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转型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8,共8页
转型是当代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关于大学转型的分析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即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三维度综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关于大学转型的一般性的解释框架。在此框架之下,一... 转型是当代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关于大学转型的分析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即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三维度综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关于大学转型的一般性的解释框架。在此框架之下,一方面大学转型的理想、理论与知识,知识、行动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另一方面大学转型中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间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冲突。总体上,大学转型既是一个从理想到理论,从理论到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知识到行动,从行动到实践的改革过程,更是一个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行动的社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转型 大学改革 解释框架
下载PDF
场景化分析:一种数据驱动下的学习行为解释性框架 被引量:5
2
作者 黄石华 武法提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9,共9页
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加速了以数字化为支撑的学习行为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模型的教育解释力不足等新问题。文章试图以“场景”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场景”作为洞察和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认知工具,从“场景”如何... 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加速了以数字化为支撑的学习行为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模型的教育解释力不足等新问题。文章试图以“场景”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场景”作为洞察和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认知工具,从“场景”如何量化学习行为大数据的视角,建构一个可量化、可解释的学习行为分析框架,以更好地洞察与阐释隐藏在行为大数据背后的学习行为规律。研究从“场景”与“行为”的关联视角,深度剖析了“场景”与人类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渊源,以及“场景”对学习行为模式解释性的影响;再从数据驱动的量化视角,对场景量化的构成要素、特性等进行分析,深层次分析了场景驱动学习行为分析建模的量化逻辑;从场景如何解释行为模式的视角,围绕以“场景”为核心,构建一个数据驱动的学习行为分析的解释性框架,并探讨了该解释性框架的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化分析 学习行为量化 解释性框架 分析建模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批评与阐释框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国凤 张丹琦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1,94,共6页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探查翻译文本的规律性特征,使得翻译批评研究进一步科学化,但在阐释时却显得不够全面。本文结合描写译学和语言学理论,通过语言文本、译者个体、译语社会等层面,试图提出翻译批评研究阐释框...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探查翻译文本的规律性特征,使得翻译批评研究进一步科学化,但在阐释时却显得不够全面。本文结合描写译学和语言学理论,通过语言文本、译者个体、译语社会等层面,试图提出翻译批评研究阐释框架,并以常见词very及其译文为例,运用评价理论的重要概念"级差",以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在阐释框架下分析、解释媒体语料库中的原文和译文级差对等或偏离现象。研究发现:大多数句子原文和译文级差对等,说明忠实是译者的首选;级差变化的原因可用阐释框架所架构的三个层面来解释。此阐释框架能够促使研究者全面、客观地思考,对于解释平行语料库所呈现的数据结果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阐释框架 语料库 级差 媒体文本
原文传递
王小波与文学史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4-143,133,共11页
王小波逝世二十年来,其作品的写作时间、期刊发表、版本变化等文学史要素一直缺乏足够的考据。本文以王小波小说为分析对象,结合已有史料大致确定了王小波早期作品以及时代三部曲的写作时间。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王小波小说的发表与出... 王小波逝世二十年来,其作品的写作时间、期刊发表、版本变化等文学史要素一直缺乏足够的考据。本文以王小波小说为分析对象,结合已有史料大致确定了王小波早期作品以及时代三部曲的写作时间。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王小波小说的发表与出版,比较了各个版本的异同。论文最后讨论王小波研究的两种流行框架,指出两种研究框架都是以"反讽"为中心,一种倾向于建构性的"自由",另一种倾向于解构性的"虚无"。论文认为两种研究框架缺乏历史性的维度,王小波的小说意味着社会转型过程中边缘群体的美学表征。没必要纠缠王小波是否进入文学史,而是应该有一种思路,通过王小波理解当代文学史,乃至于通过当代文学史理解当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文学史 期刊发表 版本变化 阐释框絮
原文传递
如何避免组织惰性?知性视角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阳 喻登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26-134,共9页
在经济转型期,组织惰性存在于大量企业之中并阻碍组织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探究组织惰性降低策略,试图从组织知识和组织性格整合视角,提出解释框架。为此,以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为前因,以知识能力为中介,构建诠释组织惰性降低路径的结构方... 在经济转型期,组织惰性存在于大量企业之中并阻碍组织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探究组织惰性降低策略,试图从组织知识和组织性格整合视角,提出解释框架。为此,以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为前因,以知识能力为中介,构建诠释组织惰性降低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源自286份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对组织惰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知识资本和组织思维通过知识能力的中介作用对组织惰性施加影响,而组织本能和组织情感则直接作用于组织惰性。知识资本和组织思维通过知识能力中介对资源惰性的负效应远大于其对程序惰性的负效应;相反,组织本能和组织情感对程序惰性的负效应远大于其对资源惰性的负效应。最后,提出知性管理框架下企业避免组织惰性的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惰性 知识资本 组织性格 知性管理 解释框架
下载PDF
