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年间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冯文莉 杨静 +2 位作者 奚志琴 朱永乐 张润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4.32%,患者年龄在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最多,均患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消化道;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约占93.38%;且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66.19%,丝状真菌占6.62%。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改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正在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菌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梦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1期47-51,共5页
随着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由此导致的致病率也逐年上升。如何及时诊断并有效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面临的挑战之一。该文就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现有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 随着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由此导致的致病率也逐年上升。如何及时诊断并有效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面临的挑战之一。该文就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现有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流行病学 抗真菌药 治疗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梁峰华 孟冬梅 +3 位作者 谢慧 肖翔林 吕碧君 陈文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456-1461,共6页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伏立康唑标准化血药浓度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CR-RFLP方法对患者CYP2C19*2(681G→A)和CYP2C19*3(636 G→A)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使用HPLC法检测49名侵袭性真菌...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伏立康唑标准化血药浓度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CR-RFLP方法对患者CYP2C19*2(681G→A)和CYP2C19*3(636 G→A)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使用HPLC法检测49名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并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基因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9名患者中,同时分析CYP2C19两个位点,共有5种双位点基因型组合,包括强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zer,EM)的681GG-636GG、中等代谢型(intermediate metabolizer,IM)的681GA-636GG和681GG-636GA以及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PM)的681AA-636GG和681GA-636GA,其分布频率分别为14.29%,53.06%,8.16%,14.29%和10.2%。EM组、IM组和PM组的标准化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PM组显著高于IM组,IM组显著高于EM组(P<0.05)。此外,基因多态性对各组间的药物疗效(P<0.05)和不良反应(P<0.05)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疗效和不良反应产生显著影响,表明药物遗传学研究对伏立康唑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侵袭性真菌感染 重症患者
原文传递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临床合理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沈银忠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5-499,共5页
目的介绍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 B)。方法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其药理特点、适应症和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结果两性霉素B(AMB)仍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众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Am B在保留... 目的介绍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 B)。方法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其药理特点、适应症和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结果两性霉素B(AMB)仍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众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Am B在保留AMB相似的抗真菌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毒副作用。L-Am B具有抗真菌谱广、疗效稳定以及不易诱导真菌耐药等优点,可用于念珠菌病、曲霉、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以及毛霉病等真菌病的治疗,尤其适于重症患者、孕妇以及因基础疾病而不适合使用或不能耐受AMB的患者以及对三唑类药物耐药的真菌感染和存在较多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及高危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性用药。L-Am B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使用。结论临床上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感染部位、感染人群、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状态、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接受性等情况来合理使用L-Am B。有必要对L-Am B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成本—效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不良反应 适应症
下载PDF
血液疾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宋阿霞 黄勇 +10 位作者 杨栋林 魏嘉璘 阎嶂松 王玫 姜尔烈 庞爱明 马巧玲 翟卫华 张荣莉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07-511,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和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我院移植中心住院时间≥2周的病例。应用逻辑回归、递归分割等方法分析IFI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IF...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和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我院移植中心住院时间≥2周的病例。应用逻辑回归、递归分割等方法分析IFI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IFI发生率的估计应用累积发生率,预后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以入院为观察起点,随访至2010年3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260(14~1100)d,可分析的病例共451例,可分析的治疗周期共计1048个。按照治疗周期计算,IFI发生率8.87/100个治疗周期,多因素逻辑回归发现:年龄(OR=1.025,95%C11.010~1.041,P=0.002)、粒细胞缺乏(粒缺)时间(OR=1.028,95%C11.014~1.042,P〈0.01)及活动性基础疾病(OR=2.620,95%CI1.608~4.268,P=0.0001)是IFI的独立危险因素。递归分割发现IFI的高危人群有如下特点:①活动性基础疾病,粒缺时间≥58d(12例中7例,58.3%);②活动性基础疾病,年龄/〉33岁(208例中40例,19.2%)。随访期末,451例患者中共计111例发生IFI,1年累积发生率27.1%;对于IFI病例,诊断后12周的总体生存率和IFI相关病死率分别为83.4%和13.5%。结论IFI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粒缺时间和活动性基础疾病;年龄〉133岁、具有活动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是IFI的主要的高危人群,需要引起关注。IFI预后较好,IFI相关病死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化学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GM和BG抗原检测的价值 被引量:17
