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及手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伟 赵堪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5期337-338,共2页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变化 ,探讨手术时机。方法 将 3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4~ 7岁、8~ 11岁、12~ 18岁 3组 ,每组 12名 ,采用 Titm us立体图和动态随机点立体图视觉诱发电位在其手术前后分别进行检查 ,...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变化 ,探讨手术时机。方法 将 3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4~ 7岁、8~ 11岁、12~ 18岁 3组 ,每组 12名 ,采用 Titm us立体图和动态随机点立体图视觉诱发电位在其手术前后分别进行检查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而 4~ 7岁组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其他 2组。结论 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争取早期手术以期恢复和改善立体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立体视 视觉诱发电位 手术时机
下载PDF
眼位正常、外隐斜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比较 被引量:24
2
作者 于妮仙 谢芳 张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眼位正常、外隐斜视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和等效球镜屈光度,探讨三组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及程度的差异。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6~14岁眼位正常儿童151人、外隐斜视儿童180例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168例的验光结果,... 目的通过观察眼位正常、外隐斜视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和等效球镜屈光度,探讨三组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及程度的差异。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6~14岁眼位正常儿童151人、外隐斜视儿童180例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168例的验光结果,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托吡卡胺滴眼液)使睫状肌充分麻痹放松调节后客观验光3次,取平均值为客观验光结果。并将间歇性外斜视组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观察三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等效球镜屈光度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组近视患病率均显著高于眼位正常组和外隐斜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同年龄的眼位正常组近视患病率和外隐斜视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总体近视患病率与眼位正常组和外隐斜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眼位正常组总体近视患病率与外隐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眼位正常组、外隐斜视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等效球镜屈光度分别为(0.08±0.99)D、(-0.16±1.16)D、(-1.23±1.57)D,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眼位正常组与外隐斜视组(P=0.015)、眼位正常组与间歇性外斜视组(P=0.000)及外隐斜视组与间歇性外斜视组(P=0.000)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间歇性外斜视组中,集合不足型等效球镜屈光度(-1.68±1.61)D、基本型(-1.14±1.44)D、分开过强型(-0.85±1.50)D,三种类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集合不足型等效球镜屈光度明显低于基本型(P=0.000)和分开过强型(P=0.04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患病率及近视程度均高于眼位正常组及外隐斜视组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近视 集合 调节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的斜视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3
作者 付燕 刘陇黔 +1 位作者 廖孟 林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3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行斜视矫正术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单眼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患者81例,均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低龄组(4~8岁,38例)及大龄...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行斜视矫正术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单眼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患者81例,均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低龄组(4~8岁,38例)及大龄组(8~18岁,43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月看远和看近的斜视度、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近立体视锐度,及生活质量[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IXTQ)]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术后3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3月,两组看远、看近斜视度均较术前降低,且低龄组术后斜视度低于大龄组,治愈率高于大龄组(P<0.05);两组融合范围均较术前改善,且低龄组优于大龄组(P<0.05);儿童及家长代理Child-IXTQ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低龄组优于大龄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近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行斜视矫正术的治疗效果均较好,但年龄较小者术后正位率更高,融合功能恢复更佳,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临床可考虑在患儿能配合术前检查情况下,尽早及时治疗间歇性外斜视,以达到功能性治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青少年 年龄 手术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的重建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蒋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4-916,共3页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对其视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8/2019-01于我院确诊且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4例94眼,根据术后是否行视觉训练分两组,术后未予以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对照组,术后...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对其视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8/2019-01于我院确诊且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4例94眼,根据术后是否行视觉训练分两组,术后未予以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对照组,术后2wk开始予双眼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观察组。随访6mo,观察两组患儿视功能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结果:术后6mo,观察组双眼同时视功能(89%)、融合功能(85%)及立体视功能(40%)恢复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3%、47%、19%),且观察组患儿眼位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vs 66%)。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促进双眼视功能恢复,同时还可降低术后眼位回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视觉训练 视功能重建 效果
下载PDF
新版美国眼科临床指南(PPP)对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指导及解读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艳 赵晨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年第1期6-8,共3页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本文基于2017年版的美国眼科临床指南(PPP)《内斜视和外斜视》分册,从病史、斜视专科检查、分型、治疗4个方面对间歇性外斜视的规范化诊治进行解读。
关键词 眼科临床指南 间歇性外斜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和眼位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依泽 刘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0例,根据术前视远斜视度测量结果设计手术,采用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或外直肌后徙结合内...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0例,根据术前视远斜视度测量结果设计手术,采用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或外直肌后徙结合内直肌缩短术。依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及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斜视角,分别观察手术前后双眼的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立体视觉、斜视角度及眼位等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具有立体视觉者显著增多(P<0.05);与手术年龄>9岁组比较,手术年龄≤9岁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亦显著升高(P<0.05);与发病年龄>9岁组比较,发病年龄≤9岁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斜视度≤45△组比较,>45△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可有效提高立体视觉,恢复眼位。手术效果与手术年龄有关,视觉发育期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率更高。斜视度无论大小,早期手术均有利于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立体视 眼位 斜视角
