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病理类型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1
作者 卜承亮 胡先贵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IPMT)的临床表现,提高对IPMT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至2008年9月间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49例IPM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比较分析良性、交界性、恶性I... 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IPMT)的临床表现,提高对IPMT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至2008年9月间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49例IPM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比较分析良性、交界性、恶性IPMT的临床表现。结果49例IPMT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11)岁。良性19例,交界性9例,恶性21例。3类IPMT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烟酒史、胰腺炎发作史、糖尿病病史,是否存在腹痛、腰背部放射痛、腹胀、腹泻、消瘦等症状,血CEA、AST、ALT水平,肿瘤位置及肿瘤分型上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黄疸、术前CA19-9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肿瘤直径、主胰管直径、囊性肿瘤内是否存在隔膜、附壁结节的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IPMT术后5年有1例病死,1例复发;交界性和良性IPMT有1例复发,1例因其他疾病病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IPMT临床特征存在一些差异,需综合判断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症状和体征 放射学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诊治 被引量:20
2
作者 胡先贵 王本茂 +4 位作者 唐岩 胡志浩 张怡杰 刘瑞 张永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9-271,T001,共4页
目的 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IPMT)的诊治经验 ,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 自 1993年 5月至 2 0 0 0年 8月共收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 8例。男性 6例 ,女性 2例 ,年龄 33~ 72岁 ,平均 5 4岁。患... 目的 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IPMT)的诊治经验 ,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 自 1993年 5月至 2 0 0 0年 8月共收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 8例。男性 6例 ,女性 2例 ,年龄 33~ 72岁 ,平均 5 4岁。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 ,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 ,5例发现胰头囊实性占位。 5例行ERCP检查 ,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粘液溢出者 3例。血清CA19 9值 6 5~ 10 8U/ml(平均 6 6 88U/ml) ,CEA值有 1例为 32 2ng/L ,其余均为小于 15ng/L。 结果  8例患者中只有 3例在入院时诊断为IPMT。除 1例患者拒绝手术外 ,7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癌 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 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 1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 2例。术后患者均健在 ,最长 1例已 6年。 结论 胰腺有囊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患者应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有粘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术前要鉴别良恶性较困难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诊断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IPMT
原文传递
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范飞 胡先贵 +2 位作者 张怡杰 杨珏 杨晓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良、恶性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40例IP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的病变均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中良性病... 目的:探讨术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良、恶性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40例IP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的病变均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中良性病例17例,恶性病例23例。结果:从临床表现特点来看,恶性IPMT患者出现腹痛以及黄疸较良性患者更为常见(P<0.05),但两者在性别、发病率、发病年龄以及出现体质量减轻上无显著性差异;从影像学表现特征来看,恶性IPMT肿瘤大小及病灶内的附壁结节较良性IPMT为大(P<0.05),前者主胰管扩张常较后者明显(P<0.05),且更常出现附壁结节以及囊性病灶内不规则的隔膜(P<0.05),但两者在好发部位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恶性与良性IPMT患者在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差异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为决定手术时机和(或)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症状和体征 放射学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郭克建 马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1-353,共3页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诊断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徐祖良 胡明华 +3 位作者 吴玉林 汪国余 张燕 谭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7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表现,其中腺瘤3例、交界性腺瘤3例、腺癌1例。结果:①主胰管型3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十二指肠乳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表现,其中腺瘤3例、交界性腺瘤3例、腺癌1例。结果:①主胰管型3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十二指肠乳头肿大;②支胰管型5例,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呈单囊或多囊状,可见分隔、壁结节,和主胰管相通;③混合型1例,该型包括与主胰管相连囊性病灶、主胰管扩张。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先贵 陈智勇 +2 位作者 张怡杰 刘瑞 唐岩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43-545,i0001,共4页
