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笋适口性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森 杨丽婷 +3 位作者 陈双林 郭子武 谷瑞 章超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3-411,共9页
竹笋是中国传统森林蔬菜,也是大宗出口农产品。适口性体现了竹笋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是高品质竹笋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竹笋适口性形成基础及提升技术研发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本研究综述了竹笋适口... 竹笋是中国传统森林蔬菜,也是大宗出口农产品。适口性体现了竹笋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是高品质竹笋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竹笋适口性形成基础及提升技术研发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本研究综述了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总结了当前竹笋适口性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竹笋适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竹笋适口性的种间差异;(2)环境因子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3)经营措施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主要结论为:糖、酸、酚类、纤维类以及氨基酸类物质是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适口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竹种自身遗传因素,同时也受到气候因素和土壤质地等的影响。通过覆盖栽培、施肥、林分结构调控和选择适宜的采笋时间等途径可以改良竹笋适口性,但其效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未来竹笋适口性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构建适口性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探究多因素互作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从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等多学科层面揭示竹笋适口性形成机制。筛选适口性好、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强的优良笋用竹进行规模化栽培,并从栽培环境选择、土壤养分精准补充、笋芽萌发环境控制、竹笋器官处理等途径研发竹笋适口性改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 适口性 种间差异 环境效应 人工经营干扰 综述
下载PDF
中亚热带樟科3种植物幼苗叶结构型性状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超 赵广东 +4 位作者 王兵 史作民 邓宗富 夏晨 陈和东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7,共11页
为了揭示植物叶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以樟科3种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将其人工采集的种子经低温沙藏并于温室培育,然后将幼苗移栽到野外同质园中自然生长,研究中亚热带樟科植物刨花楠(Machilus pauhoi)、香樟(Cinnamom... 为了揭示植物叶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以樟科3种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将其人工采集的种子经低温沙藏并于温室培育,然后将幼苗移栽到野外同质园中自然生长,研究中亚热带樟科植物刨花楠(Machilus pauhoi)、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闽楠(Phoebe bournei)两年生幼苗生长季节9种叶结构型性状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1)在3种植物幼苗中,香樟叶面积、叶厚度、叶体积、叶氮磷比最大,叶氮浓度最高,叶组织密度最小;闽楠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最大,叶磷浓度最高,叶面积、叶体积、比叶面积、叶氮磷比最小,叶氮浓度最低;刨花楠比叶面积最大,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最小,叶磷浓度最低;3种植物幼苗的叶厚度之间均无显著差异。(2)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樟科3种植物幼苗的叶面积与叶体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组织密度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氮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厚度与比叶面积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体积与叶组织密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氮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组织密度与叶磷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表明在同质园中生长的刨花楠、香樟和闽楠幼苗的9种叶结构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不同物种同一叶结构型性状指标的大小顺序、种间差异及其显著性不同;3种植物幼苗不同叶结构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显著程度也不同。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樟科3种植物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科 植物幼苗 叶结构型性状 种间差异 相关关系
下载PDF
5种常绿园林树种抑菌能力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国帅 张义坤 +2 位作者 谷衍川 徐艳 丰震 《山东林业科技》 2012年第1期8-10,76,共4页
研究了5种常绿树种叶片挥发性物质对真菌、细菌抑制能力,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植物叶片的挥发性物质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5种常绿树种抑菌率的种间差异显著,其中油松、白皮松的抑菌能力个体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对细菌的抑菌能力排序为... 研究了5种常绿树种叶片挥发性物质对真菌、细菌抑制能力,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植物叶片的挥发性物质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5种常绿树种抑菌率的种间差异显著,其中油松、白皮松的抑菌能力个体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对细菌的抑菌能力排序为:大叶黄杨>油松>龙柏>白皮松>石楠;对真菌的抑菌能力排序为:石楠>大叶黄杨>龙柏>油松>白皮松。另外,一般碎叶的抑菌率大于相同质量的整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树种 挥发物 抑菌性 种间差异 种内变异
