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肠闭锁病死率40年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郭卫红 陈永卫 +1 位作者 侯大为 李樱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病理分型及不同部位的发病率,分析影响各型肠闭锁病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0年来302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病死率、手术方式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性分析。结果闭锁在肠道的发病例数依次为回...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病理分型及不同部位的发病率,分析影响各型肠闭锁病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0年来302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病死率、手术方式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性分析。结果闭锁在肠道的发病例数依次为回肠152例(50.3%)、空肠115例(38.1%)、十二指肠19例(6.3%)和结肠16例(5.3%),病理分型依次为Ⅰ型45例(14.9%)、Ⅱ型4例(1.3%)、Ⅲ-a型188例(62.3%)、Ⅲ—b型8例(2.6%)和Ⅳ型57例(18.9%)。由宫内肠套或宫内肠扭转原因引起的闭锁发生率为16.8%。病死率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50%显著降至近年的27.5%。闭锁发生的部位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有显著影响,闭锁部位越高,其预后愈差。术后肠梗阻(包括功能性梗阻)和剩余肠管长度是影响其预后最为显著的因素。结论肠闭锁的病死率随近年新生儿外科和重症监护的发展有显著下降,闭锁发生的部位和术后并发症(梗阻和短肠)是影响其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短肠综合征 死亡率
原文传递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和狭窄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炳 陈卫兵 +3 位作者 王寿青 夏顺林 刘树立 李龙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闭锁和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间在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新生儿肠闭锁和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新生患儿中男13例,女7例,入院时...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闭锁和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间在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新生儿肠闭锁和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新生患儿中男13例,女7例,入院时年龄出生后10min至3d,其中早产儿4例,低体质量儿(小于2500g)3例。经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闭锁1例,十二指肠狭窄1例.空肠闭锁9例.空肠狭窄2例,回肠闭锁7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进行探查.然后经稍扩大的脐孔将闭锁端肠管提致腹腔外进行吻合。20例患儿均用该方法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及常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35-60(平均40)min,术中出血量为出血3~5ml。2例患儿术后第2天家长放弃治疗,其余18例新生患儿术后5.10(平均7)d进流质饮食,10-20(平均13)d出院。术后随访1-11个月,1例死亡,3例因腹泻或营养不良行保守治疗好转,另14例患儿生长良好。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新生儿肠闭锁和狭窄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小肠闭锁 小肠狭窄 外科手术 腹腔镜 单孔
原文传递
新生儿肠闭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疗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晓霞 任红霞 詹江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月6例肠闭锁患儿术后早期EN合并NEC的临...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月6例肠闭锁患儿术后早期EN合并NEC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早产儿3例,低出生体重2例。原发病:十二指肠闭锁1例、空肠闭锁4例和回肠闭锁1例。伴发消化道畸形:胎粪性腹膜炎1例、肠旋转不良1例。术后喂养情况:4例经鼻空肠置管管饲EN,2例经口喂养。NEC起病时平均日龄16.67 d,NEC起病前平均EN时间6 d。结果3例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行剖腹探查术,其中1例术中见距屈氏韧带约60 cm处远端长度为28 cm的小肠段坏死,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1例术中探查发现小肠广泛坏死,行腹腔引流术,术后家长放弃治疗出院;1例确诊NEC后放弃治疗出院。4例治愈患儿随访无远期并发症。结论肠闭锁术后NE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术后早期不恰当的EN可能是NEC的诱因之一,术后早期EN患儿应及时进行EN耐受性评估。NEC保守治疗24~48 h效果不佳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内营养
原文传递
先天性小肠闭锁术后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17
4
作者 牛丽文 陶强 +6 位作者 林智峰 邹音 邓庆强 徐维 黄金狮 雷斌 杨镇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手术切除病变肠管范围。方法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对照组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尸检小肠标本肠壁S-100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kit蛋白进行... 目的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手术切除病变肠管范围。方法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对照组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尸检小肠标本肠壁S-100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化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肠神经系统(ENS)、平滑肌和肠间质细胞(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闭锁近端肠壁S-100、α-SMA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远离盲端,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闭锁近端16cm、远端4cm处,三者病变总体趋于正常。