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D-CT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军 潘嘉伟 +4 位作者 于向荣 凌倚峰 程忻 董强 耿道颖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重建的4D-CT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价值。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共收集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入院CT平扫、256层全脑CTP和头颈部CTA检查。CTP... 目的:探讨采用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重建的4D-CT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价值。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共收集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入院CT平扫、256层全脑CTP和头颈部CTA检查。CTP动态扫描获得全脑的血流灌注信息,通过灌注原始数据重建获得12cm扫描覆盖范围内的动态4D-CTA,观察其检测大血管管腔状况的能力。结果:CTA共检测11位患者中存在12处颅内血管闭塞。4D-CTA显示颅内11处大血管闭塞,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7%、100%、100%。结论: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重建的4D-CT血管造影可作为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的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脑卒中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4D血流MR成像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5 位作者 林燕 赵海清 荆利娜 沈宓 宋立刚 邓一鸣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6期641-646,共6页
目的旨在应用4D血流MR成像研究正常志愿者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病人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比较正常和狭窄颅内动脉的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纳入正常志愿者5名和MCA狭窄病人3例。应用3 T MR设备进行检查,采用3D时间飞跃法(... 目的旨在应用4D血流MR成像研究正常志愿者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病人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比较正常和狭窄颅内动脉的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纳入正常志愿者5名和MCA狭窄病人3例。应用3 T MR设备进行检查,采用3D时间飞跃法(TOF)MRA及高分辨3D-T1WI-SPACE序列显示及分析Willis环结构特点。应用4D血流MR成像获取血流数据,分析双侧颈内动脉(ICA)颅内段、MCA及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计算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瞬时血流率,生成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分析颅内Willis环的结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志愿者及MCA狭窄病人双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正常志愿者中,4名显示对称Willis环结构,1名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ICA、MCA和A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瞬时血流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ICA可见高速血流,收缩晚期及舒张期显示血流速度下降,血流分布欠均匀。1名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志愿者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对称,除右侧ACA最大血流速度低于左侧,其余颅内血管段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和最大血流速度以及平均瞬时血流率右侧均明显高于左侧。3例MCA狭窄病人的ICA、MCA及ACA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例狭窄侧平均瞬时血流率均低于对侧。2例局部平均血流速度及相对压力梯度较对侧降低;另1例则明显较对侧增大。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狭窄局部血流矢量明显偏离血管主轴方向,血流分布明显不规则。结论应用4D血流MR成像可以提供对颅内动脉复杂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综合评估,包括对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4D血流成像
下载PDF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力 杨铭 +4 位作者 李俊 陈刚 蔡明俊 冯雷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8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67例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5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支架置入32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67例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5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支架置入32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4例,微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1例;17例未行外科治疗。结果 CTA及MRA造影随访28例,DSA造影随访20例,42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术后3 d再次出血死亡,4例复查见椎动脉闭塞,1例遗留进食呛咳;未治疗17例中,4例住院期间又突然发生出血死亡。结论采用支架置入重建受累血管的真腔、闭塞假腔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 被引量:5
4
作者 马宁 徐子奇 +2 位作者 高坤 徐晓彤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1期59-63,共5页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e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nh...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e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nh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经成熟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已经十分广泛,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对于介入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和分型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评估 分型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赵海清 宋立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方法收集正常志愿者4例,对每名志愿者的颅内Willis环区域分别进行两次4D flow成像,应用4D flow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方法收集正常志愿者4例,对每名志愿者的颅内Willis环区域分别进行两次4D flow成像,应用4D flow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入颅段、虹吸段、末端、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起始部及近段、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部(每例取双侧共12个位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次扫描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及最大瞬时血流量。生成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颅内前循环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4名正常志愿者两次颅内Willis环血流参数比较显示,ICA虹吸段左侧最大血流速度及右侧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两次扫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入颅段、MCA及ACA起始部双侧及MCA近段右侧最大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近段双侧平均血管面积、ACA起始部左侧平均血管面积及平均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名志愿者的心率两次之间有较大变化,两次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另外,在针对不同部位的分析中发现,颈动脉虹吸段位置两次测量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较明显区别。结论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评估的可重复性较好,对于不同心率状态下以及血流状态复杂部位的血流动力学评估,4D flow成像测量的可重复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4D血流成像 可重复性
下载PDF
脑血管超声检测若干问题中国专家共识
6
