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原发性椎间隙感染 被引量:16
1
作者 唐焕章 徐皓 +2 位作者 姚晓东 符臣学 林松庆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969-972,共4页
[目的]评估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6年2月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其中胸椎间隙3例、T12L1间隙2例、腰椎间隙10例、L5S1间隙3例。所有患者均无... [目的]评估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6年2月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其中胸椎间隙3例、T12L1间隙2例、腰椎间隙10例、L5S1间隙3例。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保守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8例中仅有3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标本病理结果均提示炎性改变,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但未见结核性改变。随访13~45个月,平均26个月,感染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已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坚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原发性椎间隙感染,内植物的应用对感染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 感染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朱小龙 徐卫星 刘杰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9期870-874,共5页
随着椎间盘摘除手术的广泛开展,椎间隙感染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由于缺乏诊断特异性指标,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椎间盘穿刺取样微生物培养是抗生素选择的金标准,但其阳性检出率有待于提高,目前,不同医疗机构间存在流行病学... 随着椎间盘摘除手术的广泛开展,椎间隙感染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由于缺乏诊断特异性指标,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椎间盘穿刺取样微生物培养是抗生素选择的金标准,但其阳性检出率有待于提高,目前,不同医疗机构间存在流行病学、治疗经验的差异,抗生素的选择、用药疗程及手术的方式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近几年,磁共振成像、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介导下经皮椎间盘穿刺、经皮脊椎内窥镜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等的广泛应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椎间隙感染应重视预防、早期诊断、尽早明确致病菌,治疗应结合医生自身的经验和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实验室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通过辅助治疗以缩短治疗时间、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 感染 诊断 治疗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踩跷力学参数与腰椎曲度及椎间隙变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建 温元强 +3 位作者 丰芬 张冲 黄靖宇 罗才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年第3期27-29,共3页
目的 通过观测踩跷力学参数变化对腰椎曲度及椎间隙变化,探讨踩跷的力学参数与其生物力学效应的量效关系,为踩跷力学参数的优化及进一步为中医推拿学中踩跷法的量化、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自行研发的踩跷模拟装置。以踩跷用... 目的 通过观测踩跷力学参数变化对腰椎曲度及椎间隙变化,探讨踩跷的力学参数与其生物力学效应的量效关系,为踩跷力学参数的优化及进一步为中医推拿学中踩跷法的量化、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自行研发的踩跷模拟装置。以踩跷用力模式为基础确定的加压量程,分别对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L4-5,椎间隙靠棘突部位定点加压,同时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采集影像数据,进行CT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腰椎曲度及腰椎椎间隙在不同压力时的动态变化。结果压力大小对腰椎曲度变化、L4-5,椎间隙前缘、正中和后缘高度及b~S,正中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L5-S1椎间隙前缘和后缘高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踩跷能改善腰椎脊柱曲度、下腰椎椎间隙高度,这对于改善脊柱生物力学平衡、促进受压神经根松解、损伤修复有积极作用;可能还有促进突出腰椎间盘回纳的作用;踩跷对腰椎曲度变化、椎间隙高度变化的影响与压力大小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踩跷 力学参数 腰椎曲度 腰椎椎间隙 相关性
下载PDF
腰椎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蔡鑫 保国锋 +2 位作者 崔志明 王晓东 李玉前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20期1448-1453,I0001,F0003,共8页
目的分析腰椎椎间隙高度(ISH)与椎间孔高度(FH)及椎间孔有效面积(FEA)的关系。方法对8具正常成人腰椎标本及其狭窄模型L3~S1椎间隙和椎间孔进行综合测量,观察ISH动态变化对FH、FEA的影响及神经根受压情况。结果 ISH与FH、顶尖距(DAP)、... 目的分析腰椎椎间隙高度(ISH)与椎间孔高度(FH)及椎间孔有效面积(FEA)的关系。方法对8具正常成人腰椎标本及其狭窄模型L3~S1椎间隙和椎间孔进行综合测量,观察ISH动态变化对FH、FEA的影响及神经根受压情况。结果 ISH与FH、顶尖距(DAP)、FEA的变化呈线性相关。腰椎过屈位时,ISH减小,FH、DAP、FEA增大;腰椎过伸位时,ISH增大,FH、DAP、FEA减小(P<0.05)。ISH对椎间孔上部宽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腰椎ISH的丢失和屈伸运动与椎间孔形态变化密切相关;单纯ISH减小不影响神经根通过椎间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隙 椎间孔
原文传递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发云 陈建榕 +2 位作者 唐维才 陈林 侯伟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67-71,共5页
目的探究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PLIF术治疗(PLIF组),52例行OLIF术治疗... 目的探究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PLIF术治疗(PLIF组),52例行OLIF术治疗(O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融合率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后1周、术后12周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增加情况差异。结果96例患者均行术后24周随访。两组手术时间、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均低于PLIF组(P<0.05)。两组组内围术期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均为术前高于术后1周及术后12周(P<0.05),术后1周高于术后12周(P<0.05);术前及术后12周时,两组组间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OLIF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周及术后12周椎间隙、椎间孔高度增加值均大于PLIF组(P<0.05)。结论OLIF术及PLIF术均能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但OLIF术后恢复更快,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疾病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间隙 椎间孔
