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9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600
1
作者 董纪元 胡永成 +2 位作者 卢世璧 王继芳 李国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76-479,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方法 1986年 1月~ 1998年 5月手术治疗 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229例。随访 149例,男 45例,女 104例;年龄 60~ 96岁,平均 77.5岁。按照 Evans分型,Ⅰ 型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方法 1986年 1月~ 1998年 5月手术治疗 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229例。随访 149例,男 45例,女 104例;年龄 60~ 96岁,平均 77.5岁。按照 Evans分型,Ⅰ 型 32例,Ⅱ 型 71例,Ⅲ型 40例,Ⅳ型 3例,Ⅴ型 3例。有 5例分别合并肱骨骨折( 3例)、 Colles骨折( 1例)和尺桡骨骨折( 1例)。 112例并存内科疾病,占 75.2%。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疾病 97例次( 86.6%),脑神经系统疾病 23例次( 20.5%),呼吸系统疾病 19例次( 16.9%),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12例次( 10.7%),泌尿系统疾病 9例次 (8.0%),消化系统疾病 7例次( 6.3%)及其他疾病 12例次( 10.7%)。并存两种以上内科疾病者 56例,占 37.6%。结果 术前住院 1~ 14 d,平均 6.6 d。内固定物包括角状钢板、多枚斯氏针、 Gamma钉、 Ender钉、加压螺纹钉和 Richard钉。随访 4个月~ 5年,平均 30个月。无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例,共 19例有并发症发生,其中肺部感染 4例,脑血栓 2例,伤口感染 2例,深部静脉血栓 3例,术后螺钉脱出 2例,肠炎、腹泻 1例,髋内翻 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12.8%。结论 老年人各脏器机能衰退,多同时合并各种内科疾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器 围手术期 老年人
原文传递
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99
2
作者 罗从风 陈云丰 +3 位作者 高洪 杨发民 眭述平 曾炳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4~12月,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按AO分型B型7例,C型14例;按Schazker分型Ⅳ型7例,Ⅴ型6例,Ⅵ型8例。用内...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4~12月,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按AO分型B型7例,C型14例;按Schazker分型Ⅳ型7例,Ⅴ型6例,Ⅵ型8例。用内外侧联合切口行改良双钢板固定SchazkerⅣ型采用前正中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前内侧以胫骨平台“T”型钢板固定;SchazkerⅤ、Ⅵ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外侧以高尔夫棒型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80°~135°,平均100.0°;3个月膝关节屈曲90°~135°,平均117.1°。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TPA及PA度数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5~98分,平均89.6分。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改良双钢板内固定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固的固定,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术后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 改良双钢板法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82
3
作者 张贵林 荣国威 +2 位作者 丁占云 姜春岩 吴宏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70-472,共3页
目的 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方法 10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中有 23例 (24个椎体 )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其中 14例螺钉断裂 (20枚螺钉 ), 2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 4... 目的 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方法 10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中有 23例 (24个椎体 )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其中 14例螺钉断裂 (20枚螺钉 ), 2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 4例螺钉弯曲或松动, 3例连接杆断裂, 1例螺钉从上终板穿出。结果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发生问题的原因有 :( 1)骨折节段未做植骨融合或用于横突间融合的骨床质量较差以致融合不牢。( 2)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3)起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螺钉系统负荷过大。( 4)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的丢失。( 5)内置物取出过迟。( 6)术后未佩戴支具或佩戴支具时间过短。结论 术中有效地植骨融合,选择设计合理的椎弓根螺钉,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地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等问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椎弓根螺钉断裂 脊柱胸腰段骨折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92
4
作者 姜保国 张殿英 +2 位作者 傅忠国 徐海林 李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对1999年1月~2001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42例病例进行分析。按AO原则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用钛板螺钉内固定、简单内...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对1999年1月~2001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42例病例进行分析。按AO原则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用钛板螺钉内固定、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架固定。结果4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功能满意35例(83.3%),可6例(14.3%),不满意1例(2.4%)。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通过手术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器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95