结论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平滑肌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道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6cm以上,而远端切除4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新生儿肠闭锁改良肠单层吻合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万华 谢宝珊 +3 位作者 李毓秀 童鹤翔 马书进 方中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探索良好的肠吻合术式,以防止肠闭锁之小口径肠管吻合术后吻合口梗阻的发生。方法:改良肠单层吻合术与全层内翻吻合术进行动物实验比较,并临床应用。结果:切片观察示吻合口粘膜连续性恢复好,粘膜缺损少,粘膜下移少而轻,粘膜下层对... 目的:探索良好的肠吻合术式,以防止肠闭锁之小口径肠管吻合术后吻合口梗阻的发生。方法:改良肠单层吻合术与全层内翻吻合术进行动物实验比较,并临床应用。结果:切片观察示吻合口粘膜连续性恢复好,粘膜缺损少,粘膜下移少而轻,粘膜下层对合满意。与全层内翻吻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周吻合口标本羟脯氨酸含量(代表胶原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3.527μg/mg 干重和41.423μg/mg 干重(P>0.05)。7例肠闭锁患儿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改良肠单层吻合术不仅简便省时,而且有利于吻合口愈合,防止吻合口梗阻发生,尤其适用于小口径肠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肠闭锁 肠单层吻合术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回肠造瘘术后远端肠闭锁7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潘登 王献良 邵雷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3-515,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回肠造瘘术后,造瘘远端肠闭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例NEC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继发肠闭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均无明显临床表现,结肠造影提...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回肠造瘘术后,造瘘远端肠闭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例NEC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继发肠闭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均无明显临床表现,结肠造影提示结肠梗阻。术中发现闭锁部位:2例为两处闭锁,1例为回肠末端、结肠肝区闭锁,1例为结肠脾区、乙状结肠闭锁;其余5例为单处闭锁,3例为乙状结肠闭锁,1例为降结肠闭锁,1例为横结肠闭锁。结果 7例手术后均痊愈出院,7例随访过程中,1例间断出现肉眼或镜下血便,经结肠造影发现有结肠狭窄,其余无明显排便异常表现,疗效满意。结论临床上NEC保守治疗后反复喂养不耐受、腹胀,应警惕肠狭窄;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肠管发生继发性闭锁应予以重视,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一期造瘘术后应定期对远端肠管给予盐水灌肠,以避免肠管炎性闭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回肠造口术 肠闭锁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肠闭锁术后影响全量经口喂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亮 杜磊 +4 位作者 李炳 陈卫兵 王寿青 谷静 宋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12期913-917,共5页
目的探讨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动力障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与多因素逐步回归)检验各因素与术后全量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 目的探讨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动力障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与多因素逐步回归)检验各因素与术后全量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119例肠闭锁患儿被列入本次研究中,总生存率为85.7%(17/102)。平均术后全量喂养时间为(20.4±17.8)d,平均住院天数为(35.6±44.8)d。Cox多元逐步回归证实胎粪性腹膜炎(P=0.024)、闭锁近远端肠管直径比(P=0.038)、吻合口数目(P=0.044)、闭锁近远端肠壁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P=0.029)和短肠综合征(P〈0.001)是影响肠闭锁患儿术后全量经口喂养时间的显著因素。早产能显著增加肠闭锁患儿总住院天数(P=0.022),但不会影响术后全量经口喂养时间。结论在处理肠闭锁合并胎粪性腹膜炎、闭锁近远端肠管直径差异大(近端增粗扩张的肠管直径与远端细小萎瘪的肠管直径比在7:1以上)、吻合口数目多、闭锁近远端肠壁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和短肠综合征时,需小心谨慎以尽可能避免术后并发症,降低治疗总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喂饲方法 预后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先天性肠闭锁113例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典明 崔旭 +1 位作者 林宇 张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92-495,共4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的部位、病理分型的发生率,分析影响肠闭锁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3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死亡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排便时间及进食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的部位、病理分型的发生率,分析影响肠闭锁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3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死亡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排便时间及进食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肠闭锁部位为十二指肠26例(23.0%),空肠30例(26.5%),回肠53例(47.0%),结肠4例(3.5%)。