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落叶松八齿小蠹雄虫空间分布型及群居危害机理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庆贺 刘篆芳 初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1-57,共7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上猖獗发生的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的雄虫(侵入孔)空间分布型及其群居危害机理的分析,该虫雄虫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扩散蔓延规律为聚集型,其程度同火烧程度一样。随有虫株率及虫口密...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上猖獗发生的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的雄虫(侵入孔)空间分布型及其群居危害机理的分析,该虫雄虫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扩散蔓延规律为聚集型,其程度同火烧程度一样。随有虫株率及虫口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当有虫株率达100%,虫口密度大于7个侵入孔/1000 cm^2。时趋于均匀分布。对此虫群居危害原因分析可知,造成聚集分布的根本原因是寄主落叶松衰弱木的聚集分布及先锋雄虫释放聚集信息素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八齿小蠹 分布 群居危害
下载PDF
Field responses of the Asian larch bark beetle, Ips subelongatus, to potential aggregation pheromone components" disparity between two populatio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9
2
作者 Li-Wen Song Qing-He Zhang +2 位作者 Yue-Qu Chen Tong-Tong Zuo Bing-Zhong Ren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11-319,共9页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Asian larch bark beetle, lps subelongatus Motsch. to three potential aggregation pheromone components, ipsenol (racemic or [-]- enantiomer), ipsdienol (racemic or [+]-enantiomer) and 3...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Asian larch bark beetle, lps subelongatus Motsch. to three potential aggregation pheromone components, ipsenol (racemic or [-]- enantiomer), ipsdienol (racemic or [+]-enantiomer) and 3-methyl-3-buten- l-ol, were tested using partial or full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s in two provinces (Inner Mongolia and Jilin) of northeastern China. Our field bioassays in Inner Mongolia (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i Mayr. plantation) clearly showed that ipsenol, either racemic or 97%-(-)- enantiomer, was the only compound that significantly attracted both sexes of 1. subelongatus, while all other compounds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s) were unattractive. There were no two- or three-way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However, in Jilin Province (L. gmelini [Rupr.] Rupr. Plantation), all the individual compounds tested were inactive, except a very weak activity by 97%-(-)-ipsenol in 2004 when the beetle population was very high. While a combination of ipsenol and ipsdienol (racemates or enantiomerically pure natural enantiomers) showed a significant attraction for both sexes of I. subelongatus, indicat- ing a two-way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major components, addition of 3-methyl-3-buten-l-ol to these active binary blend(s) did not have any effects on trap catches, suggesting that ipsenol and ipsdienol are the synergistic aggregation pheromone components of I. subelongatus in Jilin Province. It seems that 97%-(-)-ipsenol in Inner Mongolia or the binary blend of 97%-(-)-ipsenol and 97%-(+)-ipsdienol in Jilin Province are superior to their corresponding racemates, which might be due either to weak 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 antipode enantiomers or to reduced release rates of the active natural enan- tiomer(s) in the racemate(s). Our current bioassa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strong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aggregation pheromone response of L subelongatus in northeastern China. Future research on the pheromone production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ion pheromone ENANTIOMERS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ps subelongatus ipsdienol ipsenol
原文传递
落叶松八齿小蠹在落叶松火烧木上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庆贺 刘篆芳 +1 位作者 孙玉剑 姜海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4-18,共5页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atsch.)是大兴安岭火烧迹地蛀干害虫的优势种之一。该虫在落叶松火烧木上、中、下三部位均可侵害,其中以胸高处(1—2m)虫口密度最大。在中、高密度情况下,侵害高度通常较树高低1.5—2.0m。虫害木最小...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atsch.)是大兴安岭火烧迹地蛀干害虫的优势种之一。该虫在落叶松火烧木上、中、下三部位均可侵害,其中以胸高处(1—2m)虫口密度最大。在中、高密度情况下,侵害高度通常较树高低1.5—2.0m。虫害木最小被害树径及树皮厚度分别为5.0cm(3.5—8.0cm)和0.15cm(0.1—0.2cm)。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建立了胸高处虫口密度与平均虫口密度的回归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八齿小蠹 火烧木 垂直分布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对聚集信息素和寄主挥发性萜烯成分的电生理响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大风 李叶静 +6 位作者 孔祥波 张真 王鸿斌 焦相杰 段瑞龙 陈洁 李继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9-97,共9页