5
作者 徐宝山 唐天驷 杨惠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41-647,共7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胸腰椎单节段爆裂型骨折68例,随访时间5~13年(平均8年)。68例均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时...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胸腰椎单节段爆裂型骨折68例,随访时间5~13年(平均8年)。68例均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时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其中18例于末次随访时行CT检查。结果(1)术前有不完全性神经损伤者随访时有90.3%(28/31)恢复Frankel分级1级或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者无明显恢复。腰痛按Denis评分,P1 41例,P2 24例,P3 3例。(2)内固定螺帽、螺钉松动各1例,螺钉折弯2例,螺钉折断7例,8例未及时取出内固定者2例出现切口破溃渗液。(3)与术前相比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30.5%,Cobb角平均矫正5.8°。矫正度丢失以伤椎上方椎间隙为主,其次是下方椎间隙;伤椎前缘高度平均丢失1.9%,中部6.0%。(4)伤椎高度丢失和塌陷以椎体中部最重,CT显示88.9%(16/18)的患者伤椎椎体内存在空隙,且与上方椎间隙延续;伤椎复位后可呈“杯状”畸形。(5)伤椎上下方椎间隙较术前退变狭窄,甚至消失;5例Cobb角大于20°者3例有腰痛,其中1例还有轻度神经受压表现;椎间隙退变狭窄与腰痛无相关性。结论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 内固定 治疗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疗效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78
6
作者 马远征 胡明 +4 位作者 才晓军 陈兴 李宏伟 隰建成 薛海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3,共6页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 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 h,术中平均出血450 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 h,术中平均出血350 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入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灶清除 脊柱结核 前路 植骨融合 术后 抗结核药物 术中 治疗 症状 结核病
原文传递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59
7
作者 翁习生 邱贵兴 +5 位作者 张嘉 杨新宇 李书纲 赵宏 金今 沈建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62-665,共4页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同类型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75例各种脊柱疾患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6例,平均年龄(49.1±16.5)岁;女259例,平均年龄(48.7±13.9)岁。包括:腰椎滑脱217例,...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同类型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75例各种脊柱疾患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6例,平均年龄(49.1±16.5)岁;女259例,平均年龄(48.7±13.9)岁。包括:腰椎滑脱217例,腰椎管狭窄7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32例,胸腰椎骨折72例,脊柱侧凸60例,其他18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55例,Steffee79例,CD54例,RF82例,DRFS59例,TSRH29例,USS19例,SOCON44例,Dynalock24例,Diapson22例,Tenor5例,CDH3例。融合范围:一个节段310例,二个节段96例,三个节段9例,与钩合用60例。结果428例(占90.1%)获(6.0±3.7)年随访。退变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不稳及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9.9%、87.9%、77.0%、89.3%和62.7%;脊柱活动改善率分别为90.5%、90.9%、83.6%、92.9%和52.5%;腰背痛改善率分别为89.9%、87.9%、85.2%、89.3%和84.8%;下肢疼痛改善率分别为93.9%、90.9%、93.4%、92.9%和79.7%。退变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及胸腰椎骨折的椎体复位满意率分别为90.5%、87.9%和91.5%。SOCON技术对滑脱椎体复位满意率最高,为92.3%;其次是RF,为90.8%;Dick、Steffee及DRFS技术复位满意率为81.2%;其余内固定技术对滑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骨螺丝 脊柱疾病 椎弓根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121
8
作者 夏群 徐宝山 +1 位作者 张继东 付国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18-722,共5页
目的分析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89例,男76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6.8岁.骨折节段:T11 10例,T12 21例,L1 29例,L2 18例,L3... 目的分析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89例,男76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6.8岁.骨折节段:T11 10例,T12 21例,L1 29例,L2 18例,L3 11例.骨折Magerl分型:A型68例,C型21例.采用后路手术41例,前路手术40例,前后联合入路8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7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6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组出现椎弓根钉断裂2例,伤口深部感染1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平均矫正9.4 mm和14.8°,术后6个月分别丢失0.5 mm和7.5°.前路手术组因硬脊膜损伤未修补出现脑脊液漏2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前后联合入路未发生并发症.前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后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植骨块位于椎体前中部;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正度丢失、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具体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联合入路 术后 椎体 后路手术 前路 深部感染 选择 发生 高度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及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随访结果比较 被引量:106
