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6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1
1
作者 谢江文 吕国菊 +3 位作者 郑珍婕 宋晓明 毛玲群 董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8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52例和低龄组46例。2组患者均予以0.9 mg·kg-1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1 d的临床疗...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8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52例和低龄组46例。2组患者均予以0.9 mg·kg-1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1 d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于3周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21 d,低龄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治疗后,低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治疗3周后mRS评分表明,低龄组的预后明显优于高龄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组患者均可以从治疗中获益,但低龄组的溶栓效果明显优于高龄组,且并发症较少,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年龄 脑梗死 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1
2
作者 鲁文先 苏毅鹏 陈金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6h以内的ACI患者17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4d美国国...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6h以内的ACI患者17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静脉溶栓组有无出血并发症患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静脉溶栓组溶栓后24h、14d 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24 h、14 d NHI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静脉溶栓组的NHI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静脉溶栓组患者90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治疗组(58.4%vs42.3%,2=4.423,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5%vs19.2%,2=1.487,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HISS评分(OR:1.517,1.2142.261,P<0.05)、心房颤动病史(OR:1.431,1.2792.041,P<0.05)是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t-PA静脉溶栓对发病6h内的ACI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治疗前NHISS评分、有心房颤动病史是影响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时间的观察 被引量:78
3
作者 常红 王晓娟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1-119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时间。方法对发病4.5h内的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治疗开始至48h内各部位出血并发症发生时间。结果开始静脉溶栓至溶...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时间。方法对发病4.5h内的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治疗开始至48h内各部位出血并发症发生时间。结果开始静脉溶栓至溶栓结束后48h内,无出血症状患者23例,出现不同部位出血患者17例,其中皮下淤血16例,牙龈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5例,鼻出血、血尿各2例。出血发生时间为5min^26h。结论静脉溶栓过程中,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波动、意识、肌力等神经科体征变化及黏膜出血特征,及早发现出血并发症,早识别以便及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出血
原文传递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67
4
作者 赵秀欣 穆利春 马丽芳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486-488,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于发病4.5 h内...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于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溶栓药物为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 mg)。分析患者危险因素、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及14 d时的NIHSS评分及脑出血等溶栓并发症情况。结果 入选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史71.0%,大量饮酒史51.6%,高血压病49.6%,糖尿病32.25%,心房颤动9.6%,既往脑梗死病史9.6%。发病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20.91±50.29)min。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 时NIHSS评分分别为(8.32±2.77)、(5.48±1.07)、(5.41±1.26),溶栓后24 h及溶栓14 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进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溶栓时间窗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34,P=0.490)。溶栓过程中1例(3.2%)出现皮下出血,2例(6.4%)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而且安全;rt-PA静脉溶栓后主要在24 h内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下载PDF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6
5
作者 陈静 谢闯洲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579-581,共3页
目的探究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榆林市星元医院神经内二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2例AIS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按照患者... 目的探究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榆林市星元医院神经内二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2例AIS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流速度(Vmin)[(9.9±1.8) cm/s vs (9.1±1.5) cm/s]、最小血流量(Qmin)[(4.9±1.2) mL/s vs (4.2±1.3) mL/s]、动态阻抗(DR)[(483.5±156.2) Pa·s/mL vs (418.4±159.2) Pa·s/mL]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管外周阻力(R)[(1 825.3±251.5) Pa·s/mL vs 1 965.5±261.8 Pa·s/m]、临界压力(CP)[(6.2±1.6) kPa vs (6.9±1.6) kPa]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脉搏波速(Wv)[(20.9±3.9) m/s vs (20.8±4.1)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和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6.4±3.1)分,(11.3±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3.6)分,(15.8±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介入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疗效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胡晓 瞿浩 +2 位作者 李世容 王建怡 刘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该方案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纳入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1对照组:rt-PA静...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该方案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纳入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1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2治疗组1:静脉溶栓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12 h;3治疗组2:静脉溶栓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24 h。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变化,记录溶栓后并发症,并随访患者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收集患者溶栓前后血液样本,检测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1和治疗组2 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2 MRS评分低于治疗组1(P<0.05)。治疗72 h、7 d治疗组2 ICP较对照组降低,治疗7 d治疗组2 ICP低于治疗组1(P<0.01)。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24 h、72 h、7 d MDA浓度较溶栓前降低(P<0.01),SOD浓度较溶栓前增高(P<0.05)。治疗24 h、72 h、7 d治疗组1和治疗组2 MDA浓度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SOD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2 h、7 d治疗组2 MDA浓度低于治疗组1(P<0.01),治疗后7 d治疗组2 SOD浓度高于治疗组1(P<0.05)。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24 h效果较12 h更优,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亚低温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国内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7
