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定量研究方法 被引量:47
1
作者 陈洁 许海 +3 位作者 詹旭 朱广伟 秦伯强 张运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7-918,共12页
湖泊磷循环主要指磷在沉积物、上覆水和生物体间的迁移转化,而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作为富营养湖泊磷循环的关键过程,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磷在上覆水、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转化的... 湖泊磷循环主要指磷在沉积物、上覆水和生物体间的迁移转化,而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作为富营养湖泊磷循环的关键过程,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磷在上覆水、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转化的机制与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沉积物性质、环境因子和生物特性对界面磷迁移的驱动机制,以及磷在浅水湖泊、深水湖泊中迁移转化机制的差异,指出现阶段迁移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因素和定性化方面,而对多因素和定量化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未来可深入探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磷的迁移规律.分析了野外调查、模拟实验、质量衡算和模型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提出未来可将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模型法相结合,借助野外调查识别磷的迁移过程,模拟实验验证磷迁移的机制,并以野外调查和模拟实验的数据和结论为基础,构建模型量化具体迁移过程及其对湖泊磷循环的贡献,从而全面认识磷迁移转化规律.最后,提出了未来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湖泊 迁移 转化 内源磷 机制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茹静 赵旭 曹瑞钰 《江苏环境科技》 2005年第4期47-49,共3页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此综述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释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内源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分为铝磷、铁磷、钙磷及有机磷,磷释放受pH值、溶解氧、生物、温度、扰动等5种因素影响,对富营养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因...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此综述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释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内源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分为铝磷、铁磷、钙磷及有机磷,磷释放受pH值、溶解氧、生物、温度、扰动等5种因素影响,对富营养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进行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底泥内源磷 释放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中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及其释放机理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茹静 赵旭 曹瑞钰 《新疆环境保护》 2005年第3期5-8,共4页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综述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释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内源磷的赋存形态主要 分为铝磷、铁磷、钙磷及有机磷。磷释放受pH值、溶解氧、生物、温度、扰动5种因素影响。对富营养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因...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综述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释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内源磷的赋存形态主要 分为铝磷、铁磷、钙磷及有机磷。磷释放受pH值、溶解氧、生物、温度、扰动5种因素影响。对富营养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及其机理进行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底泥 内源磷 释放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风浪扰动对底泥内源磷钝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新 王秀 +3 位作者 赵珍 乔维川 虞磊 尹洪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64-3071,共8页
利用Y型旋浆式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太湖常见风情条件下对两种底泥磷钝化剂(热改性富钙凹土与镧改性膨润土(商标Phoslock))控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底泥钝化剂的添加均可增强表层底泥的抗风浪扰动能力,降低了风浪... 利用Y型旋浆式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太湖常见风情条件下对两种底泥磷钝化剂(热改性富钙凹土与镧改性膨润土(商标Phoslock))控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底泥钝化剂的添加均可增强表层底泥的抗风浪扰动能力,降低了风浪对钝化层的侵蚀深度,减少了上覆水体中悬浮物的含量,且同时可降低上覆水体中可溶性活性磷(SRP)的浓度及可移动磷的含量,增加了惰性磷和钙磷的比例.与中风条件相比,大风条件增加了侵蚀深度?上覆水悬浮物含量?可溶解活性磷的浓度及可移动磷含量,降低了惰性磷和钙磷的比例.以上结果表明,虽然风浪扰动的剧烈程度对底泥磷钝化技术有影响,但底泥磷钝化技术依然可以应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内源磷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扰动 热改性富钙凹土 镧改性膨润土 内源磷 浅水湖泊
下载PDF