下载PDF
自体牵引对正常人腰椎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洁 岳寿伟 王安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①观察不同角度自体牵引对正常人椎间隙宽度的影响,确定自体牵引治疗的有效性。②观察不同角度自体牵引对正常人血压、脉搏的影响,确定自体牵引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健康卫校学生20名,牵引前先拍腰椎侧位片,然后将牵引床倾斜至6... 目的:①观察不同角度自体牵引对正常人椎间隙宽度的影响,确定自体牵引治疗的有效性。②观察不同角度自体牵引对正常人血压、脉搏的影响,确定自体牵引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健康卫校学生20名,牵引前先拍腰椎侧位片,然后将牵引床倾斜至60°进行自体牵引,间隔5天将牵引床倾斜至90°进行二次牵引,牵引时间20min,牵引后立即拍腰椎侧位片。取牵引前、60°、90°牵引后腰椎侧位片。结果:牵引前与两种角度牵引后比较,牵引后各腰椎间隙宽度不同程度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60°牵引后与90°牵引后比较,各腰椎间隙宽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60°自体牵引与90°自体牵引后均可以使腰椎间隙增加,且牵引过程中血压和脉搏无过分升高,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下腰痛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两种角度自体牵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牵引 腰椎 椎间隙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何凡 张岩 +3 位作者 韩应超 姜倍 张锦飚 谭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84例的影像资料。评价腰椎复位与融合情况,并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84例的影像资料。评价腰椎复位与融合情况,并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PLIF术后完全复位48例,复位程度100%;部分复位36例,复位程度平均为(47.12±12.84)%。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2.07±8.70)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T显示椎体间融合率100.0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沉降、移位,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需二次手术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左右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后1周时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的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4.01±7.20)°增加至术后的(17.77±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以恢复节段前凸角,增大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孔径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 椎间孔 退行性腰椎滑脱 邻近节段退变病
原文传递
后凸型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7 位作者 孙旭 徐亮 杜长志 王牧一 杨柏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vs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隙高度 滑脱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自体倒立牵引对正常人腰椎长度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志兵 任普阳 +4 位作者 胡万华 李莉 郭群 耿佳 张作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417-41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角度自体倒立牵引对正常人腰椎长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重量牵引方式,对20名健康军校学员进行脊柱牵引,测量不同角度(-15°、-30°、-45°)牵引时的腰椎长度、脉搏和血压。结果三种角度牵引后与牵引前比较,腰... 目的观察不同角度自体倒立牵引对正常人腰椎长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重量牵引方式,对20名健康军校学员进行脊柱牵引,测量不同角度(-15°、-30°、-45°)牵引时的腰椎长度、脉搏和血压。结果三种角度牵引后与牵引前比较,腰椎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15°牵引与牵引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0°和-45°牵引与牵引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种角度牵引之间相比腰椎长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本方式牵引对收缩压和脉搏影响较小,但是可以引起舒张压的升高。结论 -30°和-45°自体倒立牵引均可以使腰椎长度明显增加,且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于会引起舒张压的轻度升高,故该方式牵引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当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重量牵引 腰椎长度 椎间隙 腰腿痛
下载PDF
L_2~S_1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操作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楠 王浩明 +1 位作者 郭从涛 刘峰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观测L_2~S_1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椎间操作区的应用解剖学参数。方法收集87例成年人腹部CTA影像资料。观测L_2~L_3、L_3~L_4、L_4~L_5和L_5~S_1 OLIF椎间操作区解剖参数:血管区、裸露区、腰大肌肌区、实际手术区、理想手... 目的观测L_2~S_1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椎间操作区的应用解剖学参数。方法收集87例成年人腹部CTA影像资料。观测L_2~L_3、L_3~L_4、L_4~L_5和L_5~S_1 OLIF椎间操作区解剖参数:血管区、裸露区、腰大肌肌区、实际手术区、理想手术区及椎间隙正中冠状面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结果男性的L_2~L_3、L_3~L_4、L_4~L_5裸露区均大于女性,但女性的L_5~S_1裸露区大于男性。L_3~L_4腰大肌肌区最大,L_4~L_5肌区最小。L_5~S_1椎间隙没有腰大肌遮挡、没有肌区。L_3~L_4实际手术区最大,其次为L_2~L_3、L_4~L_5、L_5~S_1最小,各椎间隙实际手术区百分比分别为68%、65%、56%和42%。L4~L5椎间隙正中冠状面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最大,其次为L_3~L_4、L_2~L_3。椎间隙实际手术区小于1 cm者L_4~L_5有6例(6. 9%)、L_5~S_1有23例(26. 4%)。结论 L_2~S_1 OLIF各椎间手术操作区的局部解剖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椎间隙都适合OLIF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CTA 影像解剖 脊柱微创 椎间隙
下载PDF
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脊柱形态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侯金林 王伟平 朱丽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1996年第3期35-40,共6页