作者 张然 田浩林 +7 位作者 王丽婷 黄超联 高胤桐 张辰浩 陈晓杰 李晓涛 梁春玲 刘祖发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11期1916-1920,共5页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并发症高发生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并发症高发生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超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溶栓药物主要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该类药物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并降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比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对此做了很多探索,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本文旨在寻找更佳的临床证据,提升临床医疗实践质量。同时,也发现国内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比如研究方法学存在较大差异、新型溶栓药物临床研究少、机械取栓技术缺乏统一规范等,期待进一步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原文传递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7
8
作者 史帝 周昊 王苗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抽签法将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就诊的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41)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抽签法将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就诊的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41)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62.5%(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S100B蛋白及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氧化应激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张萍 张永巍 +3 位作者 吴涛 陈蕾 姜一 邓本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43-347,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发病4.5 h内采...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发病4.5 h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至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种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支架置入)。根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2分作为预后良好组(71例),3≤mRS≤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108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率为39.7%(71/179)。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年龄、病前1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NIHSS评分和溶栓前ASPECT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14)岁比(71±11)岁,8.4%(6/71)比1.9%(2/108),(16±6)分比(19±6)分,(9.5±1.0)分比(8.5±1.9)分,均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24 h颅内出血转化率、脑实质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3)分比(15±7)分,7.0%(5/71)比28.7%(31/108),0比12.0%(13/1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7,95%CI:1.014-1.081,P=0.005)、入院时ASPECTS评分(OR=0.382,95%CI:0.233-0.627,P〈0.01)、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OR=1.121,95%CI:1.050-1.196,P=0.001)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越差;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MMP-9表达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2
10
作者 张莉峰 肖悠美 王爱丽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3-917,共5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MMP-9表达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4例早期(发病后就诊时间〈4.5h)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依达拉奉组(102例,转院2例,完成100例)和对照组(102例)...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MMP-9表达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4例早期(发病后就诊时间〈4.5h)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依达拉奉组(102例,转院2例,完成100例)和对照组(10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依达拉奉组入院后即开始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滴完,2次/d,连用14d;对照组入院后即开始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20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MMP-水平、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14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依达拉奉组:t=26.369,34.875,均P〈0.01;对照组:t=16.041,26.952,均P〈0.01),依达拉奉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②依达拉奉组的血清MMP-9水平在各时间点(溶栓后12h及第2、3、7、15天)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③依达拉奉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低于对照组(x2=4.5830,P〈0.05)。④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41,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MMP-9表达,并能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率,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期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依达拉奉 基质金属蛋白酶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1
11
作者 吕虎 范从华 王晓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484-1488,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ACI患者,经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予以丁苯酞联合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ACI患者,经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予以丁苯酞联合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连续用药14 d后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7、14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14 d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脑神经损伤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1、7、14天时,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8.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9%、7.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用于ACI患者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丁苯酞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1
12
作者 韩臻臻 童燕娜 +1 位作者 段洪连 张伟东 《西部医学》 2019年第4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行静滴rt-pA0.9mg/kg(≦50mg),于1h内滴注完,运用美国的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d、1个月时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记录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后两组同一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变长,NIHSS评分逐渐下降;治疗前,两组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同一时间点,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χ~2=8.107,P=0.00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对照组(3.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P=0.64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治疗前NIHSS评分、心脏疾病及糖尿病、营养状况等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表示,治疗前NIHSS评分、心脏病及糖尿病史、营养状况及治疗方式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ACI患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更具安全性,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预后,并且对于栓塞的治疗越早越好,患者的预后与病情轻重、年龄及糖尿病、心脏疾病和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51
13
作者 唐珊 李俐 +3 位作者 郝彬 卫丽萍 郝建红 安嫆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病人的康复训练、均衡饮食、生活作息和复诊随访4个方面得分及康复依从性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 05);试验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 05);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病人的康复依从性、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康复 生存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49
14