按 Grosfeld 病理分型标准:Ⅰ型42例(37.2%),Ⅱ型18例(15.9%),Ⅲa 型27例(23.9%),Ⅲb 型7例(6.2%),Ⅳ型19例(16.8%)。死亡率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与闭锁部位、闭锁类型相关(P <0.05),与肠吻合方式无明显相关(P >0.05),术后排便及进食时间与肠闭锁部位有关(P <0.05)。结论随着新生儿监护治疗技术的发展,先天性肠闭锁的死亡率逐步下降,肠闭锁的部位、病理分型、术后并发症(肠梗阻、短肠综合征)、合并严重的畸形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梗阻 预后
下载PDF
新生儿肠闭锁147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夏仁鹏 周崇高 +5 位作者 王海阳 李碧香 许光 邹婵娟 马体栋 赵凡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8年第6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部位、类型及影响各型肠闭锁病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性别、胎龄、胎次、产前发现与否、分娩方式、入院日龄、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合并畸形...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部位、类型及影响各型肠闭锁病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性别、胎龄、胎次、产前发现与否、分娩方式、入院日龄、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合并畸形、并发症及预后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47例患儿,男69例,女78例;早产儿40例,足月儿107例,双胎3例;入院日龄1h^62d;产前发现32例。因合并21三体综合征术前放弃2例;145例患儿术后证实闭锁部位为回肠67例(46.2%)、空肠43例(29.7%)、十二指肠26例(17.9%)、结肠9例(6.2%),病理分型依次为Ⅰ型42例(29.0%)、Ⅱ型8例(5.5%)、Ⅲa型65例(44.8%)、Ⅲb型15例(10.3%)、Ⅳ型15例(10.3%)。因病情重放弃治疗死亡22例(14.9%),其中7例因短肠综合征及胎粪性腹膜炎术中放弃治疗,6例因术后慢性功能性肠梗阻放弃治疗,5例出现吻合口瘘需再次手术放弃治疗,1例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放弃治疗,1例出现吻合口瘘造瘘后全身重度感染放弃治疗,2例因合并21三体综合征术前放弃治疗。结论新生儿肠闭锁需根据闭锁部位及病理类型确定手术方案,合并短肠综合征、发生功能性肠梗阻和吻合口瘘是影响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吻合口瘘 短肠综合征 肠假性梗阻
原文传递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先天性小肠闭锁和狭窄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炳 陈为兵 +5 位作者 王寿青 张丰年 刘娟 杜永春 刘树立 李龙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8-501,共4页
目的通过腹腔镜辅助诊治小儿先天性肠闭锁和狭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诊治小儿先天性肠梗阻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了小儿小肠闭锁和狭窄患儿12例,其中1例空肠狭窄和2例Ⅰ型十二指肠闭锁的患儿腹胀不明显,选... 目的通过腹腔镜辅助诊治小儿先天性肠闭锁和狭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诊治小儿先天性肠梗阻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了小儿小肠闭锁和狭窄患儿12例,其中1例空肠狭窄和2例Ⅰ型十二指肠闭锁的患儿腹胀不明显,选择在腹腔内进行隔膜切除及肠吻合术;3例Ⅱ型闭锁(25%)和6例Ⅲ型闭锁(50%)的患儿肠管扩张明显,用腹腔镜确定闭锁的部位和类型,然后将闭锁段小肠经脐窝提出至腹腔外行端斜吻合术。结果12例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1例空肠狭窄和2例十二指肠闭锁的手术时间为80~100min,平均92min;Ⅱ型及Ⅲ型闭锁共9例,手术时间为40-65min,平均48min。经脐窝提出肠管时选脐部正中纵切口长约t.5~2cm。1例早产儿放弃治疗,其余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7d进流质饮食,无腹胀呕吐,9~16d出院,本组无手术死亡患儿。11例获得随访1~6个月,生长发育良好,无特殊并发症。结论对于小儿先天性肠梗阻性疾病,腹腔镜诊治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等特点,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外科手术 肠闭锁 吻合术 外科
原文传递
肠折叠术在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少波 王敏 沈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肠折叠术在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屈氏韧带下30 cm以内)4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近端肠管折叠将患儿分为近端肠管折叠... 目的探讨肠折叠术在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屈氏韧带下30 cm以内)4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近端肠管折叠将患儿分为近端肠管折叠组(折叠组,18例)和无折叠组(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伴发疾病、手术年龄和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经口喂养时间、经口喂养达40 ml/3 h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生长发育、有无再手术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3例高位空肠闭锁患儿均行手术治疗。两组患儿在出生胎龄和体重、伴发疾病、手术年龄和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折叠组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术后经口喂养时间和经口喂养达40 ml/3 h的时间分别为(9.2±2.7) d、(9.4±3.1) d和(14.6±2.3) d,均较对照组(14.3±2.4) d、(13.5±2.6) d和(17.6±2.8) d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折叠组住院时间为(15.3±3.1) d,较对照组(18.5±3.6) d短,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折叠组术后一年内有2例因肠梗阻再次入院,1例保守治疗成功,另1例再手术探查发现系NEC后肠狭窄致肠梗阻。对照组术后一年内有5例再次手术,其中术后吻合口狭窄梗阻3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年(6个月至4年6个月),两组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手术时在肠吻合成形基础上加行肠折叠术,创伤小,有助于促进肠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可以作为近端扩张肠管处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梗阻 新生儿