红枫湖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估算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敬富 陈敬安 +2 位作者 罗婧 张红 余萍萍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湖泊沉积物内源磷是湖泊水体磷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对内源磷释放通量的科学估算缺乏定量研究。本文以贵州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野外调查分析法、模拟实验法和扩散模型法等3种估算方法下的红枫湖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结果表明,野... 湖泊沉积物内源磷是湖泊水体磷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对内源磷释放通量的科学估算缺乏定量研究。本文以贵州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野外调查分析法、模拟实验法和扩散模型法等3种估算方法下的红枫湖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结果表明,野外调查分析法可宏观获取水体污染物来源的概况,但对采样点布设、采样频次和周期等要求较高,估算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偏差和不确定性;模拟实验法可粗略获得沉积物磷释放通量,但由于取样和实验培养过程破坏了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结构,估算结果难以精确;扩散模型法可定量估算沉积物磷释放通量,但须与沉积物-水界面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相结合才能使结果可靠。红枫湖沉积物内源磷输入对水体磷污染的贡献较高(25.7%-46%),因此在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外源污染治理,另一方面亟待加强对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内源磷 释放通量 红枫湖
下载PDF
水体沉积物磷控制技术 被引量:13
6
作者 寇丹丹 张义 +2 位作者 黄发明 夏世斌 吴振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1-85,共5页
水体中的磷主要来源于外源磷输入和内源磷释放,外源磷的输入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步得到控制,内源磷释放成为水体富营养化中磷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内源磷释放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因素,溶解氧,温度,pH... 水体中的磷主要来源于外源磷输入和内源磷释放,外源磷的输入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步得到控制,内源磷释放成为水体富营养化中磷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内源磷释放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因素,溶解氧,温度,pH值,微生物,盐度,扰动等因素都对沉积物磷释放有很大的影响。简要阐述了磷释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包括沉积物中注入硝酸钙控制技术,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控制底泥磷释放,赤泥控制沉积物磷释放,水生植物控制沉积物磷释放。还介绍了沉积物磷释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认为在考虑处理效果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如利用赤泥,沸石等廉价材料。研究异位/原位联合生物修复技术控制沉积物磷也可能成为湖泊底泥污染的一个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磷 富营养化 内源磷 控制技术
下载PDF
镧改性膨润土对磷吸附特性、机理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娟 姚佳雯 +2 位作者 魏笑 王东 付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2,共6页
文章研究了镧改性膨润土(锁磷剂,Phoslock^(®))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拟合,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磷分级方法考察了吸附后磷形态变化,并探索了粒径和pH对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锁磷剂对... 文章研究了镧改性膨润土(锁磷剂,Phoslock^(®))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拟合,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磷分级方法考察了吸附后磷形态变化,并探索了粒径和pH对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锁磷剂对磷的吸附过程可用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方程很好地拟合,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2.02 mg/g。吸附的磷主要以稳定的HCl-P形态存在,占总可提取形态的97.80%~99.01%,且不易释放。吸附后无晶体生成,矿物成分与膨润土相似,主要为蒙脱石和石英。粒径可影响吸附速率,但对吸附容量影响较小。pH为2.96~11.03时,吸附量为7.63~11.45 mg/g,低pH促进磷的吸附;pH为2.81~11.09时,解吸率≤11.34%,解吸量随pH的升高而升高。该研究为锁磷剂在湖泊内源磷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磷剂 内源磷 粒径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安定 张义 +1 位作者 周北海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0-374,共5页
湖泊沉积物是指湖泊中沉积的物质,湖泊中大量营养盐富集在沉积物中。水体中各形态的磷通过污水排入、地表径流及水生生物残骸等多种途径输入至湖泊,在温度、上覆水 pH、溶解氧及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其中水... 湖泊沉积物是指湖泊中沉积的物质,湖泊中大量营养盐富集在沉积物中。水体中各形态的磷通过污水排入、地表径流及水生生物残骸等多种途径输入至湖泊,在温度、上覆水 pH、溶解氧及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其中水体中的部分磷在沉积物吸附、化学絮凝、共沉淀等作用下蓄存于湖泊沉积物中,使沉积物中各形态的磷逐步富集成为富营养化湖泊的内源负荷[1,2]。当温度、上覆水p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及微生物活动等环境条件改变时,沉积物中蓄积的各形态磷又会进入到湖泊沉积物-上覆水浮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导致湖泊水体中磷含量增加,造成湖泊富营养化[3,4]。如由于内源负荷磷的影响,西湖引水效果在停机10d 后即消失[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湖泊 沉积物 内源磷 原位控制技术
下载PDF
