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脾同治”为《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理论的核心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广坤 钱会南 +1 位作者 张金超 吴昊天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96-198,共3页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同治 内伤杂病 “知肝传脾”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从太阴中风理论探讨《金匮要略》杂病病传规律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灵勇 刘畅 +3 位作者 徐玉 王磊 林树元 许家栋(指导)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792-3795,共4页
文章从经方“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的病因学说出发,认为外感、内伤皆以外邪为首要病因,内伤杂病由外感表邪入里传变所致,提出《伤寒论》以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始因,《金匮要略》以太阴病为内伤杂病之始因,而太阴中风是内伤杂病的病传主线... 文章从经方“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的病因学说出发,认为外感、内伤皆以外邪为首要病因,内伤杂病由外感表邪入里传变所致,提出《伤寒论》以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始因,《金匮要略》以太阴病为内伤杂病之始因,而太阴中风是内伤杂病的病传主线。文章进一步总结了太阴中风的三层次,分别为邪风虚热、水饮血痹、风水黄汗,梳理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并系统探讨太阴中风病传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代表方药之间的衍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内伤杂病 太阴中风 病传规律 经方
原文传递
内科杂病治疗八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磊 《河南中医》 2007年第2期32-34,共3页
杂病又名杂症,通常指外感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具有寒热虚实夹杂之义,比较难治,若临证审证求因,活用以下八法,定有裨益:①轻清法;②涤浊法;③疏利法;④达郁法;⑤运通法;⑥灵动法;⑦燮理法;⑧固元法。
关键词 内科杂病 轻清法 涤浊法 疏利法 达郁法 运通法 灵动法 燮理法 固元法
下载PDF
跟师国医大师徐经世运用“和法”治疗内科杂病心得 被引量:7
4
作者 高加齐 李永攀 +1 位作者 张莉 徐经世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10期1603-1606,共4页
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从事中医临床60多年,在处治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中医理论方面有很多创见与发挥。作者从和解表里、通达内外;降阳和阴、消痞散结;潜阳和阴、以期其平;和煦肝木、调理脾胃等四个方面,对徐经世教授临床运用&qu... 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从事中医临床60多年,在处治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中医理论方面有很多创见与发挥。作者从和解表里、通达内外;降阳和阴、消痞散结;潜阳和阴、以期其平;和煦肝木、调理脾胃等四个方面,对徐经世教授临床运用"和法"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医大师 徐经世 跟师心得 和法 内科杂病
下载PDF
《伤寒论》五脏“脏结”对肿瘤治疗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龚轩 吴瑞婷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737-1740,共4页
《伤寒论》中脏结一证在现今临床中证实与肝硬化、肿瘤等诸多疾病相关,但其病情较重,病机复杂难解,至今并无令人满意的治法。其因'脏气虚衰,邪结在脏,气血阻滞'而成,属内伤杂病。浅述脏结成因、分属五脏之症状及产生机理,并对... 《伤寒论》中脏结一证在现今临床中证实与肝硬化、肿瘤等诸多疾病相关,但其病情较重,病机复杂难解,至今并无令人满意的治法。其因'脏气虚衰,邪结在脏,气血阻滞'而成,属内伤杂病。浅述脏结成因、分属五脏之症状及产生机理,并对其治疗思路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结 肿瘤 内伤杂病 伤寒论 五脏
原文传递
马晓燕撷经典方剂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浅谈
6
作者 回世洋 马晓燕 倪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共4页
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抑郁不宁、心胸满闷、胸部以及胁肋部胀痛,或有善哭易怒,亦或咽中如有炙脔等不适。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常因喜怒忧思,郁滞不舒,而导致肝疏泄功能失职,脾脏失其健运之功,心失其养,脏... 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抑郁不宁、心胸满闷、胸部以及胁肋部胀痛,或有善哭易怒,亦或咽中如有炙脔等不适。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常因喜怒忧思,郁滞不舒,而导致肝疏泄功能失职,脾脏失其健运之功,心失其养,脏腑、气血、阴阳功能紊乱;而消渴常因禀赋不足亦或是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以及形体消瘦,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马教授投身于对于郁证和消渴的证候及治疗的研究,熟读经典、精求古训,并且在长期的诊疗疾病过程中,对于使用经典方剂加减化裁辨治郁证和消渴等内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撷马教授以经典方剂治疗郁证和消渴等内科杂病的经验作总结与探析。其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方剂 内科杂病 马晓燕 经验 中医