原文传递
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诊疗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余克驰 吴晓娟 +1 位作者 冯杰雄 魏明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 探讨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继发性肠狭窄及肠闭锁1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手术年龄3.0~12.7个月,平均7.1个月.本组原发病... 目的 探讨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继发性肠狭窄及肠闭锁1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手术年龄3.0~12.7个月,平均7.1个月.本组原发病分别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胎粪性腹膜炎2例,肠套叠3例,腹部手术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排便次数及量减少、腹胀等.症状发生于原发病治愈后40 d~12个月不等,平均5.4个月.有6例腹部X线正侧位片提示有固定扩张的肠袢,5例提示腹部多发液气平并远端肠管正常积气减少;6例行消化道碘水造影提示末端回肠梗阻.术中发现肠狭窄或闭锁均位于回肠及其末端(7例严重的肠狭窄,3例发生肠闭锁,1例末端回肠闭锁合并毗邻肠管狭窄),其中2例有2处肠狭窄.所有患儿均行一期肠狭窄或闭锁肠管切除肠吻合术.病理检查报告除1例异位胰腺和1例梅克尔憩室外,其余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术后对痊愈出院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饮食、排便、有无腹胀.结果 除1例3个月大肠狭窄的患儿术后第4天因吻合口瘘行回肠造瘘术,后因伤口反复裂开家属放弃治疗,余10例治愈出院.痊愈患儿获随访6个月~3年,肠梗阻症状消失,无腹胀,饮食及排便恢复正常.结论 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具体发病机制尚不能明确,机械压力、肠道缺血及炎症是其易感因素,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对有上述既往病史治愈后出现肠梗阻患儿需警惕继发性肠狭窄及肠闭锁的发生,病变好发于末端回肠,且有多发狭窄或闭锁可能,一期行病变肠管切除肠吻合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肠闭锁 诊断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吕俊健 彭艳芬 +5 位作者 张红 郑海清 何秋明 王哲 钟微 余家康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9年第3期172-176,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预后,探讨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二...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预后,探讨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及术后营养状况。结果共纳入13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一期吻合术(吻合组)58例(44.6%),双腔造口术(双腔组)17例(13.1%),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倒T组)55例(42.3%),总体病死率为6.2%(8/130),3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和双腔组总体消化道并发症(包括胆汁淤积症、造口高流量腹泻、肠梗阻、吻合口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高于倒T组[65.5%(38/58)、70.6%(12/17)比34.5%(19/55)],非计划二次手术率高于倒T组[34.5%(20/58)、17.6%(3/17)比3.6%(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倒T组相比,吻合组和双腔组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3.434(95%CI 1.392~8.471)和5.933(95%CI 1.467~23.991);吻合组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风险增加(OR=12.422,95%CI 2.535~60.877),但双腔组与倒T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倒T组患儿瘘口闭合时年龄别体重Z评分[-1.4(95%CI-2.0^-0.8)]优于双腔组[-3.2(95%CI-4.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更低,患儿瘘口闭合时营养状况优于双腔造口术,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造口术 手术方式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肠闭锁 被引量:11
14
作者 伍连康 夏慧敏 +1 位作者 潘韶芳 余家康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5期285-287,共3页
为了了解先天性肠闭锁临床、病理、治疗、预后及其相互关系,对5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闭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53%患儿有胆汁样呕吐,7例生后48小时有少量胎粪排出。闭锁部位:空肠9例,回肠37例,结肠5例,全肠道闭锁1例。... 为了了解先天性肠闭锁临床、病理、治疗、预后及其相互关系,对5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闭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53%患儿有胆汁样呕吐,7例生后48小时有少量胎粪排出。闭锁部位:空肠9例,回肠37例,结肠5例,全肠道闭锁1例。闭锁类型:隔膜型6例,盲袋型30例,多发型13例,Apple-peel型3例。42.3%患儿合并胎粪性腹膜炎或肠扭转。52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40例,治愈率76.92%。肠造瘩疗效差。裁剪式吻合治愈率为88.46%,肠切除吻合术治愈率为68,75%。出现症状时间与闭锁部位有关,强调对闭锁近端扩张肠段切除和裁剪物合。就诊及治疗时间、腹腔严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肠管保留长度及回盲瓣保存与否均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梗阻 急腹症 外科手术 儿童