国外纪录片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媒介再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家洋 杨紫涵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80,共8页
国外纪录片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媒介再现主要采取了“经济扩张框架”与“合作发展框架”。这两种框架的建构逻辑可以基于历史语境、创作者的身份以及纪录片的创作规律予以观照。今后应增强“对话”意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思... 国外纪录片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媒介再现主要采取了“经济扩张框架”与“合作发展框架”。这两种框架的建构逻辑可以基于历史语境、创作者的身份以及纪录片的创作规律予以观照。今后应增强“对话”意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的传播,利用纪录片的媒介特性增强“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对共同体的认同等,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一带一路 阐释模式 再现 框架
下载PDF
Desertification risk,economic resilience and social issues:From theory to practice 被引量:1
7
作者 Gianluca Egidi Luca Salvati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0年第2期155-163,共9页
Land degradation and early forms of desertification in both advanced economies and emerging countries reflect complex socio-environmental processes driven by multiple interactions between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Land degradation and early forms of desertification in both advanced economies and emerging countries reflect complex socio-environmental processes driven by multiple interactions between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orces across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desertification risk,land degradation,and socio-demographic dynamics through the lens of“resilience,”adopting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thinking.The resilience of socio-environmental systems exposed to land degradation is defined as the capacity of a regional economy to respond to crises and reorganize by making changes to preserve functions,structure,and feedback,and to promote future development options.By reviewing the socioeconomic resilience of local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exposed to land degradation,this study achieves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multifaceted processes that lead to a higher risk of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underlying population trends and demographic dynamics.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based on resilience thinking was formulated to review bo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o-demographic issues at the landscape scale,and provide a suitable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dynamics Ecosystem functioning 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
下载PDF
专家决策影响力的制约因素——一个基于已有文献的解释框架
8
作者 费久浩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4-103,共10页
作为现代国家中一类常见的政策行动者,专家的决策影响力却通常极为有限。这种结果是如何发生的?文献回顾表明,可从三个视角回答该问题:从主体看,专家自身在社会资本、编码能力、专业伦理等核心要素上的缺失使得其决策影响力大打折扣;从... 作为现代国家中一类常见的政策行动者,专家的决策影响力却通常极为有限。这种结果是如何发生的?文献回顾表明,可从三个视角回答该问题:从主体看,专家自身在社会资本、编码能力、专业伦理等核心要素上的缺失使得其决策影响力大打折扣;从客体看,现代社会政策议题的多重复杂性和普通民众高涨的参与诉求压缩了专家的作用空间;从载体看,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和社会建构性以及其他知识形态的认识论价值共同削弱了专家参与的合法性。研究认为,上述分析框架具有相当解释力,但它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的适用性仍显不足,这是今后研究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 决策影响力 制约因素 文献综述 解释框架
原文传递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中的三个痼疾
9
作者 代建鹏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3年第1期51-55,共5页
随着文本解读的兴起,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老问题:脱离语境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诠释不足以及从当代现实出发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当代中国... 随着文本解读的兴起,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老问题:脱离语境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诠释不足以及从当代现实出发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照着说而是接着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反思中国的马哲形成史研究以找到接着说的可靠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 历史语境 诠释框架 接着说
下载PDF
微观政治视角下的教师个人解释框架与专业脆弱性——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格特·凯尔克特曼教授的对话 被引量:3
10
作者 祝刚 王语婷 +1 位作者 申亮 程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97,共7页
