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腐植酸对灰漠土棉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斌 马兴旺 +4 位作者 许咏梅 刘骅 杨涛 文启凯 刘晓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石灰性土壤上常规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固定严重,磷肥利用率较低。试验为新疆典型灰漠土棉田田间试验,通过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不同量腐植酸,研究棉花不同生育期距地表不同深度及距棉株不同距离土壤有效磷及无机磷含量变化、各形态无机磷... 石灰性土壤上常规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固定严重,磷肥利用率较低。试验为新疆典型灰漠土棉田田间试验,通过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不同量腐植酸,研究棉花不同生育期距地表不同深度及距棉株不同距离土壤有效磷及无机磷含量变化、各形态无机磷间动态转化以及施用腐植酸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典型灰漠土棉田,施用腐植酸能增加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并且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腐植酸能起到使土壤稳定持续供应土壤速效磷作用;施用腐植酸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的贡献依次主要是Ca2-P、Ca8-P和O-P增加的作用;腐植酸施用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明显的激活土壤固定态磷、增加棉花产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灰漠土棉田 无机磷形态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典型农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焦亚鹏 齐鹏 +4 位作者 王晓娇 姚一铭 武均 蔡立群 张仁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59-1472,共14页
【目的】探讨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土壤无机磷组分转化特征和无机磷组分转化的影响因素,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农田磷素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养分平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7年布设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不同氮磷配... 【目的】探讨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土壤无机磷组分转化特征和无机磷组分转化的影响因素,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农田磷素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养分平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7年布设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不同氮磷配施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氮(N)、磷(P2O5)各设4个水平,分别为0、75.0、115.0、190.0 kg/hm2,两两正交共16个处理。使用顾益初-蒋柏藩法测定收获后耕层(0―20 cm)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组分含量以及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pH、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磷肥回收利用率、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碱性磷酸酶)。【结果】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顺序为Ca10-P>Ca8-P>O-P>Fe-P≈Al-P>Ca2-P,无机磷含量主要以Ca-P为主,Al-P、Fe-P、O-P 3种形态占无机磷总量的20%左右。施磷显著增加土壤各无机磷组分含量,施氮显著降低除O-P、Ca8-P外其它无机磷组分含量,使O-P显著增加。施氮对各无机磷组分比例变化影响较小,Ca2-P、Ca8-P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Ca10-P、O-P所占的比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Fe-P占无机磷的比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基本无变化。本研究土壤有效磷与Ca2-P、Ca8-P、Fe-P、O-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l-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P>0.0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各形态无机磷对有效磷的直接贡献顺序为Ca2-P>O-P>Al-P>Ca10-P>FeP>Ca8-P,在本区Ca2-P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Fe-P是潜在磷源。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磷肥回收利用率,降低了全磷、有效磷、pH。施磷显著提高了全氮、全磷、有效磷、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有机碳。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氮磷配施 无机磷组分 磷素有效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鑫 邢玥 +4 位作者 刘照霞 吕明露 朱占玲 姜远茂 葛顺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7-242,共6页
