,葛根素有望用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药物治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低氧诱导因子-1Α CoCl2
下载PDF
环缩酚肽抑制小鼠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梁小玲 刘汉生 +3 位作者 陈浩宇 黄永盛 唐仕波 Peter A.Campochiaro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2-535,共4页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的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P7)的C57BL/6幼鼠置于体积分数75%的氧气箱中连续生活5d,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在12d(P12)幼鼠回...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的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P7)的C57BL/6幼鼠置于体积分数75%的氧气箱中连续生活5d,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在12d(P12)幼鼠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同时开始给小鼠皮下注安慰剂(第1组,n=23)、Hep-A10mg/kg(第2组,n=22)、或者Hep-B10mg/kg(第3组,n=22),每天两次,持续5d。在17d(P17)取鼠眼进行冰冻切片和GSA(griffoniasimplicifolialectinB4)染色,或作荧光素灌注和视网膜平铺片,用图象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病理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一组为(0.51±0.08)mm2/鼠(n=7);第2组为(0.11±0.01)mm2/鼠(n=8);第3组为(0.16±0.02)mm2/鼠(n=8)。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1组为(1.36土0.02)mm2/眼(n=32),第2组为(0.19±0.01)mm2/眼(n=28),第3组为(0.07±0.01)mm2/眼(n=28);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第1组为(2.33±0.08)mm2/眼,第2组为(1.08±0.09)mm2/眼,第3组为(1.22±0.11)mm2/眼。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的面积,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均能强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缩酚肽抑制 小鼠 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无灌注
下载PDF
青光眼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映湘 王艳玲 +2 位作者 范世超 孙晓 赵露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4-856,共3页
目的探讨青光眼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因眼底疾病就诊,同时发现青光眼的患者7例,分析其导致眼底缺血的病因。结果就诊时眼底病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者2例,低灌注视网膜病变1例。经颅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讨青光眼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因眼底疾病就诊,同时发现青光眼的患者7例,分析其导致眼底缺血的病因。结果就诊时眼底病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者2例,低灌注视网膜病变1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均无明显颈内、颈总动脉阻塞。双眼眼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青光眼高眼压可导致眼压与睫状后动脉压、视网膜中央动脉压的平衡失调,导致眼部血流灌注不足,出现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因此,当患者发生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时,不可忽视青光眼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
原文传递
低氧诱导因子-1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5
作者 韩梅 陈松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0,共5页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转录活化因子,在低氧状态下充当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者。由HIF-1调节的基因广泛存在于氧平衡调节和葡萄糖新陈代谢中,轻度缺氧时可使HIF-1的复合物稳定,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转录活化因子,在低氧状态下充当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者。由HIF-1调节的基因广泛存在于氧平衡调节和葡萄糖新陈代谢中,轻度缺氧时可使HIF-1的复合物稳定,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基因的表达,保障细胞存活。但持续严重缺氧时,使细胞内P53水平增加,引起细胞凋亡。对HIF-1的深入研究可能为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缺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大动脉炎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健 戴荣平 +2 位作者 陈有信 叶俊杰 董方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大动脉炎患者FFA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9例(15眼),5例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9.20±2.95)s,5例视网膜循环时间延...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大动脉炎患者FFA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9例(15眼),5例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9.20±2.95)s,5例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0.62±6.15)s;2例(2眼)视盘周围动静脉花冠状吻合,4例(6眼)黄斑拱环结构不完整;8例(14眼)可见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及微动脉瘤。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各1例(2眼)。高血压性眼底改变3例(4眼),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变细,动脉硬化,出血、棉絮斑、黄斑区硬性渗出。12例患者中有10例为内科确诊大动脉炎后眼科会诊,2例首诊于眼科,行FFA检查后诊断为大动脉炎。结论大动脉炎患者的视网膜改变主要有慢性缺血性和高血压性2种。了解大动脉炎视网膜病变的FFA特征有助于部分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慢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15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苏莉 黄厚斌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757-761,共5页
目的 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改变的视网膜微血管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0±9.0)岁,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12例行FFA,重点... 目的 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改变的视网膜微血管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0±9.0)岁,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12例行FFA,重点观察FFA表现,分析其眼底病变的特点.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病29眼(占97%),正常1跟(占3%),其中表现为缺血性眼底改变24眼(占80%),表现为高血压性眼底改变5眼(占17%).微动脉瘤是缺血型眼底病变的早期表现,且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周边部或中周部,大小基本一致,分布均匀,有向周边部分布更加密集的趋势.无灌注区广泛,从周边向视盘进行性发展.无灌注区边缘出现广泛的动静脉吻合,呈特征性的花冠状.晚期容易出现视盘新生血管,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性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缺血性眼底病变和高血压性眼底病变,以前者多见,这种慢性视网膜缺血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眼底改变.2种病变也可同时表现于一眼眼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缺血性眼底病变 高血压性眼底病变
原文传递