目的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s)的认识,以改善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993年5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IPMTs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3~76岁,平均58岁。上腹痛为... 目的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s)的认识,以改善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993年5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IPMTs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3~76岁,平均58岁。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和囊实性占位。11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大和黏液溢出者7例。14例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切除1例,全胰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6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2例,术后除1例因肝广泛转移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健在,存活期最长1例已13年。结论胰腺有囊实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病人应考虑IPMTs,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有黏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
原文传递
胆胰管内超声内镜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畅 潘雪 +2 位作者 金震东 李兆申 刘枫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6-759,共4页
目的评估胆胰管内超声内镜检查(IDUS)在胰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间行IDUS的63例胰腺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IDUS均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时用经导丝的UMG20-29R腔内超声探头扫查胰腺。比较IDUS与C... 目的评估胆胰管内超声内镜检查(IDUS)在胰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间行IDUS的63例胰腺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IDUS均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时用经导丝的UMG20-29R腔内超声探头扫查胰腺。比较IDUS与CT、MRI、超声内镜(EUS)及腹部B超等5种方法在诊断胰腺疾病中的区别,以进一步评估IDUS在胰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IDUS对慢性胰腺炎(23例)、胰腺癌(10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T,25例)、胰腺囊腺瘤(4例)的诊断准确率和Kappa检测值分别为93.7%(59/63),0.854;100.0%(63/63),1.00;90.5%(57/63),0.898以及96.8%(61/63),0.848。IDUS诊断准确率和Kappa检测值均优于其他4种方法 ,并且对1例胰腺囊腺癌也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结论 IDUS对胰腺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胰管内超声内镜检查 慢性胰腺炎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胰腺囊腺瘤 胰腺囊腺癌
下载PDF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园园 么恩亮 白人驹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少见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CT、MRI表现特点。结果 2例在CT、MRI检查时均显示胆管扩张,但无确切肿块,ERCP显示胆管内有充盈缺损,内镜下十二指... 目的探讨临床少见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CT、MRI表现特点。结果 2例在CT、MRI检查时均显示胆管扩张,但无确切肿块,ERCP显示胆管内有充盈缺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处见黄绿色胶冻样黏液,病理诊断分别为腺体乳头状增生并黏液内癌细胞和乳头状腺瘤。结论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胆管瘤样扩张,MRCP示扩张胆管内信号不均,其内可见有充盈缺损,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处黄绿色胶冻样黏液可提示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断,但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表现 胶冻样黏液
原文传递
胰腺分裂症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别里克 郝立校 龚彪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胰腺分裂症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12
10
作者 汪秀玲 程丽 +1 位作者 徐凯 山下康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1)主胰管型3例,分别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腺瘤癌变和腺瘤;MRI表现为主胰管弥...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1)主胰管型3例,分别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腺瘤癌变和腺瘤;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扩张,扩张的主胰管内见实性成分的壁结节。(2)6例分支胰管型,除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外,其余均为腺瘤;MRI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胰腺内囊性病灶,囊性病灶多呈"葡萄"样外观,其内可见索条形分隔及乳头状突起的壁结节。(3)混合型1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结论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MSCT与MRI诊断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小进 白卓杰 +1 位作者 冯湛 王秀锦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278-1281,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MSCT诊断20例,影像学分型:3例为主胰管型; 16例为分支胰管型,发病部位:10例为胰头部,其中交界性肿瘤5例,腺瘤5例,6例在胰体部,其中腺瘤5例,腺癌1例; 1例为混合型,发病部位为胰头部。MRI诊断6例中,发病部位:3例为胰体部,3例为胰尾部。病理诊断26例中,交界性肿瘤6例,腺癌4例,腺瘤16例,分别占总数的23. 1%、15. 4%、61. 5%。结论 MSCT与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RI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分型 发病部位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30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洪光 王力 +3 位作者 李学华 刘志恒 米曰堂 刘桂杰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诊治的30例胰腺囊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确诊率达90%(27/29),但不能确定其组织类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并随访,手术切除率86.7%,胰腺囊腺瘤18例...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诊治的30例胰腺囊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确诊率达90%(27/29),但不能确定其组织类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并随访,手术切除率86.7%,胰腺囊腺瘤18例均完整切除,术后无复发。胰腺囊腺癌12例,8例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66%,不能行切除者预后差。