作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血管学组 +1 位作者 中华超声医学培训工程脑颈及外周血管超声专家委员会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2-792,F0003,共12页
脑血管超声(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诊断、侧支循环评估、血运重建围手术期的动态监测等,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该专家共识的发布基... 脑血管超声(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诊断、侧支循环评估、血运重建围手术期的动态监测等,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该专家共识的发布基于前期在专业领域发放调查问卷所收集的脑血管超声在临床应用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110条)及其反馈的统计分析,经相关专业领域专家讨论后,对关注度在70%及以上的涉及检查方法、操作技术规范、诊断标准等方面的15个关键问题达成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颅内动脉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专家共识
下载PDF
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普查对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罗志刚 徐文娟 +1 位作者 成维艳 李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目的通过大样本病例研究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检出率、好发部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行MRA 2 036例患者,确诊动脉开窗畸形25例(开窗畸形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60.5... 目的通过大样本病例研究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检出率、好发部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行MRA 2 036例患者,确诊动脉开窗畸形25例(开窗畸形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60.5岁。全部行头颅三维时间飞跃MRA(3D-TOF MRA)扫描,将原始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得到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组(VR)图像,分析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与伴发动脉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 036例患者中,发现动脉开窗畸形共计25例(检出率1.23%,25/2 036),其中位于基底动脉11例;位于椎动脉颅内段4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6例;位于大脑中动脉3例;位于大脑后动脉1例。25例开窗畸形中有6例合并动脉瘤,4例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2例位于大脑前动脉。结论 3D-TOF MRA检查能准确诊断、显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开窗畸形 颅内动脉
下载PDF
Protective and Indicating Effect of Indirect Bilirubin in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Progresses
8
作者 Yingzhu Chen Xianxian Zhang +3 位作者 Lingling Zhang Rongyin Qin Kangping Song Lu Xi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5年第7期512-519,共8页
Background: Bilirubin is the metabolic end-product of heme degradation by heme oxy-genase (HO),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act as an antioxidant which can protect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Bilirubin is the metabolic end-product of heme degradation by heme oxy-genase (HO),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act as an antioxidant which can protect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bilirubin levels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189 patients undergoing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diagnosed as being normal or having been confirmed as atherosc lerotic stenosis in the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The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normal, mild (Results: Indirect bilirubin (Ibil)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in parallel with the increasing severity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the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but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occluded cranial vessel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Ibi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group than in those with mild stenosis (OR, 1.464;95% CI, 1.050 - 2.042;P = 0.024). However, Ibi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occlusion than in those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0.790;95% CI, 0.684 - 0.913;P = 0.001). Conclusions: Ibil appears to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The biosynthesis of Ibil increases with stenosis progresses but decreases once occlusion occ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rect BILIRUBIN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tracranial arteries EXTRACRANIAL arteries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重构模式与斑块特征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焦萌 李昂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47-752,共6页
目的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特征及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影像特征与血管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因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ICAS患者80例,其中男性27... 目的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特征及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影像特征与血管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因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ICAS患者8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3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53.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2~29 kg/m^(2),平均BMI 25.75 kg/m^(2);既往高血压史53例,糖尿病14例。行hr-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TOF-MRA)、平扫和增强的血管横断面液体衰竭反转恢复序列(FLAIR)T1和T2加权成像(qir-T1WI,qir-T2WI)、3D-cube序列。由2名独立影像医师,根据重构指数是否≥1.05将患者分为正性重构组和非正性重构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hr-MRI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80例ICAS患者中正性重构组48例(60%),非正性重构组32例(40%)。两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正性重构组患者的年龄更大[(58.04±9.78)岁vs(45.97±11.72)岁。P<0.05]。hr-MRI对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形态指标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强化指数更低(0.83±0.54 vs 1.12±0.57。P=0.021),斑块面积更大[(7.95±4.56)mm^(2)vs(2.91±2.66)mm^(2)。P<0.001]。hr-MRI对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形态指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强化指数更低,斑块面积更大,狭窄程度更低,且更容易发生在后循环。后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校正比值比(OR)=1.092,95%可信区间(CI)1.014~1.176,P=0.02]和狭窄程度(校正OR=0.932,95%CI 0.887-0.980,P=0.006)均与正性重构独立相关。结论症状性ICAS的对颅内动脉血管重构模式与年龄有一定关联,通过hr-MRI确定对颅内动脉血管重构模式对ICAS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 血管重构
