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及其伦理旨趣——基于芬伯格工具化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务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9,共9页
自胡塞尔把"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分置出来并将两者对立,技术工具作为科学的构造物便被当作异化生活世界的力量,这使得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被认为会剔除教育世界原本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 自胡塞尔把"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分置出来并将两者对立,技术工具作为科学的构造物便被当作异化生活世界的力量,这使得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被认为会剔除教育世界原本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却提出,技术工具并非纯粹的科学构造物而是生活世界塑造的结果,技术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共同决定着技术工具实践的最终样态,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工具对教育世界的不利影响并非必然。以工具化理论的视角看来,可以通过对生活世界中教育问题的分析,讨论教育技术工具实践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困境,进而为教育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构建相应的伦理原则:就伦理起点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因而成就了教育技术工具的乐观主义;就伦理中介层面而言,价值中介在教育技术工具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因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主体的创造性空间;就伦理实现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作用的发挥需接受生活世界意义结构的筛选,因而也不应对技术变革教学抱过高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工具 生活世界 伦理旨趣 工具化理论
下载PDF
技术代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石 被引量:8
2
作者 卫才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103,共5页
技术代码概念是芬伯格整个技术批判理论体系的基石,在技术代码概念的基础上,芬伯格构建了技术工具化理论,提出了技术民主化方案,指明了可选择的现代性道路。技术代码是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技术代码 工具化理论 技术民主化 可选择的现代性
下载PDF
费恩伯格技术本质观评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春艳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9-53,共5页
文章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费恩伯格对现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技术本质观的批判,阐述了费恩伯格在技术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即他的"工具化理论",进而探究了费恩伯格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条件。
关键词 费恩伯格 技术本质观 工具化理论 理论渊源 技术实体主义
下载PDF
基于工具化理论的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判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4
作者 旷婷玥 李康化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21年第2期303-315,共13页
与以往关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不同,本研究以芬伯格提出工具化理论为视角,将数字文化产业划分为初级工具化与次级工具化两个部分,进而讨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首先,在初级工具化理论视角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 与以往关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不同,本研究以芬伯格提出工具化理论为视角,将数字文化产业划分为初级工具化与次级工具化两个部分,进而讨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首先,在初级工具化理论视角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产品“去情景化”“文化产品美学缺失”“文化产品与生活世界割裂”以及“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在次级工具化理论视角下,本研究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审视,提出“系统化开发文化产品”“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美学审视”“加强数字文化产品与生活世界勾连”以及“开创数字文化产品创新培训”等措施。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建议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化理论 数字文化产业 初级工具化 次级工具化
原文传递
安德鲁·芬伯格的社会建构思想探析——技术·人·社会的视角
5
作者 贺武华 戴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2-46,共5页
安德鲁·芬伯格通过对传统技术理论的批判并借鉴它们的合理一面,认为技术不是一种天命,而是斗争的舞台。芬伯格关注技术设计的批判,打破技术代码所形成的技术霸权,认为技术应该民主化,扩大参与者利益。芬伯格进而提出工具化理论,以... 安德鲁·芬伯格通过对传统技术理论的批判并借鉴它们的合理一面,认为技术不是一种天命,而是斗争的舞台。芬伯格关注技术设计的批判,打破技术代码所形成的技术霸权,认为技术应该民主化,扩大参与者利益。芬伯格进而提出工具化理论,以此来给社会的建构提供一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鲁·芬伯格 传统技术理论 技术民主化 工具化理论
下载PDF
“工具化理论”视角下的电子红包现象解析
6
作者 李一 张恒斐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1-57,共7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技术放置于具体社会情境之中的语境论技术哲学,为当代技术哲学开辟出新的路向。加拿大理论家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是该分析路向的代表性观点。运用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对当下流行的电子红包进行分析,认为电子红包是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技术放置于具体社会情境之中的语境论技术哲学,为当代技术哲学开辟出新的路向。加拿大理论家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是该分析路向的代表性观点。运用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对当下流行的电子红包进行分析,认为电子红包是一种技术规范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品,并以此作为对技术决定论之简单化观点的矫正。电子红包只有在个人、社会与技术的互动中才能取得发展,在协调的技术代码中,参与其中的各方也能获得自我实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伯格 工具化理论 互联网 电子红包
下载PDF
外语教育“工具论”的危害及其对策 被引量:34
7
作者 罗益民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0-51,共2页
本文分析了外语教育"工具论"的根源、危害和对策.指出:"工具论"源于功利心,其危害是,外语教育低效费时,难以培养出长效、扎实、以不变应万变的优秀人才.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观念、人才培养的方针、师资、测试以及... 本文分析了外语教育"工具论"的根源、危害和对策.指出:"工具论"源于功利心,其危害是,外语教育低效费时,难以培养出长效、扎实、以不变应万变的优秀人才.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观念、人才培养的方针、师资、测试以及学科的设置和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育 “工具论” 危害 对策
