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4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90
1
作者 李小毛 施敏凤 +2 位作者 杨越波 侯红瑛 沈慧敏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2年第1期63-64,66,共3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小时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 ,HBeAg及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孕妇HBV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和 32 .7% ) ,P <0 .0 5。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 (P <0 .0 5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 DNA
下载PDF
宫内感染致早产鼠脑瘫动物模型制备及其鉴定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李晓捷 高晶 孙忠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索宫内感染致早产鼠脑性瘫痪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对脑瘫动物模型进行鉴定。方法:脑瘫动物模型的制备:给予16只孕16、17天的实验组大鼠脂多糖每次350μg/kg,连续2天腹腔注射,8只对照组孕鼠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 目的:探索宫内感染致早产鼠脑性瘫痪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对脑瘫动物模型进行鉴定。方法:脑瘫动物模型的制备:给予16只孕16、17天的实验组大鼠脂多糖每次350μg/kg,连续2天腹腔注射,8只对照组孕鼠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孕鼠的分娩时间及新生仔鼠出生体重。孕22天前分娩的仔鼠为早产鼠。将实验组中提前分娩的母鼠和对照组母鼠处死后,取子宫和胎盘HE染色观察。模型鉴定:①神经行为学检测:30日龄早产鼠16只,足月产鼠30只,分别进行随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不自主动作、情感行为能力及倾斜板试验,记录各项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②病理学检测:30日龄早产鼠16只,足月产鼠16只,断头取脑,光镜与电镜下观察脑组织变化。结果:①实验组有6只大鼠提前分娩,共获活早产仔鼠26只;对照组均为足月分娩,产仔鼠74只。早产仔鼠出生后颜色青紫、活动少、体重低;②子宫及胎盘病理检测可见提前分娩母鼠子宫壁及胎盘内血管充血、水肿,并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③16只30日龄早产鼠中,10只经鉴定为脑瘫鼠。④脑瘫大鼠随意运动障碍,姿势、肌张力异常,病理结果显示脑损伤部位在白质,系胶质细胞、髓鞘的损伤。结论:①孕鼠腹腔注射LPS可诱发早产;②LPS致宫内感染可成功制备早产鼠脑瘫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脑瘫 动物模型 仔鼠 宫内感染 对照组 孕鼠 自主 结论 实验
下载PDF
替比夫定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 被引量:63
3
作者 张丽菊 王玲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t=19.09,P〈0.01),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4,P〈0.01)。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分别为0和13.3%(4/30),χ^2=4.29,P〈0.05。结论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宫内感染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不同孕期和不同治疗时机行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效果及妊娠结局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虹 《医学综述》 2016年第6期1192-119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和不同治疗时机行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安塞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9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孕14~16周66例为妊娠早期组,孕17~28周53例为妊...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和不同治疗时机行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安塞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9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孕14~16周66例为妊娠早期组,孕17~28周53例为妊娠中期组;又根据入院后待择期行宫颈环扎术治疗78例为非紧急组,入院后行紧急手术治疗41例为紧急组。比较不同孕期、不同治疗时机行宫颈环扎术对妊娠结果的影响。结果妊娠早期组患者手术干预后足月生产率显著高于妊娠中期组[83.3%(55/66)比20.8%(11/53)],晚期流产率和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妊娠中期组[10.0%(6/66)比68.0%(36/53),7.6%(5/66)比64.2%(3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紧急组手术干预治疗后足月生产率显著高于紧急组[71.8%(56/78)比24.4%(10/41)],晚期流产率和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紧急组[20.5%(16/78)比63.4%(26/41),18.0%(14/78)比(61.0%(2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组住院时间短于妊娠晚期组[(7.3±1.4)d比(11.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应于妊娠14~16周择期行宫颈环扎术治疗;对于孕前宫颈机能不全诊断不明患者,伴早产史或晚期流产史的高危孕妇,在孕中期通过B型超声发现宫颈机能不全,应行紧急宫颈环扎治疗术,术后加强监测,预防感染,从而降低宫内感染率及晚期流产率;提高胎儿足月生产机会,最终达到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机能不全 宫颈环扎术 晚期流产 宫内感染
下载PDF