6
作者 曾淑英 刘霆 +1 位作者 孟文彤 陈又南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评价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和(1→3)-β-D葡聚糖(BG)抗原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以及两种方法在监测抗真菌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当体温超过38 ℃,持续48 h以上,经广谱抗生... 目的 评价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和(1→3)-β-D葡聚糖(BG)抗原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以及两种方法在监测抗真菌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当体温超过38 ℃,持续48 h以上,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起初有效但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时被纳入本研究.第1周采集患者静脉血2次,以后每周采血1次,至少监测4周.分别采用ELISA法和比色法检测患者血清GM和BG值.GM实验阳性定义为连续两次不同时点检测GM值>0.5或单次>0.8,G实验阳性定义为BG值>80 pg/ml.患者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及非真菌感染四组,21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51例患者共收集240份血清标本.其中确诊IFI2例,临床诊断26例,拟诊17例,非真菌感染6例.以确诊及临床诊断为真阳性组,以非真菌感染为真阴性组.GM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21例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1例阳性,敏感性75%,特异性83.3%,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41.7%;G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全部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4例阳性,敏感性100%,特异性33.3%,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G实验的敏感性高于GM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GM实验阳性的21例患者中抗真菌治疗有效19例,GM值渐转阴性,2例无效的患者GM值持续阳性,有效组GM平均值两周后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实验阳性的患者中治疗有效者BG值逐渐下降,但未转阴;治疗无效组BG值变化无规律,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时间点BG值监测对疗效无明显判断意义.结论 血清GM和BG抗原检测可以为早期诊断IFI提供有力证据,联合检测BG和GM两种抗原,可提高对曲霉菌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治疗中监测GM和BG值的动态变化,GM实验用于评价疗效的价值优于G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1→3)-β-D葡聚糖抗原
原文传递
卡泊芬净、伏立康唑序贯疗法与伊曲康唑完整疗程治疗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7
作者 钱锡峰 沈云峰 +4 位作者 蒋元强 庄芸 杨国华 周新 毛玉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2-907,共6页
目的评价卡泊芬净(caspofungin)静脉注射后口服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序贯治疗与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完整疗程两种不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方法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 目的评价卡泊芬净(caspofungin)静脉注射后口服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序贯治疗与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完整疗程两种不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方法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间52例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22例)采用卡泊芬净静注后伏立康唑口服序贯疗法;B组(30例)采用伊曲康唑完整疗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1.8%(18/22),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1%(2/22)。B组的总有效率63.3%(19/30),不良反应发生率16.7%(5/30)。两组总有效率均较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两种方案对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有效。卡泊芬净联合伏立康唑疗法比伊曲康唑完整疗程疗法更具有疗效优势,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序贯治疗
下载PDF
侵袭性真菌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4
8
作者 冯文莉 杨静 +5 位作者 奚志琴 王艳青 张润梅 冀英 吴媛 贾晓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血培养使用BacT ALERT 3D血培养检测仪,其他各种临床标本用沙堡氏培养基培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念珠菌。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Et间的2891例真菌感染患者的...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血培养使用BacT ALERT 3D血培养检测仪,其他各种临床标本用沙堡氏培养基培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念珠菌。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Et间的2891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总结,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IFI的发病率为4.12%,患者年龄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为多,均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多;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其中自念珠菌占67.29%,霉菌占6.20%。4年间细菌、真菌检出率及真菌检出率占细菌和真菌检出率的构成比、标本来源、菌种以及科室分布的构成比、抗真菌药物和抗细菌药物的使用率均有所不同,采用Z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标本来源、菌种和科室分布的构成比在不断发生改变,I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念珠菌仍是主要的致病真菌,但各种念珠菌的菌种构成比有所变化,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有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菌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荣华 关丽 +1 位作者 张亚庆 江水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22期3344-3346,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菌株分布等,为预防与治疗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9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肿瘤患者。9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主要类型为肺癌32例,肝癌12例...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菌株分布等,为预防与治疗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9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肿瘤患者。9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主要类型为肺癌32例,肝癌12例,胃癌18例,食道癌7例,胰腺癌9例,肠癌4例,白血病8例,卵巢癌3例,鼻咽癌1例,前列腺癌2例。分析研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高危影响因素以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等。结果:住院时间长短、肿瘤早晚期、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和侵袭性操作等与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标本分别为痰、尿、血液、腹水、胸水,胆汁和脑脊液,各部位主要感染的侵袭性真菌为白色念珠菌,占54.8%。96例患者共20例死亡,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死亡率为20.8%,其中有45例患者发生了远处肿瘤转移,肿瘤转移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在血标本中更易检出。结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具有较高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率,并且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肿瘤转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侵袭性真菌感染 耐药性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0