对我国现阶段不同省份不同年龄的46名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胸椎下部至骶骨上部进行了X线摄片检查,对脊柱曲度,顺列、椎间隙和椎体形态的改变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合临床检查,发现该项目运动员的脊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成为影响运动... 对我国现阶段不同省份不同年龄的46名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胸椎下部至骶骨上部进行了X线摄片检查,对脊柱曲度,顺列、椎间隙和椎体形态的改变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合临床检查,发现该项目运动员的脊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成为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和提高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体操 胸椎 腰椎 椎间隙 脊柱形态 运动员
原文传递
腰椎滑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隙变化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贾鹏 赵文国 王勇贵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632-634,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及其与螺钉角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固定融合区邻近椎间隙的变化;对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及其与螺钉角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固定融合区邻近椎间隙的变化;对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的影响及不同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的关系。结果 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术后1 a高度与术后即时比较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及下方的L5/S1椎间隙术后1 a高度与术后即时比较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L5固定后,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L3/L4)高度变化与下方邻近椎间隙(L5/S1)高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角度<6°组与螺钉角度≥6°组比较,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融合区上方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r=0.373,P=0.039)。结论是否"悬浮固定"对固定融合区邻近节段椎间隙无影响,固定融合区上、下方邻近节段椎间隙变化无差异;螺钉角度的大小与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节段椎间隙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螺钉角度越大,椎间隙变小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融合 椎间隙 退行性变
下载PDF
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B-twin椎间隙融合术的临床应用(附6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礼祖 张德仁 +7 位作者 陈源武 熊东林 陈开林 郑虎山 朱宏骞 张强 蒋劲 代娟丽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47-349,共3页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行B-twin椎间隙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经验。方法选择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人,在影像学透视下经皮穿刺椎间隙,摘除椎间盘组织,椎间隙植骨后置入B-twin膨胀式融合器(cage)。结果均成功完成手术...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行B-twin椎间隙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经验。方法选择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人,在影像学透视下经皮穿刺椎间隙,摘除椎间盘组织,椎间隙植骨后置入B-twin膨胀式融合器(cage)。结果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6个月,疼痛均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善超过70%4例,改善约50%2例。首例术后10个月复查X-线和CT示椎间隙融合。结论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B-twin椎间隙融合术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经皮穿刺 椎间隙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乔风雷 朱斌 +3 位作者 马军 鲍雷 王永康 陈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腰椎椎间隙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行腰椎CT扫描及MPR,测量各节段腰椎椎间隙大小,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的差异。结果:相同腰椎节段椎间隙间距,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腰椎椎间隙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行腰椎CT扫描及MPR,测量各节段腰椎椎间隙大小,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的差异。结果:相同腰椎节段椎间隙间距,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腰椎节段椎间隙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人不同腰椎节段的椎间隙前中后距均不同,其正常值的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椎间隙改变所致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矢状面 椎间隙 间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测量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与经后路在胸腰椎骨折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中的效果观察
15
作者 梁朋伟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548-55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与经后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经后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治... 目的 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与经后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经后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B组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 d、3 d、7 d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腰椎功能[采用改良Oswestry腰椎功能指数(ODI)评估]。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和住院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两组VAS评分低于术前,两组VAS评分逐次降低,B组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DI评分低于术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经后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相比,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间融合术 肌间隙 疼痛 腰椎功能
下载PDF