格特·凯尔克特曼(Geert Kelchtermans)是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y of Leuven,KU Leuven)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部教授,同时担任鲁汶大学创新、教师与学校发展中心的主任(Centre for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and Sc... 格特·凯尔克特曼(Geert Kelchtermans)是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y of Leuven,KU Leuven)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部教授,同时担任鲁汶大学创新、教师与学校发展中心的主任(Centre for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and School)。他还是卑尔根大学(挪威)、奥卢大学(芬兰)和林茨大学(奥地利)以及悉尼大学的客座教授。Kelchtermans教授的研究专注于个体教育专业人士(及其传记)与组织和制度背景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定性研究方法。他的主要学术专长包括:政策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学校发展与教育创新、学校微观政治、教学和教育领导的情感维度以及解释性研究方法(聚焦于叙事-传记研究方法)。他在众多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类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围绕上述主题的经典论文和著作章节,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了大量原创性学术贡献。Kelchtermans教授主持过教师教育与教育创新领域的多项课题研究,如“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入职期间的时间与关系”“教师入职培训:通过参与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等。作为一名全球知名的教师教育研究学者,Kelchtermans教授担任多本知名国际教育类期刊的编委,如《教学与教师教育》(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教师与教学:理论与实践》(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等。为此,笔者对凯尔克特曼教授在上述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对话与反思,以期促进国内学者从微观政治学等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解释框架 专业自我理解 主观教育理论 叙事—传记研究方法 微观政治视角 教师专业脆弱性
下载PDF
农民维权活动的理法抗争及其理论解释 两起征地案例的启示 被引量:21
11
作者 覃琮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121,共29页
基于对广西两个征地案例的研究,本文发现,农民维权抗争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的"日常反抗"、"法权抗争"和"规则模式"框架来解释。当地农民维权活动的一般性特征可称之为"理法抗争",其行为理据... 基于对广西两个征地案例的研究,本文发现,农民维权抗争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的"日常反抗"、"法权抗争"和"规则模式"框架来解释。当地农民维权活动的一般性特征可称之为"理法抗争",其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具体表现为:对被征土地的"待价而沽"、积极运用"拖"的抗争策略、在集体行动中并用"理"与"法"的行动策略,不使事态失控,不与地方政府交恶。农民的"理法"抗争,既根植于乡土社会,也因中国政府政治合法性的转变而导致的国家对稳定的刚性需求、地方追求经济绩效和维稳工作实践之间始终存在某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促使农民在与地方政府争取拥有平等对话主体资质的抗争过程中形成某种"默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维权行动 解释框架 理法抗争
下载PDF
论全面现代化——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唐爱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3,共8页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往现代化理论无法有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需要构建“全面现代化”话语体系,这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尝试性解释框架。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高...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往现代化理论无法有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需要构建“全面现代化”话语体系,这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尝试性解释框架。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阶形态,其可被界定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全方位、高质量现代化。全面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现代化的目标、过程、动力、模式、制度化和评价标准等诸多要素。全面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其核心在于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 解释框架
下载PDF
基于口译认识论的口译理论建构——多视角、多层面、多路径的口译研究整体框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斌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9,189,共12页
口译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萌芽,到本世纪初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子学科地位基本确立,有了专门的研究群体,出版了学科基础著作,形成了若干研究领域和主线。综观国际范围内口译研究近年的发展动态,在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路径跨学科趋势... 口译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萌芽,到本世纪初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子学科地位基本确立,有了专门的研究群体,出版了学科基础著作,形成了若干研究领域和主线。综观国际范围内口译研究近年的发展动态,在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路径跨学科趋势的同时,也面临缺乏系统的学科整体框架、融合性的学科身份和有影响力的理论等问题。本文以厘清口译相对于笔译的区别性特征为出发点,建构口译研究的多维认识论,以此为基础,对国际范围内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检视,进而提出多视角、多层面、多路径的整体性口译研究框架,籍此加强口译研究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研究 区别性特征 多维认识论 多层面理论建构 整体性口译研究框架
原文传递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理论与阐释框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君 杜庆 康志伟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5-58,共4页
依据社会科学中的三大理论(现代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解析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抗衡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的互进发展,促使... 依据社会科学中的三大理论(现代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解析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抗衡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的互进发展,促使教育模式不断变革,并在适应本国实际中形成模式特色,从而阐释一种源于内在动力、基于适应发展、成就互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逻辑与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模式变迁 发展框架
下载PDF
