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斑块及血清OxLDL、hs-CRP的影响 被引量:39
1
作者 何苏 黄莺莺 隆世宇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颈部彩超证实存在颈部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颈部彩超证实存在颈部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比较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部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变化,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Ox LDL、hs-CRP、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Ox LDL、hs-CRP、I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Ox LDL和hs-CRP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缺血性脑血管病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颈部动脉中膜厚度 影响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log[TG/HDL-C])对评价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小林 胡晓舟 张捷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年第5期748-75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2型糖尿病(T2DM)及糖耐量受损(IGT)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分析AIP反映T2DM及IGT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并探讨AIP与IMT增厚相关的原因。方法选择78例T2DM患者、92例IGT患者与80...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2型糖尿病(T2DM)及糖耐量受损(IGT)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分析AIP反映T2DM及IGT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并探讨AIP与IMT增厚相关的原因。方法选择78例T2DM患者、92例IGT患者与80例正常对照者(NGT),测量腰臀比(WHR)、血压、血脂谱I、MT、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与NGT组比较,T2DM组呈现出高BMI、WHR、SBP、DBP、TG、TC、LDL-CI、MT、ox-LDL、AIP及低HDL-C;IGT组呈现出低HDL-C及AIP、ox-LDL的升高;T2DM组相对于IGT组,呈现SBP、DBPI、MTo、x-LDL及AIP的增高。②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DL-C呈负相关(r=-0.180),与其他各指标均呈正相关,与AIP的相关系数最高(r=0.492,P<0.01)。③T2DM组AIP值与ox-LDL(r=0.645)及WHR呈正相关(r=0.468);IGT组AIP值与WHR呈正相关(r=0.410)。结论AIP与T2DM及IGT患者的IMT具有较好相关性,可作为血糖异常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一个判断指标,其部分原因是AIP可以反映ox-LD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 2型糖尿病(T2DM) 糖耐量受损(IGT)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下载PDF
针刺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丽丽 王酉鹤 +2 位作者 宋晓莉 樊小农 王舒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3-707,共5页
目的:观察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脑血流速度的特点,评价针刺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石学敏院士"活血散风"针刺法(取穴:... 目的:观察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脑血流速度的特点,评价针刺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石学敏院士"活血散风"针刺法(取穴: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每日1次,每周5次,共针刺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颈动脉彩超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脑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175例患者中,94.3%的患者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受损,针刺干预后,IMT改善者占7.7%~10.9%,而加重者占4.6%~6.3%,治疗前后IM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约50%的患者出现颅内血流速度异常,针刺干预后,27.4%~33.3%颅内动脉异常血流速度转变成正常范围,但27.0%~52.5%患者的正常血流速度转为异常血流速度。针刺干预后,41~60岁女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低速血流及61~70岁女性患者MCA、VA低速血流均明显改善(均P<0.05);61~70岁男性患者MCA、VA高速血流及41~60岁女性患者VA、BA高速血流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已有近95%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出现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约50%出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目前研究尚未发现针刺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可普遍提升女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偏低的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内中膜厚度 脑血流速度 针刺
原文传递
加味柴胡温胆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邓静修 姚改宪 +3 位作者 殷志坤 王超 喻伟 陈如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柴胡温胆汤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托伐他汀组(A组)、加味柴胡温胆汤组(C组)、阿托伐他汀组+加味柴胡温胆汤组(A+C组)。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A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1口... 目的:探讨加味柴胡温胆汤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托伐他汀组(A组)、加味柴胡温胆汤组(C组)、阿托伐他汀组+加味柴胡温胆汤组(A+C组)。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A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1口服,C组予以加味柴胡温胆汤20 g/次,全天3次随三餐前或后口服,A+C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和加味柴胡温胆汤,剂量和方法与A,C组相同。患者入选时(记为0点)和服药满12个月(记为12点)、18个月时(记为18点)均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超声检测左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关于GMP-140值:C组、A+C组在12点和18点显著低于0点和A组(P<0.01);C组和A+C组在12点、18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别。A组在18点方显示低于0点(P<0.05)。关于IMT值:在12点,C组和A+C组明显低于0点和A组(P<0.01);C组和A+C组无统计学差别;而A组较0点无降低。在18点,C组和A+C组仍明显比A组低(P<0.01);C组和A+C组仍无统计学差别;3组IMT均明显低于0点和12点(P<0.01)。结论:加味柴胡温胆汤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并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加味柴胡温胆汤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郭东豪 刘慧 +1 位作者 苗雅 钟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99名65岁及以上住院老年患者,并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99名65岁及以上住院老年患者,并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及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收集空腹静脉血的HCY及其他相关指标,并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HCY<15μmol/L)和高HCY组(HCY≥15μmol/L),比较2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颈动脉斑块数、斑块厚度、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IMT。结果·2组的颈动脉斑块数(P=0.015)、斑块不稳定患者的比例(P=0.013)、斑块厚度(P=0.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年龄因素后,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数(偏相关系数为0.133,P=0.049)、斑块不稳定性(偏相关系数为0.046,P=0.023)、斑块厚度(偏相关系数为0.119,P=0.024)间呈正相关。而2组间颈动脉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血浆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斑块稳定性及斑块厚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粥样斑块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缺乏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文霞 李海涛 +1 位作者 黄玉冰 廖旺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93-596,629,共5页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缺乏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25(OH)D3水平将8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5(OH)D3缺乏组(n=48)和非25(OH)D3缺乏组(n=32)。以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作为...