下载PDF
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江文珊 魏润菁 +4 位作者 陈华新 李娥 常枫 李梅 周和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46-1749,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系统的三级视功能训练光盘针对双眼情况行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光盘训练)和对照组(术后未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1a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和眼位情况的差异。结果:术后6mo,1a,治疗组的眼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治疗组的三级视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眼位正位后,其双眼视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通过视知觉学习,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可以更好地稳定眼位,有利于减少术后眼位回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视功能 视功能训练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宋德胜 陈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其中38例行BLR-rec,48例行R&R。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斜视度。分析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成功情况。记录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结果术后1d、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LR-Fee组与R&R组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开始,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不断降低。两组最大外斜视度数漂移均发生在术后1d至术后1个月之间,术后1d至术后1个月外斜漂移量BLR组为5.3△±4.4△,R&R组为5.0△±4.1△(P:0.88)。BLR组术后1d到术后1a外斜漂移量为7.9△±5.1△,R&R组为11.5△±8.3△(P〈0.01)。两组手术年龄和术前斜视度对末次随访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影响。BLR-ree组和R&R组术后1d不同斜视度范围的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有相同的远期手术成功率,随随访时间增加,两组手术成功率不断降低,主要原因为外斜回退。两种术式对间歇性外斜视外斜回退的影响明显不同,R&R能引起更多的外斜漂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 间歇性外斜视 单眼一退一截术 治疗
下载PDF
关注间歇性外斜视治疗的焦点问题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月平 张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57-260,共4页
间歇性外斜视是亚洲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当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手术时机、为获得远期满意疗效的术后近期目标眼位、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笔者针对间歇性外斜视这些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评述,供眼科同... 间歇性外斜视是亚洲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当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手术时机、为获得远期满意疗效的术后近期目标眼位、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笔者针对间歇性外斜视这些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评述,供眼科同道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治疗 手术
原文传递
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朝广 张清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49-1552,共4页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其中45例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作为对照组,63例术后采用TSJ-Ⅳ型同视机训练软件进行双...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其中45例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作为对照组,63例术后采用TSJ-Ⅳ型同视机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及眼位回退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三级视功能显著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斑立体视及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无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斜视度数≤30~△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回访,观察组眼位回退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配合同视机双眼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改善斜视度数,同时还可避免术后眼位回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训练 视功能重建 效果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矫正术后远期疗效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敏 许梅萍 +2 位作者 余新平 张军晓 余焕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斜弱视专科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诊时间超过12个月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分析患儿...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斜弱视专科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诊时间超过12个月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分析患儿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远、近斜视角及双眼视功能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各时期的远、近斜视角.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远、近知觉性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结果:共纳入患儿139例,手术年龄为7.4±2.6(4~14)岁.随访时间为21.0±10.5(12~51)个月.术前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分别为-33.9△±10.9△(-20△~-75△)和-38.2△±10.2△(-20△~-85△).末次随访时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分别为-6.4△±8.0△(+16△~-35△)和-7.7△±9.6△(+20△~-40△),103例(74.1%)保持成功,35例(25.2%)欠矫复发,1例(0.7%)保持过矫.末次随访时双眼视功能显著改善,远、近知觉性融合功能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χ2=26.88、26.24,均P〈0.001),远、近立体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χ2=64.38,P〈0.001;χ2=14.63,P=0.002).末次随访时复发的35例患儿其远知觉性融合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χ2=14.58,P=0.002),远、近立体视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约3/4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远期能维持正位,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改善.即便是术后复发患儿,其双眼视功能仍较术前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回退 双眼视功能 远期疗效
原文传递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彦芳 林萍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8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儿童 间歇性外斜视 基本型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田晓丹 崔丽红 张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03/2017-04于我院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110例,年龄3~5岁; B组100例,年龄6~8岁; C组90例,年龄9~12岁。三组患儿均行间歇性...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03/2017-04于我院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110例,年龄3~5岁; B组100例,年龄6~8岁; C组90例,年龄9~12岁。三组患儿均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斜视度数、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结果:术后6wk,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 7%,明显高于B组(67. 0%)和C组(68. 