下载PDF
不同生境鱼类在模拟捕食风险下对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以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曾足仙 李武新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5-1213,共9页
为了考察鱼类在模拟捕食风险下对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研究选取栖息环境迥异的中华倒刺鲃幼鱼(Spinibarbus sinensis)和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实验对象,比较两种鱼对不同类型(水草、树枝和砾石)和不同颜色(蓝色、红色... 为了考察鱼类在模拟捕食风险下对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研究选取栖息环境迥异的中华倒刺鲃幼鱼(Spinibarbus sinensis)和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实验对象,比较两种鱼对不同类型(水草、树枝和砾石)和不同颜色(蓝色、红色和绿色水草)隐蔽场所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1)在不同类型隐蔽场所中,模拟捕食刺激前,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均偏好水草,前者对砾石表现出回避,而后者则是偏好;(2)在模拟捕食刺激后,两种鱼对水草的偏好更为显著;(3)在不同颜色隐蔽场所中,模拟捕食刺激前,中华倒刺鲃首次选择绿色水草占比最高,德玛森小岩鲷则为红色水草;(4)在模拟捕食刺激后,中华倒刺鲃在不同颜色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占比无显著差异,德玛森小岩鲷在红色水草的停留时间占比最高。研究表明:中华倒刺鲃和德玛森小岩鲷对不同类型的隐蔽场所偏好一致,对不同颜色隐蔽场所的偏好表现出种间差异,这可能与二者不同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场所 模拟捕食刺激 种间差异 反捕食行为 隐蔽场所选择偏好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种壳斗科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骆金初 杨诗敏 +4 位作者 罗焓毓 李旭 李保铨 郭微 王龙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18-5327,共10页
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研究其不同树种和器官间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学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以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一森林群落中5种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 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研究其不同树种和器官间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学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以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一森林群落中5种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树种及器官间C、N、P含量、化学计量及其相关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器官、树种对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作用显著(除C含量),限制程度为器官>树种。(2)从含量上看,5种壳斗科植物凋落物N普遍高于茎、根,而凋落物P则普遍低于茎、根,幼苗叶片N、P含量均低于成熟乔木叶片;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根N、N∶P高于其他树种,而根P则低于其他树种。(3)从种间变异系数上看,根系N、C∶N、N∶P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从器官间变异系数上看,黧蒴锥N、C∶N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他树种。(4)从树种间和器官间的养分相关关系上看,5种植物绝大部分器官元素间两两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单一器官的养分计量关系不能直接反映其他器官或整树水平的计量关系;器官间C和N、C和P相关关系因树种而异,但N和P关系各树种高度一致。综上,从器官上看,根系N含量、C∶N、N∶P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大,可能是不同树种对N、P的吸收存在差异,从而有利于物种共存。从树种上看,黧蒴锥具有更合理的养分分配模式,有利于在群落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南亚热带 种间差异 器官间差异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南海北部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季节性监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海洋 赵美霞 +4 位作者 钟瑜 鲁丽 刘国辉 杨红强 严宏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91,共8页
造礁珊瑚与虫黄藻共生是珊瑚礁最基本的生态特征。造礁珊瑚的生长乃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均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下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研究仍相对缺乏,限制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与白化预警研究... 造礁珊瑚与虫黄藻共生是珊瑚礁最基本的生态特征。造礁珊瑚的生长乃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均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下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研究仍相对缺乏,限制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与白化预警研究。在南海北部三亚鹿回头岸礁区选择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3种不同形态珊瑚,对其共生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进行了1年的跟踪监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3种形态不同的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澄黄滨珊瑚有着最高的共生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但ΦPSⅡ最低。②澄黄滨珊瑚的共生藻密度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鹿角杯形珊瑚和十字牡丹珊瑚的共生藻密度最低值出现在春季。3种珊瑚的叶绿素a含量和ΦPSⅡ均表现出了相似的季节变化,秋冬偏高,春夏偏低。③珊瑚共生体的光合作用特征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和季节变化,与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在珊瑚礁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估过程中,所应用的指标需要认真考虑石珊瑚的种间差异性和环境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共生藻密度 叶绿素A含量 有效量子产量 种间差异 季节变化
