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黏小管切开术后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的观察及其眼压下降机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梁亚 孙红 +1 位作者 陈凡 袁志兰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应用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AS-OCT)检测改良黏小管切开术(VCO)术后手术区域组织结构及滤道,以讨论改良黏小管切开术降眼压的机制。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术后从3~72个月的38例(55只眼)开角型青光眼,均为术前药物控制不... 目的应用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AS-OCT)检测改良黏小管切开术(VCO)术后手术区域组织结构及滤道,以讨论改良黏小管切开术降眼压的机制。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术后从3~72个月的38例(55只眼)开角型青光眼,均为术前药物控制不良的开角型青光眼。11只眼(20%)因眼压高行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同时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和AS-OCT检查。AS-OCT的检测指标为:1滤过泡形态,2巩膜池的长、宽、高,3脉络膜上腔,4泪河高度。结果患者术后眼压(15.4±4.9)mm Hg较术前(31.0±10.9)mm Hg明显下降,42只眼有弥散的滤泡。AS-OCT证明了结膜瓣下腔隙的存在,39只眼(70.9%)检测到巩膜池,巩膜池的平均体积为1.09 mm^3(0.04~0.203 mm^3)。结论 AS-OCT检查证明了改良VCO房水引流的可能机制。扁平弥散的结膜下腔隙证明了持续的滤过,为眼外引流;39只眼(70.9%)存在巩膜池。巩膜池的体积与眼压无关,提示脉络膜上腔可能是主要的房水眼内引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黏小管切开术 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成像 眼压 巩膜池 脉络膜上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