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形态转化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史晓丹 李大鹏 +1 位作者 王忍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5-962,共8页
为探讨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形态转化的协同作用,选取了苏州某富营养化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培养试验和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着重对比了单纯的摇蚊幼虫扰动和组合扰动下,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中磷形态数量分... 为探讨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形态转化的协同作用,选取了苏州某富营养化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培养试验和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着重对比了单纯的摇蚊幼虫扰动和组合扰动下,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中磷形态数量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扰动下,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摇蚊幼虫扰动.这可归因于微生物活性的显著增加.与摇蚊幼虫扰动相比,组合扰动下,间隙水中DIP和Fe2+浓度的降低幅度和降低范围明显更大.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扰动和底栖生物扰动产生的叠加效应,导致溶解氧渗透深度增加.另外,0~2 cm沉积物中,NH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并且,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均在组合扰动下最大.这暗示了物理扰动和底栖生物扰动对磷再生和迁移产生的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扰动 摇蚊幼虫 内源磷 间隙水 上覆水 沉积物
原文传递
湖泊沉积物-水微界面上磷的释放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钱宝 刘凌 +1 位作者 肖潇 陈沐松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2-489,共8页
为揭示湖泊内源污染的微界面环境行为及机制,从环境微界面角度出发,研究湖泊沉积物一水微界面磷的释放过程。利用新兴的湖泊沉积物原位高分辨率间隙水采集技术(DGT和Mini—peeper)分别获取了大纵湖、蜈蚣湖和九龙口沉积环境中生物... 为揭示湖泊内源污染的微界面环境行为及机制,从环境微界面角度出发,研究湖泊沉积物一水微界面磷的释放过程。利用新兴的湖泊沉积物原位高分辨率间隙水采集技术(DGT和Mini—peeper)分别获取了大纵湖、蜈蚣湖和九龙口沉积环境中生物有效磷和可溶性活性磷的垂直剖面分布,并在微尺度下发现了由局部有机质强烈降解释放磷酸盐形成的异常突变点。利用DIFS模型分析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发现:疏浚后的九龙口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能力较弱,而大纵湖和蜈蚣湖表层沉积物磷酸盐则以弱结合态为主,具有良好的磷吸附特性,表明稳定的沉积物表层环境微界面系统对内源磷的释放具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发现大纵湖和蜈蚣湖表层沉积物对间隙水中的磷具有较强的补给能力,补给源主要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3cm附近,对界面磷的释放起关键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 环境微界面 DGT Mini—Peeper 吸附解吸特性
原文传递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焱见 李大鹏 +3 位作者 李鑫 宋小君 韩菲尔 周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不同外源汇入断面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扰动条件下上覆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及形态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排放口处的沉积物内源磷更容易释放,且扰动期间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TP、PP、...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不同外源汇入断面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扰动条件下上覆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及形态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排放口处的沉积物内源磷更容易释放,且扰动期间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风景区和居民区,此外,也归因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但随着扰动次数的增加,上覆水中各形态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扰动显著改变了上覆水中形态磷分布规律,DIP/DTP、DIP/TP及DIP/DTP比值呈降低趋势,并在第11 d以后趋于稳定,但在有水丝蚓扰动下,改变幅度变小.扰动导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发生变化,NH_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中,污水厂尾水排放口沉积物中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 内源磷 形态转化 京杭大运河
原文传递
蓝藻生消对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硫耦合循环的影响
12
作者 王计超 黄涛 +3 位作者 孙婷婷 包妍 陶鹏良 孙庆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1-240,共10页
通过构建微宇宙实验模拟了为期52 d的蓝藻生长与消亡过程,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了蓝藻生消过程沉积物-水界面(SWI)有效态磷、铁、硫的分布及其扩散通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周期内加藻组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pH均高于对照组,藻... 通过构建微宇宙实验模拟了为期52 d的蓝藻生长与消亡过程,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了蓝藻生消过程沉积物-水界面(SWI)有效态磷、铁、硫的分布及其扩散通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周期内加藻组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pH均高于对照组,藻类生长和消亡显著改变了界面理化性质.蓝藻萌发期(1~4 d)和快速生长期(15~19 d)SWI有效态磷和有效态铁显著正相关表明,沉积物磷的释放主要受控于铁磷的还原.蓝藻快速生长阶段(15~19 d),有效态铁、有效态硫扩散通量的同步升高指示铁、硫循环耦合了内源磷的释放;此外,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的上升和烧失量(LOI)的下降指示了有机磷矿化释放的另一途径.蓝藻快速衰亡阶段(23 d),藻类有机质降解磷释放导致了沉积物有效态磷和铁的解耦.蓝藻衰亡后期(41~52 d),硫酸盐还原介导的磷释放减弱,有效态磷和有效态铁的显著正相关指示沉积物铁磷的还原再次成为磷释放的主要机制,但释放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表明,蓝藻生消显著影响了沉积物-水界面铁、硫、磷耦合循环,对认识湖泊内源污染释放规律与富营养化治理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沉积物-水界面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内源磷 有机质矿化