采用顶空吸附采样法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3种寄主(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树干和针叶的萜烯类挥发物,用正己烷洗脱后经手性气相色谱及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触角电位仪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仪联用技术分析落叶松八齿... 采用顶空吸附采样法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3种寄主(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树干和针叶的萜烯类挥发物,用正己烷洗脱后经手性气相色谱及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触角电位仪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仪联用技术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对聚集信息素成分和寄主单萜类成分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共鉴定出12种挥发性单萜烯成分,其中,S-(-)-α-蒎烯、R-(+)-α-蒎烯、3-蒈烯、R-(+)-β-蒎烯和S-(-)-β-蒎烯的含量占80%以上。3-蒈烯,S-(-)-α-蒎烯、(+)-柠檬烯、γ-萜品烯和萜品油烯均表现出EAD活性。另外,对伞花烃也有强烈的EAD信号,但在健康树体挥发物中未检测到该成分。落叶松八齿小蠹雌雄成虫对聚集信息素成分(-)-小蠹烯醇有强烈的EAD活性,但是对(+)-和(-)-小蠹二烯醇表现出不同的EAD响应现象。落叶松八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EAD活性萜烯成分及聚集信息素成分的检测阈值是0.1μg,而不同成分的饱和水平存在差异。最后讨论了寄主萜烯挥发物和小蠹虫聚集信息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落叶松八齿小蠹 聚集信息素 单萜烯 敏感性 触角电位 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
下载PDF
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空间生态位 被引量:9
5
作者 袁菲 骆有庆 +1 位作者 石娟 Kari Heliovaara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342-4349,共8页
对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落叶松衰弱立木上,生态位宽度以落叶松八齿小蠹最高,在中龄和老龄树上分别达到0.5782、0.5498,在落叶松中龄和老龄枯死立木上,白带长角天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达到0.514... 对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落叶松衰弱立木上,生态位宽度以落叶松八齿小蠹最高,在中龄和老龄树上分别达到0.5782、0.5498,在落叶松中龄和老龄枯死立木上,白带长角天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达到0.5143、0.6294,分布较衰弱木广,而云杉大黑天牛空间生态位宽度在衰弱和枯死立木上都最低。落叶松立木上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以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其他3种优势天牛偏高,天牛之间的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均较高且差距较小,说明4种害虫对空间生态位的占据有很大相似程度。4种害虫的空间种间竞争系数均很大,说明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4种害虫能够共存,根本原因是由于取食部位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落叶松 落叶松八齿小蠹 白带长角天牛 云杉大黑天牛 云杉小黑天牛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亚 周勤政 +2 位作者 王慧敏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3,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fujiensis和E.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laricicola、E.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E.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fujiensis、O.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Endoconidiophora OPHIOSTOMA 单萜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类群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2 位作者 周旭东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7,共8页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31种,其中接合菌3种,子囊菌8种,担子菌1种,半知菌19种。自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3种,体内共分离出真菌8种,31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Ophiostoma sp.有待进一步鉴定,二者为在多数分离部位检出、且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与蠹害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蓝变真菌 富士长喙壳菌
原文传递
抚顺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黎明 赵军 +1 位作者 田衍利 杨晓辉 《吉林林业科技》 2001年第5期49-50,共2页
落叶松八齿小蠹属于次期害虫,即在伐倒木、生长衰弱本和枯死木上产卵、繁殖、 为害。由于抚顺地区2000~2001两年的严重干旱,造成大面积的落叶松林木被旱死,给落 叶松八齿小蠹的猖獗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其传播、蔓延... 落叶松八齿小蠹属于次期害虫,即在伐倒木、生长衰弱本和枯死木上产卵、繁殖、 为害。由于抚顺地区2000~2001两年的严重干旱,造成大面积的落叶松林木被旱死,给落 叶松八齿小蠹的猖獗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其传播、蔓延和为害,我们紧密结合生 产实际,对该虫为害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防治 为害规律 松虫病
下载PDF
Population divergence of aggregation pheromone responses in Ips subelongatus 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3
9
作者 Da-Feng Chen Ye-Jing Li +5 位作者 Qing-He Zhang Su-Fang Zhang Hong-Bin Wang Zhen Zhang Li-Lin Zhao Xiang-Bo Ko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728-738,共11页
