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郭晓明 李安民 +10 位作者 王星星 张志文 李佑祥 傅相平 查韦光 杜程钢 易林华 梁树立 刘爱军 何建军 鲁晓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4-367,共4页
目的 根据临床体会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32人37个颅内动脉瘤,分别采取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等不同的... 目的 根据临床体会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32人37个颅内动脉瘤,分别采取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 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DSA 诊断 治疗 临床应用 三维重建成像 血管内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时机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家球 陈震 +4 位作者 陈慧珍 梁径山 颜士卫 孙勇 李爱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281例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破裂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其手术时机分为4组:超早期组(〈24 h)...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281例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破裂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其手术时机分为4组:超早期组(〈24 h)、次早期组(24~72 h)、间期组(4~10 d)、延期组(≥11 d),分别对出院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以m 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比较不同时机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良好(m RS≤2分)的发生率。结果 :出院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患者,超早期组32例(61.5%),次早期组46例(82.1%),间期组66例(56.4%),延期组38例(67.9%)。超早期组与次早期组预后良好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6,P=0.017);次早期组与间期组预后良好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6,P=0.00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后在3 d内适时接受开颅夹闭治疗即可,而非必须在发病24 h内急诊手术,否则应在发病10 d后待脑血管痉挛缓解后接受治疗,同样可获得较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手术时机 预后
下载PDF
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左权 顾斌贤 +5 位作者 张桂运 凌锋 韩洪杰 赖春梅 吴春鸿 俞丽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三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栓塞 治疔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三送 方兴根 +6 位作者 李真保 狄广福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张家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21-425,434,共6页
目的分析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的1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的... 目的分析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的1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可能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143例(共205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未破裂动脉瘤43例,复发动脉瘤12例,破裂动脉瘤88例,共使用Enterprise支架170枚。治疗过程中,共出现2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4%;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经积极救治后恢复良好出院;急性血栓形成13例,经替罗非班和(或)尿激酶,微导管、导丝接触溶栓,11例即刻血流完全恢复,1例溶栓失败,1例血流缓慢,术后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例死亡(术前Hunt-HessⅣ级);血管痉挛3例,经减少血管壁刺激及罂粟碱灌注后好转;术中支架导引导丝断裂,支架到位困难1例;术中最后1枚弹簧圈填塞困难,凸入载瘤动脉1例;术后非动脉瘤性出血2例,1例经保守治疗后遗留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经开颅手术后病情稳定,遗留失语及一侧肢体偏瘫。结论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及提高术中操作技巧,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Enterprise支架 并发症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辉 刘珍 李钢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对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5年8月-2017年1月收治的8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直径不同分为小型动脉瘤组(瘤体直径≤3mm)41例,中大型动脉瘤组46例,均...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对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5年8月-2017年1月收治的8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直径不同分为小型动脉瘤组(瘤体直径≤3mm)41例,中大型动脉瘤组46例,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比较2组患者栓塞效果、并发症、复发率及预后。结果术后6个月小型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为100%,中大型动脉瘤组完全栓塞率为91.30%(42/46),动脉瘤瘤颈残留3例(6.52%),动脉瘤腔残留1例(2.17%),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小型动脉瘤组单纯弹簧圈栓塞1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5例,中大型动脉瘤组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8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2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小型动脉瘤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中大型动脉瘤组低(7.32%vs 15.22%),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小型动脉瘤组无复发病例,中大型动脉瘤组复发率为8.69%(4/46),2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0d,小型动脉瘤组GCS预后评分中恢复良好例数明显多于中大型动脉瘤组(87.80%vs 58.69%),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对不同直径的颅内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小型动脉瘤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不同直径 临床疗效 预后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赵浩 潘文龙 +1 位作者 沈春森 徐如祥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356-359,共4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慢性病较多,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而且棘手。尤其在脑血管病方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且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老年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慢性病较多,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而且棘手。尤其在脑血管病方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且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出血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文就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陶元丰 杨兰 《新疆医学》 2018年第1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19例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夹闭手术治疗。结果按GOS评分,5分的患者15例,4分2例,3分1例,2分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复查CTA或DSA 14例,显示动脉瘤夹闭情况良好,无瘤颈残留及再次破裂出血情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19例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夹闭手术治疗。结果按GOS评分,5分的患者15例,4分2例,3分1例,2分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复查CTA或DSA 14例,显示动脉瘤夹闭情况良好,无瘤颈残留及再次破裂出血情况,死亡2例,均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夹闭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手术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庆国 宋志斌 +4 位作者 高建伟 李旭光 武云利 王龙 郭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71-78,共8页
