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中国人口负增长惯性初探 被引量:66
1
作者 王丰 郭志刚 茅倬彦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共11页
本文计算了中国1950~2006年期间的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发现早在1990年时内在增长率就已经由正变负。并且通过该指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比较发现,中国过去十几年的低生育率正在逐渐累积起人口负增长惯性。此外,本文基于不同的模拟方案... 本文计算了中国1950~2006年期间的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发现早在1990年时内在增长率就已经由正变负。并且通过该指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比较发现,中国过去十几年的低生育率正在逐渐累积起人口负增长惯性。此外,本文基于不同的模拟方案结果揭示出,人口负增长惯性将会对未来中国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有重大影响。本研究旨在说明,中国人口发展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应当充分认识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负增长惯性问题,有关人口决策必须尊重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惯性 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原文传递
温湿度对番茄刺皮瘿螨实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许翔 李琳一 +4 位作者 王冬生 洪晓月 吴娟 袁永达 谢显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6-821,共6页
在同一湿度(53%RH)不同温度(14℃、17℃、20℃、23℃、26℃、29℃、32℃、35oC)及同一温度(26℃)不同湿度(30%RH、53%RH、75.5%RH、85%RH、92.5%RH、100%RH)组合条件下,测定了温湿度对番茄刺皮瘿螨Aculops lycopersic... 在同一湿度(53%RH)不同温度(14℃、17℃、20℃、23℃、26℃、29℃、32℃、35oC)及同一温度(26℃)不同湿度(30%RH、53%RH、75.5%RH、85%RH、92.5%RH、100%RH)组合条件下,测定了温湿度对番茄刺皮瘿螨Aculops lycopersici(Massee)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湿度对该螨存活率有明显影响,以23℃(53%RH)和75.5%RH(26℃)条件下最高,分别为89.9%和87.1%;其发育历期较短,在14~35℃和30%.100%RH范围内,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随湿度升高而延长;番茄刺皮瘿螨的发育起点温度较高,卵、若螨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1、9.02和9.15℃。完成一代需要105、56日·度。温湿度对番茄刺皮瘿螨的繁殖力有明显影响,产卵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随湿度升高而延长;产卵量在26℃(53%RH)和53%RH(26℃)下最高,每头雌虫产卵分别为44.3粒和42.2粒;26℃(53%RH)和53%RH(26℃)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高,分别为0.2645和0.2669。结果表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为温度26~29℃、相对湿度5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刺皮瘿螨 发育历期 繁殖力 发育起点温度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4种有机溶剂对蒙古裸腹溞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魏海峰 刘长发 刘恒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0期1481-1483,1493,共4页
研究了乙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对蒙古裸腹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下的种群增长率(r_m)、产幼间隔、每胎产幼个数和产幼前发育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有机物对蒙古裸腹溞毒性大小的顺序如下:二甲基甲酰胺>乙醇>... 研究了乙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对蒙古裸腹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下的种群增长率(r_m)、产幼间隔、每胎产幼个数和产幼前发育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有机物对蒙古裸腹溞毒性大小的顺序如下:二甲基甲酰胺>乙醇>二甲基亚砜>丙酮。蒙古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随着二甲基甲酰胺、乙醇浓度增加而下降。每胎产幼个数随着四种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产幼间隔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内禀增长率是蒙古裸腹溞对有机物的毒性敏感的生殖毒理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二甲基亚砜 二甲基甲酰胺 丙酮 蒙古裸腹溞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多氯联苯(PCB_(153)与PCB_(28))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娜 聂湘平 +2 位作者 黎华寿 刘振乾 杨扬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1-897,共7页
选用大型溞作为受试生物,探讨多氯联苯(PCB153与PCB28)对浮游动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初步评价多氯联苯(PCBs)对浮游动物的毒害效应。急性毒性试验中,PCB28和PCB153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27.08μg·L-1和579.16μg·L-1。... 选用大型溞作为受试生物,探讨多氯联苯(PCB153与PCB28)对浮游动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初步评价多氯联苯(PCBs)对浮游动物的毒害效应。急性毒性试验中,PCB28和PCB153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27.08μg·L-1和579.16μg·L-1。实验表明,大型溞对PCB28的敏感性高于对PCB153的敏感性。慢性毒性试验显示,PCB28和PCB153对大型溞的生长、生殖均有不利影响,PCB28的影响表现为随浓度的升高,生长和生殖抑制效应加强;PCB153对大型溞生长的影响表现为随浓度升高而抑制效应增强,但其对大型溞的繁殖则表现为低浓度抑制而高浓度促进的现象虼耍团ǘ榷嗦攘剑≒CB153、PCB28)长期暴露的潜在毒性和高浓度多氯联苯的急性毒性在环境生态安全研究中值得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PCB153与PCB28) 大型溞 LC50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温湿度对苜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巧丝 刘芹轩 邓望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2-317,共6页