下载PDF
吴文尧教授六经辨治结合脾胃理论经验总结
7
作者 杨硕 张羽 +3 位作者 邢袁若愚 司元红 刘莉 麦雪珠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8期73-74,共2页
吴文尧教授认为,伤寒六经是对人体脏腑经络六大系统病理变化的概括。六经辨证并非仅用于治疗外感病,还可用以指导辨证治疗内科杂病。临床上吴老擅用六经辨证结合脾胃理论治疗内科杂病,常直达病所,效若桴鼓。
关键词 内科杂病 吴文尧教授 六经辨治 脾胃理论
下载PDF
崔应麟教授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拾粹
8
作者 陈茜 杨鑫 +1 位作者 崔应麟 袁志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7期68-69,共2页
河南省中医院崔应麟教授,乃石冠卿先生入室弟子。崔师临证30余载,擅治内科杂病,临床中不囿时方、经方之成见,常将二方同炉共冶,知守善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亲聆其训,兹以跟师所见,简介数例,以供同道。
关键词 崔应麟 内科杂病 验案
下载PDF
崔应麟教授内科杂病验案3则
9
作者 崔应麟 黄琳 陈亚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19期28-29,共2页
河南省中医院崔应麟教授,乃石冠卿先生入室弟子。崔教授精专内科杂病,愈人无数,惜医案散佚,难窥师学术之大体,兹掇师验案三则,吉光片羽,表而出之,以供同道。案例一:郑州师范学生稀水样便三月余,邀师诊治,三剂知,随访三月未再发作;案例二... 河南省中医院崔应麟教授,乃石冠卿先生入室弟子。崔教授精专内科杂病,愈人无数,惜医案散佚,难窥师学术之大体,兹掇师验案三则,吉光片羽,表而出之,以供同道。案例一:郑州师范学生稀水样便三月余,邀师诊治,三剂知,随访三月未再发作;案例二:老年妇人齿衄案,给予清泻心脾胃郁热辅以牙线剔牙外治法,牙龈肿痛、出血症状较前显著好转;案例三:老翁灯笼病案,师紧扣病机,化裁古方,收效甚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应麟 验案 内科杂病 泄泻 齿衄 灯笼病
下载PDF
桃核承气汤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斌斌 高音来 +4 位作者 方坤炎 吕丽容 郑文玉 宁劼怡 郭超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09-111,共3页
桃核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5味中药组成,古代主要用此方治疗"蓄血证"。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应用十分广泛,很多内伤杂病只要表现为瘀热互结,亦可应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桃核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5味中药组成,古代主要用此方治疗"蓄血证"。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应用十分广泛,很多内伤杂病只要表现为瘀热互结,亦可应用桃核承气汤治疗。该文通过综述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核承气汤 瘀热互结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抵挡汤临床应用近况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奇云 虞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31-33,共3页
抵挡汤是活血化瘀的名方,古代主要用此方治疗"蓄血证",近年来,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内伤杂病都表现为瘀热互结,亦可使用抵挡汤治之,应用此方治疗各科疾病,临床屡有报道,文章对此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抵挡汤 内伤杂病 瘀血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史锁芳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运用太极六气针法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晓娜 史锁芳 +1 位作者 丁涵 张婉如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9期26-29,共4页
介绍史锁芳教授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运用太极六气针法治疗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太极六气针法是以开阖枢理论为基础而创立,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疗效较佳... 介绍史锁芳教授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运用太极六气针法治疗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太极六气针法是以开阖枢理论为基础而创立,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疗效较佳。并举验案3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伤杂病 三阴三阳开阖枢 太极六气针法 运气理论 临床经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升阳益胃汤证治辨析与探微 被引量:9