下载PDF
语文课程“工具论”的辩护与坚守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50,共10页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论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工具 思想性/人文性
下载PDF
整合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框架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谭奇 袁智强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4,共7页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问题解决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之一.整合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框架为此提供了行动指南,它包括3阶段9环节:准备阶段(理解问题含义、抓住关键信息、思考技术功效)、解答阶段(实现问题条件、探索可能结论...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问题解决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之一.整合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框架为此提供了行动指南,它包括3阶段9环节:准备阶段(理解问题含义、抓住关键信息、思考技术功效)、解答阶段(实现问题条件、探索可能结论、制定解题方案、实施解题方案、书写解题过程)和反思阶段(分享解题思维).以上述框架为主线、以符号中介理论与工具化理论为桥梁,采用测试调查、任务式访谈和文档收集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一个中学生使用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实现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发现:该生在整合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整合技术的数学流畅性;数学教育技术对于学生是一种心理工具,对于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一种起中介作用的人工制品.研究启示: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开展数学软件培训,提升学生数学教育技术素养;运用动态数学软件,发展学生整合技术的数学流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 整合技术的数学流畅性 符号中介理论 工具化理论 GeoGebra
下载PDF
剧本杀经营者涉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定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扬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31,共16页
因剧本杀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巨大利益驱动,其中的著作权问题已经开始凸显。解释论上,剧本杀经营者向剧本杀玩家提供盗版剧本的行为构成“他项权”控制的行为。立法论上,应将发行权控制的行为由出售、赠与两种转移作品复制件所有权的行为... 因剧本杀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巨大利益驱动,其中的著作权问题已经开始凸显。解释论上,剧本杀经营者向剧本杀玩家提供盗版剧本的行为构成“他项权”控制的行为。立法论上,应将发行权控制的行为由出售、赠与两种转移作品复制件所有权的行为扩张至互易、出借等行为,将出租权保护的作品由视听作品、计算机程序扩张至所有作品,从而控制所有盗版作品的发行和出租行为;但为了防止出租权妨碍视听作品、计算机程序以外作品的自由流通和利用,著作权法应当规定其他作品著作权人享有的出租权仅能控制盗版作品的出租。表演作品,是指通过动作、声音、表情再现作品,包括口述和表现作品。公开表演作品,是指在向公众开放或者半开放的场所向不特定人或者家庭及其正常社交圈以外的人表演作品。应当根据手足论(工具论),将剧本杀经营者利用剧本杀玩家直接表演剧本杀剧本的行为,规范地评价为直接表演剧本杀剧本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本杀 发行权 出租权 表演权 手足论(工具论)
下载PDF
民族习惯法研究之方法与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龙大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4-131,共8页
民族习惯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习惯法的概念;二是研究习惯法的工具理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研究将得到深入、拓展。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当代,挖掘、整理民族习惯法尤显重要,惟其如此,方能弘扬民族法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 习惯法 工具论 材料 法学研究
下载PDF
“三老”语文教育“工具论”评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先武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9,共6页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三老” 工具论 负面影响 思想障碍
下载PDF
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从语言工具论到文化语言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承雯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1-82,89,共3页
文章通过分析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言工具论对外语教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提出应以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外语教学工作的论点 ,并在此基础上 ,阐明了外语文化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和应采取的方法。
关键词 语言工具论 文化语言观 文化教学 原则 方法
下载PDF
“生殖座架”:现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本质的现象学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梓源 《哲学评论》 2021年第1期1-18,共18页
现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RT)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争议背后体现的是对技术本质的关注。对于现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本质应该为何,不能仅停留在一阶观察的视角,更应该揭开面纱探究其深层机理,上升到二阶观察。立基于... 现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RT)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争议背后体现的是对技术本质的关注。对于现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本质应该为何,不能仅停留在一阶观察的视角,更应该揭开面纱探究其深层机理,上升到二阶观察。立基于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思考,现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在本质上展现出的是一种“生殖座架”,它将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一个整体的生殖系统分解成一组离散的和可移动的生殖部分,这些部分被一系列分解的区别于传统自然生殖的现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所管理,它们随时待命,等待进一步的“订购”或“优化”。在这一过程中,生殖系统尤其是女性生殖细胞和器官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一种可用的医疗资源、一种可替代的实体和一种为进一步研究的手段而存在,从根本上重新表述了传统的生育观念以及与母亲身份相关的文化意涵。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根源于主体形而上学思维模式而创造的技术使得人类开始超越自然、成为统治者甚至是上帝,并日益推动着一个“无母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 生殖座架 工具化理论 主体形而上学