The Asian larch bark beetle, Ips subelongatu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ajor pest of larch within its natural range. We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itochondrial DNA... The Asian larch bark beetle, Ips subelongatu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ajor pest of larch within its natural range. We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sequences of L subelongatus from 13 geographic populations throughout northeastern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population divergence of aggregation pheromone responses and the extent of potential genetic divergence. Electrophysiolog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antennae of I. sube-longatus from all the six tested populations responded strongly to (S)-(-)-ipsenol (100% detection; 0.35-0.73 mV) in gas chromatography (GC)-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 (EAD) analyses, while its antipode, (R)-(+)-ipsenol was antennally inactive. I. subelon- gatus populations varied in their responses to (R)-(-)- and (S)-(+)-ipsdienol in GC-EAD analyses. Behavioral bio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S)-(-)-ipsenol alone was significantly attractive at all the tested sites, supporting its status as a key pheromone component of L subelongatus, whereas (S)-(+)-ipsdienol was inactive alone. Adding (S)-(+)-ipsdienol to (S)-(-)-ipsenol did not have any effect on the trap catches from some populations in Inner Mongolia. However, (S)-(+)-ipsdienol showed a strong synergistic effect on (S)-(-)- ipsenol from several populations in Jilin and Liaoning Provinces, and a weak synergistic effect from some transition popula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urthermore, 27 mito- chondrial haplotypes were found among the 13 populations (intraspecific nucleotide di- vergence, 0.1%-1.1%). Analyse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nd haplotype network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have developed some genetic variation but did not form completely independent groups. From an applied point of view, a universal synthetic binary blend ofracemic ipsenol and (S)-(+)-ipsdienol might have a potential for monito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ion pheromone GC-EAD field trapping ips subelongatus mtDNA-COI population divergence
原文传递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3个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生理学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5 位作者 曹翠 崔磊 梁晓东 潘建中 朱元金 胡振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6,I0002,共6页
从落叶松八齿小蠹各虫态体内外、坑道及木材蓝变部位获得3株与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真菌,该3株菌可导致木材变色,与蠹害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菌体的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放线菌酮耐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3菌株确认为Ceratocystis f... 从落叶松八齿小蠹各虫态体内外、坑道及木材蓝变部位获得3株与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真菌,该3株菌可导致木材变色,与蠹害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菌体的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放线菌酮耐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3菌株确认为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国内新记录种。3个菌株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温度为25℃,光照为全黑暗条件,pH值为5.0;最佳营养条件:培养基为PDA+落叶松韧皮培养基,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3个菌株均具有较强的高温和低温耐受性,能够适应北方较大的温差,树体内的黑暗和酸性条件也比较适合菌株的生长。3个菌株对寄主落叶松具有明显的营养选择性,可利用的碳源种类较多,有机氮源利于菌株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伴生真菌 CERATOCYSTIS fujiensis 生物学特性 生理学特性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足部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红盈 董金宝 马晓乾 《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49-50,共2页
采用扫描电镜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足部感受器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足部共有穗型、毛型、刺型三种类型感受器,其中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许多报道中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穗型感受器仅在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触... 采用扫描电镜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足部感受器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足部共有穗型、毛型、刺型三种类型感受器,其中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许多报道中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穗型感受器仅在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触角上发现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辐照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詹国平 周景清 +3 位作者 王新 王跃进 徐亮 李柏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0-1205,共6页