原文传递
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1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生 金先庆 +3 位作者 李晓庆 周德凯 向丽 刘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短肠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治愈情况,将随访的40例患儿按照...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短肠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治愈情况,将随访的40例患儿按照术后保留肠管长度分为短肠组及非短肠组,以同年龄段正常儿童平均体重作为对照,将短肠组体重分别与非短肠组及正常组比较。结果手术治疗98例,死亡3例,治愈率96.9%;短肠组患儿体重不仅落后于正常组(P〈0.05),还明显低于非短肠组(P〈0.05)。结论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短肠综合征患儿术后恢复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梗阻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 被引量:10
16
作者 路长贵 耿其明 +5 位作者 陈焕 李薇 蒋维维 吕小逢 张杰 唐维兵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评估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先天性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10例,手术采用肠切除肠吻合术... 目的评估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先天性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10例,手术采用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未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11例,手术方法采用系膜成形,同时术中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系膜成形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首次经肛门排便时间、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系膜成形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2.8(1.7,3.5)d与5.0(5.0,6.0)d,P<0.05;14.0(13.0,15.3)d与19.5(18.3,20.8)d,P<0.05;30.0(29.5,56.3)d与57.5(56.3,66.3)d,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但系膜成形组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与75%,P=0.009;0与62.5%,P=0.007],直接胆红素最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4.3(12.1,44.3)μmol/L与60.3(21.5,69.0)μmol/L,P<0.05]。随访12~72个月,两组患儿生长发育位于正常儿童生长发育中位数以下、-2个标准差以内。结论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留置空肠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减少静脉营养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随访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系膜成形 空肠营养管
原文传递
腹腔镜在小儿先天性小肠闭锁和狭窄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炳 陈卫兵 +2 位作者 王寿青 刘树立 李龙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8期816-81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肠闭锁或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间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治疗的55例小肠闭锁或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12例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患儿中,2例盲...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肠闭锁或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间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治疗的55例小肠闭锁或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12例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患儿中,2例盲端型闭锁者在腹腔镜下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1例十二指肠狭窄合并环状胰腺者则将脐孔切口扩大至3 cm后完成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手术;2例十二指肠狭窄者同时行Ladd手术;1例合并梅克尔憩室者同时经脐孔行梅克尔憩室切除吻合术。43例空回肠闭锁或狭窄患儿中,4例远端小肠闭锁者同时切除病变肠管;2例合并肠旋转不良者同时经脐孔切口行Ladd手术;2例行梅克尔憩室切除吻合术;15例行扩张肠管修剪吻合术。结果55例患儿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2例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80~145(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5~15 ml,随访3~34(平均15.4)月,其中1例十二指肠闭锁患儿因术后吻合口上端巨型十二指肠扩张导致反复呕吐,家长放弃治疗死亡。43例空回肠闭锁或狭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35~70(平均46) min,均无术中需要输血和中转开腹手术者,随访3~36(平均16.7)月,3例合并胎粪性腹膜炎的空肠闭锁患儿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家长放弃治疗而死亡;还有1例术后3个月死于肠穿孔,1例术后7个月死于粘连性肠梗阻;4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其中2例行再次手术治疗获愈。全组其余患儿术后恢复佳,生长发育良好。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闭锁或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闭锁 小肠狭窄 外科手术 腹腔镜
原文传递