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缺乏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25(OH)D3水平将8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5(OH)D3缺乏组(n=48)和非25(OH)D3缺乏组(n=32)。以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作为血管内皮功能评估指标,取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对比两组RHI、IMT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25(OH)D3与RHI、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影响心力衰竭患者RHI、IMT值的危险因素。结果:25(OH)D3缺乏组RHI低于非25(OH)D3缺乏组,IMT高于非25(OH)D3缺乏组(P<0.05)。25(OH)D3与RHI呈正相关关系(r=0.595,P<0.001),与IMT呈负相关关系(r=-0.423,P<0.001)。总胆固醇(TC)及25(OH)D3是心力衰竭患者RHI的影响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25(OH)D3是心力衰竭患者IMT的影响因素。结论:25(OH)D3缺乏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监测心力衰竭患者25(OH)D3水平有利于改善其临床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25-羟基维生素D3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反应性充血指数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下载PDF
Effect of intensive multifactorial treatment on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large arteries in patients with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被引量:5
7
作者 Xiao-hong ZHAO Zhe-rong XU +2 位作者 Qin ZHANG Hai-feng GU Yun-mei Y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378-385,共8页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s, blood pressure, and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of large arteries in patients with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ho received either intensi...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s, blood pressure, and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of large arteries in patients with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ho received either intensive multifactorial treatment o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Two-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an intensive treatment group (n=110) and a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n=100).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 blood pressure, blood lipids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glyceride (T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 (LDL-C),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 (HDL-C)], and IMTs of large arteries (carotid, iliac, and femoral arterie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t one and two years after starting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routine diabetes management in our outpatient department. Targets were established for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treatment group. Their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s, and blood pressure levels were regularly monitored and therapeutic regimens were adjusted for those whose measurements did not meet the target values until all the parameters met the established targets. Within-group and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percentage of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treatment group had LDL-C levels that reached the target value one year after starting treatment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52.04% vs. 33.33%,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 tween groups for FBG, HbA1c, blood pressure, TG, TC, or HDL-C. The percentages of patients with TG (51.02% vs. 34.48%), TC (52.04% vs. 33.33%), and LDL-C (61.22% vs. 43.67%) who met the respective target values in the in- tensive treatment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percentages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two years after starting treatment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ntages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tensive treatment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Large arteries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弹性变化的高频超声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绍军 云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各级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参数以及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的改变,探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的动脉弹性的影响因素,这将为临床检测动脉血管的早期病变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动脉血管病变的早期...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各级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参数以及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的改变,探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的动脉弹性的影响因素,这将为临床检测动脉血管的早期病变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动脉血管病变的早期治疗。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42-63岁,分为4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30人,年龄41-65岁。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测量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和血管内径,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分析上述指标与IMT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压、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在各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中膜厚度在对照组与高血压病例Ⅰ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的动脉壁发生形态学改变(IMT≤1.0mm)之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就能够检测出动脉弹性的病变并做出判断,从而达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中膜厚度 动脉弹性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老年人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杰 苗懿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3-325,294,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患者进行超声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测及双能X线吸收法(DEXA)骨密度(BMD)测定,并对界值上下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及骨密度进行比较。另外,所有患者再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患者进行超声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测及双能X线吸收法(DEXA)骨密度(BMD)测定,并对界值上下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及骨密度进行比较。另外,所有患者再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两组的IMT结果。结果 IMT≥0.8 mm组的松质骨T值明显降低(P<0.01),有斑块组BMD未明显低于无斑块组,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IMT无明显升高,骨密度与年龄及IMT。呈负相关(P<0.01)。结论 老年人动脉硬化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但是颈动脉超声检查IMT不能作为很好反映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关系的指标。二者的明确因果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动脉硬化 骨质疏松 超声检查 骨密度
