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7
1
作者 陆晓波 徐海明 +1 位作者 孙丞虎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6-712,共7页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 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 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温增温最显著,西南东部地区地温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东部地温在1980年前后发生一次急剧下降的突变过程。地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较显著,而春季地温年际变化出现异常的频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突变
下载PDF
西藏地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46
2
作者 胡军 杜军 +3 位作者 边多 左慧林 格桑 杨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5-934,共10页
利用1971-2005年西藏10个站的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0.8m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 利用1971-2005年西藏10个站的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0.8m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他各站以0.19~0.81oC/10a的速率升高;有5个站的1.6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20~0.60oC/10a;3.2m年平均地温6个站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为0.13~0.52oC/10a,以拉萨升温率最大。在0.8m处,①大部分站点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藏西部、南部以夏季升幅最大,特别是狮泉河达1.61oC/10a;北部以冬季增温最突出。东部地区四分之三的季平均地温呈降温趋势。②大部分站点年平均地温呈逐年代升高趋势,而昌都表现为逐年代降低趋势。③狮泉河春、夏季平均地温分别在1996年和1983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拉萨和日喀则年、季平均地温发生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前者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者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而林芝1993年夏、秋季出现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暖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冷期。④西藏西部年、季平均地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且发生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前5年;南部年、季平均地温均为异常偏高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部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均出现在21世纪前5年,异常偏低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居多;东部年平均地温以异常偏低年为主。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测站最大冻土深度以-4.5~-25.4cm/10a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安多减幅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异常年份 西藏
下载PDF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A Further Study 被引量:41
3
作者 武炳义 张人禾 Bin W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66-678,共13页
In our previous study, a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the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SIC) and the succeeding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during the period 1968-2005 was identified. This linkage is demonstrated ... In our previous study, a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the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SIC) and the succeeding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during the period 1968-2005 was identified. This linkage is demonstrated by the leading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hat accounts for 19% of the co-variance. Both spring SIC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exhibit a coheren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two apparent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early 1990s.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both spring Arctic SIC and Eurasian snow cover on the summer Eurasian wave train may explain their statistical linkage.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from spring to summer, to a great extent, may expl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ring and summer Arctic SIC anomalies, and is dynamically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recent decad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ring Arctic SIC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on interannual time scales is more important relative to interdecadal time scales. The summer Arctic dipole anomaly may serve as the bridge linking the spring Arctic SIC and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and their coherent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may reflect the feedback of spring SIC variability on the atmosphere. The summer Arctic dipole anomaly show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relative to the Arctic Oscil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summer rainfall Arctic dipole anomaly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下载PDF
近50年拉萨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4
作者 杜军 周明君 +2 位作者 罗布次仁 次仁德吉 路红亚 《气象科技》 2007年第6期818-821,共4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拉萨1953~2005年的年、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0年来拉萨年日照时数和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每10年27.6h倾向率减少,且这种减少的趋势在增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20世...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拉萨1953~2005年的年、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0年来拉萨年日照时数和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每10年27.6h倾向率减少,且这种减少的趋势在增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20世纪50~80年代年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90年代以负距平为其主要的年际变化特征;90年代夏季日照明显偏少,60年代冬季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90年代末出现异常偏少年,夏季日照时数仅在2000年出现了异常偏少现象,而冬季日照时数多异常年份,主要发生在50年代。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明显,低云量下降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异常年份 拉萨
下载PDF
近50年来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卞洁 何金海 李双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80,共13页
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汛期暴雨分布呈现南部多、向北递减的总格局。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江西北部,其形成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 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汛期暴雨分布呈现南部多、向北递减的总格局。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江西北部,其形成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域暴雨量、暴雨强度存有准两年及6~8年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年代际尺度看,在时间域上,存在12~14年的周期变化。具体地,汛期区域平均暴雨量、频次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1990年代开始则进入一个高值期,21世纪以后又开始回落。相比较而言,暴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不显著。在空间域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雨带向淮河流域推进,暴雨量、频次、强度在苏北、皖北增强。从趋势分析看来,过去50年汛期暴雨量、频次呈现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暴雨强度也表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暴雨 年际 年代际 趋势