原文传递
原位化学处理对东湖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广容 叶春松 +1 位作者 贺靖皓 戴文津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9-413,共5页
厌氧条件下对东湖底泥进行了30 d,4种原位化学处理(①Al2(SO4)3,②FeCl3,③CaCl2,④NaNO3)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底泥释放磷的速率大大超过化学处理底泥时释放磷的速率.厌氧条件下用未使用化学处理和分别用上述4种化学处理时... 厌氧条件下对东湖底泥进行了30 d,4种原位化学处理(①Al2(SO4)3,②FeCl3,③CaCl2,④NaNO3)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底泥释放磷的速率大大超过化学处理底泥时释放磷的速率.厌氧条件下用未使用化学处理和分别用上述4种化学处理时磷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7.548,-0.644,0.033,0.174,0.644mg.m-2.d-1;水相中总铁量和总磷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底泥中注入上述盐类引起了各形态磷组分的变化:CaCl2使处理后底泥中钙结合态磷PCa含量最高,表明钙盐促进了难溶性的含磷矿物质的生成;FeCl3和NaNO3处理的底泥表面氧化的Fe3+和铁、锰的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PFe,Mn的含量增加,证实了底泥表面铁氧化物对磷保持力的重要性;Al2(SO4)3处理后铝和铁的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PAl,Fe含量高,说明磷被吸附在铝氧化物中,因而铝盐具有较强的束缚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内源磷 AL2(SO4)3 NaNO3 FECL3 CACL2
下载PDF
富营养水体底泥原位控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赐明 夏晗婷 +1 位作者 曹静 张杭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71-76,共6页
原位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针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技术.文章综述了曝气、深层复氧、水力冲刷以及主动和被动原位覆盖技术对沉积物磷释放控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原位覆盖技术进行了重点探讨.主动原位覆盖技术由于其具有经济成本低... 原位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针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技术.文章综述了曝气、深层复氧、水力冲刷以及主动和被动原位覆盖技术对沉积物磷释放控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原位覆盖技术进行了重点探讨.主动原位覆盖技术由于其具有经济成本低、控制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也是该领域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内源磷 原位控制 覆盖
下载PDF
不同pH值下底泥-水体-凤眼莲系统磷释放与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岩 张迎颖 +4 位作者 张志勇 刘海琴 秦红杰 闻学政 严少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6-73,共8页
实验以凤眼莲(Eichhirnia crasslpes)-水体-底泥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pH值为6.0、7.5、9.0和10.5条件下,各系统内各组分(凤眼莲、水体、底泥)中总磷(TP)含量变化和释放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底泥TP的释放受pH值影响很大,即... 实验以凤眼莲(Eichhirnia crasslpes)-水体-底泥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pH值为6.0、7.5、9.0和10.5条件下,各系统内各组分(凤眼莲、水体、底泥)中总磷(TP)含量变化和释放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底泥TP的释放受pH值影响很大,即碱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大,近中性的释放量最小;随pH值由低到高,种养凤眼莲各处理底泥TP的释放量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7.40、6.73、7.33 mg·kg-1和1.13 mg·kg-1。水体TP变化是底泥释放和凤眼莲吸收作用平衡后的外观表现,并不单独决定于某一因素,如pH值在6.0~9.0范围内,种养凤眼莲处理水质净化优于空白对照,其降低范围在0.03~0.27 mg·L-1之间;pH值为10.5时,种养凤眼莲处理水质净化劣于空白对照。在凤眼莲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其吸收吸附是系统可移动TP的主要去向,占系统可移动磷的73.12%~79.06%,但极端碱性条件下,凤眼莲死亡后腐烂产生的TP也是系统可移动TP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PH值 内源磷 释放规律 迁移规律
下载PDF
动态条件下各形态内源磷释放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晖 安淼 +1 位作者 周琪 乐毅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34,共3页