下载PDF
Brain GABA and glutamate levels in workers of two ant species (Hymenoptera: Formicida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and effects of queen presence/absence
7
作者 Andrzej Wnuk Wojciech Kostowski +5 位作者 Julita Korczynska Anna Szczuka Beata Symonowicz Przemyslaw Bienkowski Pawel Mierzejewski Ewa Joanna Godzinska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47-658,共12页
Presence of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 and glutamate (Glu) in ant brains was reported in very few studies. To learn more about factors influencing GABA and Glu levels in ant brains... Presence of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 and glutamate (Glu) in ant brains was reported in very few studies. To learn more about factors influencing GABA and Glu levels in ant brains, we applie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o measure levels of these compounds in single brains of workers of 2 ant species, Myrmica ruginodis (subfamily Myrmicinae) and Formica polyctena (subfamily Formicinae) taken from queenright/queenless colony fragments and tested in dyadic aggression tests consisting of an encounter with a nestrnate, an alien conspecific or a small cricket. Brain glutamate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ABA in both tested species. Brain GABA levels (in μmol/brain) and GABA : Glu ratio were higher in M. ruginodis (a submissive species) than in E polyctena (a dominant, aggressive species) in spite of smaller brain weight of M. ruginodis. Brain glutamate levels (in μmol/brai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ested species, which implies that glutamate concentration (in μmol/mg of brain tissue) was higher in M. ruginodis. Queen abs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worker brain GABA levels in E polyctena, but not in M. ruginodi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opponent type were discovered. As GABA agonists enhance friendly social behavior in rodents, we hypothesize that elevated brain GABA levels of orphaned workers of F.polyctena facilitate the adoption of a new quee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GABA and glutamate levels in single ant brains and documenting the effects of queen presence/absence on brain levels of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in workers of social Hymenopt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ica polyctena GABA GLUTAMAT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Myrmica ruginodis QUEEN
原文传递
典型氢氧化细菌固碳特性种间差异及胞外有机物对固碳过程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史涵 王亚楠 +5 位作者 王清照 刘粮丰 王华伟 孙英杰 钱宇航 王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5-463,共9页
化能自养细菌对全球CO_(2)固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4种典型氢氧化细菌(HOB,分别是Alcaligenes hydrogenophilus DSM 2625、Pelomonas saccharophila DSM 654、Variovorax paradoxus DSM 30034和Acidovorax facilis DSM 649)的固碳特... 化能自养细菌对全球CO_(2)固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4种典型氢氧化细菌(HOB,分别是Alcaligenes hydrogenophilus DSM 2625、Pelomonas saccharophila DSM 654、Variovorax paradoxus DSM 30034和Acidovorax facilis DSM 649)的固碳特性及其种间差异性,并探究了胞外游离有机碳(EFOC)对不同种类HOB固碳效率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HOB自养培养过程中表观固碳量随时间呈显著差异性,其中,DSM 2625生长速度较快,其平均固碳量分别是DSM 654、DSM 649和DSM 30034的6.30、8.76和7.02倍.(2)不同HOB之间cbb L基因转录量与表观固碳量的相关系数为0.980(p<0.05),cbb L基因转录量是造成不同菌种之间表观固碳效率差异的关键因素.(3)HOB细胞蛋白质含量与cbb L基因丰度和转录量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p<0.01)和0.976(p<0.05),即化能自养细菌CO_(2)同化途径所固定的有机碳进一步参与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和表观固碳效率.(4)HOB在自养培养过程中产生的EFOC对cbb L基因转录效率产生反馈抑制作用,且不同HOB之间,EFOC/TOC比例越低,表观固碳效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细菌 固碳 种间差异 固碳基因 胞外游离有机物
原文传递