下载PDF
拉萨近半个世纪降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杜军 建军 +2 位作者 余燕群 杨斌 拉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7-402,共6页
利用拉萨1952-2005年逐月降水量,≥0.1mm、1.0mm、5.0mm和10.0mm年降水日数,分析了近半个世纪拉萨年、季降水量及年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拉萨年降水量表现为前30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17.8mm/10a... 利用拉萨1952-2005年逐月降水量,≥0.1mm、1.0mm、5.0mm和10.0mm年降水日数,分析了近半个世纪拉萨年、季降水量及年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拉萨年降水量表现为前30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17.8mm/10a;季降水量除夏季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它各季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以秋季增幅最大;≥0.1mm、≥1.0mm和≥5.0mm年降水日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近25年≥10.0mm的年降水日数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夏季降水量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秋季降水量则呈逐年代增加趋势,而冬季降水量为负距平。各等级年降水日数20世纪80年代偏少,90年代偏多。年降水量异常偏旱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的初期各出现一次异常偏涝年,70年代从未出现过异常年份。14年振荡周期可能是影响年降水量的主导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异常年份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中国降水年内分配的时空演变特征之新法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少娟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4-321,共8页
利用中国160站50 a月降水资料,分别用降水量序列法、降水量方差法及降水量离差法定量计算了全年降水的聚集程度(聚集度)和最大降水对应的聚集时间(聚集期),并利用计算出的聚集度和聚集期分析了中国降水年内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验证并比... 利用中国160站50 a月降水资料,分别用降水量序列法、降水量方差法及降水量离差法定量计算了全年降水的聚集程度(聚集度)和最大降水对应的聚集时间(聚集期),并利用计算出的聚集度和聚集期分析了中国降水年内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验证并比较了3种新方法的合理性;挑选长江中下游作为关键区,对该区的聚集度进行了区域平均的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的降水聚集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年代际变化则表现得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聚集度 降水聚集期 长江中下游 小波分析 年际与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西藏羊卓雍湖流域近45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21
8
作者 杜军 胡军 +2 位作者 唐述君 鲍建华 拉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60-1168,共9页
利用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象、水文观测站1961-2005年逐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45年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以及羊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5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5oC/10a的速率显... 利用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象、水文观测站1961-2005年逐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45年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以及羊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5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5oC/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增温主要表现在秋、冬季。近25年,流域平均降水量除冬季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季节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11.4 ̄30.0mm/10a,夏季增幅最大;年降水量以54.2mm/10a的速率明显增加。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3季表现为逐年代增温趋势。在夏季,降水量除80年代偏少外,其他3个年代偏多;而冬季相反,80年代降水偏多,其他3个年代偏少。流域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年出现过3次,且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降水多异常年份。自1997年发电以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流域平均降水量达409.7mm,明显高于平衡降水量,水位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增多、日照减少,以及气温明显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是造成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湖面水位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羊卓雍湖流域
下载PDF
1961-2012年西藏色林错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志刚 杜军 林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3-621,共9页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流域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2年色林错流域TXx、TNn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Nn升幅更大,达1.10℃/10a。极端气温暖指标(TNx、TX90p、TN9...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流域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2年色林错流域TXx、TNn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Nn升幅更大,达1.10℃/10a。极端气温暖指标(TNx、TX90p、TN90p)和生长季长度(GSL)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极端气温冷指标(FD、ID、TX10p、TN10p)和DTR为显著的下降趋势。流域绝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幅度均比全球、全国和青藏高原偏大,特别是TN90p的变幅最大。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TNn、TX90p、TN90p和DTR呈逐年代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和GSL为下降趋势。从时间转折上看,各项极端气温指数均有突变发生,突变点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最低气温及与之相关的极端气温冷指数的显著上升与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突变 色林错流域
下载PDF
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黄玉霞 王宝鉴 +4 位作者 王研峰 黄武斌 孔祥伟 谭丹 李文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地、沙漠戈壁少,多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05~9 d之间,有三个高发中心,主要位于高原和高山地区,说明海拔高度对甘肃冰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降雹最早始于3月,最晚结束于11月,主要发生在5—8月。近40年年冰雹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一80年代是冰雹的高发期,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减少,全省而言每10年减少0.5 d。5—8月冰雹日数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月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除河西地区外,甘肃其他四个区的年冰雹日数均发生了显著减少突变。对5月甘肃降雹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对比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降雹偏多年首先表现出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异常偏高,能够达到常年的两倍以上,其次发现环境温、湿层结在偏多年份朝着冰雹在积雨云中形成、增长及其落地前融化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的有利条件方向发展,例如500 hPa有一明显的温度槽且较常年偏低2℃左右,低层水汽增多、中层减少,形成了"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配置,有适宜生长和降落的0℃层(3900~4500 m)和-20℃高度(6400~7000 m)。此外,200 hPa涡旋特征的出现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冰雹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冰雹日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中尺度对流环境条件