下载PDF
通心络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德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是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方法60例诊断脑供血不足的门诊患者,经Hpsonos5500型超声仪,证实颈动脉内膜有硬化改变或硬化斑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通心络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通心络是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方法60例诊断脑供血不足的门诊患者,经Hpsonos5500型超声仪,证实颈动脉内膜有硬化改变或硬化斑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通心络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每天75mg,辛伐他汀(舒降之)每天20mg,均连服180d。试验前后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观察内-中膜厚度(IMT)、内外表面情况及硬化斑的变化。结果2组用药前血浆OX-LDL及MCP-1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0d后,2组平均水平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较试验组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彩超示对照组血管IMT有所增加,试验组IMT有轻微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组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其作用程度相近。患者对通心络胶囊的耐受性良好,有高度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劲动脉粥样硬化 imt OX-LDL MCP-1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月 胡建东 +2 位作者 刘霁 朴雪梅 薛鸾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22例SLE患者根据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记录一般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评价疾病活动度。比较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22例SLE患者根据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记录一般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评价疾病活动度。比较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性因素对SLE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SLE血瘀证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阻力指数(RI)均明显大于SLE非血瘀证组。2组在病程、疾病活动度、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累积激素用量、肾脏累及、补体C3、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方面存在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CRP、DDi、肾脏受累、ACA(Ig G)、ACA(Ig M)与SLE血瘀证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病程≥5年、CRP升高、DDi升高、肾脏受累、ACA阳性是SLE血瘀证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瘀证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与颈动脉IMT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静 袁跃龙 +1 位作者 李永祥 王菲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确诊治疗的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组和他汀组,每组75例,常规...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确诊治疗的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组和他汀组,每组7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抗缺血、抗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和1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他汀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CRP水平,随访1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及左心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常规组和他汀组患者颈动脉IMT[(1.74±0.46)mm vs(1.71±0.44 mm]、斑块大小[(23.58±5.84)mm2vs(24.02±5.91)mm2]、厚度[(2.82±0.82)mm vs(2.76±0.79)mm]、数量[(5.48±0.64)个vs(5.39±0.61)个]和血清hs-CRP[(27.46±7.31)mg/L vs(28.06±7.41)mg/L]水平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他汀组患者颈动脉IMT[(1.21±0.34)mm vs(1.52±0.38)mm]、斑块大小[(14.57±4.72)mm2vs(19.51±5.41)mm2]、厚度[(1.53±0.52)mm vs(1.89±0.61)mm]、数量[(2.94±0.33)个vs(3.52±0.38)个]和3个月[(18.32±7.02)mg/L vs(24.23±7.11)mg/L]、6个月[(12.36±6.13)mg/L vs(18.43±7.05)mg/L]、12个月[(7.63±3.21)mg/L vs(11.36±5.03)mg/L]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患者治疗后LVEF水平为(57.96±8.1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2.13±7.84)%,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有效缓解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及机体炎症状态,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且可有效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冠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高血压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鸿坤 孙晓珍 王玲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从2008-10~2009-10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健康体检者和心内科住院病人中筛选正常人群、高血压病人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 目的:观察高血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从2008-10~2009-10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健康体检者和心内科住院病人中筛选正常人群、高血压病人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IMT为0.97mm±0.12mm,高血压组IMT为1.08mm±0.16mm,P=0.0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人中有4人发生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组有17人发生颈动脉斑块P=0.00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厚度明显正相关,积极控制血压对于减少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上海市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云云 郭瑜林 +2 位作者 尹化斌 姚世发 曹伟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6期26-30,共5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现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闵行区中老年人...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现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闵行区中老年人共3100名,年龄40-90岁,其中,男、女分别为1504、1596名,将受试者按年龄段分成五组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CAS)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6%、50.2%,其中,男性分别为33.5%、26.5%,女性为28.1%、23.7%;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12.1%,以轻、中度为主,分别为6.1%、3.4%。2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及吸烟在CIMT增厚组与非增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及吸烟在CAS斑块组与非斑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高血压及吸烟(P〈0.05);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及吸烟(P〈0.05)。结论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群CAS程度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且男性CAS程度较女性显著;②性别、年龄、高血压及吸烟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性别、年龄、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及吸烟是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LOGISTIC分析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超声评价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锦青 贺迎霞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35-437,480,共4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rteri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将6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并测量这些患者的IMT及斑块的...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rteri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将6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并测量这些患者的IMT及斑块的形态。结果CAD各组颈动脉的IMT、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的IMT、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CAD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在CAD患者及具有其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颈动脉的IMT高频超声检查,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情况,并且有助于对冠脉狭窄程度作出判断,可成为早期诊断CAD的间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纤维斑块 钙化斑块