以矮化苹果砧木M9T337幼苗为试材,设置4个氮水平(N 0,150,300,450 mg/kg,分别以N0、N1、N2、N3表示)和2个磷水平(P_(2)O_(5) 100,200 mg/kg,分别以P1、P2表示),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 以矮化苹果砧木M9T337幼苗为试材,设置4个氮水平(N 0,150,300,450 mg/kg,分别以N0、N1、N2、N3表示)和2个磷水平(P_(2)O_(5) 100,200 mg/kg,分别以P1、P2表示),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果园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配施显著影响M9T337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形态,以N2P2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N1P2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及磷肥利用率分别在N2P2、N2P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同一磷水平下适量增氮可促进幼苗对磷素的吸收,有效提高植株磷肥利用率。高氮处理(N3P1、N3P2)显著抑制幼苗对土壤磷素的吸收,不利于砧木幼苗的生长。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主要受施磷量的影响,在N2P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27.86 mg/kg;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在N2P1处理下最大,为2.12 mg/(g·d)。与单施磷肥相比,氮磷配施增加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Ca_(8)—P、Al—P所占土壤磷库的比例,降低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Ca_(10)—P比例,Ca_(2)—P的比例也有所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Ca_(8)—P、Al—P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均在N2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Ca_(10)—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Fe—P、O—P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合理的氮磷配施可通过改变土壤无机磷库组成,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促进砧木幼苗的生长和对土壤磷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氮磷配施 磷素利用 有效磷 无机磷组分
下载PDF
膨润土和磷肥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秀珍 孙立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2,共4页
对山西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加入外源磷后无机磷形态的转化及施加膨润土后对提高磷素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山西石灰性土壤中磷素以无机磷为主 ,而无机磷中以Ca P为主 ,Ca10 P和Ca8 P占无机磷总量的 85 % ,Ca2 P仅占... 对山西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加入外源磷后无机磷形态的转化及施加膨润土后对提高磷素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山西石灰性土壤中磷素以无机磷为主 ,而无机磷中以Ca P为主 ,Ca10 P和Ca8 P占无机磷总量的 85 % ,Ca2 P仅占 4 42 %。土壤加入外源磷后 ,Ca2 P有所增加 ,其次是Ca8 P、Ca10 P、Fe P ,Al P和O P增加很少。施加膨润土后使加入外源磷的土壤无机磷都有所增加 ,其中Ca2 P增加最明显 ,Ca8 P、Al P、Fe P增加较多 ,而Ca10 P和O P增加最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磷肥 石灰性土壤 无机磷 形态转化 磷素有效性
下载PDF
减量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对土壤磷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成兰 刘春增 +5 位作者 吕玉虎 李本银 张梦 郑春风 郭晓彦 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0-106,共7页
通过8年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减量20%化肥配施22.5、30、37.5、45 t·hm^-2紫云英(CF0.8G22.5、CF0.8G30、CF0.8G37.5、CF0.8G45)及单施化肥(CF)对豫南稻区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减... 通过8年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减量20%化肥配施22.5、30、37.5、45 t·hm^-2紫云英(CF0.8G22.5、CF0.8G30、CF0.8G37.5、CF0.8G45)及单施化肥(CF)对豫南稻区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减量20%化肥配施22.5~45 t·hm-2紫云英及单施化肥均显著增加土壤Al-P、Fe-P、Ca-P、O-P、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水稻产量。减量20%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CF0.8G)较单施化肥提高土壤Fe-P、Al-P、Ca-P含量及组成比例,降低土壤O-P含量及组成比例。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Fe-P为最有效磷源,土壤Al-P、Ca-P为缓效磷源,土壤O-P为非有效磷源。土壤Al-P、Fe-P、Ca-P与水稻产量及土壤无机磷、碱解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减量20%化肥配施紫云英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24.26%~26.01%,较单施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3.75%~5.38%,以配施30 t·hm^-2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土壤磷素有效性、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以减量20%化肥配施22.5~30 t·hm^-2紫云英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无机磷形态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生物碳对新疆灰漠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苏倩 侯振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02-2107,共6页