灵长类掌面和跖面花纹强度的种属间差异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春红 杨同文 +1 位作者 李季平 赵晓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5-628,共4页
为研究灵长类掌面和跖面花纹强度的种属间差异及与其生活地域、生活环境及运动类型的相关性,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8种灵长类(太行山猕猴55只,藏猴19只,黑叶猴13只,吼猴69只,狒狒52只,悬猴18只,蜘蛛猴36只,倭黑猩猩18只)掌(跖)面上6个... 为研究灵长类掌面和跖面花纹强度的种属间差异及与其生活地域、生活环境及运动类型的相关性,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8种灵长类(太行山猕猴55只,藏猴19只,黑叶猴13只,吼猴69只,狒狒52只,悬猴18只,蜘蛛猴36只,倭黑猩猩18只)掌(跖)面上6个主要花纹区的花纹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掌面或跖面,花纹强度在种属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生活区域、生活环境、运动类型等都可能影响猴子掌面和跖面花纹强度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 掌(跖)面 花纹强度 种间差异
下载PDF
云南竹类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含量比较
10
作者 唐国建 林树燕 王曙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07-111,共5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碳同化途径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无论C3还是C4植物中都存在。本研究就竹类植物4属8个竹种的成熟叶和云南箭竹老、中、嫩3个叶龄阶段及温室内、外成熟叶片中PEPC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竹种间成熟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碳同化途径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无论C3还是C4植物中都存在。本研究就竹类植物4属8个竹种的成熟叶和云南箭竹老、中、嫩3个叶龄阶段及温室内、外成熟叶片中PEPC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竹种间成熟叶片中的PEPC含量不同;云南箭竹叶片中的PEPC含量随着叶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温室外云南箭竹成熟叶片中PEPC含量变化明显大于温室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含量 PEPC 种间差异
下载PDF
七种鼠科啮齿动物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比较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杜卫国 鲍毅新 刘季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4-270,共7页
测定浙江省金华地区 7种鼠科啮齿动物的总消化道及各消化器官的长度和重量 ,与其食性和生境作比较 ,旨在检测近缘种之间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差异 ,家栖种类与野栖种类消化道形态的差异。野外捕获动物带回实验室处死 ,解剖分离消化道为胃... 测定浙江省金华地区 7种鼠科啮齿动物的总消化道及各消化器官的长度和重量 ,与其食性和生境作比较 ,旨在检测近缘种之间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差异 ,家栖种类与野栖种类消化道形态的差异。野外捕获动物带回实验室处死 ,解剖分离消化道为胃、小肠、盲肠和大肠 ,精密直尺测定各器官的平展长度 ,纵剖肠道 ,生理盐水冲净内容物 ,65℃恒温干燥后称得干重。研究结果表明 ,消化道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消化道重量的种间差异 ;盲肠和大肠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小肠长度的种间差异 ;植食性野栖种类的胃、盲肠和大肠大于杂食性家栖种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科 啮齿动物 消化道 种间差异 长度 重量
下载PDF
农业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卢训令 刘俊玲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02-4614,共13页
农业景观是人类生活所需资料的最主要来源地,农业景观及其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是影响人类福祉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系统梳理了景观异质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相关研究,总结指出:(1)农业景观格局变化会强烈的... 农业景观是人类生活所需资料的最主要来源地,农业景观及其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是影响人类福祉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系统梳理了景观异质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相关研究,总结指出:(1)农业景观格局变化会强烈的影响着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但总体上更关注了空间异质性,对于时间和功能异质性的研究仍需加强;(2)尺度效应、大尺度上景观背景的差异、种间差异、营养级联效应等会对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综合的、交互的影响效应。未来区域农业景观中如何通过景观构建和管理措施的施行来确保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持续稳定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内容的研究:景观异质性变化在时间上和功能上的影响效应及其阈值的探讨;跨尺度、多因素、多物种类群与多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及其交互作用;不同生物类群和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景观异质性提高与有效生境面积下降及其引起的生物随机丧失间的权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异质性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尺度效应 时滞效应 种间差异 营养级联效应
下载PDF
油松与榆树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凯 齐悦彤 +2 位作者 刘建华 焦向丽 刘焕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7-434,共8页