9
作者 王裕民 张铁良 于建华 《中华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993~1998年在我院治疗的162例55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B组为内固定术治疗。随访18个月~6年 ,平均32.5个月。结果...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993~1998年在我院治疗的162例55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B组为内固定术治疗。随访18个月~6年 ,平均32.5个月。结果两组在合并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伤后入院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 (A组5 % ,B组18.3 % )、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 (A组14~21d ,B组90d)及功能评价 (A组优良率88.7 % ,差6.3 % ;B组优良率73.2 % ,差24.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点为 :(1)避免了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问题 ;(2)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治疗时间短 ;(4)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折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4
10
作者 崔旭 马远征 +5 位作者 李宏伟 陈兴 才晓军 白一冰 郭立新 薛海滨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325-1329,共5页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前路或后路固定方法治疗成年胸腰椎结核患者241例,189例获得平均37个月的随访(22—72个月)。其中157...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前路或后路固定方法治疗成年胸腰椎结核患者241例,189例获得平均37个月的随访(22—72个月)。其中157例患者术前四联(HRZE)抗结核药物治疗3~6周,其余32例伴有脊髓、神经压迫症状,抗结核药物治疗6~18h后手术治疗。除8例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杂交的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术外,前路固定方法治疗74例(A组),后路固定方法治疗107例(B组)。结果术后3~6周两组患者的局部症状明显减轻。A组14例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0例(71%)恢复良好(ODI功能障碍指数〉50%);B组19例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4例(74%)恢复良好(P〉0.05)。两组患者术前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43.6mm/h和42.4mm/h,术后8~12周恢复正常。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角度A组为11.5。,B组为12.6。(P〈0.01)。末次随访时,A组矫正角度丢失为6.8°,B组为6.1°(P〈0.01);A组融合率为92.5%,B组为91.8%(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胸腰椎结核在不同手术方式下采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都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后路固定在矫正后凸畸形并维持矫正角度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腰椎滑脱的减压、内固定与融合术 被引量:90
11
作者 赵新建 谭家驹 +2 位作者 廖绪强 曾明 关宏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Cage椎间融合器和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从1997年12月~1999年12月,对3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术前X线检查按Meye... 目的观察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Cage椎间融合器和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从1997年12月~1999年12月,对3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术前X线检查按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6例;L4,5滑脱29例,L5S1滑脱9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14~2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38例患者中,31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为81.6%。32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4例Ⅱ度滑脱完全复位,2例Ⅱ度滑脱复位达90%,解剖复位率达94.7%。结论应用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脊椎前移 减压术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被引量:95
12
作者 张爽 李治伟 +2 位作者 毕伟 刘沂 温殿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报告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3年6月,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9~67岁,平均42.2岁。按照Müller的AO分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6d,平均4.3... 目的报告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3年6月,采用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9~67岁,平均42.2岁。按照Müller的AO分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6d,平均4.3d。取肘后正中切口,经尺骨鹰嘴截骨显露肱骨髁间骨折。先将髁间骨折复位固定,其中6例C3型骨折,由于骨折块粉碎,采用了自体髂骨植骨。然后用双钢板固定髁上骨折,内侧半管状钢板固定于内上髁的嵴上,外侧则用重建钢板固定,两钢板呈90°角,鹰嘴截骨部用张力带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后1个月,肘关节屈曲80°~105°,平均86.2°;伸直丢失30°~45°,平均40.7°。术后12个月,肘关节屈曲95°~135°,平均117°;伸直丢失10°~35°,平均23.2°。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7周。以Jupiter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3例,良15例,可4例。4例伤口渗出,3例克氏针退出,1例尺神经病变,3例异位骨化。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能提供牢固持久的固定,有效地防止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双钢板 肱骨髁间骨折 截骨 肘关节功能 切口 固定 病变 粉碎 防止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及预防 被引量:83