下载PDF
中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学监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燕 周晓飞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超声诊断,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75例中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人75例作为对照组,均予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 目的探讨中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超声诊断,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75例中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人75例作为对照组,均予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痉挛、痉挛伴扩张、供血不足、弹性下降、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收缩期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侧大脑前动脉、椎动脉、PICA舒张期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会明显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精神疾病 颅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景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3期1087-1089,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预后的关联。结果 124例TIA患者中发现颅内外动脉异常者89例(71.77%),未发现异常者35例(28.23%)。脑梗死组3级、4级狭窄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和频发组。频发组与脑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稳定组在颈总动脉、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频发组和脑梗死组。结论 TIA患者的预后与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应准确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狭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狭窄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与Lp-PLA2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平 胡晓飞 +1 位作者 曹廷华 彭兰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探讨Lp-PLA2能否成为预测老年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探讨Lp-PLA2能否成为预测老年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184例,行头颈CT血管(CTA)造影,其中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50%)患者102例为试验组,CTA正常患者82例为对照组。试验组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检查,按斑块性质将试验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52例)和稳定斑块组(50例);根据斑块来源的目标血管是否为神经症状体征的责任血管分为责任血管组(48例)和非责任血管组(54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p-PLA2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p-PLA2水平显著增高[(198.1±59.85)和(130.22±59.35)ng/ml,P<0.05];与稳定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显著增高[(227.32±45.89)和(172.29±47.97)ng/ml,P<0.05]。责任血管组与非责任血管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27±36.58)和(211.54±57.18)ng/ml,P>0.05]。在责任血管组或非责任血管组中,稳定斑块组与非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责任血管组:(210.92±54.01)和(212.67±91.06)ng/ml,P>0.05;非责任血管组:(207.58±65.23)和(209.36±50.36)ng/ml,P>0.05]。结论基于HRMRI明确老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基础上,血清Lp-PLA2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易损性密切相关,未来可能成为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易损性的重要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 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培宏 罗洋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uplex sonography,TCD)对30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uplex sonography,TCD)对30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以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评估,检测双侧动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MV)、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及搏动指数(pulsatile index,PI);以肾功能正常、年龄、性别匹配的28例门诊TCD检查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血液透析组ACA、MCA、PCA、BA的MV分别为(67.3±12.7)cm/s(P=0.03)、(76.5±13.4)cm/s(P=0.04)、(66.7±12.5)cm/s(P=0.04)及(51.3±10.7)cm/s(P=0.03),与对照组比较均增加;血液透析组RI、PI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患者ACA、MCA、PCA、BA的MV增加与贫血相关,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1.2(1.1-2.9)、2.2(1.8-3.6)、1.9(1.7-3.2)和1.6(1.5-3.1);上述颅内动脉MV亦与高血压相关,OR值及95%CI分别为:2.4(1.9-3.9)、2.9(1.7-4.2)、2.1(1.7-3.9)和2.6(1.8-3.1)。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此改变与贫血及高血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颅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超声 多普勒
下载PDF
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丽英 胡海华 《健康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共42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患者的...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共42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结果 42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患者中,单发33例,多发9例,共计51处。42例中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者38例(38/42),达90.5%,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22例,伴AVM1例,永存三叉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9例,血管狭窄4例。结论 3.0T磁共振MR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它血管病变,是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开窗畸形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3.0T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海华 叶永强 +2 位作者 翁卿吉 黄超 徐冬煜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34-235,254,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FIA)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FIA的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共78例FlA患者的血管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情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FIA)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FIA的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共78例FlA患者的血管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情况。78例患者均行MRA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AW4.5工作站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容积重建(V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78例FlA患者中,单发61例,多发17例,共计95处。其中61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15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13例,位于大脑前动脉26例,位于大脑中动脉5例,位于大脑后动脉2例;17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6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7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4例。78例患者中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者占83.3%(65/78),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36例,伴动静脉畸形(AVM)1例,永存三叉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16例,血管狭窄9例。结论3.0T MRA能清楚显示FIA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它血管病变的情况,是诊断FIA的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成窗畸形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章燕 任力杰 蔡婧婧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1期165-168,共4页