目的 系统评价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方法 以脑积水、夹闭、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及hydrocephalus、shunt、clipping、coiling、surgical、endovascu... 目的 系统评价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方法 以脑积水、夹闭、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及hydrocephalus、shunt、clipping、coiling、surgical、endovascular、embolization、treatment、intracranial aneurysm、cerebral aneurysm、subarachnoid hemorrhage等中英文词组,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5年9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辅助手工检索《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相关杂志,查阅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临床研究。采用Jadad量表和Newcastle-Ottawa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 Man 5.3和Stata 13.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获得731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18项临床试验共计15 92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者10 038例、行栓塞术5882例。Meta分析显示:两种治疗方式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0,95%CI:0.720-1.030;P=0.110);分析结果的稳定性较差,但不存在发表偏倚(Egger法:P=0.79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尚待进一步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显微外科手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同军 孙学飞 +3 位作者 靳红绪 王福朝 王忠义 刘志永 《中国医药》 201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静吸复合组,每组20例。咪达唑仑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3mg/kg、静吸...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静吸复合组,每组20例。咪达唑仑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3mg/kg、静吸复合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诱导后,置入LMASupreme喉罩行机械通气。咪达唑仑组应用0.1—0.2mg/(kg·h)咪达唑仑持续输注,静吸复合组1%~3%七氟醚持续吸入。2组均分别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4ug/(kg·min)、罗库溴铵0.15mg/(kg·h)维持麻醉。记录2组患者诱导前(T0)、置入喉罩前1min(T1)、置入喉罩即刻(T2)、股动脉穿刺时(T3)、动脉瘤栓塞时(T4)、拔除喉罩即刻(T5)、拔除喉罩后10min(T6)的生命体征;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评估患者拔除喉罩后改良Geller和Freye清醒评分情况。结果与T0比较,2组患者T1~T4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明显下降[咪达唑仑组(78±10)、(76±13)、(77±9)、(79±11)mmHg(1mmHg=0.133kPa)比(97±11)mmHg;(71±6),(69±5)、(70±9)、(72±10)次/min比(83±10)次/min;静吸复合组(70±12)、(73±12)、(73±15)、(72±12)mmHg比(98±10)mmHg;(69±9),(70±6)、(70±8)、(71±5)次/min比(80±9)次/min](均P〈0.05),与静吸复合组比较,T1时咪达唑仑组MAP升高[(78±10)mmHg比(70±12)mmHg](P〈0.05),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咪达唑仑组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以及清醒评分达6分时间明显短于静吸复合组[(2.9±0.6)min比(7.1±1.3)min、(4.1±1.2)min比(12.7±2.2)min、(6.1±1.4)min比(15.3±3.1)min](P〈0.05),拔除喉罩后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咪达唑仑 介入治疗 氟马西尼
下载PDF
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君宇 彭泽峰 +2 位作者 姜冰 王小宜 吴光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2358-2360,共3页
目的评价DSA与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接受了DSA与3D-CTA检查,另2例在出血后2 ̄4h内仅行CTA检查。DS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12 ̄30d;3D-CT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2h ̄30d。分析DSA、3D-CT... 目的评价DSA与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接受了DSA与3D-CTA检查,另2例在出血后2 ̄4h内仅行CTA检查。DS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12 ̄30d;3D-CT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2h ̄30d。分析DSA、3D-CTA与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瘤体指向及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吻合程度。结果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行DSA检查的24例患者中共发现28个动脉瘤,检出率约82%,而3D-CTA发现32个动脉瘤,检出率94%;2例出血后数小时内3D-CTA检查发现2个动脉瘤。以上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CTA在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上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程度更高。结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率的金指标,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3D-CTA无创、经济、不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对直径3mm以上的动脉瘤的检出率可能优于DSA,对动脉瘤的部位、瘤颈、瘤体、载瘤动脉及周边结构的三维显示更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DSA 3D—CTA
下载PDF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建涛 张鸿祺 +5 位作者 鲍遇海 孙颖 张鹏 支兴龙 李萌 凌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所有年龄组颅内动脉瘤的1.3%,男:女:1.56:1;24个动脉瘤中,16个位于前循环,8个位于后循环;14个属于复杂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者11例;14例采用神经介入治疗,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未行外科治疗,其中2例在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1例死亡,1例因术前动脉瘤再破裂导致中度致残,其余21例结果良好。结论(1)儿童颅内动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与成人相比,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感染或外伤性动脉瘤比例较高;(4)神经介入及显微手术都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复杂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相当一部分动脉瘤甚至不得不采用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文传递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破裂动脉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爱军 王道奎 +2 位作者 王永和 曹培成 卜振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7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可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应用表面遮盖、最大密度投影等重建技术,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得到的...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可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应用表面遮盖、最大密度投影等重建技术,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得到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4例患者确诊为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3D—CTA可以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将3D—CTA与DSA检查测量的瘤体及瘤颈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治疗23例,介入栓塞治疗7例。结论 16排螺旋3D—CTA图像质量高,可作为SAH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DSA可作为必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永 李建民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究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及合理选择内支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共43个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动脉... 目的探究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及合理选择内支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共43个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均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支架全部成功释放。术后即刻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完全栓塞者27个(67.5%),近全栓塞者11个(27.5%),部分栓塞者5例(12.5%),栓塞有效率为87.5%。