以科尔沁沙地油松与榆树人工林为对象,比较植物器官(叶、枝和细根)、凋落叶和土壤(0~10、10~20、20~40 cm土层)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分析2树种叶片N、P重吸收效率,探讨油松与榆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油松各器官C、N、P含... 以科尔沁沙地油松与榆树人工林为对象,比较植物器官(叶、枝和细根)、凋落叶和土壤(0~10、10~20、20~40 cm土层)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分析2树种叶片N、P重吸收效率,探讨油松与榆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油松各器官C、N、P含量为493~577、6.34~17.22、0.66~1.91 g·kg^(-1),叶和枝C和P含量高于细根,N含量为叶>枝>细根;随着叶片和枝条年龄增加,N和P含量逐渐降低,C∶N和C∶P逐渐升高。榆树各器官C、N、P含量为404~472、3.22~17.45、1.73~3.48 g·kg^(-1),叶和枝C含量高于细根,N和P含量为叶>枝>细根。油松叶、枝和细根C含量、C∶P和N∶P、细根N含量及叶和枝C∶N高于榆树,而叶、枝和细根P含量、叶N含量及细根C∶N低于榆树。油松凋落叶C含量、C∶N、C∶P和N∶P高于榆树,而N和P含量低于榆树。油松P重吸收效率大于榆树。油松林土壤C、N、P含量(2.47~5.52、0.21~0.53、0.015~0.063 g·kg^(-1))低于榆树林(4.82~12.22、0.41~1.10、0.075~0.081 g·kg^(-1))。因此,油松分配到枝叶的养分较多,P重吸收效率更高,从而减少对土壤P的依赖;而榆树养分分配到叶片更多,通过凋落叶将N、P归还土壤,促进植物-凋落叶-土壤间的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循环 器官 养分重吸收 种间差异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不同蔬菜对土壤Cd、Pb的累积能力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恩玲 王亮 +1 位作者 孙继 潘琇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8-762,共5页
采用盆钵实验法,研究不同蔬菜对土壤Cd、Pb的吸收能力差异。结果表明蔬菜对土壤Cd、Pb吸收能力的种间差异十分显著。不同作物可食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为:青菜>萝卜>莴苣>四季豆>黄瓜>番茄;不同作物可食部分对Pb的富集能力... 采用盆钵实验法,研究不同蔬菜对土壤Cd、Pb的吸收能力差异。结果表明蔬菜对土壤Cd、Pb吸收能力的种间差异十分显著。不同作物可食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为:青菜>萝卜>莴苣>四季豆>黄瓜>番茄;不同作物可食部分对Pb的富集能力为:青菜>四季豆、萝卜>黄瓜>番茄、莴笋。作物的Cd、Pb吸收量与土壤浓度正相关;随着土壤含量的增加,青菜和萝卜的Cd、Pb累积系数显著提高,而黄瓜和四季豆的Pb累积系数则大幅降低;铅镉交互作用对作物的铅吸收无显著影响,但对镉吸收有显著影响,尤其是萝卜的Cd吸收量随土壤Pb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与其他作物相比,番茄Cd、Pb富集能力均较小,在轻度铅镉污染的农田中种植其食品安全的风险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食用部位 累积 种间差异
原文传递
Community Dynamics of Seed Rain in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s in a Subtropical Mountain of Central China 被引量:9
15
作者 Ze-Hao Shen Yuan-Yuan Tang +3 位作者 Nan Lü Jun Zhao Dao-Xing Li Gong-F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9期1294-1303,共10页
Seed dispersal is a key process within community dynamic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eed dispersal and th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pecies coexistence and community dynami... Seed dispersal is a key process within community dynamic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eed dispersal and th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pecies coexistence and community dynamics. This might also hold for the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s in the mountains of subtropical China, but until now little existing knowledge is available for this question. In 2001, we chose to monitor the seed rain process of our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 communities in Mount Dalaol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Yichang,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preliminary analyses show obvious variations in seed rain density, species compositions and timing of seed rain among four communities. The average seed rain densities of the four communities are 2.43 ± 5.15, 54.13 ±182.75, 10.05 ±19.30 and 24.91 ± 58.86 inds/m^2, respectively; about one tenth the values in other studies in 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in each community, the seed production is dominated by a limited number of species, and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others are generally minor. Fecundity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s weaker than deciduous species. The seed rain of four communities begins earlier than September, and stops before December, peaking from early September to late October. The beginning date, ending date and peak times of seed rain are extensively varied among the species, indic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dispersal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ata, the timing of seed rain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climate conditions in the same period, while the density of seed rain may be affected by the disturbances of weather variations at a finer temporal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Mount Dalaoling mountain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s seed rain species composition weather effect.