在4种温度、2种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研究了温湿度对苜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并对各生命参数进行了比较。在30℃、80%RH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大(r_m=0.06718),相应的增殖率... 在4种温度、2种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研究了温湿度对苜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并对各生命参数进行了比较。在30℃、80%RH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大(r_m=0.06718),相应的增殖率极限λ=1.0695/d,平均世代周期T=32.0313d,净生殖率R_0=8.6011。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内禀增长率之间呈抛物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盲蝽 危害 温度 湿度 种群
下载PDF
关于扁秆藨草种群疯长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康学耕 唐恩全 +2 位作者 张恕茗 王艳秋 高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3期32-36,共5页
本文通过试验及简捷的计算,求得扁秆簏草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从而进一步判断扁秆麓草“疯长”的关键时刻,为有效地控制此种恶性杂草的危害提出了可行措施。
关键词 扁秆lu草 种群 疯长
下载PDF
乐果对秀丽隐杆线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春花 李朝品 何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2-337,共6页
采用一种半流体培养基"挂滴法"对线虫进行培养和生命表实验,研究了低剂量暴露下乐果对秀丽隐杆线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在半致死浓度1/10 LC50、1/100 LC50、1/1000 LC50暴露剂量下(分别为7、0.7、0.07 mmol·L-1)染毒4 h... 采用一种半流体培养基"挂滴法"对线虫进行培养和生命表实验,研究了低剂量暴露下乐果对秀丽隐杆线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在半致死浓度1/10 LC50、1/100 LC50、1/1000 LC50暴露剂量下(分别为7、0.7、0.07 mmol·L-1)染毒4 h。结果表明,0.7和7 mmol·L-1暴露组线虫的总繁殖率(TFR)分别为260.60、203.80,明显低于对照组(299.23,P<0.05);净增殖率(R0)分别为240.29、147.67,明显低于对照组(298.67,P<0.05);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1.342 d-1、1.233 d-1,明显低于对照组(1.387 d-1,P<0.05);而0.07 mmol·L-1暴露组线虫的总繁殖率为293.84,净增殖率为286.60,与对照组比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述浓度范围,线虫的总繁殖率(TFR)、净增殖率(R0)和内禀增长率(rm)都随乐果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同时发现0.07 mmol·L-1暴露组线虫的内禀增长率为1.405 d-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认为一定剂量的乐果使线虫的繁殖力降低;而低剂量暴露则对内禀增长率具有毒物兴奋效应。本文选择的3个指标TFR、R0、rm对低剂量下乐果暴露的响应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果 秀丽隐杆线虫 内禀增长率 总繁殖率 净增殖率
下载PDF
队列视角的中国人口内在增长水平研究--基于终身生育率两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钟甫宁 王亚楠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比较终身生育率的两种估计方法,本研究发现,利用同是队列指标的初育年龄测度终身生育率在反向"预测"过去时明显优于总和生育率估计法,而在正向预测未来时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运用不同的终身生育率估计值测算中国人口内... 通过比较终身生育率的两种估计方法,本研究发现,利用同是队列指标的初育年龄测度终身生育率在反向"预测"过去时明显优于总和生育率估计法,而在正向预测未来时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运用不同的终身生育率估计值测算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的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生育期的育龄妇女开始,人口的内在增长水平就已为负并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偏高的男女性别比需要高于2.1的更替水平才能保持人口稳定。中国人口1970年以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寿命的持续提高,以及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今后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仅需要关注当年人口出生率即人口金字塔底层的数量变化,而且要考虑对未来人口结构即人口金字塔形状的影响。此外,在监测人口增长时应继续重视初育年龄变化对人口增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育年龄 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 终身生育率 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cari: Tetranychidae) Life Table and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by Applying Si on Bean at Library Condi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Elahe Sadeghi Reza Vafaei Shoushtari Hamid Madani 《Advances in Entomology》 2016年第5期260-267,共8页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ests of bean, which can cause severe damages on it. Silicon is one of the micronutrient elements, as its spray on the leaves can decrease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ests of bean, which can cause severe damages on it. Silicon is one of the micronutrient elements, as its spray on the leaves can decrease the population of the pest. In this research, the impact of four different doses of Si (0, 1, 1/5, 2 ppm) was investigated on biological and population growth parameters of T. urticae.