小胶质细胞与Müller细胞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爽 沈玺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78,共5页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会导致微血管损伤、炎症进展和新生血管出现,是造成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在这些病理过程中,视网膜胶质细胞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用途广泛,与各类细胞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视网膜内环境稳定并限制疾病进展。因此,胶质细胞的...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会导致微血管损伤、炎症进展和新生血管出现,是造成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在这些病理过程中,视网膜胶质细胞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用途广泛,与各类细胞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视网膜内环境稳定并限制疾病进展。因此,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生几乎是所有视网膜疾病中普遍存在的反应。其中,小胶质细胞和Müller细胞作为两种主要的内源性视网膜胶质细胞,彼此影响、共同作用甚至相互依存,能够通过不同反应发生形态及功能转换,决定视网膜的损伤程度。这些反应不仅关乎疾病进展程度,也对维持神经元及光感受器存活至关重要。了解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小胶质细胞与Müller细胞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有望为寻找更具有针对性的早期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神经胶质细胞 MÜLLER细胞 综述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调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闫洁 李晶明 +1 位作者 秦莉 李武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4期191-194,共4页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s)是一类结构类似于血管生成素的分泌型糖蛋白,其家族包括8个成员。ANGPTLs与血管生成素同样具备调节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的能力,却不能与血管生成素特异性受体(Tie1或Tie2)结合,提示ANGPTLs可能通过不同的机...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s)是一类结构类似于血管生成素的分泌型糖蛋白,其家族包括8个成员。ANGPTLs与血管生成素同样具备调节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的能力,却不能与血管生成素特异性受体(Tie1或Tie2)结合,提示ANGPTLs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及通路在机体中发挥作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IR)是一组严重影响视力健康的疾病,由不成熟视网膜脉管系统或成熟的视网膜血管损伤造成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血管渗漏或新生血管形成而引起,近年研究发现ANGPTL家族部分成员与IR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渗漏有关,提出将其中某些成员作为IR潜在治疗靶标。本综述的目的是描述ANGPTLs在IR中对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及参与其中的分子机制,为相关因子作为IR的潜在治疗靶标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血管生成 血管通透性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眼部表现
10
作者 肖迎 王梦雅 王琪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71-380,共10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全身表现及眼部临床表现,提高眼科医生对大动脉炎的诊治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5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后、经眼科会诊或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14例,...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全身表现及眼部临床表现,提高眼科医生对大动脉炎的诊治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5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后、经眼科会诊或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14例,总结患者的全身表现、眼部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1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3例,年龄(35.57±9.77)岁。其中,Ⅰ型头臂动脉型7例(50%),Ⅱ型胸腹主动脉型2例(14.3%),Ⅲ型肺动脉型0例,Ⅳ型广泛型5例(35.7%)。85.7%病例累及头臂动脉干。患者全身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上肢低血压相关表现,4例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28.6%)。5例(35.6%)患者以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3眼曾误诊为“白内障”(21.4%)。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无光感~1.0,其中,21眼最佳矫正视力为1.0(占75%),4眼最佳矫正视力<0.1(占14.3%)。眼部检查正常者4眼(14.3%),其余24眼(85.7%)均存在眼部异常。晶体异常、结膜巩膜血管扩张充血及瞳孔散大是最常见的眼前节表现。眼底表现以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为主(20眼,71.4%),高血压视网膜病变4眼(14.3%)。与Ⅱ型患者比较,Ⅰ型患者更容易发生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缺血导致的异常动静脉交通及视盘旁花冠状血管是最典型的眼底表现,严重者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眼部行视网膜光凝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治疗后,3眼视网膜病变仍有进展,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临床相对比较少见的慢性血管炎性阻塞性病变,年轻女性多发。本组病例以累及头臂动脉干为主,眼部受累概率高,缺血性眼前节表现是较容易被识别的体征,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典型的眼底表现,并可能引发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眼底 眼表现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氧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亚娜 高莎 沈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氧诱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ischemic retinopathy,OIR)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7 d...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氧诱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ischemic retinopathy,OIR)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7 d龄C57BL/6J小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PBS治疗对照组和PEDF药物治疗组。选择右眼为实验眼,将除正常对照组外的所有小鼠建立OIR模型。PEDF药物治疗组分别于小鼠12 d龄和14 d龄给予两次玻璃体内注射PEDF(2μg·μL-1)各1μL,PBS治疗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等量的PBS(10 mmol·L-1,pH 7.4)。于17 d龄处死小鼠,各组随机抽取5只,摘除右眼球,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cl-2蛋白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其余小鼠过量麻醉处死后取出视网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以及Real-time RT-PCR检测bcl-2 mRNA的表达。结果视网膜细胞的凋亡主要在RGC层,OIR模型组小鼠RGC层细胞凋亡率为(55.044±14.53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17±1.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BS治疗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55.852±4.490)%,明显高于PEDF药物治疗组的(5.897±2.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与PEDF药物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示,OIR模型组与PBS治疗对照组Bcl-2蛋白阳性染色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EDF药物治疗组阳性染色较PBS治疗对照组增多。Western blot以及RT-PCR结果显示,OIR模型组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分别为0.386 9±0.071 3和0.694 2±0.235 2,与正常对照组的0.778 7±0.097 4和1.000 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DF药物治疗组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610 1±0.109 5和0.818 3±0.308 0,与PBS治疗对照组的0.284 8±0.153 6和0.481 0±0.100 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DF药物治疗组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诱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Bcl-2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