作者 冯潜 李颖 +1 位作者 顾兵 张颖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结果 G试验的敏感度(83.0%)高于GM试验(77.4%),而特异度(74.2%)低于GM试验(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92.5%、95.5%、92.1%、92.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更有效地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郭景景 李钦峰 +2 位作者 吴海华 丁宸 史芳宇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中(1,3)-β-D葡聚糖[ (1,3) β-D-glucan,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 目的 探讨血清中(1,3)-β-D葡聚糖[ (1,3) β-D-glucan,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具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44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实验室诊断组和非实验室诊断组。分别采用定量检测、比色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G、GM和PCT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447例患者中实验室诊断组51例,非实验室诊断组396例。51例患者中G试验阳性39例,GM试验阳性14例,PCT阳性41例。G试验、GM试验、PCT检测的敏感性为76.47%、27.45%和80.39%;特异性为76.77%、87.12%和66.67%;阳性预测值为29.77%、21.54%和23.70%;阴性预测值为96.20%、90.31%和96.35%;阳性似然比为3.29、2.13和2.41;阴性似然比为0.31、0.83和0.29;Youden指数为0.53、0.15、0.4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62.88%、阳性预测值为24.62%,阴性预测值为98.81%,阳性似然比为2.54,阴性似然比为0.09,Youden指数为0.5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G试验、GM试验、PCT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1、47.545、4.320和5.299,P值均<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均低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27、62.061和16.754,P值均<0.05),但与PCT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5,P>0.05)。结论 G、GM以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IFI检出的敏感性,并且对IFI的诊断排除有很大的价值,从而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IFI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甘露聚糖 1 3-β-D葡聚糖 降钙素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原文传递
G试验和GM试验对儿童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泰阶 李萌 +4 位作者 郭世辉 梁宏洁 李山 秦雪 刘志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检测(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儿童血液病患儿246例,根据是否诊断IFI分为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19例。采用动态试管比浊法和...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检测(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儿童血液病患儿246例,根据是否诊断IFI分为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19例。采用动态试管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计算G试验、GM试验单独和联合应用诊断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G试验诊断儿童血液病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89%、91.78%、57.14%和98.53%;GM试验分别是66.67%、71.23%、22.22%和94.55%;G试验、GM试验并联分别是100%、65.75%、26.47%和100%;G试验、GM试验串联分别是55.56%、97.26%、71.43%和94.67%。G试验、GM试验串联诊断IFI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与其他试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G试验、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IF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G试验和GM试验串联分析对IFI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儿童 侵袭性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下载PDF
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燕好 廖世雄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8期1030-1032,共3页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卡泊芬净(70 mg负荷剂量、50 mg维持剂量)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卡泊芬净(70 mg负荷剂量、50 mg维持剂量)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伏立康唑(400 mg负荷剂量、200 mg维持剂量)静脉滴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为44.00%(22/50)、总有效率为86.00%(43/50),高于对照组的32.00%(16/50)、74.00%(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日,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卡泊芬净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可用于重症患者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下载PDF
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翟庆慧 刘婉姝 +5 位作者 王会 王潇涵 曹丽巍 陈海燕 国玲玲 阳绪灵 《全科护理》 2012年第11期1033-1035,共3页
介绍了真菌感染的类别及部位、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相关因素、肝衰竭合并IFI的预防与护理。认为应综合现有的医疗技术,对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进行系统预防,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护理措施,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化... 介绍了真菌感染的类别及部位、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相关因素、肝衰竭合并IFI的预防与护理。认为应综合现有的医疗技术,对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进行系统预防,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护理措施,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化及建立相应的检测和管理体系,以降低IFI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护理
下载PDF