13
作者 邵霜霜 顾勤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4期327-330,共4页
李东垣《脾胃论》所创升阳益胃汤系针对脾胃气虚而立方。论述了该方三方面的用药思路,即甘温除热、补中升阳;升降相因、寓降于升;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知常达变,将升阳益胃汤辨证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每获良效。并介绍了此方论治反复... 李东垣《脾胃论》所创升阳益胃汤系针对脾胃气虚而立方。论述了该方三方面的用药思路,即甘温除热、补中升阳;升降相因、寓降于升;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知常达变,将升阳益胃汤辨证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每获良效。并介绍了此方论治反复口腔溃疡、慢性胃炎、咳嗽的三则临床验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阳益胃汤 甘温除热 内伤杂病 用方思路 发散思维
下载PDF
梅国强教授运用舌诊思路探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昊 陈雨 +3 位作者 许乐思 岳滢滢 周贤 刘松林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期35-38,共4页
国医大师梅国强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拓展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绛舌""白苔绛底"等舌象的代表意义及应用范围,将本是应用于外感温病的舌象用于指导内伤杂病的辨治。临证时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详察舌质之淡、红、绛、... 国医大师梅国强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拓展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绛舌""白苔绛底"等舌象的代表意义及应用范围,将本是应用于外感温病的舌象用于指导内伤杂病的辨治。临证时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详察舌质之淡、红、绛、紫,舌苔之厚、薄、润、干等,以寻求病机之苗窍,拟定适宜的治法方药。应对慢性、疑难病患者则依据舌象的动态变化判断病机的发展趋势,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处方以契合病机变化。将舌象作为部分经方的使用要点之一,为准确选用经方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诊 《外感温热篇》 白苔绛底 内伤杂病 湿(痰)热 梅国强
下载PDF
裴林治疗上热下寒证经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月 裴林 《河南中医》 2024年第5期705-709,共5页
裴林教授认为,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密不可分,三焦运行人体产生的诸气,传输布散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气血以此为通路,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调会导致内伤杂病的发生,病情缠绵难愈,大多虚实寒热并见,临床可结合三焦辨证治疗,三焦辨证... 裴林教授认为,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密不可分,三焦运行人体产生的诸气,传输布散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气血以此为通路,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调会导致内伤杂病的发生,病情缠绵难愈,大多虚实寒热并见,临床可结合三焦辨证治疗,三焦辨证不仅包括脏腑辨证,也包括卫气营血辨证。裴教授认为,上热下寒证的病机是人体气机不畅,中焦阻滞不通,阴阳不能交通上下,会出现“上热下寒”,治疗应从调和阴阳入手,以通利三焦、调畅气机为要,清上焦热,温下焦寒,引下焦虚火归元,并将上热下寒证分为:上焦热,下焦寒;上焦热,中焦寒;中焦热,下焦寒。裴教授常用黄连、黄芩清上焦之热,以附子、巴戟天温下焦之寒,肉桂引下焦上浮之阳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热下寒证 内伤杂病 三焦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裴林
下载PDF
邓运明教授旴江骨伤学术源流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华南 贾蒙 +3 位作者 肖松 吴剑锋 赖国伟 邓运明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528-530,共3页
邓运明教授乃江西樟树人氏,当代旴江骨伤名家。邓师深受家乡文化熏陶,致力于传承旴江医药文化,创新旴江医学理论,对正骨理筋手法,内伤杂病心得良多。在正骨手法上,秉承旴江"字门"伤科手法,精炼正骨八法,以"刚柔相济、以... 邓运明教授乃江西樟树人氏,当代旴江骨伤名家。邓师深受家乡文化熏陶,致力于传承旴江医药文化,创新旴江医学理论,对正骨理筋手法,内伤杂病心得良多。在正骨手法上,秉承旴江"字门"伤科手法,精炼正骨八法,以"刚柔相济、以近带远、整体用力"为治疗要点,强调筋骨并重,以恢复功能为首要目标;在理筋手法上,传承旴江"字门"伤科推拿术,以点按特殊部位或穴位等敏感处为特色,双手沿点、线、面乃至全身做弹、拿、托、摩等,以打通经络,对筋伤类疾病效果立竿见影;在内伤杂病上,以气血辨证为首,筋骨并重为要,肝、脾、肾三脏为核心,辨病辨证相结合,辅以引经药物,随证治之,诚乃当代旴江骨伤名家是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运明 旴江医学 学术思想 正骨 理筋 内伤杂病