胎膜早破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影响及与脐血IL-6、PCT、CRP、TNF-α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张明霞 赵瑞卿 +3 位作者 李庆霞 李娉娉 茹渤 郝丽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968-4970,共3页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影响及与脐血IL-6、PCT、CRP、TNF-α相关性,为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6月-12月医院住院分娩的100例胎膜早破产妇,检测是否存在绒毛膜炎及脐血IL-6、PCT、CRP、TNF-...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影响及与脐血IL-6、PCT、CRP、TNF-α相关性,为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6月-12月医院住院分娩的100例胎膜早破产妇,检测是否存在绒毛膜炎及脐血IL-6、PCT、CRP、TNF-α水平,同时观察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产妇发生绒毛膜炎者62例,发生率为62.00%,新生儿发生宫内细菌感染者42例,感染率为42.00%,分娩孕周<37周、胎膜早破时间≥12h、有绒毛膜炎的产妇分娩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率分别为73.91%、81.25%、54.84%,高于分娩孕周≥37周、胎膜早破时间<12h、无绒毛膜炎的产妇分娩新生儿的32.47%、23.53%、21.05%(P<0.05);绒毛膜炎产妇分娩新生儿脐血IL-6、PCT、CRP、TNF-α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炎产妇分娩新生儿(P<0.05),宫内细菌感染新生儿脐血IL-6、PCT、CRP、TNF-α明显高于无宫内细菌感染新生儿(P<0.05);绒毛膜炎产妇分娩新生儿与宫内细菌感染新生儿脐血IL-6、PCT、CRP、TNF-α水平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胎膜早破时绒毛膜炎及宫内细菌感染发生率高,绒毛膜炎及宫内细菌感染新生儿脐血IL-6、PCT、CRP、TNF-α显著增高,以上指标可作为诊断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感染 细菌 胎膜早破 脐血 白细胞介素-6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脐血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3
6
作者 林雅茵 林新祝 +1 位作者 李雅丹 郑直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产科分娩、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根据感染结局分为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脐血PCT、IL-6及CRP...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产科分娩、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根据感染结局分为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脐血PCT、IL-6及CRP,比较两组新生儿脐血炎症指标的阳性率及各指标对宫内感染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共有195例新生儿纳入研究,其中感染组24例,无感染组171例。感染组脐血PCT与IL-6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RP,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PCT敏感度70.8%,特异度94.2%;IL-6敏感度79.2%,特异度89.5%;CRP敏感度33.3%,特异度96.5%。PCT与IL-6结合诊断感染的敏感度为95.8%。结论脐血PCT可作为宫内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而PCT与IL-6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宫内感染 婴儿 新生 INTERLEUKIN-6
原文传递
HLA-DR抗原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素萍 孔宪毅 +4 位作者 薛淑莲 魏俊妮 冯丽萍 白钢钻 马建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72-774,共3页
目的 了解人类白细胞抗原 -DR(HLA -DR)抗原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探索HBV宫内感染的遗传易感性。方法 以 1 997年 2月~ 1 998年 8月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发生及未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新... 目的 了解人类白细胞抗原 -DR(HLA -DR)抗原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探索HBV宫内感染的遗传易感性。方法 以 1 997年 2月~ 1 998年 8月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发生及未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各 2 0例 ,采用序列特异引物PCR(PCR -sequencelspecificprimer,PCR -SSP)技术扩增HLA -DR基因区 1 8对等位基因 ,判定HLA -DR抗原的型别。计算HLA -DR抗原各型别出现频率并分析其在 2组间的差别。结果 DR3、DR51在宫内感染组的频率较高 ,分别为 45 % ,40 % ,在非宫内感染组分别为 2 0 % ,1 5 % ,OR值分别为 3 .2 7(0 .67~ 1 7.0 8)、3 .78(0 .69~ 2 3 .0 2 ) ,P分别为 0 .1 8,0 .1 6。DR53在非宫内感染组的频率较高 ,为 60 % ,在宫内感染组为 35 % ,OR值为 0 .36(0 .0 8~ 1 .54)P为 0 .2 0 ,均未达显著性差异。结论 DR3、DR51有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易感型 ,DR53有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遗传易感性
下载PDF
1781例新生儿至学龄期患儿TORCH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菊英 周立荣 +2 位作者 唐秀英 苏荣 张文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3-265,270,共4页
目的:统计分析1781例新生儿至学龄期患儿TORCH检测结果,探讨此年龄段患儿TORCH感染状况及感染特点,以便有效防治.方法:患儿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依据各年龄分期及临床类型进行分组,统计TORCH-IgM阳性率.结果:1 781例患儿血清... 目的:统计分析1781例新生儿至学龄期患儿TORCH检测结果,探讨此年龄段患儿TORCH感染状况及感染特点,以便有效防治.方法:患儿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依据各年龄分期及临床类型进行分组,统计TORCH-IgM阳性率.结果:1 781例患儿血清中TORCH-IgM阳性率为17.24%,其中CMV-IgM、HSV-IgM、RV-IgM、TOX-IgM分别为11.57%、2.81%、1.52%、0%,合并感染率为1.35%;TORCH-IgM在婴儿期至幼儿期阳性率为84.69%,其中CMV-IgM、HSV-IgM、RV-IgM阳性率为93.20%、60%、81.48%,1月~6月婴儿CMV-IgM阳性最多,占74.75%;黄疸、肝损害及婴儿肝炎综合征、肺炎、发热、支气管炎等组中TORCH-IgM阳性率较高,占64.82%,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淋巴结肿大、出生缺陷等,单纯CMV-IgM在发热组中阳性率最低,仅占12.5%,单纯HSV-IgM在黄疸组中阳性率为0,而在发热组阳性率最高,占54.17%.结论:新生儿至学龄期婴幼儿TORCH感染普遍,以CMV感染为主、其次为HSV和RV,TOX少见,存在合并感染;CMV感染发热少见,而HSV感染发热居多、黄疸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肝损害及婴儿肝炎综合征、肺炎、发热、支气管炎等;新生儿期至幼儿期是TORCH高易感期,加强婴幼儿TORCH预防、检测、治疗,对提高人口素质和家庭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CH感染 原发感染 再发感染 宫内感染 围生期感染 产后感染 出生缺陷
下载PDF