下载PDF
西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军 胡军 +2 位作者 张勇 左慧林 拉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8-743,共6页
根据1971-2005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西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分析了NPP的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NPP... 根据1971-2005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西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分析了NPP的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NPP有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近35a阿里地区西南部、聂拉木、江孜NPP为减少趋势,减幅为11.9~314.2kg·hm^-2·(10a)^-1,以普兰减幅最大;其他各地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增幅为26.8~459.8kg·hm^-2·(10a)^-1,其中拉萨增幅最明显;林芝地区、昌都地区北部、那曲地区NPP呈明显的逐年代增加趋势,阿里地区西南部、聂拉木NPP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就西藏平均而言,20世纪70年代气候“冷干”,NPP偏低;90年代气候“暖湿”,NPP偏高。从设定的气候变化情景来看,“暖湿型”气候对西藏NPP有利,平均增产6%~13%;“冷干型”气候对西藏NPP不利,平均减产6%-14%。未来西藏以“暖湿型”气候为主,到2050年NPP将增加1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空间分布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西藏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及其影响的进一步研究Ⅰ.东亚冬季风变化及异常的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裴顺强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东亚冬季风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大气环流系统,其活动有重要影响,其向南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对澳大利亚夏季风起作用。但相对夏季风,人们对东亚冬季风的研究一直较少。作者首先利用Hadley中心近百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改进提出... 东亚冬季风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大气环流系统,其活动有重要影响,其向南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对澳大利亚夏季风起作用。但相对夏季风,人们对东亚冬季风的研究一直较少。作者首先利用Hadley中心近百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改进提出了一个能更好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数,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异常特征。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不仅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有准两年的振荡周期和5~7年左右的周期,还存在周期为25~30年左右以及周期为十几年的年代际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还系统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异常时的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对应强、弱东亚冬季风,大尺度环流系统(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500hPa位势高度场等)的变化特征基本上呈反相分布;并且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赤道地区的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也出现基本反相的异常分布特征;而且赤道西太平洋有西(东)风异常出现,菲律宾以东有异常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在对异常东亚冬季风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了异常东亚冬季风的活动。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强、弱东亚冬季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强、弱东亚冬季风时,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调整;同时,热带地区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差异。数值模拟和资料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和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强度异常及特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300hPa北极涡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恒德 高守亭 张友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在总的上升趋势中有几次较小的波动,之后在总体下降趋势中有几次较大的起伏;Ⅰ、Ⅱ区的线性变化趋势非常小,Ⅳ区最大,夏季的年际变化相对明显一些,秋季变化最弱,各季节均有线性收缩趋势,冬季幅度最大,秋季最小。(2)年平均极涡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极涡面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差异;各分区的强度变化与北半球类似(特别是Ⅰ区);夏季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春、夏季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明显,秋季最弱。(3)北极涡中心位置通常并不在北极点,各分区极涡总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有明显差异,且有月际变化,这些差异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环流的差异密切相关;极涡的主要位置有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极涡中心位置主要偏向亚洲大陆及太平洋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涡面积 北极涡强度 北极涡中心位置 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山西春季干旱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秀红 李智才 +3 位作者 刘秀春 宋燕 张国勇 李婧婧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6-160,共5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5个测站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9年山西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山西春季多雨和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表明:山西北部和中、南部...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5个测站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9年山西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山西春季多雨和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表明:山西北部和中、南部的东部春季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中、南部的西部地区春季降水为减少的趋势,且呈现增加趋势的区域有所扩大。山西春季多雨年份,中高纬度500hPa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中国东部地区盛行偏南气流,有利于水汽的输送,700hPa水汽条件充足。干旱年的环流特征与此相反,山西北部盛行北风,中南部盛行西风,西南气流弱于常年,水汽输送不能到达山西一带,因而造成山西春季干旱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春季降水 大气环流 合成分析
原文传递
拉萨近半个世纪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杜军 胡军 +1 位作者 建军 拉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1-136,共6页
利用拉萨1952-2005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分析了近半个世纪拉萨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拉萨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显著的升温趋势,以冬季升温幅度... 利用拉萨1952-2005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分析了近半个世纪拉萨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拉萨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显著的升温趋势,以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平均最高气温除春季升温不明显外,其它各季均表现为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27℃/10a的幅度在升高,年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则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小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最低气温的明显升高引起的。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也都表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以极端最低气温升高幅度最大,特别是近25年,升幅达1.26℃/10a。20世纪60年代至今,拉萨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异常偏暖出现在1999年和2005年,异常偏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气温存在准5a、准15a年际振荡和准24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异常年份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国内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黎娟 何金海 +1 位作者 管兆勇 陈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4-731,共8页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亚洲热带季风爆发特征、爆发机制、季风指数设计、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活动以及东亚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问题,并讨论了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亚洲热带季风爆发特征、爆发机制、季风指数设计、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活动以及东亚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问题,并讨论了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 季风指数 低频振荡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71~2020年藏东南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宇轩 杜军 +2 位作者 王挺 索朗旺堆 党雪妮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3期31-40,共10页
