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70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19
1
作者 于洋 顾承雄 +3 位作者 闫晓蕾 李琴 韦华 刘晓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另外,将病人按年龄分成〈45岁、45~60岁、60~75岁及〉75岁4组,记录并分析各组乳内动脉应用情况、旁路血管的支数及构成.结果 病人平均每例移植旁路血管(3.3±0.8)支.OPCAB手术的病人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而左乳内动脉的使用和动静脉混合方式旁路移植占据绝对优势(P〈0.05).术后死亡26例(0.7%),病死率逐渐下降.结论 采用切实、可行的外科处理策略、完善的围术期管理结合多项适应病情变化改进与创新的OPCAB术式,使得OPCAB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治愈率逐年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心脏室壁瘤 乳内动脉冠状静脉动脉化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程度与乳内动脉桥血流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高长青 张涛 +4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马晓辉 吴扬 董兵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20-822,共3页
目的 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 (OPCAB)术中左前降支 (LAD)狭窄程度与左乳内动脉 (LIMA)桥血流量的相关性。 方法 将行OPCAB治疗的 16 7例患者 ,按LAD狭窄程度 (<75 %、75 %~ 95 %、>95 % )分为 3组 ,A组 31例、B组 6 2... 目的 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 (OPCAB)术中左前降支 (LAD)狭窄程度与左乳内动脉 (LIMA)桥血流量的相关性。 方法 将行OPCAB治疗的 16 7例患者 ,按LAD狭窄程度 (<75 %、75 %~ 95 %、>95 % )分为 3组 ,A组 31例、B组 6 2例、C组 74例 ,常规用LIMA与LAD吻合 ,吻合完毕时用即时超声血流探测仪直接测量并记录LIMA桥血流波形、平均流量、舒张期流量、收缩期流量、搏动指数 (PI)及平均动脉压 ,进行LIMA血流量的对比研究。 结果  3组间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C组LIMA桥平均血流量 (2 8 3± 3 2 )ml/min ,舒张期流量 (5 5 1± 5 3)ml/min ,均显著高于A组 [(11 1± 1 2 )、(2 6 3± 2 8)ml/min]和B组 [(16 3± 1 6 )、(34 8± 3 2 )ml/min](P均 <0 0 1) ;B组平均流量、舒张期流量大于A组 (P <0 0 1、P <0 0 5 ) ;PI值C组小于其他两组 (P <0 0 1) ,B组小于A组 (P >0 0 5 ) ;而收缩期流量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OPCAB中 ,LAD狭窄程度越高 ,LIMA桥血流量越大 ,PI值越小 ,而收缩期血流量与狭窄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 乳内动脉桥 血流量 相关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人移植的乳内动脉平均流量测定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长青 张涛 +3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马晓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确定中国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OPCAB)中移植的左乳内动脉 ( L IMA)平均流量参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180例冠心病患者施行 OPCAB,术中采用即时血流测量仪 ( 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 L IMA血流波形、搏动指数 (... 目的 确定中国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OPCAB)中移植的左乳内动脉 ( L IMA)平均流量参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180例冠心病患者施行 OPCAB,术中采用即时血流测量仪 ( 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 L IMA血流波形、搏动指数 ( PI)、平均流量、收缩期峰流量、舒张期峰流量、血管阻力、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 ,并分析平均流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180例患者移植的 L IMA流量为 2 8.19± 2 .89ml/ min,分布范围较广 ( 6~178ml/ m in) ,其中在 2 0~ 2 5 ml/ min区间内有最大分布频数 ( 39/ 180 ,2 1.7% ) ,绝大部分分布在 10~ 30 ml/ m in( 116 /180 ,6 4 .4 % )。平均流量与收缩期峰流量、舒张期峰流量和血管阻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 r=0 .75 ,0 .94 ,- 0 .95 ) ,与其它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中国人 L IMA的平均流量应 >10 ml/ min,较满意的平均流量应 >2 2 ml/ min,而舒张期峰流量与血管阻力是影响平均流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乳内动脉 流量测定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测量仪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5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俊峰 顾承雄 +6 位作者 韦华 刘锐 陈长城 王盛宇 李波 胡晖 黄信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529-1531,共3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进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25例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125例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进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25例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125例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右侧的乳内动脉,将左、右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成Y型桥;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序贯吻合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全组125例患者共搭桥413支,平均搭桥支数3.3支/例。术中流量测定桥血管均通畅。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又避免手术中对升主动脉的操作,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非体外循环 乳内动脉 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
原文传递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筛选冠状动脉搭桥术桥血管的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光 彭禹 +3 位作者 杨扬 王玉兰 曹海根 甄文俊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1期645-647,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前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用作桥血管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5 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患者的 98条胸廓内动脉和 81条桡动脉血管内径、管壁、管腔及血流状况进行检测。结果 不适合作为桥血管的胸...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前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用作桥血管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5 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患者的 98条胸廓内动脉和 81条桡动脉血管内径、管壁、管腔及血流状况进行检测。结果 不适合作为桥血管的胸廓内动脉为 2 .0 4%,桡动脉为 8.6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冠状动脉分流术 胸廓内动脉 桡动脉