实验在流量为3L/d,水通量变化率为1.17 L(水)/g(湿泥).d-1的动态条件下模拟自然条件下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对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形态变化以及释放速率进行考察。研究表明,内源磷释放可分为两个阶段:快速释放阶段,释放速率由铁磷释放决定;... 实验在流量为3L/d,水通量变化率为1.17 L(水)/g(湿泥).d-1的动态条件下模拟自然条件下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对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形态变化以及释放速率进行考察。研究表明,内源磷释放可分为两个阶段:快速释放阶段,释放速率由铁磷释放决定;慢速释放阶段,释放速率由铁磷释放和钙磷释放共同决定。整个释放过程中内源磷形态分布有较大变化。动力学分析表明总内源磷释放在表观上符合4.5级动力学反应,铁磷释放在表观上符合5.4级动力学反应,钙磷释放在表观上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 释放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氧化强化对氢氧化钙原位固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楚天 李大鹏 +4 位作者 岳薇 吴宇涵 孙培荣 汤尧禹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3-731,共9页
将氢氧化钙[Ca(OH)_(2)]和过氧化氢(H_(2)O_(2))以梅花散点的方式注射到底泥中,考察两者联用对内源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Ca(OH)_(2)可以有效固定沉积物-水界面(SWI)以下约20 mm沉积物中约90%的内源磷,但同时会加剧20 mm以下... 将氢氧化钙[Ca(OH)_(2)]和过氧化氢(H_(2)O_(2))以梅花散点的方式注射到底泥中,考察两者联用对内源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Ca(OH)_(2)可以有效固定沉积物-水界面(SWI)以下约20 mm沉积物中约90%的内源磷,但同时会加剧20 mm以下沉积物的厌氧环境,导致沉积物中稳定态磷向易释放态磷转化,造成潜在活性磷的累积;而H_(2)O_(2)的加入极大地降低了Ca(OH)_(2)投加后深层沉积物潜在活性磷富集的风险,并明显提高了Ca(OH)_(2)在沉积物中的纵向扩散深度,其影响范围可以达到SWI以下0~40 mm;但40 mm以下沉积物影响并不明显;这主要归因于氧化剂的投加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近18倍.底泥内源磷形态变化也证实了氧化剂投加对磷的良好固定效果.与对照实验相比,SWI以下0~20 mm沉积物中易释放态磷含量明显降低,同时沉积物中Ca-P含量增加了约10%.但随着底泥深度增加,易释放态磷减少量逐渐降低,Ca-P的增加也逐渐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固定技术 内源磷 氧化 固定 强化
原文传递
注射钙改性材料对易悬浮条件下底泥微环境的影响
18
作者 宋小君 李大鹏 黄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71-3179,共9页
在实验室内模拟底泥易悬浮的条件下,探究了底泥注射钙改性材料对底泥微环境及内源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钙改性材料有利于缓慢持续释放氧气,创造底泥微氧化环境,还原性物质Fe2+、NH+4-N浓度分别平均降低83.95%和74.96%,大幅增加底... 在实验室内模拟底泥易悬浮的条件下,探究了底泥注射钙改性材料对底泥微环境及内源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钙改性材料有利于缓慢持续释放氧气,创造底泥微氧化环境,还原性物质Fe2+、NH+4-N浓度分别平均降低83.95%和74.96%,大幅增加底泥微生物活性.此外,上覆水及间隙水溶解性无机磷(DIP)浓度分别平均下降78.19%和65.63%,有效抑制了内源磷的释放.当受悬浮颗粒影响后,由于有机质的矿化等作用参与溶解氧的竞争,降低了钙改性材料的底泥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改性材料 悬浮颗粒 溶解氧 内源磷 底泥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内源磷负荷 被引量:49
19
作者 黎睿 王圣瑞 +3 位作者 肖尚斌 焦立新 刘文斌 倪兆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31-1839,共9页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特征,探讨其区域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区域内9个湖泊100个沉积物样品总磷(TP)及不同形态磷含量,比较了不同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特征,探讨其区域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区域内9个湖泊100个沉积物样品总磷(TP)及不同形态磷含量,比较了不同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ω(TP)为(1256±621)mg/kg,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601±76)mg/kg];前者沉积物磷形态以钙结合态磷(HCl-P)为主,主要受水土流失等影响,湖泊较高的矿化度易于磷埋藏,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17~1.07mg/(m2·d),对湖泊富营养的贡献较小;而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沉积物磷形态以可还原态磷(BD-P)等形态为主,主要由面源及浮游植物生长调控,其中可移动磷(Mobile-P,除残渣态磷(Res-P)和HCl-P以外的所有形态磷之和)相对含量占ω(TP)的60.60%,约为云南高原湖泊的2倍,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002~1.32mg/(m2·d),对湖泊富营养化贡献较大.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应该加强流域面源污染等外源治理,修复退化水生植被,而在云南高原湖泊则应重点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施行农田最佳施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内源磷负荷 湖泊沉积物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氯化镧改性黏土固化湖泊底泥中磷的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袁宪正 潘纲 +1 位作者 田秉晖 陈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3-406,共4页
用氯化镧对14种黏土进行改性并研究了这些改性黏土固化磷的效果.研究了pH对改性高岭土磷吸附率和镧离子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氯化镧改性,不同黏土的磷固定率由改性前的3%-14%提高到改性后的52%-95%,氯化镧改性高岭土在pH为... 用氯化镧对14种黏土进行改性并研究了这些改性黏土固化磷的效果.研究了pH对改性高岭土磷吸附率和镧离子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氯化镧改性,不同黏土的磷固定率由改性前的3%-14%提高到改性后的52%-95%,氯化镧改性高岭土在pH为5时,达到磷吸附率的最大值94.85%,并在pH值4—8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磷吸附率(〉80%),在pH〉6.5的范围,La^3+溶出浓度低于0.0178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内源污染治理 氯化镧改性黏土 富营养化 磷去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