肠闭锁术后肠动力障碍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晓霞 陈兰萍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第4期34-37,共4页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而肠闭锁术后肠动力障碍是临床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肠闭锁近端肠壁肠神经系统、平滑肌、Cajal间质细胞及神经肌肉接头的改变及远端肠壁病变(如肠神经发育不良等)是导致术后肠动力障碍...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而肠闭锁术后肠动力障碍是临床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肠闭锁近端肠壁肠神经系统、平滑肌、Cajal间质细胞及神经肌肉接头的改变及远端肠壁病变(如肠神经发育不良等)是导致术后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将影响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道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四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19
作者 严佳虞 陈亚军 +6 位作者 陈永卫 侯大为 彭芸 张廷冲 彭春辉 庞文博 李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6-812,共7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肠闭锁合并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于生后3 d内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分别证实为结肠闭锁、回肠闭锁、空肠...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肠闭锁合并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于生后3 d内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分别证实为结肠闭锁、回肠闭锁、空肠闭锁和回肠闭锁。3例肠闭锁术后复发肠梗阻入院,1例肠闭锁关瘘后出现肠穿孔行肠造瘘手术。文献复习以"先天性肠闭锁(intestinal atresia,IA)"和"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19年6月关于IA合并HD的文献,对闭锁肠段及分型、诊治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例肠闭锁术后行下消化道造影(瘘管造影)均提示远端结肠异常,均再次行手术治疗。例1术中发现远端结肠痉挛细小,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全结肠型巨结肠,行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术后鼻饲肠内营养辅助治疗;例2术中发现肠管粘连严重,吻合口狭窄,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全结肠型巨结肠,放弃根治手术,重新修复吻合口,术后出现败血症,放弃治疗后死亡;例3术中发现明显扩张段结肠,行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切除肠管病理符合短段型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良好;例4肠造瘘术后行直肠黏膜活检提示齿状线上3 cm肠管无神经节细胞,行经肛门Soave手术,切除肠管病理符合短段型巨结肠,术后恢复排便功能。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35篇,结合本中心4例,共47例IA合并HD患儿。肠闭锁最常见于回肠(16例)、升结肠(11例)和横结肠(9例),最主要的闭锁类型为Ⅲ型22例。所有患儿IA术前均未诊断合并HD。22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因术后病理诊断合并HD或复发肠梗阻后行多次手术,平均手术次数3(2,4)次。20例行肠切除(肠吻合)+肠造瘘术,9例关瘘前诊断合并HD,平均手术次数(2.4±1.1)次;余者因关瘘后出现肠梗阻或其他并发症行多次手术,平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HIRSCHSPRUNG病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肠折叠术在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唐维兵 耿其明 +5 位作者 张杰 陈焕 吕小逢 路长贵 蒋维维 徐小群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 评价肠折叠术在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8例肠闭锁患儿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过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方法、胎龄、出生体重、伴发疾病、手术年龄和时间、住... 目的 评价肠折叠术在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8例肠闭锁患儿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过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方法、胎龄、出生体重、伴发疾病、手术年龄和时间、住院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经口喂养时间、术后经口喂养达40ml/3 h的时间)、生长发育以及是否需再手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根据手术方法将患儿分为二组,38例在切除闭锁盲端肠吻合基础上加肠折叠术(折叠组),30例行扩张段斜行切除肠成形术(对照组);二组在胎龄、出生体重、伴发疾病、手术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折叠组手术时间(1.21±0.24)h、住院时间(12.2±2.5)d比对照组(1.77±0.31)h、(17.3±3.2)d显著减少(P<0.05);折叠组术后经口喂养时间、术后经口喂养达40ml/3 h的时间和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分别是(8±2.3)d、(13.1±1.9)d、(8.3±1.8)d,均比对照组(12.9±1.7)d、(18.7±1.1)d、(13.6±2.5)d显著缩短(P<0.05);术后半年内折叠组有1例因粘连性肠梗阻需再次手术,对照组共有6例术后半年内再次手术,其中术后功能性肠梗阻3例、吻合口漏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比折叠组显著增加.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7年(6个月至5年),二组生长发育达到正常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闭锁手术时在肠吻合基础上加肠折叠术,方法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助于保留肠管吸收面积和促进肠功能恢复,可以作为预防肠闭锁扩张肠管功能性梗阻的一种有效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折叠术 功能性肠梗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