各种颅内动脉疾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特别是狭窄性颅内动脉疾病,在高分辨磁共振应用前,临床上常难以进行鉴别。高分辨磁共振是唯一可以在活体内观察颅内动脉管壁的检查,且其是可重复性、高场强、无辐射的无创性检查。不同狭窄性的颅内... 各种颅内动脉疾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特别是狭窄性颅内动脉疾病,在高分辨磁共振应用前,临床上常难以进行鉴别。高分辨磁共振是唯一可以在活体内观察颅内动脉管壁的检查,且其是可重复性、高场强、无辐射的无创性检查。不同狭窄性的颅内动脉疾病具有不同的管壁特征,高分辨磁共振在鉴别各种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高分辨磁共振的发展,可以逐渐实现精准的影像学诊断。本文对各种狭窄性颅内动脉疾病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 动脉硬化 夹层
下载PDF
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
17
作者 胡海华 沈国鑫 +4 位作者 唐杰 瞿恒娟 叶永强 余景武 陈静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4年第1期13-15,35,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颅内动脉成窗畸形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共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颅内动脉成窗畸形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共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22例均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AW4.5工作站采用MIP及V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中,单发19例,多发3例,共计25处。其中19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6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3例,位于大脑前动脉10例;3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1例。22例中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者20例(20/22),达90.9%,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16例,伴AVM1例,永存三叉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8例,血管狭窄2例。结论:3.0T磁共振MR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病变,是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成窗畸形 MRA
下载PDF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劲草 于加省 +2 位作者 何跃 陈坚 雷霆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11期647-649,共3页
目的回顾总结近5年经手术治疗的4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经验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47例中37例行显微手术夹闭瘤颈,5例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及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载瘤动脉缝合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后近远端载瘤动脉端端... 目的回顾总结近5年经手术治疗的4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经验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47例中37例行显微手术夹闭瘤颈,5例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及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载瘤动脉缝合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后近远端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术,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按GOS评分,预后良好35例,中度残疾6例,严重伤残2例,死亡4例。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仍是显微神经外科方面的难题,应根据不同的病例,选用多种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动脉搭桥术 巨大动脉瘤
下载PDF
长期服用氯氮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欣 马东梅 +1 位作者 孟璇 王有德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氯氮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状况。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服用氯丙嗪(5~10年)患者为氯丙嗪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服用氯氮平(5~10年)...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氯氮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状况。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服用氯丙嗪(5~10年)患者为氯丙嗪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服用氯氮平(5~10年)患者为氯氮平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状况;测定空腹血糖(FPS)、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结果氯氮平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氯丙嗪组(P <0.05或 P <0.01);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氯氮平组与氯丙嗪组血 FPS、TG、TC、LDL、ox-LDL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或 P <0.01),氯氮平组明显高于氯丙嗪组(P <0.05或 P <0.01)。结论长期服用氯氮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部、颅内动脉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与其引起的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及抗氧化能力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精神分裂症 颈部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继发闭塞与单纯栓塞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虎 邓剑平 +3 位作者 于嘉 张涛 刘宇峰 赵振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继发闭塞(CAS-O)与单纯栓塞性闭塞(EMB-O)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介入治疗的95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CAS-O 22例(23.2%),EMB-O73例(76.8%)。结果与EM...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继发闭塞(CAS-O)与单纯栓塞性闭塞(EMB-O)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介入治疗的95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CAS-O 22例(23.2%),EMB-O73例(76.8%)。结果与EMB-O组比较,CAS-O组吸烟比例、后循环闭塞比例、球囊扩张比例、支架置入比例明显增高(P<0.05),合并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疾病比例、前循环闭塞比例、血管成功再通率明显降低(P<0.05),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EMB-O比较,CAS-O吸烟比例较高,合并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疾病比例低,后循环发生率高,手术时间长,再通率低,但术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预后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