9%),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三组患儿斜视度数、融合功能、立体视锐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wk,三组患儿斜视度数下降,立体视锐度与融合功能均明显改善,且A组患儿斜视度数和立体视锐度弧秒值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融合功能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年龄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重建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术后视觉恢复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间歇性外斜视 视功能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眼表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邱迎红 岳志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1-913,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眼表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等效球镜度数-0.75^-5.50D)患者60例12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60眼。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眼表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等效球镜度数-0.75^-5.50D)患者60例12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60眼。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经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干预的基础上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治疗时间至少持续6mo。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斜视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BUT)、屈光度及视觉质量,并记录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斜视度均减小,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改善,FBUT均升高,视觉质量为优的患者比例均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观察指标及屈光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眼眶和眶间疼痛、眼胀、头痛、睑结膜血管充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vs 10%,P=1.000)。结论: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治疗的基础上,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有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合并近视患者眼表泪膜、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间歇性外斜视 眼表泪膜 眼屈光 视觉质量
下载PDF
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养军 王为农 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1484-1485,共2页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68例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遮盖24h后最大手术量设计,双眼外直肌后徙10~14mm包括放松缝线2~4mm。所有患者行详细相关检查。术后随...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68例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遮盖24h后最大手术量设计,双眼外直肌后徙10~14mm包括放松缝线2~4mm。所有患者行详细相关检查。术后随访24mo到3a,分析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wk:41例正位,斜视角为+8△~-8△;有14例轻度过矫。13例明显过矫,其中1例需要再手术。术后3mo,56例正位,斜视角为+8△~-8△;有6例轻度过矫,6例轻度欠矫;术后2~3a,56例正位,斜视度为+8△~-8△,有8例轻度欠矫。4例明显欠矫。眼球运动正常。结论: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间歇性外斜视长期手术效果稳定,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效果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恢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康烨 郝友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3~5岁),B(6~8岁),C(≥9岁)3组,每组30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3.80±1.50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3.42±2.42和6.80±5.10a;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4,6wk随访。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斜视度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观察6wk,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就越大,术后恢复越差,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所需时间长。视觉发育成熟后(≥9岁)行斜视手术,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慢,所需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 手术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近立体视功能的观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 立体视
下载PDF
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晓利 周尚昆 张露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分析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小儿眼科1病区收住的3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所有患者全麻行显微镜下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小儿眼科1病区收住的3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所有患者全麻行显微镜下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24例,术后未做视功能训练;观察组236例,术后第2 d检查同视机、立体视和眼位,行个体化视功能训练。分析2组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眼位及复发情况。结果(1)双眼视功能:术后2组患者双眼视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7 d=2.123,P=0.034;Z1个月=6.640,Z3个月=9.241,Z6个月=7.909,均P=0.000);(2)近立体视:术后7 d,2组患者近立体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及6个月,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个月=20.231,x^23个月=64.033,x^26个月=121.464,均P=0.000);治疗组重建三级视功能和黄斑立体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眼位:术后7 d,2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x^21个月=4.660,P=0.031;x^23个月=5.957,P=0.015;x^26个月=8.930,P=0.003),治疗组远期效果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至术后6个月,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698,P=0.006)。结论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复发率的重要原因,采用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术后尽早行视功能训练可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功能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调整缝线 双眼视功能 复发
下载PDF
不同手术年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育榕 赵林 +2 位作者 李添天 吴晓璇 于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科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3~32岁(平均11.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基本型。根...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科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3~32岁(平均11.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基本型。根据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组(90例)和>9岁组(82例)。术前和术后1、7d,1、3mo,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9岁组患者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近立体视随术后时间的增长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患者(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建议在9岁前手术治疗,尽早手术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更好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不同年龄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0
作者 秦素英 慕同禄 +1 位作者 朱东 兰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602-1604,共3页
目的:探讨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目的:探讨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9例,其中49例行单眼退截手术,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时立体视功能及斜视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手术成功率、斜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成功率随着时间推移均不断降低。术后1d^2a,R&R组外斜漂移量为12.10$5.74PD,BLR-rec组外斜漂移量为7.78$4.21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R&R组较BLR-rec组更易引起外斜回退。两组患者近立体视均显著提高,两组组间近立体视提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30,P=0.210)。结论:BLR-rec术远期稳定性优于R&R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基本型 单眼退截术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