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Petri dishes in an incubator at 25°C ± 2°C, 65% ± 5% RH and 16 L: 8 D. The duration of developmental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i dose. The longest immature period, the shortest longevity of females and the shortest oviposition period were obtained at 2 ppm. In addition, Si dos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opulation growth parameters of the mite. Th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rm) of the mite ranged from 0.246 to 0.215 day which lowest and the highest values were at 2 ppm and control plants, respectively. The lowest net reproductive rate (R0) and finite rate of increase (λ) of the mite and the highest value of mean generation time (T) and doubling time (DT) were estimated at 2 ppm. The results of this peruse represented that 2 ppm had better potential for decreasing the population of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and it can be used in the mit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Spotted Spider Mite SI Biological Parameters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下载PDF
印度瓜野螟种群的增长力及其密度制约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金福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33-239,共7页
在养虫室内群体饲养条件下,对印度瓜野螟种群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种群内禀增长力(rm)分别为0.0792和0.0487,它们的累计产卵率随时间而表现出逻辑斯蒂曲线变化。在相同的生活和取食空间内,幼虫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随种群... 在养虫室内群体饲养条件下,对印度瓜野螟种群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种群内禀增长力(rm)分别为0.0792和0.0487,它们的累计产卵率随时间而表现出逻辑斯蒂曲线变化。在相同的生活和取食空间内,幼虫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随种群密度的增长而下降;每对成虫的每天产卵量随成虫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单对成虫密度下的产卵率比17对成虫密度下的产卵率高达18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瓜野螟 种群增长力 生命表
下载PDF
Is It Wrong to Apply th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to Individuals and Compare It among Genotypes?
11
作者 Takahiro Miyo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In order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insecticide resistance within a natural populatio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uring population growth, which w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 In order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insecticide resistance within a natural populatio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uring population growth, which w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ecological factor there,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genetic analyses of resistance factors involved in that population and compared individual-based intrinsic rates of natural increase among resistance genotypes. However, some researchers have argued that it is a misconception to apply th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to individuals, because it is a population parameter. We consider that their criticisms were incorrect. In this article, I described our research briefly and set forth the reasons why we conducted thes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natural Population
下载PDF
关于两种生态学种群相互作用的建模方法的比较和应用
12
作者 刘英 曾广钊 《韶关学院学报》 2004年第12期8-10,共3页
对在生态学中常用到的关于两种群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建立方法作了一些讨论和比较,并归纳了一些关于此类模型的结果.