13
作者 陈德玉 贾连顺 +4 位作者 袁文 肖建如 倪斌 戴力扬 沈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临床应用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 167例病例,观察带锁钢板螺钉系统应用的并发症。结果 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有关...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临床应用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 167例病例,观察带锁钢板螺钉系统应用的并发症。结果 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有关的并发症包括固定螺钉进入椎间隙、单一螺钉退出、钢板拔出及食道瘘等,共 19例患者 (26例次 ),多数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结论 严格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固定的适应证和熟练手术操作是预防其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板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骨折脱位
原文传递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3
14
作者 陈雁西 梅炯 +5 位作者 毕刚 戴国晨 张坤 郝旖旎 强敏菲 俞光荣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4-620,共7页
目的探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应用PFNA治疗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所示外侧壁情况分为2组:外侧壁骨折组(A组,41例,其中AO/OTA31-A2型5... 目的探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应用PFNA治疗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所示外侧壁情况分为2组:外侧壁骨折组(A组,41例,其中AO/OTA31-A2型5例,31-A3型36例),外侧壁未骨折组(B组,61例,均为AO/OTA31-A2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根据术后2周的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图像比较外侧壁爆裂情况。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56±8)min、术中出血量为(238±21)ml、住院天数为(17±3)d,均高于B组的(45±6)min、(175±11)m1、(15±3)d,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示A组8例(19.5%,8/41)、B组3例(4.9%,3/61)发生外侧壁爆裂;而术后CT三维重建示A组36例(87.8%,36/41)、B组45例(73.8%,45/61)发生外侧壁爆裂。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有56例,FRS评分:A组为(64.2±4.8)分,B组为(76.5±7.9)分。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容易造成股骨转子外侧壁骨折或加重外侧壁损伤,影响患者髋部功能恢复。CT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评估该类医原性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6
15
作者 吕夫新 黄勇 +2 位作者 张强 赵东升 胡樵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拔持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应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3种螺钉固定(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后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临床观察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利于骨折复位和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可更好的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87
16
作者 黄晟 沈鹏程 +3 位作者 徐浩 朱立帆 翁峰标 侯青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5668-5672,共5页
背景: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最常见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但是手术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传统外侧L形... 背景: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最常见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但是手术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患者68例,其中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改良组),经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目测类比评分,及两组手术前后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分别对患者内固定后疼痛、关节活动度、踝关节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两组内固定后6月AOFA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内固定前(P<0.05),且改良组AOFA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2)改良组内固定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与传统组同期相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3)两组手术时间的比较相差不大,但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与目测类比评分上,改良组相比传统组均显著改善(P<0.05);(4)改良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5)结果说明,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比,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在减轻疼痛、提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使跟骨关节面有更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跟骨骨折 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 疗效
下载PDF
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9
17