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C-反应蛋白对胎膜早破妊娠患者宫内感染的预测效果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岩 杨飚 +4 位作者 范娟 徐文萍 张安乐 常琦 吴大保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1-91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C-反应蛋白(CRP)对胎膜早破妊娠患者宫内感染的预测结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08例胎膜早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宫内感染,分为感染组46例和非感染组62... 目的探讨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C-反应蛋白(CRP)对胎膜早破妊娠患者宫内感染的预测结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08例胎膜早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宫内感染,分为感染组46例和非感染组62例。产前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β-hCG和CRP水平,产后留取胎盘和胎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β-hCG为(5.56±1.63)ng/ml和CRP水平为(26.25±12.58)mg/L,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不同宫内感染程度患者血清β-hCG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血清β-hCG≥2.26ng/ml和CRP≥12.85 mg/L对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AUC最大;β-hCG联合CRP用于宫内感染的诊断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β-hCG和CRP对胎膜早破孕妇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宫内感染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Hs-CRP、CRP预测胎膜早破早产儿宫内感染的价值及菌群分布情况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彭凤梅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24期4149-4152,共4页
目的探讨Hs-CRP、CRP预测胎膜早破早产儿宫内感染的价值及菌群分布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早产(孕龄〈37孕周)胎膜早破孕妇(PRPW)7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足月妊娠孕妇30例和同期健康早产妊... 目的探讨Hs-CRP、CRP预测胎膜早破早产儿宫内感染的价值及菌群分布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早产(孕龄〈37孕周)胎膜早破孕妇(PRPW)7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足月妊娠孕妇30例和同期健康早产妊娠孕妇30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入院时、分娩1天和3天的血浆Hs-CRP、CRP水平,统计3组宫内感染发生率,分析发生宫内感染的胎膜早破新生儿的菌群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宫内感染发生情况的PRPW血浆Hs-CRP、CRP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分析PRPW血浆Hs-CRP、CRP水平对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入院时、分娩1天和3天的血浆Hs-CRP、CRP水平均高于足月妊娠孕妇和早产妊娠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为56.41%,高于足月妊娠孕妇和早产妊娠孕妇的10.00%和10.33%(P〈0.05)。观察组发生宫内感染的胎膜早破早产儿的主要病原菌顺位排列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属及李斯特菌等,且观察组发生新生儿宫内感染孕妇的血浆Hs-CRP、CRP水平较观察组无新生儿宫内感染孕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血浆Hs-CRP、CRP水平联合预测胎膜早破早产儿宫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胎膜早破早产儿宫内感染主要致病菌群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等,针对菌群及早产儿特点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有助于其治愈率的提高,而血浆Hs-CRP、CRP水平在发生新生儿宫内感染的PRPW中升高且对胎膜早破早产儿宫内感染的预测价值良好,PRPW血浆Hs-CRP、CRP水平同时升高时需警惕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以改善新生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CRP CRP 胎膜早破 早产儿 宫内感染 菌群分布
原文传递
宫内感染早期诊断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杜楚颖 张建平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8-421,共4页
临床上,宫内感染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及治疗对改善母儿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使许多亚临床感染的孕产妇得不到及时诊治而错失最佳干预时机。研究证实,羊水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基质金属蛋白酶-8等... 临床上,宫内感染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及治疗对改善母儿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使许多亚临床感染的孕产妇得不到及时诊治而错失最佳干预时机。研究证实,羊水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基质金属蛋白酶-8等对宫内感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则为早期有效诊断羊膜腔炎症创造了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感染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细胞 因子 蛋白质组学
原文传递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被引量:32
12
作者 尹玉竹 谌小卫 +2 位作者 李小毛 侯红瑛 史众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宫内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31
13