MRI在不同临床分期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中的表现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景赟杭 刘青 +3 位作者 贾燕龙 文铁 闫军 闫苗苗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2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在不同临床分期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患者中的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32例BS患者的临床及MRI图像资料,观察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MRI表现。结果9例急性期病例表现为...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在不同临床分期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患者中的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32例BS患者的临床及MRI图像资料,观察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MRI表现。结果9例急性期病例表现为椎体、部分椎间盘、椎旁及背部软组织不同程度的T1WI低信号、T2WI高或混杂信号,无骨质破坏,无椎间隙狭窄。14例亚急性期病例椎体与部分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在T1WI及T2WI表现为不均匀信号,10例椎体骨质破坏并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1例椎间隙轻度狭窄,3例椎管内脓肿。9例慢性期病例表现为椎体与椎间盘T1WI呈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椎体呈混杂信号,9例均无骨质破坏,1例椎间隙轻度狭窄,椎旁及腰背部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在不同临床分期的BS患者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椎间隙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短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新亮 孔令擘 +1 位作者 高文杰 王晓东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6-19,F0003,共5页
目的评估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短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的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对19例单个腰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感染间隙相邻椎体短钉固定术。所有患者均有椎间盘穿刺史。采用视觉模拟评... 目的评估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短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的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对19例单个腰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感染间隙相邻椎体短钉固定术。所有患者均有椎间盘穿刺史。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腰痛情况,记录术前、术后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末次随访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腰痛症状消失,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8.42±0.40)分,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2.27±1.60)分,术前、术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范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已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且无感染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同时行后路感染间隙相邻椎体短钉固定,不仅能有效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还能最大范围的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该方法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感染 椎间隙 植骨融合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椎间隙感染及介入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建中 张俊 +5 位作者 王锡阳 何洪波 刘金洋 张宏其 邓展生 龙文荣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透视机监视下自腰椎间隙侧后方进针,引流脓液或切割取出变性椎间盘组织及感染坏死组织,并放置引流管。术后严格卧床,经所置硅胶引流管每日作椎间隙注药,共3~4周拨管。结果:8例病人在...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透视机监视下自腰椎间隙侧后方进针,引流脓液或切割取出变性椎间盘组织及感染坏死组织,并放置引流管。术后严格卧床,经所置硅胶引流管每日作椎间隙注药,共3~4周拨管。结果:8例病人在治疗后获得良好疗效,病人手术当日腰痛即显著缓解,血沉逐渐下降,3~4周即可拨管。结论:介入置管治疗与开放手术相比,后者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 感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下腰椎椎管及神经根管改变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洪生 李振宇 +6 位作者 刘尚礼 肖建德 阎洪印 田长庆 马若凡 周文钰 郭伟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ADR)植入后,下腰椎神经根管、椎管的径线及容积改变,以其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行ADR置换,观察术后JOA与ODI评分、椎间隙活动度、椎间孔径线改变以及...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ADR)植入后,下腰椎神经根管、椎管的径线及容积改变,以其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行ADR置换,观察术后JOA与ODI评分、椎间隙活动度、椎间孔径线改变以及椎间孔、椎管的容积变化。结果ADR术后JOA与ODI评分明显改善,椎间隙与椎管径线与容积显著增加,腰椎节段的稳定性与功能恢复。结论人工椎间盘植入后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有效地恢复椎管及神经根管径线与容积。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ADR)植入后,下腰椎神经根管、椎管的径线及容积改变,以其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行ADR置换,观察术后JOA与ODI评分、椎间隙活动度、椎间孔径线改变以及椎间孔、椎管的容积变化。结果ADR术后JOA与ODI评分明显改善,椎间隙与椎管径线与容积显著增加,腰椎节段的稳定性与功能恢复。结论人工椎间盘植入后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有效地恢复椎管及神经根管径线与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椎间隙高度 椎管容积 神经根管 人工椎间盘置换
下载PDF
经颈椎间孔硬膜外侧前间隙穿刺胶原酶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达颖 张学学 +1 位作者 翁泽林 王瀚然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我们设计经颈椎间孔穿刺在硬膜外侧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旨在为颈椎间盘化学溶解术寻找一条简捷安全有效的穿刺途径。方法颈椎间盘突出症典型根型颈椎病患者23例,在C形臂X线机定位下,穿刺针经椎间孔至硬膜外侧前间隙并经造影证实无误... 目的我们设计经颈椎间孔穿刺在硬膜外侧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旨在为颈椎间盘化学溶解术寻找一条简捷安全有效的穿刺途径。方法颈椎间盘突出症典型根型颈椎病患者23例,在C形臂X线机定位下,穿刺针经椎间孔至硬膜外侧前间隙并经造影证实无误后注射胶原酶1 200 U/3 ml。结果本组病例全部穿刺成功,23例患者术后3日症状均获缓解,VAS评分为0~2,优良率为91.3%(21/23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19例,7~42个月,均为优、良。结论影像监视下经椎间孔硬膜外侧前间隙胶原酶注射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入路,定位精确、穿刺径路短、较为安全、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孔 硬膜外侧前间隙 胶原酶注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