作者 王超 阎明 +1 位作者 周海涛 党耕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54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32例,女22例;年龄7~63岁,平均32岁。其中齿突不连18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2例,齿突骨折畸形愈合5例,寰椎横韧带松弛9例。40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 目的探讨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54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32例,女22例;年龄7~63岁,平均32岁。其中齿突不连18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2例,齿突骨折畸形愈合5例,寰椎横韧带松弛9例。40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先行经口咽入路的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术中横断挛缩的椎前肌、前纵韧带和侧块关节囊,借助于牵引和器械撬拨的力量使寰枢关节复位;同期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后路固定方法包括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5例、寰枢侧块钉板固定12例和借助于枢椎椎弓根螺钉与枕颈固定板的枕颈固定37例。术后不用外固定。结果41例获得解剖复位;13例部分复位,其中2例行部分齿突切除,另11例术前颈髓角平均104.1°,术后120.2°。48例随访4~40个月,平均15.7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有脊髓症状的38例术后功能评价(Odom标准)为优15例,良14例,可8例,差1例。术中出现硬膜破裂1例,椎弓根钉切割1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1例,发音不正常3例,吞咽不利1例,术后2周发生败血症脊髓炎致瘫痪1例,术后2个月内固定松动1例。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结合后路坚强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治疗 外科手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意义 被引量:83
18
作者 高武长 王英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55-1260,共6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容易对踝关节解剖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关节不稳定,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受损的三角韧带,是否需要修复临床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容易对踝关节解剖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关节不稳定,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受损的三角韧带,是否需要修复临床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踝关节骨折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治疗后随访12个月,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重力应力X射线检查,测量患侧内踝间隙;并观察修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可见患者的踝关节AOFAS评分较治疗前增高,其中治疗后12个月的AOFA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重力应力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12个月患者患侧内踝间隙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术中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感染出现。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不良事件,但患者三角韧带损伤修复后出现部分踝关节功能受限。结果证实,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韧带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关节植入物 三角韧带 韧带损伤 带线锚钉 内固定材料 修复
下载PDF
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被引量:76
19
作者 刘忠军 党耕町 +1 位作者 马庆军 刘晓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46-649,共4页
目的探讨对脊柱肿瘤行全脊椎切除术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靠方法。方法对27例椎体和附件结构均遭破坏的脊柱肿瘤采用全脊椎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上颈椎至下腰椎的良、恶性及转移性肿瘤,手术切除1... 目的探讨对脊柱肿瘤行全脊椎切除术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靠方法。方法对27例椎体和附件结构均遭破坏的脊柱肿瘤采用全脊椎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上颈椎至下腰椎的良、恶性及转移性肿瘤,手术切除1~3节脊椎。结果23例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25个月)。1例L5恶性神经纤维瘤及1例C6,7巨细胞瘤于术后10个月及12个月复发,患者放弃治疗;1例C2~4脊索瘤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效果良好;其余20例未见复发。25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23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全脊椎切除术为治疗全脊椎受累脊柱肿瘤的有效方法;切除1~3节脊椎的脊柱可由相应内固定系统进行可靠的稳定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肿瘤 内固定器 全脊椎切除术 脊柱稳定性
原文传递
髋臼骨折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60
20
作者 张春才 许硕贵 +11 位作者 王家林 禹宝庆 侯铁胜 纪方 吴岳嵩 王继芳 梁雨田 李重茂 沈惠良 李斯明 王爱民 胡小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09-713,共5页
目的介绍应用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方法依髋臼的解剖学特点与镍钛合金的特性,研制出髋臼骨折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它由前柱臼A、后柱臼B、弓齿C、转子D四组系列组成。至2001年10月,该系统临床治疗... 目的介绍应用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方法依髋臼的解剖学特点与镍钛合金的特性,研制出髋臼骨折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它由前柱臼A、后柱臼B、弓齿C、转子D四组系列组成。至2001年10月,该系统临床治疗髋臼骨折41例。结果该内固定系统能将复杂粉碎的髋臼骨折稳定地聚合于解剖位,术中操作简便。术后随访6~28个月,其中38例术后1.6个月达骨性愈合,并于术后2.5个月,患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术后并发异位骨化、关节失用1例,骨化性肌炎致功能障碍2例,感染但未遗留功能障碍1例。结论髋臼骨折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为粉碎性髋臼骨折的解剖性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记忆合金 三维内固定系统 设计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