[目的]研究生物碳对新疆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方法]室内模拟试验,试验设置三种土壤处理,分别为空白土壤(CK)、施用等碳量的秸秆和生物碳;每种土壤磷肥(P_2O_5)施用量设三个水平,分别为0、0.25和0.5g/kg。[结果]灰漠土无机磷各形态... [目的]研究生物碳对新疆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方法]室内模拟试验,试验设置三种土壤处理,分别为空白土壤(CK)、施用等碳量的秸秆和生物碳;每种土壤磷肥(P_2O_5)施用量设三个水平,分别为0、0.25和0.5g/kg。[结果]灰漠土无机磷各形态中以Ca_(10)-P为主,占60%以上;其次是Ca_8-P,占20%以上。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Ca_2-P、Ca_8-P、Al-P和Fe-P含量,但对O-P和Ca_(10)-P含量均无影响。施用秸秆和生物碳可以提高土壤Ca_2-P含量,尤其是施用生物碳可显著增加土壤Ca_2-P和Al-P含量,但是Ca_8-P和Fe-P含量有所减低。[结论]施用生物碳有助于提高灰漠土壤无机磷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碳 灰漠土 无机磷形态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江晶 张仁陟 海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7-391,共5页
以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并已经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蒋-顾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78.6%的磷以无机磷形式存在,且以Ca-P占绝大多数。无机磷各形态含量排... 以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并已经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蒋-顾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78.6%的磷以无机磷形式存在,且以Ca-P占绝大多数。无机磷各形态含量排列顺序为:Ca1-0P>Ca8-P>O-P>Al-P>Fe-P>Ca2-P。与传统耕作不覆盖(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均可降低土壤中的Ca8-P、O-P和0—5 cm土层中的Ca10-P含量,其中NTS最为明显;NTS处理可提高土壤中的Al-P、Fe-P含量。不同处理中,Ca2-P、Ca8-P、Al-P、Fe-P均以0—5 cm土层中含量最高,且随着土层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是Ca10-P以5—10 cm土层含量最高;各处理O-P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耕作方式 无机磷形态
下载PDF
淹水落干下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健 李春辉 +4 位作者 张志永 胡红青 万成炎 胡莲 潘晓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为探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无机磷的转化规律,通过布置原位浮台,将装有土壤的塑料盆悬挂在不同水深(0、2、5、15m)处,分别淹没30、60、180 d,落干180 d,研究淹没水深和时长对消落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落干... 为探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无机磷的转化规律,通过布置原位浮台,将装有土壤的塑料盆悬挂在不同水深(0、2、5、15m)处,分别淹没30、60、180 d,落干180 d,研究淹没水深和时长对消落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落干循环中,土壤pH、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落干180 d后,土壤pH、有机质和全磷含量降低,有效磷含量升高.土壤淹水后,各形态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大小为Fe-P>Al-P>Ca8-P>Ca2-P.淹水0 m、2 m时Ca2-P、Ca8-P随淹水时间持续下降,淹水5 m、15 m时随淹水时间先降低后升高.落干180 d后无机磷含量显著增加,随淹水深度的增加无机磷含量呈降低趋势;Al-P含量随淹水时间先降低后持续升高,随淹水深度变化趋势不明显;Fe-P含量随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土壤 淹水 落干 无机磷形态
原文传递
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无机磷组分及有效磷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骆妍妃 覃潇敏 +5 位作者 农玉琴 陆金梅 覃宏宇 阳景阳 李金婷 韦锦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9,共8页
通过2年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作物磷吸收的差异,明确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以及3个... 通过2年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作物磷吸收的差异,明确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以及3个P2O5施用水平(0、50、100 mg/kg,分别记作P0、P50、P100),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2018年和2019年在P0、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并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磷素吸收量。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少50%(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吸收量与籽粒产量。3个磷水平下,间作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而降低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以及Fe-P、Al-P、Ca-P、O-P的含量;同时适当增施磷肥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及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间作促进土壤中Fe-P、Al-P、Ca-P和O-P的活化(尤其是Fe-P),是低磷胁迫下间作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磷吸收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玉米–大豆间作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根际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磷水平 无机磷组分 土壤有效磷 磷吸收