口译能力研究多元构拟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朗 孙忠广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58-69,共12页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语言技能,口译及口译语教育研究维度纷繁多样。其中,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认识口译能力是学习、教授口译的核心问题之一。口译能力组成复杂,受学员语言、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等背景因素的制约以及不同层次语言服务...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语言技能,口译及口译语教育研究维度纷繁多样。其中,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认识口译能力是学习、教授口译的核心问题之一。口译能力组成复杂,受学员语言、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等背景因素的制约以及不同层次语言服务需求的影响,口译能力的标准化测试和口译学员的培养过程均面临挑战。不同学者对口译能力的诸多方面如能力结构、能力测量等进行过研究,本文在秉持口译能力具有多元性特征的能力构念基础上,通过对口译能力研究的文献细读,对其所涉诸项子能力及其内涵进行梳辨和归纳,构拟多元架构图示,旨在使口译学员和口译教师充分认识口译能力在文化、语言、认知和个体差异要素上的要求和口译能力的交叉学科属性,为更清晰地认识口译的学科样貌提供学理参照,并对口译学员的自我认知和口译教育的深化发展予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能力 多元架构 口译教育
原文传递
IEO框架下学习投入对口译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茜 王建华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8-96,共9页
本研究从学习投入视角,以714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基于Astin的“I-E-O”理论模型构建了包含“输入—环境—输出”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习投入对口译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课堂环境、制度支持、人际互动、学习... 本研究从学习投入视角,以714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基于Astin的“I-E-O”理论模型构建了包含“输入—环境—输出”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习投入对口译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课堂环境、制度支持、人际互动、学习投入等环境变量均对口译能力产生直接的正向效应;(2)学习投入具有最强预测力,制度支持次之;(3)学习投入在输入变量、其他环境变量与口译能力关系之间起着中介效应;(4)课堂环境、制度支持、人际互动之间显著相关。口译教学应创造支持型制度环境,加强有效的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促进学生口译能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投入 口译能力 影响机制 IEO框架
原文传递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阐释框架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3-80,共8页
在西方主流现代性话语中,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一度被低估。经典社会哲学家涂尔干、韦伯等人虽有对现代性的分析,但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是理性主义,而马克思通过分工、资本和所有制批判,呈现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特质。... 在西方主流现代性话语中,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一度被低估。经典社会哲学家涂尔干、韦伯等人虽有对现代性的分析,但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是理性主义,而马克思通过分工、资本和所有制批判,呈现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特质。分工是分析市民社会结构及其问题的钥匙,资本原则奠定马克思现代性分析的本质维度,所有制批判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扬弃现代性的制度筹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不仅为后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思路,也为中国理解和超越现代性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哲学 现代性批判 阐释框架 路径 当代意义
下载PDF
村政组治:村庄治理的一个解释性框架 被引量:1
18
作者 文小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0-14,共5页
乡政村治作为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的长期实践,一方面为推进村庄治理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检验,另一方面当前广大农村基层治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治理模式,要求政府部门要切实创新基层农村社会治理形式,以适应当前农村变革... 乡政村治作为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的长期实践,一方面为推进村庄治理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检验,另一方面当前广大农村基层治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治理模式,要求政府部门要切实创新基层农村社会治理形式,以适应当前农村变革的要求。村政组治模式作为以"乡(镇)—村—组"三级权力平台运行的村庄治理结构形式,打破了传统乡政村治模式的"乡(镇)—村"二级权力平台运行的治理结构,是对现有村庄组织资源集聚与村组社会资本重构的过程,也是完善当前村政组织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途径,因此,村政组治模式可以作为从乡政村治到村政组治转型的一个解释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政组治 乡村治理 解释性框架
下载PDF
叙事理论视角下的口译过程研究
19
作者 王洪宝 朱丽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5期177-178,共2页
本文介绍了用叙事理论作为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口译过程的方法。阐述了叙事理论是如何通过框架设定来分析口译者参与和促进叙事和话语的传播,并与经典的口译释义理论相比,从叙事视角分析了口译过程。
关键词 叙事理论 口译过程 框架设定
下载PDF
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对当代科学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0
20
作者 袁维新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16,共6页
概念转变理论揭示了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认识论模型、本体论假定、心理模型建构论和多维解释框架是目前已经形成的概念转变的四大理论。概念转变理论促使我们重视并运用学生的前概念;它的关于重视学生前科学概念的思想,为基于概念转... 概念转变理论揭示了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认识论模型、本体论假定、心理模型建构论和多维解释框架是目前已经形成的概念转变的四大理论。概念转变理论促使我们重视并运用学生的前概念;它的关于重视学生前科学概念的思想,为基于概念转变的科学课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概念转变过程与机制的研究,为研制促进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转变 认识论 本体论 心理模型建构论 多维解释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