下载PDF
岳良明教授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经验
17
作者 李占林 陈泽云 岳良明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4期90-92,共3页
岳良明教授认为,内科杂病寒热错杂证多伴痰饮、湿热、气滞、血瘀等病因病机,且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的首方,具有辛开苦降、清上温下、寒热并举、攻补兼施、调和气血之功。本文总结了岳良明教授运用乌梅... 岳良明教授认为,内科杂病寒热错杂证多伴痰饮、湿热、气滞、血瘀等病因病机,且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的首方,具有辛开苦降、清上温下、寒热并举、攻补兼施、调和气血之功。本文总结了岳良明教授运用乌梅丸寒热并举法治疗寒热错杂证如痹证、腹痛等内科杂病的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良明 名医经验 内科杂病 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
下载PDF
基于“双枢同调”论柴平汤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
18
作者 陆柯 张庆祥 +3 位作者 张露 李晨 褚翘 郭松伟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9期926-931,共6页
“百病生于气”,气机的升降出入不畅往往是内伤杂病产生的关键,其中脾胃为三焦升降之枢纽,少阳为内外阴阳出入之枢纽,基于肝脾二者在生克五行和中土五行中存在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应用“双枢同调”的治疗原则,以柴平汤加减治疗内伤杂病... “百病生于气”,气机的升降出入不畅往往是内伤杂病产生的关键,其中脾胃为三焦升降之枢纽,少阳为内外阴阳出入之枢纽,基于肝脾二者在生克五行和中土五行中存在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应用“双枢同调”的治疗原则,以柴平汤加减治疗内伤杂病,疏肝健脾,调畅人体气机,恢复人体阴平阳秘,对于临床上多种内伤杂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少阳 枢机不利 柴平汤 疏肝健脾 双枢同调 内伤杂病
下载PDF
脏结证治源流探析
19
作者 崔家祥 白晨志 +2 位作者 张瑞祥 孙凤一 王洪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96-2800,共5页
考据文献发现,脏结是一个涉及杂病、温病范畴的复杂概念,其基于“结者缔也”的本义,与《伤寒论》脏结理论联系密切。其发生发展是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动态连续过程,寒邪为患、阳气持续衰弱为本病的主要矛盾,同时湿邪、热邪也可作为次... 考据文献发现,脏结是一个涉及杂病、温病范畴的复杂概念,其基于“结者缔也”的本义,与《伤寒论》脏结理论联系密切。其发生发展是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动态连续过程,寒邪为患、阳气持续衰弱为本病的主要矛盾,同时湿邪、热邪也可作为次要矛盾出现,其病机有表邪内陷、阳衰寒凝、寒热格拒等。在治疗上,金元医家重视解表散邪,多选用小柴胡汤加生姜并灸刺关元穴,明清以降,温阳散结成为治疗的主流,脏结外治法进一步发展,和解寒热、随证处方及预防为先等治法也开始出现。同时,随着医家对胁下痞痛症候的日渐重视,明清以后杂病脏结开始成为《伤寒论》脏结体系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结 五脏 《伤寒论》 温阳散寒 和解寒热 内伤杂病
原文传递
探析卫气营血理论在内伤杂病诊疗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阑 徐大基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7期59-63,共5页
叶桂卫气营血辨证在外感疾病中广泛应用,本文欲探析卫气营血辨证在内伤杂病中的诊疗应用规律。本文基于叶桂经典条文“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止血”,探析其理论在内伤杂病的应用。... 叶桂卫气营血辨证在外感疾病中广泛应用,本文欲探析卫气营血辨证在内伤杂病中的诊疗应用规律。本文基于叶桂经典条文“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止血”,探析其理论在内伤杂病的应用。叶氏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一核心理论,高度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是由卫而到气到营到血的传变次第。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长于辨疾病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对温病的辨病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同样为杂病的辨证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将复杂疾病按照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分型显然不够详细,确定疾病病变部位和脏腑过于笼统,对病情的划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若将卫气营血辨证与其他辨证理论相互结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诊疗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营血辨证 内伤杂病 叶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