结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率的关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肿瘤 囊腺瘤 囊腺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三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颖 陈星晔 朱明华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K-ras基因突变状况,并与81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IPMT)进行对比.结果 3例ITPN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尾部;镜下表现为导管内实性团块,排列呈腺管样及筛孔状,细胞核中至重度异型,1例伴有浸润性导管腺癌成分并见胰周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均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p53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HR、NSE及黏蛋白家族中的MUC2、MUC5AC均阴性表达,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IPMT的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可见筛孔结构;大部分细胞为黏液上皮或含较多杯状细胞(肠型),少部分为嗜酸性上皮(嗜酸细胞型)和立方上皮(胰胆管型);MUC2和MUC5AC表达阳性,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约50%.结论 ITPN是一种新的胰腺肿瘤类型,具有与IPMT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超声检查与MRI诊断效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卓敏玲 俞悦 +3 位作者 张秀娟 钱清富 唐秀斌 陈志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8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新型评分方法,比较超声检查与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37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根据评分标准分别对术前超声检查(32例)与MRI检查(28例)诊断报告的定位诊断、定性...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新型评分方法,比较超声检查与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37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根据评分标准分别对术前超声检查(32例)与MRI检查(28例)诊断报告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赋予一定分值,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定位诊断正确率为78.13%(25/32),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1.67%(22/28),MRI定位诊断的平均秩高于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与MRI定性诊断的平均秩分别为26.70与30.90,综合诊断的平均秩分别为26.75与3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分法可较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胰腺IPMN的影像诊断效能,MRI检查诊断效能高于超声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评分法 诊断效能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一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冉冉 陈永艺 周松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09-612,共4页
患者女,64岁,因“反复上腹部闷胀不适10余年”于2018年7月18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开始反复出现上腹部闷胀不适,餐后明显,无发热、黄疸等其他伴随症状。既往身体健康。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腹部... 患者女,64岁,因“反复上腹部闷胀不适10余年”于2018年7月18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开始反复出现上腹部闷胀不适,餐后明显,无发热、黄疸等其他伴随症状。既往身体健康。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腹部触诊未触及明显异常包块。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CA19-9、CEA、AFP均无明显异常。ICGR15为0.016。MRCP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左右肝管汇合部、Ⅱ段胆管开口处明显狭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右肝实质萎缩(图1a)。肝脏增强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图1b,c)。初步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右肝实质萎缩,复杂胆道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洁婷 宋彬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ZPMN)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4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IPMN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检查显示主胰管型共6例,其中弥漫型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ZPMN)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4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IPMN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检查显示主胰管型共6例,其中弥漫型4例,位于胰头部的节段型2例,MRI检查以主胰管弥漫性扩张或节段性扩张为主要表现,呈长T1低信号,同时呈长T2高信号;主胰管在MRCP图像上显示扩张呈中-重度,管径>9 mm。弥漫型病例均有胰腺实质萎缩伴发。分支胰管型18例,共中钩突部和胰头14例,胰体部4例;多房型16例,单房型2例。MRI检查显示为多个或单个囊性病变簇状组成,为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其间有短T2低信号分隔影存在,为线条状,MRCP检查显示主胰管同上述囊性肿瘤相通,其中主胰管伴轻、重度扩张8例。分支胰管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主胰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诊断中,MRI具有较高有效性,并具无创特点,使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技术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25例胰腺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MRI和ERCP比较研究
17
作者 张惠茅 杨淑琴 杨海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年第6期965-966,共2页
目的研究胰腺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并和ERCP比较。方法自1998年至2001年25例(主胰管型6例,分枝型19例)手术证明的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I和ERCP检查,回顾分析了临床特点,MRI和E... 目的研究胰腺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并和ERCP比较。方法自1998年至2001年25例(主胰管型6例,分枝型19例)手术证明的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I和ERCP检查,回顾分析了临床特点,MRI和ERCP影像学表现。结果MRI上主胰管型表现为弥漫/节段扩张的主胰管,5例伴有壁结节;分枝型表现为葡萄串状或单发的囊状肿瘤,14例内有壁结节,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MRCP可清楚地显示19例分枝型IPMT和主胰管之间的交通。MRI和ERCP对肿瘤的显示率分别是100%,52%。结论与ERCP相比,MRI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有效地诊断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方法。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分枝型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