下载PDF
面向新时代的语文教学:问题与思考
15
作者 陈昌来 宁柏慧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5-12,共8页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诸多问题尚存,虽然成因复杂,但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必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首先,关于“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今天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的争论。进入21世...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诸多问题尚存,虽然成因复杂,但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必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首先,关于“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今天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的争论。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两种认识的冲突、论辩与调和。其次,与语文学科性质相关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即“为何学语文”的问题。目标是教学过程的牵引,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化,不断在反思中前行,在继承中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工具论 人文论 目标
下载PDF
关于“控制技术”的三种争论
16
作者 曹志平 葛玉海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77,共5页
"控制技术"的问题起源于技术负面效应的显现以及人们对此的反应。技术的工具论者、实体论者和批判论者分别阐述了有关"控制技术"的观点:技术可控,技术失控以及对技术的有限控制。对技术本质的理解的不同,从根本上... "控制技术"的问题起源于技术负面效应的显现以及人们对此的反应。技术的工具论者、实体论者和批判论者分别阐述了有关"控制技术"的观点:技术可控,技术失控以及对技术的有限控制。对技术本质的理解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各种观点的内涵和特征彼此相异。关于"控制技术"的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各自所处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向更为具体的层面推进。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技术 工具论 实体论 批判论
原文传递
浅论法律的目的
17
作者 曲烁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84-86,共3页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制度事实,法律具有目的性。法律的目的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法律的目的可分为价值论层次的法律目的与工具论层次的法律目的。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法律的理想、法律的作用既存在区别,也...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制度事实,法律具有目的性。法律的目的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法律的目的可分为价值论层次的法律目的与工具论层次的法律目的。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法律的理想、法律的作用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目的 价值论 工具论
下载PDF
从“历史的工具”到“历史的误会”——瞿秋白个性观的发展探讨
18
作者 衡朝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1-75,共5页
瞿秋白的个性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个性至上论;中期个性的工具论;后期重估个性的价值,其分别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大革命失败前后联系在一起,其中第一阶段具有时代的共性,而后两个阶段,以其"历史的工具"到"... 瞿秋白的个性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个性至上论;中期个性的工具论;后期重估个性的价值,其分别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大革命失败前后联系在一起,其中第一阶段具有时代的共性,而后两个阶段,以其"历史的工具"到"历史的误会"的独特转变,则体现了瞿秋白比较独特的个性观变化。反思瞿秋白的思想变化和悲壮人生,对于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处理乃至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观 工具论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技术价值观
19
作者 刘钒 吴晓烨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7年第1期209-217,共9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端。马克思不囿于流行的工具主义对其技术价值观的桎梏,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技术即社会生活中的技术现象当中,把对技术的思考寄寓于对机器、工业、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端。马克思不囿于流行的工具主义对其技术价值观的桎梏,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技术即社会生活中的技术现象当中,把对技术的思考寄寓于对机器、工业、劳动等现象的考察。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探究始终与人的问题相结合,强调技术实践,阐明了人的异化必然导致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也是劳动异化所带来的人同人相异化。技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发展中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哲学 异化劳动 技术中性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下载PDF
中国数字乡村政策关注度识别——基于“工具-场景”二维框架的文本分析
20
作者 王俊芹 王聪聪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数字乡村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方向。中国数字乡村政策注意力分配存在差异。政府偏好使用供给型工具,环境型工具次之,需求型工具应用最少。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也存在“冷热不均”,对不同场景数字化建设均有所关注,较... 数字乡村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方向。中国数字乡村政策注意力分配存在差异。政府偏好使用供给型工具,环境型工具次之,需求型工具应用最少。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也存在“冷热不均”,对不同场景数字化建设均有所关注,较多政策指向乡村数字经济,对乡村网络文化和智慧绿色乡村关注度较低。在“工具—场景”交叉维度视角下,政府在使用较多供给型工具的前提下,更侧重运用需求型工具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和信息惠民服务建设,通过环境型工具推动乡村数字治理、乡村网络文化及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但整体均呈供给型工具过多、环境型和需求型工具不足现象。未来应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数字应用场景政策关注,提升“工具—场景”适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政策关注度 政策工具理论 数字应用场景 内容分析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