作者 邱申熊 巫善明 蒋佩茹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9期428-429,共2页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 (HBV DNA) 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 [方法] 用PCR法检测1 2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情况. [结果] 1 280例血清中HBV DNA阳性孕...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 (HBV DNA) 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 [方法] 用PCR法检测1 2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情况. [结果] 1 280例血清中HBV DNA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有425例HBsAg呈阳性,宫内感染率为33.20%.按母亲HBV DNA含量滴度的高低分为5×103~4,5×105~6,5×107~8拷贝/mL三组,分别为436例、398例、446例,其胎儿宫内感染分别为8例、82例、335例,感染率为1.83%、20.60%、75.1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升高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下载PDF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计数在足月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中的意义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杨碧玉 张国琼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264-266,共3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对足月胎膜早破(PROM)孕妇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足月PROM孕妇60例,按破膜时间分为>24h组和≤24h组,每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正常足月产妇3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对足月胎膜早破(PROM)孕妇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足月PROM孕妇60例,按破膜时间分为>24h组和≤24h组,每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正常足月产妇30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CRP、IL-6水平和WBC计数,分析其与PROM孕妇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PROM孕妇CRP、IL-6水平及WBC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破膜时间>24h组CRP、IL-6水平及WBC计数均高于破膜时间≤24h组(P<0.05);应用抗生素24h时PROM孕妇CRP、IL-6水平及WBC计数均高于入院时和应用抗生素72h时水平(P<0.05)。结论:CRP、IL-6及WBC联合检测对PROM孕妇早期宫内感染的预测与诊断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宫内感染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
下载PDF
胎膜早破后残余羊水量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发病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李央 李笑天 +1 位作者 程海东 林金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后残余羊水量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175例胎膜早破患者在破膜后均行超声检测羊水指数(AFI),根据残余AFI将孕妇分成3组羊水过少组(AFI≤50mm)22例、羊水量偏少组(50mm<AFI≤80mm)24例、羊水量正常组...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后残余羊水量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175例胎膜早破患者在破膜后均行超声检测羊水指数(AFI),根据残余AFI将孕妇分成3组羊水过少组(AFI≤50mm)22例、羊水量偏少组(50mm<AFI≤80mm)24例、羊水量正常组(AFI>80mm)129例,分析胎儿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发病等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羊水残余量少者,破膜时孕周和分娩孕周均明显比残余量多者短,胎儿宫内感染率和新生儿发病率明显增加。胎儿窘迫的发生与羊水残余量无明显相关性,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破膜后继续妊娠的时间、分娩方式和胎儿的出生体重等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胎膜早破后,羊水残余量的减少可能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发病率升高等有关,可作为临床监测胎儿宫内安危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水指数 胎膜早破 宫内感染 新生儿发病率
下载PDF
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C-反应蛋白水平在预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及预后评价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霞晖 陈一婉 +4 位作者 龙晓茜 吴均 蔡菊芳 祝巧阳 陈丹青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C-反应蛋白(CRP)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158例胎膜早破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产前空腹抽取静脉血5ml,经离心处理后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孕妇β... 目的探讨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C-反应蛋白(CRP)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158例胎膜早破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产前空腹抽取静脉血5ml,经离心处理后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孕妇β-hCG及CRP水平,待产妇分娩后留取其胎膜组织及胎盘组织,根据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组织绒毛膜炎,然后将研究对象分为非感染组(102例)与感染组(56例);然后再对两组血清β-hCG及CRP加以比较与分析,并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感染组β-hCG及CRP水平分别为(22.27±8.71)mol/ml、(29.41±9.42)m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15±7.18)mol/ml、(11.15±7.68)mg/L,t分别为4.74、13.17,P=0.00;血清β-hCG与CRP水平预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β-hCG阳性及CRP阳性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血清β-hCG阴性及CRP阴性患者,P<0.05。结论检测胎膜早破孕妇血清β-hCG与CRP水平可较好的诊断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对患者预后也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宫内感染 预测 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曾艳梅 张思泉 +4 位作者 娄国强 陈君 施军平 刘寿荣 黄劲松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43-445,共3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杭州六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的孕妇48例,22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分娩...