卡泊芬净与米卡芬净治疗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药物利用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舒永全 李颖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第5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治疗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药物利用。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经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治疗的IFI病例各40例,分析评价卡泊芬净...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治疗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药物利用。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经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治疗的IFI病例各40例,分析评价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治疗IFI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药物利用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卡泊芬净组为57.5%,米卡芬净组为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选治疗有效率均远高于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而进行的挽救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卡泊芬净组高于米卡芬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利用指数(DUI)卡泊芬净为0.985,米卡芬净为1.000,使用基本合理;日用药金额卡泊芬净为1942.04元/天,米卡芬净为1260.00元/天。结论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治疗重症IFI的疗效相当,首选二者治疗的有效率均高于挽救治疗;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DUI≤1.0,为合理用药。二者在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当的情况下,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米卡芬净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 药物利用
下载PDF
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秋平 封志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1-806,共6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相关报道日益增多。该文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国内外发生现状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早产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 被引量:11
17
作者 梁红 周伟 +3 位作者 魏谋 卢伟能 张喆 陈晓文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96-598,共3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10例,临床诊断11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剂... 目的分析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10例,临床诊断11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剂量由0.1mg.kg-1.d-1开始,后每天或隔天加0.1mg.kg-1,每周复查1,3-β-D葡聚糖,结合临床继续增加至1~3mg.kg-1.d-1。同时每周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是低胎龄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气管插管及长期应用抗生素。临床特征非特异性,各种体液培养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血1,3-β-D葡聚糖检测均>1500pg.L-1。本组治愈17例,有效2例,放弃、死亡各1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NICU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日益增高,应重视其发病高危因素,血1,3-β-D葡聚糖监测非常必要,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高危因素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在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孟丽 刘俊晓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回顾性调查洛阳市中心医院近1年内208例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回顾性调查洛阳市中心医院近1年内208例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此研究对象同时做G试验检测、GM试验检测、痰液真菌培养,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8例患者中,128例患者真菌培养阳性,酵母菌99例,曲霉菌29例。酵母菌中,白色念珠菌64例,热带念珠菌15例,克柔念珠菌11例,光滑念珠菌7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试验设定3组,第一组为G试验含量增高而GM试验正常,第二组为G试验和GM试验含量均增高,第三组为G试验含量正常组,再分别对3组内患者的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研究。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较真菌培养特异性高,可作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G试验 GM试验
下载PDF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宋娟 尚利宏 董慧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116-4117,4120,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合理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共7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的病例,观察并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影响因素以及临床表现特征,并记录试验室的转归情况。结果...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合理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共7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的病例,观察并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影响因素以及临床表现特征,并记录试验室的转归情况。结果 76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均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62例占81.6%,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21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9例。结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与患儿的机体状态、原发病以及并发症有密切的联系;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掌握呼吸机应用指征以及尽早过渡至肠内营养等,均是预防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表现 特征
原文传递
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玲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发生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给予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发生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给予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变化判断其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中确诊为血源感染8例(确诊组),临床诊断26例(临床诊断组)、拟诊31例(拟诊组)均为肺部感染,确诊、临床诊断、拟诊此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00%、76.92%和77.42%,确诊组有效率低于临床诊断与拟诊组(P分别为0.013和0.01),治疗总有效率为70.77%;有效组患者治疗疗程为(23.65±3.30)d,无效组疗程为(13.16±2.7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8,P=0.000);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81.13%,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3,P=0.000);粒细胞缺乏≥10d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后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控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其所致不良事件较少且患者大多能耐受;抢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真菌感染 侵袭性 血液病 恶性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