在室内采用华北落叶松新鲜木段饲养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木段中的幼虫、蛹采用60Coγ射线,成虫采用9MeV X射线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在华北落叶松木段上发育和繁殖的结果表明,幼虫经20~60Gyγ射线辐照后,能发育为成... 在室内采用华北落叶松新鲜木段饲养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木段中的幼虫、蛹采用60Coγ射线,成虫采用9MeV X射线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在华北落叶松木段上发育和繁殖的结果表明,幼虫经20~60Gyγ射线辐照后,能发育为成虫并繁殖F1代幼虫,80~120Gy处理后能发育为成虫,但成虫无侵染力和繁殖力;蛹经20~100Gy辐照后,能发育为成虫并繁殖F1代幼虫,120~140Gy处理后可发育为成虫,但无F1代幼虫出现。成虫经过4次X射线辐照试验的结果表明,40~120Gy处理后能繁殖F1代幼虫或成虫,140Gy以上剂量处理后无F1代幼虫出现。因此,以辐照导致小蠹不能繁殖子代幼虫作为检疫处理的标准,则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幼虫、蛹、成虫的检疫处理剂量分别为80、120和140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Γ射线辐照 X射线辐照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粘束孢属真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学伟 吕全 +4 位作者 孟贤静 白雪松 黄国军 李秀玲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7,共12页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蠹科)的虫体和坑道组织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进行生理学特性、菌落特征、微观形态学的观察,以及基于rRNA-ITS和TEF-1α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2种粘束孢属真菌与我国的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其中落叶松粘束孢为中国新纪录种。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新的小蠹虫-真菌伴生关系。在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中国落叶松坑道中发现了落叶松粘束孢,不仅丰富了菌株数量,也扩大了落叶松粘束孢的分布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地区粘束孢属真菌的种类。目前黑梗粘束孢仅在中国云南松梢木蠹象(鞘翅目:象甲科)上分离得到,本研究不仅增加了黑梗粘束孢的寄主种类,也扩大了寄主的分布范围。该种在我国的分布跨度区域巨大,可能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结论】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来自云南松梢木蠹象和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2种不同生态位的黑梗粘束孢存在种下分化现象,进一步支持了在不同地理(或寄主)种群中发现伴生菌存在适应寄主植物和小蠹虫的分化潜力这一结论。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落叶松八齿小蠹间的伴生关系,以及在危害寄主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良好的模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落叶松粘束孢 黑梗粘束孢 新纪录种 伴生关系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秀华 崔磊 +1 位作者 邓勋 宋瑞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2-105,共4页
研究人工接种条件下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Ceratocystis fujiensis)的3个菌株对长白落叶松样树和木段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为CF3,CF1、CF2致病力差异不大。固体接种韧皮部坏死反应区域稍大于液体接种,说明菌... 研究人工接种条件下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Ceratocystis fujiensis)的3个菌株对长白落叶松样树和木段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为CF3,CF1、CF2致病力差异不大。固体接种韧皮部坏死反应区域稍大于液体接种,说明菌丝体容易在木质部与韧皮部间定殖,树体内营养条件适合伴生真菌生长。3个菌株对木段造成的伤害显著高于对样树造成的伤害,说明在伴生真菌入侵的同时样树产生了积极的防御反应。在接种样树和木段产生的坏死反应及蓝变区域内均可以分离到接种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伴生真菌 富士长喙壳 长白落叶松 致病性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坑道在落叶松立木上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菲 骆有庆 +1 位作者 石娟 Kari Heliovaara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1016,共6页
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y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对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坑道的垂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坑道数量与落叶松树干不同高度变化成线性关系,拟合的直线方程为y=-10.867x+92.884... 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y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对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坑道的垂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坑道数量与落叶松树干不同高度变化成线性关系,拟合的直线方程为y=-10.867x+92.884;落叶松八齿小蠹坑道基本属于均匀分布;坑道的分布与落叶松立木阴面和阳面关系不大。最后确定了不同落叶松八齿小蠹坑道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坑道 垂直分布 聚集度指标 回归分析法
原文传递
不同含量引诱剂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及其天敌红胸郭公虫的引诱(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菲 骆有庆 +1 位作者 石娟 Kari Heliovaara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4,共6页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田间诱捕试验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1共诱集到16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1319头天敌红胸郭公虫,而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2诱集到24104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776头红胸郭公虫。室内的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引诱...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田间诱捕试验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1共诱集到16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1319头天敌红胸郭公虫,而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2诱集到24104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776头红胸郭公虫。室内的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引诱剂2的触角反应(雌虫2.139mV±0.678mV,雄虫2.169mV±0.473mV)大于引诱剂1(雌虫0.440mV±0.232mV,雄虫0.297mV±0.142mV),对引诱剂1的反应值和对照差不多;而红胸郭公虫对引诱剂1的触角反应(雌虫4.618mV±1.106mV,雄虫4.534mV±1.087mV)明显大于引诱剂2(雌虫2.209mV±0.680mV,雄虫1.953mV±0.601mV),对引诱剂2也有一定的反应值。