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IL-6、CRP、ESR水平及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马红玲 宁立芬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73-75,共3页
目的:探究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IL-6、CRP、ESR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化脓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经局部穿刺抽取所有化脓性乳腺炎患... 目的:探究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IL-6、CRP、ESR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化脓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经局部穿刺抽取所有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脓液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就化脓性乳腺炎患者在治疗前的IL-6、CRP、ESR水平情况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前后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IL-6、CRP、ESR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从83例化脓性乳腺炎患者送检的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1株,检出率为73.49%。61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91.8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占8.20%。化脓性乳腺炎患者在治疗前的IL-6、CRP、ES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IL-6、CRP、ES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CRP、ESR检测以及病原菌培养有助于早期观察、诊断化脓性乳腺炎和快速确定其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及时进行合理化抗感染治疗是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乳腺炎 病原菌分布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水平及巨噬细胞STAT3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孟雪 杨波 +3 位作者 李思成 甘华 李显文 晏永慧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研究T2DM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数和血清IL-6、TGF-β的水平,及患者血清和IL-6孵育的THP-1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STAT3、p-STAT3的蛋白表达,以了解炎症性免疫反应在T2DM大血管病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42例T2DM(T2DM组)患者... 目的研究T2DM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数和血清IL-6、TGF-β的水平,及患者血清和IL-6孵育的THP-1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STAT3、p-STAT3的蛋白表达,以了解炎症性免疫反应在T2DM大血管病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42例T2DM(T2DM组)患者和35名健康体检者(NC组)采用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的表达,并分离其外周血血清。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及TGF-β的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清和IL-6孵育THP-1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STAT3和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 T2DM组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数高于NC组(P<0.01),且与血清hsC-RP和IL-6水平呈正相关(r=0.462、0.495,P<0.01),与TGF-β水平无相关性(P>0.05)。T2DM组24hUAlb水平、大血管病变发病率及THP-1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p-STAT3的蛋白表达均高于NC组(P<0.01)。结论 T2DM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常,其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体内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了T2DM及其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CD14^+CD16^+单核细胞 STAT3 白介素-6
原文传递
柴葛芩连汤对幼年小鼠肺炎模型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3
作者 边红恩 陈团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28,共6页
目的:观察柴葛芩连汤对肺炎幼年小鼠(幼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幼鼠鼻孔缓慢滴入小鼠鼻腔内的方法复制肺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克林霉素组、柴葛芩连汤高、低剂量组,并... 目的:观察柴葛芩连汤对肺炎幼年小鼠(幼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幼鼠鼻孔缓慢滴入小鼠鼻腔内的方法复制肺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克林霉素组、柴葛芩连汤高、低剂量组,并以假手术组作为阴性组。造模后当天开始给药,柴葛芩连汤高、低剂量200,100 mg·kg^-1,克林霉素120 mg·kg^-1。每天观察幼鼠状况,5 d后对每组幼鼠的肺脏进行菌落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每组小鼠的肺脏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IL)-1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量幼鼠肺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Caspase-7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观察肺脏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幼鼠呼吸状态及活动状态较差,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柴葛芩连汤高剂量组存活率较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幼鼠肺内菌落计数均有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克林霉素组、柴葛芩连汤高剂量组肺内菌落计数改善较明显(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16,TNF-α的表达水平及肺中TNFR1,Caspase-3,Caspase-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克林霉素组、柴葛芩连汤高、低剂量组IL-16,TNF-α的表达水平及肺中TNFR1,Caspase-3,Caspase-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且肺脏病理学改变有所改善,克林霉素组、柴葛芩连汤高剂量组改善较明显。结论:柴葛芩连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幼鼠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调控TNFR1,Caspase-3,Caspase-7通路,减少IL-16,TNF-α的分泌,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幼年小鼠模型 柴葛芩连汤 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细胞介素-16(il-16)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