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感染立克次体致病研究现状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清 逯军 潘翔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583-588,共6页
立克次体病是由人感染立克次体后引起的一系列如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埃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急性发热性疾病,感染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因心肌炎、脑炎、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 立克次体病是由人感染立克次体后引起的一系列如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埃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急性发热性疾病,感染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因心肌炎、脑炎、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休克、呼吸衰竭、肝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立克次体病随着交通运输、畜牧养殖、进出口贸易、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检测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发展,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不断提高,治疗方案也不断被完善。为有效防控立克次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保护人类的健康,本综述就人感染立克次体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立克次体致病现状、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等进行归纳中介,以提高广大研究者对此类虫媒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 致病 虫媒病
原文传递
库蠓吸血习性及其携带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卢雪 向帅 +3 位作者 周南灵 邵译莹 冉雯羽 侯晓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00-911,共12页
库蠓属(Culicoides Latreille)昆虫是一群种类繁多、广布我国各地的吸血昆虫,除了叮咬骚扰人畜外,其中部分种类是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介,故库蠓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了解嗜血昆虫的取食偏好对于研究病毒的扩增、传播网络以及关键媒介物... 库蠓属(Culicoides Latreille)昆虫是一群种类繁多、广布我国各地的吸血昆虫,除了叮咬骚扰人畜外,其中部分种类是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介,故库蠓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了解嗜血昆虫的取食偏好对于研究病毒的扩增、传播网络以及关键媒介物种的监测至关重要。库蠓作为重要的医学昆虫,有关其宿主、取食偏好等研究逐渐增多,故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库蠓吸血习性及其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蠓类及蠓传疾病的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蠓 宿主 取食偏好 宿主鉴定 虫媒疾病
下载PDF
新型虫媒病分子阻断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柳 杨美琼 +1 位作者 张本杰 陈翰林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19-321,共3页
虫媒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流行性和季发性病虫伤害性疾病之一,目前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阻断和防治虫媒病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综述了利用分子遗传技术产生转基因虫媒、虫媒共生体以及传播阻断疫苗等抑制虫媒病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虫媒病 虫媒病防治 转基因虫媒 转基因虫媒共生体 传播阻断疫苗
原文传递
气候变暖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的关联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能秀 谭毅 谢志春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766-769,共4页
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气候作为一个自然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生存,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国内外研究显示,全球气... 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气候作为一个自然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生存,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国内外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速疾病传播媒介的扩散,同时也给媒介传播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挑战。现从气候变化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的影响和预测方法研究及今后的研究重点等几个方面,综述气候变化与媒介传播疾病暴发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虫媒传播疾病 乙型脑炎
原文传递
罗斯河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袁向芬 冯春燕 +1 位作者 吕继洲 吴绍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8年第12期75-79,84,共6页
根据Gen Bank中收录的罗斯河病毒(RRV)基因序列,以其保守的E2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并筛选出一套特异性LAMP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最终建立了RRV RT-LAMP检测方法,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本方法对RNA样本的最低检测限可... 根据Gen Bank中收录的罗斯河病毒(RRV)基因序列,以其保守的E2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并筛选出一套特异性LAMP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最终建立了RRV RT-LAMP检测方法,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本方法对RNA样本的最低检测限可达10拷贝/25μL,而荧光RT-PCR方法和常规RT-PCR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10拷贝/25μL、100拷贝/25μL;其特异性良好,不与同属或相似病毒发生交叉反应。结果表明,本方法灵敏、特异、快速、便捷,可应用于我国虫媒病高发区的RRV筛查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河病毒 虫媒病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检测 预警
下载PDF
安徽三界演习营地吸血昆虫初步调查
6
作者 叶润 唐海琳 +4 位作者 张逸龙 陈辉莹 李凯利 马雅军 朱勇喆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6年第3期253-255,共3页