触角电位试验与田间诱捕试验结果相符合。GC-MS分析结果表明: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3.06%的cis-geraniol,1.98%的Ipsenol,80.36%的(S)-cis-verbenol和1.03%的1-verbenone;结合卖方公司提供的数据,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4.78%的2-methyl-3-buten-2-ol,63.71%的Ipsenol(纯度为96.9%),1.46%的Cedrene和22.42%的Isocaryophillene。结合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成分引诱剂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及天敌红胸郭公虫引诱能力显著不同,Ipsenol对诱集落叶松八齿小蠹起重要作用,而(S)-cis-verbenol则对诱集天敌红胸郭公虫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红胸郭公虫 落叶松 小蠹引诱剂 GC-MS EAG (S)-cis-verbenol ipsenol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与长喙壳真菌间的种特异性伴生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贤静 吕全 +3 位作者 刘学伟 焦相杰 梁军 张星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323,共11页
小蠹虫与长喙壳类真菌(Ophiostomatoid fungi)在自然界中形成稳定的伴生关系,是森林生态系统内一种普遍的生态学现象。已有研究表明欧亚大陆的齿小蠹属(Ips)昆虫与多种长喙壳类真菌形成广泛的伴生关系,其中部分真菌是重要的针叶树病原... 小蠹虫与长喙壳类真菌(Ophiostomatoid fungi)在自然界中形成稳定的伴生关系,是森林生态系统内一种普遍的生态学现象。已有研究表明欧亚大陆的齿小蠹属(Ips)昆虫与多种长喙壳类真菌形成广泛的伴生关系,其中部分真菌是重要的针叶树病原菌。随着借助于DNA信息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出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的3种齿小蠹属昆虫,云杉八齿小蠹(I.typographus),欧洲落叶松八齿小蠹(I.cembrae)和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I.subelongatus)确定为不同种之后,相应地与之稳定伴生的长喙壳类真菌Ceratocystis polonica也由过去一个种揭示为3个种的复合体,各自与3种小蠹虫稳定伴生,形成密切的种特异性伴生关系。小蠹虫与真菌的种特异性伴生被认为是处于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坑道标本上伴生真菌菌株的采集、分离和生理学、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基于ITS、β-tubulin、MAT-2 HMG box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首次确定了长喙壳真菌Ceratocystis fujiensis在我国东北地区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普遍存在,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稳定的伴生关系。作为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主要真菌,也是伴生菌区系中的先锋种和致病力最强的病原菌,C.fujiensis在我国落叶松人工林的广泛分布值得高度重视,将为制定防治病虫复合危害的有效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齿小蠹属昆虫与长喙壳真菌间的种特异性伴生假说。同时,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与C.fujiensis在亚洲范围内的不同地理种群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多样性,预示特异性伴生在不同种群间发生的可能,可以为种特异性伴生假说和小蠹虫-真菌间共生关系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模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 Ceratocystisfujiensis 系统发育 落叶松 病原菌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学国 杜兴兰 +2 位作者 贾双竹 李琛泽 谷建才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1期157-157,164,共2页
落叶松是我国东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落叶松八齿小蠹在落叶松人工林的危害日益加剧,发生面积虽大小不一,但其共同特征是在林内呈团状分布;由于八齿小蠹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因而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同时其各虫态均在树皮下隐蔽生... 落叶松是我国东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落叶松八齿小蠹在落叶松人工林的危害日益加剧,发生面积虽大小不一,但其共同特征是在林内呈团状分布;由于八齿小蠹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因而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同时其各虫态均在树皮下隐蔽生活,加之林场内害虫的独特性,给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不但危害树木,还对森林经营造成重大损失。为有效防治落叶松八齿小蠹,在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本试验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拉样方并采用"五点法取样"选受害木喷药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对样地内选取的受害木采用5%氯氰菊酯喷药处理后,害虫死亡率达到97.97%;分别将防治前后受害木上落叶松八齿小蠹害虫数量按等距法分5级,发现防治前Ⅱ级、Ⅲ级受害木所占比例最高;防治后Ⅰ级受害木所占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八齿小蠹 生物学特性 防治分析
下载PDF
黑龙江省长白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的真菌类群
19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1 位作者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0-667,共8页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24种,其中子囊菌7种,担子菌2种,无性型真菌15种。从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1种,从体内共分离出真菌6种,24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落叶松八齿小蠹 蓝变真菌 富士长喙壳
原文传递
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动态的时空表达
20
作者 赵红盈 董金宝 马晓乾 《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22-24,共3页
利用引诱剂对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动态的时空表达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有三个扬飞高峰期,即5月15~25日、6月24日~7月4日、8月3~13日;在扬飞期间内,诱集到的落叶松八齿小蠹雄虫的数量多于雌虫;在林... 利用引诱剂对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动态的时空表达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有三个扬飞高峰期,即5月15~25日、6月24日~7月4日、8月3~13日;在扬飞期间内,诱集到的落叶松八齿小蠹雄虫的数量多于雌虫;在林缘附近诱集到的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数量多于林内中心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种群动态 时空表达 引诱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