原文传递
石蒜属不同种间生物碱含量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袁菊红 胡绵好 夏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0-565,共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梯度洗脱程序对花谢后2周的石蒜属植物和中国水仙17份样品鳞茎中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3种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生物碱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探讨石蒜属生物碱含量的种间差异性及影...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梯度洗脱程序对花谢后2周的石蒜属植物和中国水仙17份样品鳞茎中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3种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生物碱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探讨石蒜属生物碱含量的种间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测3种生物碱的含量在石蒜属种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种间加兰他敏的含量为0.18~5.15 mg/g,力可拉敏为0.20~2.94 mg/g,石蒜碱为1.84~8.36 mg/g。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同一物种石蒜碱与力可拉敏、力可拉敏与加兰他敏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 7和0.172 6,但石蒜碱与加兰他敏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被测石蒜属植物3种生物碱含量种间差异悬殊,同种不同产地间也存在差异,可作为石蒜属药用种质资源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属 生物碱含量 种间差异 HPLC
下载PDF
功能性状和立地条件与树木根系NO_(3)^(-)吸收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淼 张碧嘉 +6 位作者 王泽锦 于凤珍 赵新航 杨佳绒 李品 樊大勇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养分是干旱瘠薄立地中树木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树木对干旱瘠薄立地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决定其生态适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测定,探究根系氮吸收动力学及其与根系形态性状间的耦合关系,为揭示林木根系在干旱瘠薄环境中的... 【目的】养分是干旱瘠薄立地中树木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树木对干旱瘠薄立地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决定其生态适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测定,探究根系氮吸收动力学及其与根系形态性状间的耦合关系,为揭示林木根系在干旱瘠薄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北京市百望山森林公园内的山桃、栓皮栎和元宝枫为对象,采用以硝态氮(NO_(3)^(-))为唯一氮源的改良型梯度霍格兰营养液,在一般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和极端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中分别开展野外原位测定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研究,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根系NO_(3)^(-)吸收速率与根系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结果】树种、立地条件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对NO_(3)^(-)吸收速率和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3个树种对氮的亲和性均较高,元宝枫根系对NO_(3)^(-)的吸收速率偏低,在2种立地条件中均显著低于山桃和栓皮栎。生长在更加干旱瘠薄立地中的速生树种对NO_(3)^(-)的吸收具有补偿性。根系功能性状与NO_(3)^(-)的吸收速率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有显著正效应,根直径和根组织密度则相反。分支结构性状中,分支强度和链接数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的作用较弱。【结论】生长速度较快的山桃和栓皮栎根系的NO_(3)^(-)吸收速率在极端干旱瘠薄立地胁迫下显著降低,元宝枫则相反。采取提高最大吸收速率和降低氮亲和力的“速度策略”可保障速生树种根系对NO_(3)^(-)的补偿性吸收。高比根长、高比根表面积、低根直径和低根组织密度的形态性状组合,可有效提高根系在干旱瘠薄立地中对NO_(3)^(-)的吸收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定 立地条件 种间差异 NO_(3)^(-)吸收 功能性状 吸收动力学
下载PDF
椰子果皮中营养元素的测定及其种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艳 郑亚军 +5 位作者 刘立云 陈思婷 董志国 冯美利 韦琼 唐龙祥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8期1153-1156,共4页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品种椰子果皮中8种营养元素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品种间果皮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对果皮中大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所选4个品种椰子果皮中K含量最高,Ca含量最低;果皮中Ca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K、Na、Mg含...