目的对安徽三界地区某驻营地附近的吸血昆虫种类进行调查鉴定。方法在驻营地附近不同环境应用灯诱法,采集昆虫标本,根据形态学差异及分子标志(r DNA-ITS2序列)进行种属鉴定。结果驻营地附近吸血昆虫主要为蚊与蠓,经形态学鉴定,捕获的90... 目的对安徽三界地区某驻营地附近的吸血昆虫种类进行调查鉴定。方法在驻营地附近不同环境应用灯诱法,采集昆虫标本,根据形态学差异及分子标志(r DNA-ITS2序列)进行种属鉴定。结果驻营地附近吸血昆虫主要为蚊与蠓,经形态学鉴定,捕获的90只蠓都为库蠓,而采集到的521只蚊虫中,按蚊22只,库蚊496只,伊蚊1只,阿蚊2只,经分子标志鉴定后确定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刺扰伊蚊和骚扰阿蚊等。结论营地附近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同时存在中华按蚊。当地应加强吸血昆虫的防护并重视虫媒病的监测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昆虫 虫媒病 安徽三界
下载PDF
7种细菌性虫媒病病原体的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检测技术的建立
7
作者 李雅琪 叶得河 马永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的细菌性虫媒病的检测方法。【方法】运用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技术(reverse line blot,RLB),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创伤弧...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的细菌性虫媒病的检测方法。【方法】运用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技术(reverse line blot,RLB),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肠沙门氏菌肠亚种鼠伤寒血清型(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7种细菌的核糖体16S RNA进行序列比对,利用DNAStar和Primer premier软件设计出了用于PCR-RLB杂交反应的基因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的通用引物(RLB-F,RLB-R),和特异性探针以及通用探针(Catch-all),通用下游引物(RLB-R)5'端用生物素标记和探针5'端连接氨基团(NH_(2)^(+))。【结果】成功建立高效、快速、特异且能同时检测7种细菌PCR-RLB的方法,并确定了通用引物最佳浓度为25μmol/L,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福氏志贺菌探针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0μmol/L,其他5种病原探针的最佳浓度为100μmol/L。使用PCR-RLB检测方法,可对上述7种细菌的检测敏感性可达到10^(-6)~10^(-11) ng/μL,远远高于PCR的10^(-3)~10^(-8) ng/μL。【结论】首次同时对7种细菌进行检测,并确定了不同引物及探针的最佳浓度。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还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为开发新的检测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虫媒病 反向线状印迹杂交技术 PCR扩增
下载PDF
出国劳务人员返乡对南宁市虫媒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静 《职业与健康》 CAS 2014年第4期494-496,共3页
目的针对性分析南宁市2013年1—7月份出国务工,尤其是赴非洲加纳淘金者返乡对南宁市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病状况,提出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的方案。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果 2013年上半年南宁市输入性登革热和疟... 目的针对性分析南宁市2013年1—7月份出国务工,尤其是赴非洲加纳淘金者返乡对南宁市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病状况,提出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的方案。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果 2013年上半年南宁市输入性登革热和疟疾发病数均较近几年有所增多。疟疾发病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97.88%,发病率为14.29/10万;6月份达到高峰;6县7城区均有发病,上林县占91.24%,其次为宾阳县占2.06%;平均年龄(36.24±8.99)岁;以农民为主,占95.18%(968/1 017)。来源于非洲国家的占99.21%(1 009/1 017),登革热则全部来源于东南亚务工人员。结论 2013年上半年输入性疟疾呈上升态势,目前重点应与公安机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合作,做好既往感染者的申报工作;动员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排查返乡人员,对镜检阳性的进行规范化治疗,对镜检既往患病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做好病例随访和休止期根治;对存在间日疟、卵形疟和混合感染病例的疫点采取媒介控制措施;继续开展媒介按蚊种群调查和密度监测;做好疟疾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输入性疟疾 输入性虫媒疾病 境外务工人员
原文传递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
9
作者 陈立新 张建明 +3 位作者 杨玉清 朴锦龙 白连军 赵春艳 《职业与健康》 CAS 2024年第5期587-591,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3种4例,平均发病率为0.10/10万。结论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以本地布鲁菌病和输入性疟疾为主。应加强联防联控、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05-2018年天津市某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孟庆贺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分析天津市某区2005-2018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下一步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8年该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8年该区自... 目的分析天津市某区2005-2018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下一步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8年该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8年该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06/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死亡率0.12/10万,镇域和街道报告病例占比分别为88.07%和1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7,P<0.01),30~59岁病例数占比最高为84.09%,职业为农民的病例占比最高为55.11%。结论该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水平稳中略有上升,重点关注镇域内30~59岁农民等重点区域和人群的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性疾病 虫媒传染病 流行 发病率 防控
原文传递
微生物组学研究与经济作物虫传病害的绿色防控分析
11
作者 刘金翠 《工业微生物》 CAS 2023年第1期10-12,共3页