作者 贺大权 秦雪颖 +3 位作者 赵丹华 才丽娜 白晋 温宏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7期21-24,共4页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具有溶栓适应征的100例AI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各50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的临...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具有溶栓适应征的100例AI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各50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3个月随访期间对患者的受累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2组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发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或动脉溶栓治疗,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2种方法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WI特征、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0
15
作者 刘筱蓓 侯晓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9期1476-1480,共5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且发病时间≤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接受丁苯酞+rt-PA静脉溶栓的观察组、rt-PA静脉... 目的:研究丁苯酞+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且发病时间≤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接受丁苯酞+rt-PA静脉溶栓的观察组、rt-PA静脉溶栓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W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凝血功能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7、14 d时,两组ADC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AD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 d时,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活化时间(APTT)水平均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选择素(P-selectin)、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含量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APTT、PT水平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D-D、PAF、P-selectin、vWF、NSE、S100B、MDA、ET-1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改善DWI特征、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静脉溶栓 凝血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16
作者 崔颖 佟旭 +6 位作者 王伊龙 郑华光 刘静 刘静华 田月明 史楠 曹亦宾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25-931,共7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连续登记的发病4.5h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溶栓后是否发生早...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连续登记的发病4.5h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溶栓后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死亡)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危险因素的OR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220例患者,其中34例(15.5%)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OR=1.963,95% CI=1.067~3.614)、入院血糖(每增加1 mmol/L:OR=1.409,95%CI=1.191~1.667)、白细胞计数(每增加1×109/L:OR=1.197,95% CI=1.018~1.409)、基线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1.267,95% CI=1.091~1.475)、吞咽障碍( OR=4.312,95% CI =1.131~16.435)、昏迷( OR=22.314,95% CI =1.385~359.505)、责任大血管闭塞(OR=11.739,95% CI=2.600~52.999)和心源性脑栓塞(OR=3.671,95%CI=1.090~12.367)与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较高的入院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及基线NIHSS评分、吞咽障碍、昏迷、责任大血管闭塞及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更容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医生应该加强溶栓前的沟通,慎重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尽早桥接血管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17
作者 田轶 唐思治 罗霄鹏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79-483,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3例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ACI病人作为ACI组,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人溶栓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3例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ACI病人作为ACI组,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人溶栓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水平,分析影响老年ACI病人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前,ACI组的APTT、P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CI组的APTT、PT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ACI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84.47%;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61.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溶栓前NIHSS评分≥15分、溶栓24 h后NIHSS评分无改善、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溶栓前血糖≥11.1 mmol/L是影响老年ACI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ACI病人的凝血功能。此外,年龄≥75岁、溶栓前NIHSS评分≥15分、溶栓24 h后NIHSS评分无改善、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溶栓前血糖>11.1 mmol/L是影响老年ACI病人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肖凯文 唐玉兰 张先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595-2597,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rt-PA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治疗,先静脉注射10%(1 min),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rt-PA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治疗,先静脉注射10%(1 min),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min滴完;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300 mg;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90 d,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CSS评分和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CSS评分、B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有效11例,有效6例,无变化2例;对照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有效9例,有效11例,无变化4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4,P<0.05)。结论发病6h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t-PA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中国缺血性卒中早期静脉溶栓的现状、阻碍因素及改进策略 被引量:49
19
作者 徐安定 丁燕 李牧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6期522-528,共7页
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方法,且越早治疗获益越多。但全球都存在溶栓率低下,院前、院内延误明显的现象,而针对性干预可以提高溶栓率,缩短从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 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方法,且越早治疗获益越多。但全球都存在溶栓率低下,院前、院内延误明显的现象,而针对性干预可以提高溶栓率,缩短从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对我国AIS的早期静脉溶栓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阻碍因素,并提出我国相应的改进策略。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针对公众和相关行业人员的卒中健康教育,实施卒中中心认证,对院前、院内各环节实施组织化和优化管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医疗质量
下载PDF
2018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48
20
作者 王岗 方邦江 +1 位作者 于学忠 李志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9-295,共7页
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最新研究成果,继2013指南之后又联合制定了“201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8指南包括院前管理、院内处理等推荐,在2013指南的基础上进行... 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最新研究成果,继2013指南之后又联合制定了“201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8指南包括院前管理、院内处理等推荐,在2013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新增了数条推荐,主要变化内容为急性期影像学检查、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等方面。本文通过对2018指南全面解读,希望为相关医疗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以改善AIS患者的诊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 急性 早期管理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指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