其中1例术中破裂,1例术后全脑梗死,死亡。术后6个月随访,m RS评分:0分者32例,1分者3例,2分者3例,3分者1例,良好率为95%。复查脑血管造影检查,完全栓塞87.5%,复发率10%。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颅内动脉瘤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伴有眼部表现的颅内动脉瘤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堂胜 魏世辉 武琛 《眼科》 CAS 2008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与其眼部表现的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具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数字减影检查,施行手术或...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与其眼部表现的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具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数字减影检查,施行手术或介入治疗。主要指标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以及瘤顶指向和不同程度的眼科症状。结果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合并眼部表现者23例(25.27%)。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2例(52.17%),颈内动脉岩段及颈内动脉床突旁段动脉瘤各2例(8.70%),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海绵窦段、颈动脉原始三叉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各1例(4.35%)。后交通动脉瘤的眼部症状以程度不同的动眼神经麻痹为主。床突旁段、颈动脉原始三叉动脉、颈内动脉岩段动脉瘤患者分别出现视力下降、外展神经麻痹及发作性复视。患者术前皆未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术后最长随访1年,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皆未出现眼部症状改善,瘤颈夹闭术后患者眼部症状改变有限或无改善。结论半数的伴有眼部表现的颅内动脉瘤为后交通动脉瘤,以动眼神经麻痹为眼部主要表现。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及时进行眼科会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眼科症状 颅神经麻痹
原文传递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其峻 赵庆顺 +3 位作者 王玉凯 罗韶辉 林海波 陈燕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44-647,共4页
目的总结41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4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其中40例临... 目的总结41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4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其中40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2.4%.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36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栓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8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以微弹簧圈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3~3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赖挺 刘俊 +2 位作者 杨辉 周政 李正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操控性、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60例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所有60枚支架顺利释放到位。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 目的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操控性、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60例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结果所有60枚支架顺利释放到位。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100%栓塞34个,95.0%栓塞11个,90.0%栓塞14个,80.0%栓塞1个。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动脉瘤破例3例,血栓形成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死亡2例,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与术前(Hunt-Hess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获影像学随访23例,其中DSA随访19例,1例出现支架内血管狭窄,均无动脉瘤复发。结论使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具有操作性良好、安全性高等优点;术者娴熟的技术、对手术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对介入材料的正确选择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例颅内动脉瘤 网孔支架 微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颅内多发动脉瘤个体化治疗研究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维生 郑月华 +3 位作者 李爱军 卜振富 曹培成 王道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s)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MIAs患者的完整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出院...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s)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MIAs患者的完整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出院时MIAs患者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85例,差(1-3分)21例。各治疗组GOS评分:手术58例中,良好45例;介入44例中,良好37例;介入+手术4例中,良好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s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及Hunt-Hess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部位及Fisher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和Hunt-Hess分级是影响MIAs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或开颅手术+介入栓塞等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改善MIAs患者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 个体化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发展现状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北泉 魏风 《微创医学》 2014年第3期331-334,共4页
血管内治疗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但其应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尤其是其再次出血、复发和再通问题。本文就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技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电解脱弹簧圈 球囊 支架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
19
作者 黄晓松 胡卫武 +4 位作者 龙先瑜 易艳辉 曾宇 李远红 罗银利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顺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顺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 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察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可脱性微弹簧圈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48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袁晓东 张骥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年第12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行EVT治疗IAs患者48例共52个IAs,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定栓塞疗效。结果 52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行EVT治疗IAs患者48例共52个IAs,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定栓塞疗效。结果 52例IAs中,46例(88.5%)IAs为100%栓塞,5例(9.6%)为95%~99%栓塞,1例(1.9%)为<95%栓塞。45例中小型IAs中,41例(91.1%)IAs为100%栓塞,3例(6.7%)为95%~99%栓塞,1例(2.2%)为<95%栓塞;6例大型IAs中,4例(66.7%)为100%栓塞,2例(33.3%)为95%~99%栓塞;1例巨大型IA为100%栓塞。术中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出现IA破裂。EVT治疗后100%栓塞的46例IAs中,随访期内35例(76.1%)仍为100%栓塞,10例(21.7%)为95%~99%栓塞,1例(2.2%)为<95%栓塞;5例95%~99%栓塞的患者中,随访期内1例(20%)为100%栓塞,2例(40%)为95%~99%栓塞,2例(40%)为<95%栓塞。结论 EVT弹簧圈治疗IAs栓塞效果较好,特别是100%栓塞的患者;但术中有发生IAs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应尽量避免;术后随访很重要,对于栓塞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行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