原文传递
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云菡 黄昕 +7 位作者 李海洲 高雅姗 顾舒晨 邝依敏 骆申英 张泽伟 顾斌 昝涛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3-320,共8页
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 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支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面,术中注意保留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穿支。以优势IMAP为蒂,根据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和位置设计皮瓣:对于中小面积的创面,采用IMAP单蒂皮瓣转移修复;对于缺损面积较大者,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评价前胸各血管的供血范围,当IMAP不足以供养整块皮瓣时,利用锁骨上动脉胸支或胸外侧动脉进行血管增压,设计双蒂皮瓣。根据供受区间的距离,选择带蒂或游离转移皮瓣。转移皮瓣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供。将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统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个数、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扩张周期,优势IMAP位置,采用皮瓣总个数和不同血管蒂类型皮瓣个数、皮瓣面积,Ⅱ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置入25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500 mL,注射生理盐水量855~2055 mL,扩张周期4~16个月。术前在第2肋间(20侧)或第3肋间(5侧)探及优势IMAP。共切取25个扩张皮瓣,其中2个IMAP带蒂皮瓣、11个IMAP游离皮瓣、4个锁骨上动脉胸支带蒂+IMAP游离皮瓣、8个IMAP+胸外侧动脉游离皮瓣,皮瓣面积10 cm×8 cm~30 cm×14 cm。Ⅱ期术后3例患者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面部 瘢痕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血管增压
原文传递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椎动脉和乳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光 李慧玲 +2 位作者 张征 苏里亚 彭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椎动脉和乳内动脉血流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的患侧椎动脉和乳内动脉,判断血流方向和进行血流频谱分析。结果椎动脉Ⅰ度窃血5例,乳内动脉血流方向均为正向血...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椎动脉和乳内动脉血流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的患侧椎动脉和乳内动脉,判断血流方向和进行血流频谱分析。结果椎动脉Ⅰ度窃血5例,乳内动脉血流方向均为正向血流。椎动脉Ⅱ度窃血7例,乳内动脉有3例收缩期出现低速短暂的反流,其余4例为正向血流。椎动脉Ⅲ度窃血5例中,有4例乳内动脉为全心动周期的反向血流,1例收缩期出现反向血流。结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患侧椎动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窃血;而乳内动脉也可通过侧支循环发生反向血流,参与代偿上肢动脉供血。椎动脉和乳内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变化均早于舒张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乳内动脉
下载PDF
内乳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强 王茂强 +2 位作者 宋鹏 段峰 刘凤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816-819,共4页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手术史。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行IMA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并摄肝区平片,观察肝区碘油分布及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病灶均为巨块型,均位于肝脏前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57例累及S4、S5、S8段,29例累及S5、S7、S8。80例为右侧IMA参与供血,5例为左侧IMA参与供血,1例为双侧IMA参与供血。86例参与供血的IMA栓塞全部成功。未出现皮肤损伤并发症。结论IMA参与肿瘤供血一般多见于过去曾多次行TACE的巨块型肝癌患者,且肿块位于肝前部。IMA TACE方法安全,技术可行,但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内乳动脉 栓塞化疗 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刘达兴 陈绪军 +22 位作者 郑宝石 曹勇 陈凯明 施超 林宇 曹广庆 李伟栋 罗俊辉 尹晓清 曹劝省 雷印胜 杨文凯 周继梧 韦武利 王桂亮 柳德斌 胡明松 陆辉辉 杨岷 宋保国 王海晨 王振东 陈黔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390-1395,共6页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t=9.51,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t=13.79,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2=17.21,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 桡动脉 乳内动脉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Off-pump sequential 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grafting combined with selective arterialization of the coronary venous system 被引量:7
10
作者 YU Yang YAN Xiao-lei WEI Hua YANG Jun-feng GU Cheng-xi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9期3017-3021,共5页
Backgrou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OPCAB)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recent years as a less invasive method of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sequential bilateral internal ma... Backgrou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OPCAB)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recent years as a less invasive method of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sequential 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grafting combined with selective arterialization of the coronary venous system during OPCAB.Methods From April 2004 to August 2010, patients with diffuse right coronary lesion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1 included seventee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is surgery while group 2 included twenty-one patients without right coronary artery surgical therapy.