下载PDF
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IMT与Hcy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向良浩 吴兴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cy水平的变化以及与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180例,其中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各60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来测定Hcy的值,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比较二者在不...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cy水平的变化以及与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180例,其中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各60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来测定Hcy的值,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比较二者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 (1)各组之间的IMT厚度差异显著[F(3,237)=28.12,P<0.01],Hcy值也差异显著[F(3,237)=8.78,P<0.05)],随着血压的升高,IMT厚度逐渐增厚,Hcy水平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2)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之间的Hcy水平差异显著,F(2,178)=19.36,P<0.05,斑块程度越大Hcy值越大;(3)各组的颈动脉IMT与Hcy水平之间的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血压升高,颈动脉IMT越厚,Hcy水平则越高,提升了罹患血管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管斑块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内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向飞 盛净 陈朝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均通过动脉内膜损伤术加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后一组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另一组给予高脂饮食加普伐他汀(普伐他汀1组,P1...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均通过动脉内膜损伤术加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后一组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另一组给予高脂饮食加普伐他汀(普伐他汀1组,P1组),第三组术后2个月内给予高脂饮食,第3个月起加普伐他汀(普伐他汀2组,P2组),三组均通过超声检测斑块形成情况,测量内中膜厚度(IMT)。饲养4个月后处死兔子,取易损斑块,通过TUNEL法检测斑块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兔腹主动脉IMT逐渐增厚,术后1个月后普伐他汀组明显小于高脂饮食组(P<0·01);细胞凋亡在高脂饮食组中的表达,集中在脂核区和纤维帽区,明显高于其他两区(P<0·01,P<0·01);普伐他汀组凋亡细胞主要在脂核区,明显大于其他三区(P<0·01);两组比较细胞凋亡在纤维帽区,普伐他汀2组明显小于高脂饮食组(P<0·01)。结论IMT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度相关,普伐他汀能通过减少纤维帽区的细胞凋亡而稳定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普伐他汀 细胞凋亡 内中膜厚度 超声检查
下载PDF
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干预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娟 付朝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年第9期999-1001,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是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方法60例诊断"脑供血不足"的门诊病人,经Hpsonos5500型超声仪,证实颈动脉内膜有硬化改变或硬化斑块,随机进入通心络治疗或对照组。治疗组投给通心络胶囊4粒,3/d,对照组... 目的探讨通心络是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方法60例诊断"脑供血不足"的门诊病人,经Hpsonos5500型超声仪,证实颈动脉内膜有硬化改变或硬化斑块,随机进入通心络治疗或对照组。治疗组投给通心络胶囊4粒,3/d,对照组投给阿司匹林75mg/d、舒降之20mg/d,均连服180天。试验前后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变化,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观察内-中膜厚度(IMT)、内皮表面情况及硬化斑的变化。结果1.服药半年后两组血浆OX-LDL及MCP-1含量均显著下降(P<0.001)2.两组用药前血浆OX-LDL及MCP-1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80天后,两组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较试验组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3.彩超示对照组血管IMT有所增加,试验组IMT有轻微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其作用程度相近。病人对通心络胶囊的耐受良好,有高度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imt OX-LDL MCP-1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丘洪 郭瑞敏 +2 位作者 李彩荣 刘欣艳 江蓓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84-85,93,共3页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分析8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普伐他汀40 mg 24周前后的临床特征,并行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结果用药前...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分析8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普伐他汀40 mg 24周前后的临床特征,并行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结果用药前夜间平均SBP及脉压(PP)均显著高于用药后(P<0.05)。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IMT用药后为(1.334±0.145),显著低于用药前(1.554±0.234)(P<0.01);用药后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为(0.46±0.17),显著低于用药前(0.57±0.18)(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有效降脂,改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效改善动脉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原发性 老年 动脉硬化指数 血压 动态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普伐他汀
下载PDF
脉搏波速度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栾云 殷立平 +6 位作者 黄辉 张芹 李宏波 刘牛 李惠玲 吴琳琳 何玉冰 《东南国防医药》 2016年第5期451-454,共4页
目的:评价脉搏波速度( PWV)这一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颈动脉弹性和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高血压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17~85(62.76±12.17)岁。依据血压水平将入组的高血压患者分为三个亚组(1、2、3级... 目的:评价脉搏波速度( PWV)这一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颈动脉弹性和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高血压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17~85(62.76±12.17)岁。依据血压水平将入组的高血压患者分为三个亚组(1、2、3级组)。同时纳入26例非高血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41~76(59.65±8.12)岁。两位医生分别测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颈动脉PWV数值收缩期开始[ PWV( BS)]、收缩期结束[ PWV( ES)],评价IMT、BS、ES数值的可重复性,同时比较定量参数( IMT、BS、ES)在组间(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及组内(高血压三个亚组)的差异性。结果①IMT、BS、ES数值的可重复性高。②对照组与高血压组之间比较,三个变量( IMT、BS、ES)均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组内(三个亚组间)比较:IMT,2级组与3级组无统计学意义;BS,1级组与2级组之间、2级组与3级组无统计学意义;ES,三个亚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WV技术可重复性高,相对IMT,PWV能更敏感显示血管弹性和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搏波速度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