基于1971~2020年藏东南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选取最大1日降水量(RX1day)、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降水强度(SDII)、中雨日数(R10mm)、大雨日数(R20mm)、连续干燥日数(CDD)、连续湿润日数(CWD)、强降水量(R95pTOT)、极强降水量(R99p... 基于1971~2020年藏东南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选取最大1日降水量(RX1day)、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降水强度(SDII)、中雨日数(R10mm)、大雨日数(R20mm)、连续干燥日数(CDD)、连续湿润日数(CWD)、强降水量(R95pTOT)、极强降水量(R99pTOT)和年总降水量(PRCPTOT)共10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R/S趋势分析、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藏东南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指数、太阳黑子、海温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1~2020年藏东南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幅度不大;RX1day、R20mm、CWD、R95pTOP、PRCPTOP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近30 a(1991~2020年)PRCPTOP减幅显著,达-38.43 mm·10a^(-1);其他指数趋于增加,以CDD增幅最大(1.31 d·10a^(-1))。年代际变化尺度上,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为正距平,21世纪前10年为负距平。极端降水指数的Hurst指数大多表现为较强或强持续性,未来将保持近50 a以来的变化趋势,仅CDD在2002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极端降水指数大多存在显著的3~4 a振荡周期。除CDD、CWD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各极端降水指数均与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个极端降水指数与大气环流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RX1day、RX5day、R95pTOT与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有显著的负相关,RX5day还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有显著的正相关。绝大多数极端降水指数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不显著,仅有CWD与之有显著的正相关。RX5day、PRCPTOT和CDD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X5day与印度洋暖池面积和强度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CWD与西太平洋暖池面积指数为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突变 周期 藏东南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和极端降水多、少年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佳 牛玉梅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10年第3期197-201,共5页
根据1961—2004年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用Morlet小波分析和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近44 a来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量级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极端降水时间多年和少年的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量... 根据1961—2004年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用Morlet小波分析和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近44 a来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量级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极端降水时间多年和少年的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极端降水天气发生的次数并没有减少,强度也呈增加趋势.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多年,印度季风强度较强且能够伸展到我国东北地区,副热带高压强度也较强且位置偏北,在我国内蒙古北部和贝加尔湖南部有气旋性环流存在,造成极端降水量偏多;极端降水少年,印度季风强度较弱,水汽仅输送到较低纬度,从而导致北纬30°以北地区水汽大量减少,副热带高压强度较极端降水多年弱且位置偏南,造成极端降水量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夏季降水 极端降水事件 极端阀值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广东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简茂球 陈蔚翔 +1 位作者 乔云亭 袁卓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5-552,共8页
用1958~2004年实测降雨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地区大尺度水汽汇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通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平均而言,广东春夏季大气向地面输送较多水资源,秋季地气间相互交换的水分相当,冬季由地面... 用1958~2004年实测降雨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地区大尺度水汽汇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通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平均而言,广东春夏季大气向地面输送较多水资源,秋季地气间相互交换的水分相当,冬季由地面向大气输送较多的水资源。四季和年水汽汇的年际分量方差贡献均占主导地位,秋、冬季水汽汇的年际分量有约3年的显著周期。除了显著的年际分量外,冬、春季和年水汽汇的年代际分量方差贡献也较显著,占总方差的40%以上,以30多年的长周期变化为主,目前正处于由正位相向负位相转变的过渡期,预示今后广东有偏旱趋势。广东冬春季水汽汇的异常有显著的同相关系。另外,夏、秋季水汽汇的年代际分量有10~15年的显著周期。广东各季大气水汽汇偏强(弱)是由于从热带低纬输送到南海北部至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强(减弱),并伴随着水汽通量的辐合的增强(减弱)造成,但各季水汽通量异常分布型是有差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汇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广东
下载PDF
热带风场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1 位作者 徐学义 林中庆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435,共12页
利用NCEP/NCAR逐日风场及英国气象局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对流层高低层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年际及年代际异常特征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是高低层风场季内振荡终年均活跃的区域。对流层... 利用NCEP/NCAR逐日风场及英国气象局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对流层高低层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年际及年代际异常特征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是高低层风场季内振荡终年均活跃的区域。对流层高低层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均不存在确定的局地关系。风场季内振荡能量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良好对应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Walker环流减弱,导致亚洲区域季风季内振荡强度减弱,赤道太平洋区域200hPa(850hPa)风场季内振荡在赤道东太平洋增强(减弱),在印度洋东南部—印尼—中西太平洋的暖池区域减弱(增强),促进了ElNino事件的增强。对流层高低层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与ElNino事件关系密切,这一特征在低层(850hPa)风场表现更显著。在事件发展初期,热带中西太平洋区域850hPa风场季内振荡异常增强并东移,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区域能量减弱。大气季内振荡可能是ElNino事件的激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强度 风场 海表温度 年际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