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symptoms of angina. Blood flow of bridged vessels was measured. The perioperative ventricular parameters including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end diastolic diameter were compared. During follow-up, myocardial nuclide imaging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carried out.Result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was performed with an average of 3.6 grafts per patient. Hospital mortality was zero. At the time of follow-up, the patients in group 1 recovered better than in group 2 (P〈0.05). In both groups, the mean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class and ejection frac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01) and the mean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Myocardial blood supply of inferior wall in group 1 was obviously improved by myocardial nuclide imag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eight patients in group 1 verified that there was blood flow to myocardium in the arterialized vein.Conclusions Sequential 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grafting combined with selective arterialization of the coronary venous system can be performed during OPCAB. A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in the cardiac func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documented, increasing our expectation for extensive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arterialization of the coronary venous system
原文传递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任培军 程兆云 +6 位作者 赵子牛 葛振伟 赵健 王圣 孙俊杰 胡俊龙 王悦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6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TACR)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46例行TACR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以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左/右桡动脉为桥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左桡动脉14例...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TACR)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46例行TACR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以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左/右桡动脉为桥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左桡动脉14例,左乳内动脉+左桡动脉+右桡动脉14例,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6例,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左桡动脉12例;共移植116支血管桥,其中序贯桥58支,单支桥52支,"Y"型桥6支;体外循环7例,非体外循环33例,体外循环并行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均采用心包开窗-胸腔引流术;观察手术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脑卒中等发生,随访2~25个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42例、明显改善4例;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和移植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灌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胸骨切口愈合良好,无筋膜室综合征或手臂缺血发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发生。结论采用TACR治疗冠心病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体外循环并行辅助心脏不停跳、心包开窗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全动脉化 乳内动脉 桡动脉 心包开窗
原文传递
乳房再造术中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血液动力学研究及远期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森恺 穆兰花 +6 位作者 李养群 徐军 杨明勇 赵振民 刘元波 李俊来 凌诒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评价胸廓内动脉远心端 (逆向 )供血的功能 ,为乳房再造及胸壁修复提供新的血供来源。方法 对 2例应用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横形腹直肌肌皮瓣 (Transverserectusabdom inalmyocutaneousflap下简称TRAM皮瓣 )吻合血管游离移植... 目的 评价胸廓内动脉远心端 (逆向 )供血的功能 ,为乳房再造及胸壁修复提供新的血供来源。方法 对 2例应用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横形腹直肌肌皮瓣 (Transverserectusabdom inalmyocutaneousflap下简称TRAM皮瓣 )吻合血管游离移植行乳房再造患者 ,于术中对作为胸部受区血管的胸廓内动脉远心断端、近心断端 (下简称远心端、近心端 )的压力流速进行测量 ,并对TRAM在相应不同供血状态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进行监测 ,对 1例术后 5年患者行彩色多普勒仪追踪检测。结果 术时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压力为 6 6及 5 8mmHg ,近心端压力为 88及 75mmHg,远心端压力为近心端压力的 75 %~ 77% ,两者的波形不同。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吻合口流速为 70及 5 2ml min ,近心端为 94及 74ml min ,远心端流速为近心端流速的 74 %~ 78%。以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TRAM在胸廓内动脉远心端、近心端同时供血状态下 ,其皮瓣灌注值最高。术后 5年 ,远、近心端吻合口仍通畅良好 ,两处动脉血流的频谱、流速几乎相同。结论 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可以提供一定压力的血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再造术 胸廓内动脉 皮瓣 微循环 血液动力学
原文传递
非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动脉联合双重栓塞治疗大咯血 被引量:7
13
作者 付渡关 赵大兵 +2 位作者 李晖 曹平 宋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873-1875,共3页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动脉联合双重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急性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与非支气管动脉(包括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上动脉、肩胛下动脉、隔动脉等)造影,并对异常血管用PVA颗粒、明胶海绵和...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动脉联合双重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急性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与非支气管动脉(包括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上动脉、肩胛下动脉、隔动脉等)造影,并对异常血管用PVA颗粒、明胶海绵和/或钢圈双重栓塞。结果 21例大咯血患者,共栓塞74支异常血管。其中支气管动脉32支,肋间动脉22支、胸廓内动脉9支,胸上动脉6支,膈动脉3支、肩胛下动脉2支。术后即刻止血14例,咳血量明显减少5例,有所减少2例,即刻止血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1.4%、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时,同时仔细寻找并栓塞参与供血的非支气管动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肋间动脉 胸廓内动脉 胸上动脉 肩胛下动脉 隔动脉 咯血 栓塞