关键词 两种群生态模型 内禀增长率 容纳量
下载PDF
r_m及与其有关参数的评释
13
作者 马继盛 杨效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种群自然内禀增长率r_m和种群增长力r_c是两个描述种群增长的综合指标,但目前对于这两个参数在概念及使用上存在着一些混乱。本文就r_m和r_c及与其有关参数的含意、使用范围、各种计算公式的优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并... 种群自然内禀增长率r_m和种群增长力r_c是两个描述种群增长的综合指标,但目前对于这两个参数在概念及使用上存在着一些混乱。本文就r_m和r_c及与其有关参数的含意、使用范围、各种计算公式的优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内禀 增长率 净生殖率 种群
下载PDF
Kolmogorov生态系统的浑沌现象
14
作者 燕赓茂 汤正权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0年第2期21-24,共4页
本文在Kolmogorov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当b_(12)≠0,c_(12)≠1,且内禀增长率为r_1=f+ε(λ_1+λ_2cosωt)r_2=f+ε(λ_1+λ_2cosωt)受到ελ_3cosωt的强迫激励时所产生的浑沌现象。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浑沌现象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 spiralis)生长繁殖的影响
15
作者 陈致和 宋安国 赵微 《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3-89,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度时则停止增加,盐度在8—55g·L-1时,虫体可繁殖生长,35g·L-1时,rm最大;温度在4—32℃范围内可生长繁殖,25℃时rm最大;pH为5—9时,虫体可生长繁殖,pH为7时,rm最大。综合因子作用分析表明:温度与盐度对rm的影响显著,pH值在实验范围(5—9)无显著影响。当pH=5—9、温度22.1℃、盐度22.4g·L-1时,旋毛蟹栖拟阿脑虫的rm最大,而盐度和温度间具明显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旋毛蟹栖 拟阿脑虫 纤毛虫 生长 繁殖
下载PDF
棉蚜抗杀灭菊酯品系的某些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孔明 刘芹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1988—1990年抗性监测表明,河南棉区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对杀灭菊酯、氧化乐果和久效磷的抗性水平明显增长,特别是对杀灭菊酯的抗性已达较高水平。使用杀灭菊酯对敏感棉蚜连续选择百次,棉蚜对杀灭... 1988—1990年抗性监测表明,河南棉区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对杀灭菊酯、氧化乐果和久效磷的抗性水平明显增长,特别是对杀灭菊酯的抗性已达较高水平。使用杀灭菊酯对敏感棉蚜连续选择百次,棉蚜对杀灭菊酯抗性上升1392.67倍(浸渍法测定),并表现对久效磷和氧化乐果有3—4倍的正交互抗性。对4个不同抗性品系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表明,杀灭菊酯抗性棉蚜的适合度并不降低,抗性棉蚜的繁殖力不表现降低趋势。利用棉田常用8种有机磷、菊酯类和脒类农药的单剂及混剂测定了对高抗棉蚜的毒力水平,DDVP表现对高抗杀灭菊酯棉蚜有较强毒力;脒类和菊酯类农药混配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但与DDVP混用则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杀灭菊酯 抗药性 抗性品系
下载PDF
寄主转换对烟蚜种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效文 张孝羲 谭宏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15-719,共5页
试验结果表明:除从油菜上转到桃树上不成功外,烟蚜可在烟草、油菜和桃树之间成功转换,且同寄主之间的转换比异寄主之间的转换生殖前期短,产仔量大。烟蚜寄主转换以rm值的大小依次为桃树转油菜>烟草转油菜>油菜转烟草>桃树转烟... 试验结果表明:除从油菜上转到桃树上不成功外,烟蚜可在烟草、油菜和桃树之间成功转换,且同寄主之间的转换比异寄主之间的转换生殖前期短,产仔量大。烟蚜寄主转换以rm值的大小依次为桃树转油菜>烟草转油菜>油菜转烟草>桃树转烟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寄主转换 内禀增长率 Weibull模型
下载PDF
我国不同地区烟蚜种群生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效文 张孝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9-144,共6页
研究了我国4个地区3种生活史类型的烟蚜在烟草上的种群繁殖特征,并用Weibull模型对种群存活特征和生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1℃、14L:10D、70%±10%RH条件下,长春地区烟蚜的生殖前期和产仔高峰日分别为大于等于7d和第1... 研究了我国4个地区3种生活史类型的烟蚜在烟草上的种群繁殖特征,并用Weibull模型对种群存活特征和生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1℃、14L:10D、70%±10%RH条件下,长春地区烟蚜的生殖前期和产仔高峰日分别为大于等于7d和第11d,而南京、湖南郴州和河南宜阳烟蚜的生殖前期和产仔高峰日分别为小于7d和第9d。烟蚜种群的R0、T和rm在同一地区不同体色之间以及不同地区同一体色之间均存在有差异显著性,平均寿命仅在不同地区的红色烟蚜和褐色烟蚜中有显著性差异,在黄绿色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内禀增长率 Webull模型 作物害虫 种群生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