粮食供应与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在这样的情景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拓宽农业视野,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在实现高产的同时,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虫传病毒和细菌在进化与传播中对宿主的代谢与免疫... 粮食供应与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在这样的情景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拓宽农业视野,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在实现高产的同时,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虫传病毒和细菌在进化与传播中对宿主的代谢与免疫反应会产生较大影响,且影响着介体昆虫的摄食、繁衍行为及和其他虫类群落之间的关系,促进着介体的生长发育,两者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文章基于生态化防控的思想,综合了既往微生物组学形成的研究成果,较为详细地探究了农业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以供同行们参考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作物 虫传病害 微生物组学 绿色防控 策略应用
下载PDF
2005~2013年邹平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璐 翟永民 贾崇奇 《预防医学论坛》 2015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分析邹平县2005~2013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按照现住址导出邹平县2005~2013年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数据,应用Ex... 目的分析邹平县2005~2013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按照现住址导出邹平县2005~2013年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数据,应用Excel 2003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邹平县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共报告发病5种、165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为4.37/10万,病死率为1.21%。发病位次依次是肾综合症出血热(8.61/10万)、布病(7.64/10万)、乙脑(6.67/10万)、疟疾(0.14/10万)和狂犬病(0.14/10万)。发病趋势成"U"型分布,以2009年为最低。上述疾病主要发生在长山镇、魏桥镇、西董办事处等人口流动大的地区;以男性114例(69.09%)、中老年114例(69.09%)、农民129例(78.18%)居多;以4~10月份发病为主118例(71.52%)。不同病种年发病高峰有所不同。结论邹平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近年来发病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性疾病 虫媒传染病 流行病学 疾病控制
原文传递
“5·12”地震前后陇南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根 刘海军 +4 位作者 刘婷 包根书 韩俭 景涛 周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85-387,共3页
目的调查甘肃省陇南市虫媒传染病在"5.12"地震前后的发病情况,分析地震后虫媒消杀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方法收集陇南市2005-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发病例数,2005-2009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 目的调查甘肃省陇南市虫媒传染病在"5.12"地震前后的发病情况,分析地震后虫媒消杀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方法收集陇南市2005-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发病例数,2005-2009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05-2008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1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0/10万,2008年乙脑发病率与2005-2007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2009年报告黑热病501例,年发病率为3.68/10万;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01);2008年黑热病发病率与2007和200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2008年报告疟疾7例,年发病率为0.06/10万。武都区和文县是陇南地区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流行区。结论乙脑和黑热病是陇南市常见虫媒传染病;地震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未上升,可能与地震后的虫媒消杀工作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媒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黑热病 疟疾 地震
原文传递
2005—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14
作者 李飒 王瑞琴 +2 位作者 蔡旭 纪宇欣 韩莹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分析2005—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5—2022年昌平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相关资料,分析流行病学特... 目的分析2005—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5—2022年昌平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相关资料,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病种构成。结果2005—2022年昌平区共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12种20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0.83/10万;病种以布鲁菌病、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为主;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3—7月;49.03%的报告病例集中在城北街道、回龙观地区、东小口地区和北七家镇;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40岁~组,共97例、占47.09%,报告病例职业以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共60例、占29.13%。结论昌平区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病种较多,以散发为主;建议在今后的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减少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生物传染病 新发虫媒传染病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西部开发中的虫媒病传播问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陆宝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12-217,共6页