下载PDF
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闵祥宇 李新举 +1 位作者 刘宁 许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0-225,245,共7页
以济宁地区引黄充填复垦、引湖充填复垦和预复垦3种复垦方式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Ca2-P、Ca8-P、Al-P、Fe-P、O-P、Ca10-P)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找出影响复垦土壤速效磷偏低的原因... 以济宁地区引黄充填复垦、引湖充填复垦和预复垦3种复垦方式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Ca2-P、Ca8-P、Al-P、Fe-P、O-P、Ca10-P)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找出影响复垦土壤速效磷偏低的原因。结果表明:(1)3种复垦方式下的复垦土壤全磷含量在0.42-0.77g/kg之间,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65-5.22mg/kg之间,复垦土壤全磷含量丰富而速效磷含量偏低;(2)复垦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以难被植物利用的Ca10-P和O-P含量最高,易被植物利用的Ca8-P和Ca2-P含量最少,不同复垦方式下的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含量略有差别,与一般土壤相比,复垦土壤中第二磷源Ca8-P含量占到3%,比重相对降低,难利用磷源O-P含量占到32%,比重大幅升高;(3)复垦土壤无机磷总量和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在表层积累,随土层加深,其含量和有效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引黄充填复垦和引湖充填复垦无机磷含量和有效性优于预复垦;(4)复垦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压实度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0.554*(p〈0.05),与难溶性Ca10-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650**(p〈0.01)。复垦土壤压实度偏高和有效磷源含量缺乏造成复垦土壤全磷含量丰富而速效磷偏低,比较而言,预复垦方式受到更多的机械碾压而磷素状况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复垦方式 土壤压实 理化性质 无机磷形态
下载PDF
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根际红壤无机磷形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覃潇敏 农玉琴 +5 位作者 骆妍妃 陆金梅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6,共8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施1/2(P50)并未降低作物籽粒产量与玉米的磷吸收量。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玉米、大豆根际红壤总无机磷含量,并且无机磷减少量主要以O-P、Fe-P和Ca-P为主。玉米、大豆根际土壤Fe-P、Al-P、Ca-P与O-P占土壤总无机磷含量的比例主要受磷水平的调控,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除Fe-P外)均没有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通过根系交互作用主要促进土壤中Fe-P、Ca-P和O-P的活化来增加玉米与大豆的磷吸收,并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红壤 施磷水平 无机磷形态 作物磷吸收
下载PDF
利用稻壳炭提高复合肥料在土壤中的磷素有效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玉超 朱婧 +3 位作者 王宗抗 崔国贤 佘玮 王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4-674,共11页
【目的】研究稻壳炭添加对复合肥料在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养分高效、环境友好型复合肥料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硝酸磷肥(NP)和聚磷酸铵(APP)为磷源,设置0、5%、10%3个稻壳生物炭加入... 【目的】研究稻壳炭添加对复合肥料在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养分高效、环境友好型复合肥料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硝酸磷肥(NP)和聚磷酸铵(APP)为磷源,设置0、5%、10%3个稻壳生物炭加入量,与尿素、氯化钾、石粉以及其他辅料制作N-P_(2)O_(5)-K_(2)O比例为15-10-15的复合肥料样品12个。以赤红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了肥料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培养7、14、28和56天土壤中H_(2)O-P、NaHCO_(3)-P、NaOH-P和HCl-P含量;采用土柱淋洗法,在复合肥施入土壤7和30天时,测定复合肥中磷素在0—12 cm的垂直扩散量。以添加5%稻壳炭的4种复合肥进行蕹菜盆栽试验,调查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结果】与未加入稻壳炭肥料相比,加入5%和10%稻壳炭的MAP、DAP、NP和APP,在土壤培养的第7、14、28和56天赤红壤和潮土中有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且10%稻壳炭加入量的效果优于5%的效果。土壤中主要增加了H_(2)O-P和NaHCO_(3)-P含量,NaOH-P和HCl-P含量变化不明显。在稻壳炭添加量为10%处理下,MAP、DAP、NP、APP在赤红壤中H_(2)O-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23.26%(14 d)、4.99%(7 d)、34.46%(7 d)、12.17%(7 d),在潮土中分别为25.53%(56 d)、10.52%(28 d)、21.69%(7 d)、17.30%(14 d);赤红壤中NaHCO_(3)-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15.01%(28 d)、7.62%(7 d)、25.15%(14 d)、16.52%(7 d),在潮土中分别为5.60%(14 d)、3.30%(7 d)、9.31%(7 d)、5.95%(14 d)。颗粒复合肥料中添加10%的稻壳炭后,肥料颗粒向赤红壤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明显下降,土柱培养30天时MAP、DAP、NP、APP处理土壤中可提取的总磷量分别下降了13.88%、15.05%、9.37%和14.82%,但稻壳炭添加对潮土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影响不大。施用添加5%稻壳炭后,APP处理的蕹菜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有所提高,磷肥利用率提高了19.15%。【结论】在含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硝酸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稻壳炭 赤红壤 潮土 复合肥磷素释放 无机磷形态 磷肥利用率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河西灌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江晶 张仁陟 索东让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3-787,共5页