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杭州六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的孕妇48例,22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分娩后停药为治疗组,26例孕妇未用药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于孕28周用药前、分娩前及产后1月行肝功能、血清HBV标记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μg。结果:治疗组22例新生儿出生时2例HBsAg阳性(〉0.05 IU/mL),且HBV DNA均〈10~3拷贝/mL;对照组26例新生儿出生时10例HBsAg阳性,其中HBV DNA阳性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分娩时HBsAg、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孕妇HBV DNA水平分娩前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产后1月治疗组HBV DNA回到治疗前水平。结论:HBV感染孕妇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替比夫定 宫内感染
下载PDF
血清β-HCG,hsCRP及CRP检测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8
18
作者 孙晓霞 张兆波 +2 位作者 张玉枝 张金铎 赵丹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22期4363-4366,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β-HCG,hs CRP及CRP检测对胎膜早破产妇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胎膜早破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β-HCG,hs ... 目的:分析血清β-HCG,hs CRP及CRP检测对胎膜早破产妇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胎膜早破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β-HCG,hs CRP及CRP水平,分析其水平变化用于诊断胎膜早破产妇发生宫内感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β-HCG,hs CRP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宫内感染患者血清β-HCG,hs CRP及CRP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及轻度宫内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宫内感染患者血清β-HCG,hs CRP及CRP水平高于轻度宫内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CG,hs CRP及CRP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用于诊断胎膜早破产妇宫内感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任意一项指标单独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产妇血清β-HCG,hs CRP及CRP水平联合检测用于预测宫内感染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H C G hs C R P C R P 胎膜早破 宫内感染
原文传递
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 被引量:27
19
作者 石晶 母得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67-770,共4页
宫内感染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病毒、细菌和原虫可感染子宫腔并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炎症反应是宫内感染致新生儿脑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孕期宫内感染导致不同类型脑损害。临床医师应重视孕期... 宫内感染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病毒、细菌和原虫可感染子宫腔并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炎症反应是宫内感染致新生儿脑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孕期宫内感染导致不同类型脑损害。临床医师应重视孕期宫内感染的预防,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基础研究,探索宫内感染致新生儿脑损伤的有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感染 脑损伤 新生儿
下载PDF
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26
20
作者 潘广赉 杨明 +4 位作者 莫坤梅 谢建红 黄常健 陈忠其 曾婷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3-364,384,共3页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佛冈县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85例早产儿。对孕母胎盘进行绒毛膜羊膜炎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宫内感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早产儿脐带血细胞因子IL-1β...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佛冈县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85例早产儿。对孕母胎盘进行绒毛膜羊膜炎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宫内感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早产儿脐带血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10水平;早产儿出生3~7 d行头颅超声或CT检查、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及早期运动发育指标检测,确定有无脑损伤并分组。结果 1.孕母绒毛膜羊膜炎患病率为33%(28/85例),早产儿脑损伤患病率为46%(13/28例);非绒毛膜羊膜炎早产儿脑损伤患病率为7%(4/57例),二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4,P<0.05)。2.脑损伤组脐带血IL-1β、IL-6、TNF-α水平分别为(6.53±3.17)μg·L-1、(7.95±4.32)μg·L-1和(5.43±1.82)μg·L-1,均高于无脑损伤组[(1.53±1.22)μg·L-1、(1.65±2.10)μg·L-1和(3.23±0.83)μg·L-1];而IL-10水平为(1.21±0.23)μg·L-1,低于无脑损伤组[(1.59±0.25)μg·L-1];上述细胞因子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宫内感染的早产儿易发生脑损伤,细胞因子可能介导了宫内感染早产儿脑损伤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感染 脑损伤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