西部开发地区存在许多虫媒病 ,即昆虫和蜱螨传播的疾病 ,为了保障开发人群的健康 ,首先需要对这些疾病的传播 ,特别是有些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或流行区有所了解。本文列述了 13种虫媒病及其在这个地区的分布 ,对其中值得我们更重视的 4类... 西部开发地区存在许多虫媒病 ,即昆虫和蜱螨传播的疾病 ,为了保障开发人群的健康 ,首先需要对这些疾病的传播 ,特别是有些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或流行区有所了解。本文列述了 13种虫媒病及其在这个地区的分布 ,对其中值得我们更重视的 4类重要疾病 ,包括鼠疫、莱姆病、疟疾和登革热的病原体传播媒介或有的贮存宿主以及重要性等作了扼要的介绍。本文并提出了这类疾病在开发中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危害性 ,以及防止或减少它们危害的建议。作者认为从开发地区的长远利益出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区 虫媒病 自然疫源地 流行区
下载PDF
2010-2019年福建省龙岩市不同传播途径的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小如 何春荣 +2 位作者 郑禄祥 蔡军 林梅艳 《预防医学论坛》 2022年第7期530-533,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的发病及流行变化趋势,探讨其流行特征及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龙岩市2010-2019年乙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分析。结果2010-2019年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累计报告病例76657例,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的发病及流行变化趋势,探讨其流行特征及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龙岩市2010-2019年乙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分析。结果2010-2019年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累计报告病例76657例,年均发病率292.69/10万(76657/26190677)。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占乙类传染病总数79.05%,60598/76657),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病种为乙肝、梅毒、淋病、丙肝、HIV携带者、艾滋病、丁肝,病例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总数62.96%,38157/60598);呼吸道传染病居第二位(占乙类传染病总数14.78%,11329/76657),年度发病率总体平稳,无明显下降趋势(P<0.01),病种为肺结核、猩红热、麻疹、百日咳、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年龄以40~70岁为主(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52.40%,5936/11329);肠道传染病居第三位(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5.92%,4537/76657),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病种为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戊肝、甲肝,病例年龄多为10岁以下儿童(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25.37%,1151/4537);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较少,占乙类传染病总数0.25%(193/76657),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报告病种为布病、钩体病、疟疾、登革热、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病例年龄以30~60岁主(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数的65.28%,126/193)。结论2010-2019年福建省龙岩市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类传染病 血源传染病 性传播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传播途径
原文传递
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秀燕 《职业与健康》 CAS 2014年第9期1214-1216,1220,共4页
目的分析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病种变迁及发病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烟台市62年间共报告法定自然疫源及虫媒传... 目的分析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病种变迁及发病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2年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烟台市62年间共报告法定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1种共2032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3.93/10一万。死亡3759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81/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85%。该类传染病平均发病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从病种变迁看,50~80年代以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为主,90年代以来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主。近年来动物源性传染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占法定传染病的构成看,发病构成比呈现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结论烟台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疫情呈现出新的特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制定并完善相关防控对策,加强监测,广泛宣传,部门配合,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发病趋势 疾病谱
原文传递
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孟阳 《预防医学论坛》 2019年第11期F0002-F0002,840,841,共3页
目的了解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资料。结果沈阳市2013~2018年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 目的了解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资料。结果沈阳市2013~2018年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27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9/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27/10万(2072例),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4/10万(694例)(P<0.01)。年均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布鲁氏菌病(4.82/10万)、肾综合征出血热(0.58/10万)、炭疽(0.07/10万)、疟疾(0.05/10万)及登革热(0.04/10万)。农民、家务及待业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54.77%(1515例)、29.68%(821例)。35~64岁组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报告发病数74.80%(2069例);4~7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8.23%(1334例)。结论沈阳市2013~2018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呈春末夏初高发,职业高峰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