下载PDF
骨骼化与带蒂获取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临床结果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仲肇基 侯剑峰 +5 位作者 樊红光 李浩杰 解衍博 王小啟 郑哲 高歌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分析骨骼化与带蒂两种方法获取双侧乳内动脉(BIMA)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早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我科使用BIMA行CABG 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5±6.8)岁... 目的分析骨骼化与带蒂两种方法获取双侧乳内动脉(BIMA)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早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我科使用BIMA行CABG 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5±6.8)岁。按乳内动脉获取方式分为骨骼化(s-BIMA)组和带蒂(p-BIMA)组。s-BIMA组73例,男6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7.0)岁;p-BIMA组79例,男6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3±6.7)岁。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引流量、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的情况。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乳内动脉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4%),为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p-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5例(6.3%),包括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3%),轻微胸骨切口并发症4例(5.1%)。s-BIMA组乳糜胸1例(1.4%),p-BIMA组乳糜胸7例(8.9%)。s-BIMA组术后当日及术后3 d引流量均低于p-BIMA组(P=0.000,0.001)。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无乳内动脉闭塞病例。结论骨骼化获取双侧乳内动脉的安全性、可靠性与传统带蒂获取方法相同。骨骼化获取技术可以减少术后胸骨切口并发症及乳糜胸,减少术后引流量。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时应首选骨骼化获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骨骼化获取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手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于洋 顾承雄 李海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94-398,共5页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CVBG)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8例有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其...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CVBG)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8例有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CVBG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6.1±6.2岁;行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5.9±5.7岁;仅行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但对右冠状动脉系统未做处理。术中采用血流量仪测量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并对两组移植血管支数、气管内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指标、心肌核素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围术期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均无脑部、胸骨和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CVBG组移植血管支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1支vs.2.2±1.6支,P<0.05)。CVBG组乳内动脉主干(81.5±32.7ml/min vs.76.8±28.4ml/min)、左乳内动脉主干(32.5±18.8ml/min vs.28.1±16.7ml/min)和右乳内动脉主干血流量(39.6±19.0ml/min vs.35.9±18.3ml/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8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55个月(37.4±9.8个月)。CVBG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下壁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对照组术后有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有下壁心肌缺血,ST-T改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肌核素扫描显示:CVBG组患者下壁心肌血液供应明显改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动脉化后的冠状静脉内有血流通过。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是可行的,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为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新的外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冠状静脉动脉化
原文传递
左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左乳内动脉桥血流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韩增强 陈彧 +5 位作者 凌云鹏 陈生龙 刘刚 杨威 范桄溥 孙文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81-983,共3页
目的:通过超声瞬间血流仪在术中评估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和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左乳内动脉(LIMA)桥的血流情况。方法:2013-01至2015-07期间300例患者接受OPCAB,LIMA全部与左前降支(... 目的:通过超声瞬间血流仪在术中评估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和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左乳内动脉(LIMA)桥的血流情况。方法:2013-01至2015-07期间300例患者接受OPCAB,LIMA全部与左前降支(LAD)吻合。70例患者采用MIDCAB,为MIDCAB组,同期有230例患者采用传统正中开胸OPCAB,为传统OPCAB组。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血流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LIMA桥血管的平均流量、搏动指数、舒张期充盈百分比和血流波形。结果:传统OPCAB组和MIDCAB组的手术输血量分别为(3.00±5.42)U和(1.06±2.17)U;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峰值分别是(2.84±9.93)ng/ml和(0.69±1.74)ng/ml;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是(27.90±66.90)h和(14.20±20.80)h;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分别是(64.10±89.60)h和(35.20±39.20)h,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LIMA至LAD的桥血管平均流量[(29.45±18.19)ml/min vs(29.04±15.85)ml/min]、搏动指数(2.68±1.19 vs 2.44±0.84)、舒张期充盈百分比[(71.47±11.12)%vs(70.25±11.3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进行LIMA至LAD搭桥,采用MIDCAB可取得与传统OPCABG同样的效果,术后早期吻合口质量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乳内动脉 瞬时血流测定技术