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品种椰子果皮中8种营养元素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品种间果皮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对果皮中大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所选4个品种椰子果皮中K含量最高,Ca含量最低;果皮中Ca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K、Na、Mg含量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果皮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椰子果皮中Fe含量最高,Mn含量最低;果皮中Mn、Cu、Zn含量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Fe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本地高种椰子果皮中Mn、Cu、Zn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椰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果皮 营养元素 种间差异
下载PDF
艾比湖不同水盐环境荒漠植物种间关联格局下的叶片功能性状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久菊 张雪妮 +1 位作者 张子洋 陈静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25,共8页
本研究对艾比湖不同水盐环境荒漠植物的种间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关联种对间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叶片C、N、P和S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水盐(盐胁迫)和低水盐(干旱胁迫)环境下,艾比湖荒漠植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均呈现不显著负关联,... 本研究对艾比湖不同水盐环境荒漠植物的种间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关联种对间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叶片C、N、P和S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水盐(盐胁迫)和低水盐(干旱胁迫)环境下,艾比湖荒漠植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均呈现不显著负关联,种间关系相对松散。从关联种对来看,2种不同水盐环境均以正关联种对居多,其中,低水盐环境下正关联种对数明显高于高水盐环境,种间互利关系更占优势;高水盐和低水盐环境下,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Pall.)Bieb.〕与其他物种间多表现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8~1.00;高水盐环境下,显著正相关种对多见于生物量较低的物种间。正关联种对的叶片C、N和S含量差值总体表现为高水盐环境高于低水盐环境,而负关联种对叶片N、P和S含量差值在低水盐环境下更高。高水盐环境下正关联种对的性状(叶片P含量除外)差值总体高于负关联种对,但在低水盐环境下则相反。综合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种间竞争往往使种间功能性状趋异,而互利作用则使种间功能性状趋同;盐胁迫下性状相似种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互利种对的功能性状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 荒漠植物 水盐环境 种间关联 功能性状 种间差异
下载PDF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红松和紫椴个体生长的影响因素
20
作者 张萌 范秀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4,共9页
【目的】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红松、紫椴为研究对象,探究叶性状的种间差异,不同叶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生物(邻域竞争、初始胸径、叶片性状)与非生物因素(地形因子)对树木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Welch-ANOVA方差分析量化... 【目的】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红松、紫椴为研究对象,探究叶性状的种间差异,不同叶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生物(邻域竞争、初始胸径、叶片性状)与非生物因素(地形因子)对树木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Welch-ANOVA方差分析量化红松、紫椴叶性状的种间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评估性状间的相关性;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模型计算不同因素对红松、紫椴生长速率的相对影响。【结果】红松的光饱和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显著高于紫椴;紫椴的光饱和气孔导度、比叶面积显著高于红松。红松的光饱和净光合速率与光饱和气孔导度、比叶面积呈正相关;紫椴的光饱和净光合速率与光饱和气孔导度呈正相关,与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初始胸径、邻域拥挤指数、坡度对红松年均胸径生长量有显著负效应。初始胸径对红松年均生物量生长量有显著正效应,邻域拥挤指数、坡度有显著负效应。初始胸径对紫椴年均胸径生长量有显著负效应,对紫椴年均生物量生长量有显著正效应。海拔对紫椴年均胸径生长量、年均生物量生长量均有显著负效应。【结论】红松、紫椴叶性状表现出显著的种间差异,两物种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呈现不同规律。紫椴的生长受初始胸径、海拔的影响。初始胸径越大,年均胸径生长量越低,而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高;海拔越高,年均胸径生长量与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低。红松的生长受初始胸径、邻域拥挤指数和坡度的影响。初始胸径越大,年均胸径生长量越低,而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高;邻域拥挤指数、坡度越大,年均胸径生长量与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 红松 紫椴 年均生长量 初始胸径 地形因子 叶性状 种间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