下载PDF
桡动脉在中国人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国伟 刘晓程 +3 位作者 刘志刚 王正清 陈铁男 李欣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2期3318-3322,共5页
目的总结采用桡动脉作为除乳内动脉外的第二个动脉桥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1日期间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其中采用桡动脉行旁... 目的总结采用桡动脉作为除乳内动脉外的第二个动脉桥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1日期间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其中采用桡动脉行旁路移植术的病例,分析桡动脉、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的应用方式、靶血管及手术结果.结果在上述期间共完成290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08例(7.2%)采用了桡动脉.男197例,女11例,年龄(53±8)岁,每例平均搭桥数3.79根.桡动脉的靶血管依次为第一钝缘支(102例),第一对角支(50例),右冠主干或后降支(40例),中间支(22例)等.其中172例为单根远端吻合口,其近端吻合到升主动脉(168例),大隐静脉桥(3例),原位乳内动脉(1例);72例为桡动脉序贯桥,其近端吻合到升主动脉(58例),大隐静脉桥(13例),原位乳内动脉(1例).左乳内动脉的目标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188例)及对角支(10例).大隐静脉的目标血管为采用乳内动脉及桡动脉时的其他靶血管.手术时间(5.0±1.5)h,住院天数(17.4±6.4)d.术后6例再次开胸,其中5例因引流液多,1例因室性心律失常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手术死亡率为0,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在中国患者中使用乳内动脉、桡动脉,配合大隐静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桡动脉 乳内动脉 大隐静脉
原文传递
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金辉 焦喜林 +3 位作者 吴劲松 陈健 苗玲玲 蒋志斌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8例临床认为不能一期手术,分期为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持续给药...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8例临床认为不能一期手术,分期为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持续给药的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包括FAC、FEC、AC和TAC,以21 d为1个周期。2~4个周期后视情况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对肿瘤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ER、PR检测。新辅助化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研究ER、PR不同表达状态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比较ER、PR的不同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没有支持ER、PR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中对疗效有明显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内乳动脉 置管 新辅助化疗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Contempora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被引量:3
19
作者 David P. Taggart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95-398,共4页
Current evidence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remains the "gold standard" treatment for most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and left main stem diseas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 Current evidence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remains the "gold standard" treatment for most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and left main stem diseas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evidence basis demonstrating that CABG, in comparison to stenting, reduces mortality and subsequ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need for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The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evidence basis to support the use of more arterial grafts during CABG and the current role of off-pump 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eft main arterial grafts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off-pump CABG
原文传递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前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传瑞 张勇 +4 位作者 冯文会 李大连 程智广 郭建中 陈绪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回顾我院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eCABG)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31例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eCABG,... 目的回顾我院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eCABG)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31例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eCABG,术前放置Swan-Ganz导管,监测患者的连续心输出量(CCO)、心脏指数(CI)、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的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拔出IABP,使用IABP时间20~109(32.8±16.9)h,29例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eCABG风险较大,在术前应用IABP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确保乳内动脉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乳内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