在长期小麦和玉米轮作的基础上,通过单施化肥以及化肥与其它有机肥料的配合使用,研究不同施肥对河西灌漠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分级体系[1],对22年有机肥与化肥定位试验中的耕层土壤无机磷组成进行分级。结果表明:... 在长期小麦和玉米轮作的基础上,通过单施化肥以及化肥与其它有机肥料的配合使用,研究不同施肥对河西灌漠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分级体系[1],对22年有机肥与化肥定位试验中的耕层土壤无机磷组成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Ca-P占无机磷绝大多数,在耕层占71.0%。无机磷各形态含量排列顺序为:Ca10-P>O-P>Fe-P>Ca8-P>Ca2-P>Al-P。与不施肥处理比较,除N处理外各处理均可增加耕层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同时显示厩肥处理对土壤无机磷库的贡献大,可显著增加总无机磷含量。N处理的耕层土壤中,作为土壤有效磷源的Ca2-P、Ca8-P、Al-P含量比对照CK还低。比较2003年与2006年耕层数据,Ca10-P在试验各处理均略有下降,且下降幅度相近。Ca8-P、Ca2-P、Al-P含量除在CK、N处理下降外,在其余处理时均有增加;O-P除在CK处理下降外,在其余处理时也均有增加;Fe-P除在CK、N处理中下降外在M、MN处理时也有小幅度下降,在加磷的处理中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漠土 长期施肥 无机磷形态
原文传递
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特征及间作调控作用
14
作者 赵红敏 苏丽珍 +4 位作者 陈源 侯贤锋 周龙 郑毅 汤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MI)2种种植模式,在4个施磷水平(P2O50、60、90、120 kg·hm^(-2),分别记作P0、P60、P90、P120)... 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MI)2种种植模式,在4个施磷水平(P2O50、60、90、120 kg·hm^(-2),分别记作P0、P60、P90、P120)下,研究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特征,探讨间作对红壤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磷吸收和磷素收支平衡、土壤无机磷组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指数(SYI)、磷吸收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P90水平达到最大值。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以O-P和Fe-P为主,二者占无机磷库的71.44%~80.18%,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红壤Fe-P和Al-P的含量与占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磷的吸收利用,减少土壤磷素盈余量,显著降低红壤O-P、Fe-P、Al-P含量。与单作相比,在P60、P90、P120水平下,间作玉米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6.70%、52.44%、74.14%,SYI分别显著提高55.31%、42.18%、78.00%,磷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61.97%、48.67%、74.33%,土壤磷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33.39%、27.27%、17.06%。相较于单作,间作红壤中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而O-P和Al-P含量在P0、P60、P9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20.62%、16.79%、16.62%、18.48%和21.98%、21.08%、20.19%、20.18%,Fe-P含量在P60、P9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19.37%、15.78%、17.72%。低磷供应(P0和P60)间作与单作红壤Ca-P含量无显著差异,在P90和P120水平下,间作红壤Ca-P含量降低23.50%和26.70%。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间作体系下,红壤Fe-P和Al-P是磷吸收的关键无机磷组分,间作总方差解释度较单作提高了7.95%。综上,在低磷红壤上,合理间作通过促进红壤中难溶性无机磷组分的活化增加玉米的磷吸收,具有减少土壤磷素固定、提高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施磷水平 无机磷组分 红壤 磷吸收
下载PDF
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塿土无机磷形态及其有效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泽兴 柳小琪 +1 位作者 别婧雅 吕家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0-1017,共8页
为了探明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产区典型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及其有效性,实现减磷增效、合理施用磷肥,提高土地生产力。于2018年采集陕西省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塿土耕层(0~20 cm)样品,采用蒋柏藩与顾益初改进的无机磷分级法测定各无... 为了探明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产区典型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及其有效性,实现减磷增效、合理施用磷肥,提高土地生产力。于2018年采集陕西省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塿土耕层(0~20 cm)样品,采用蒋柏藩与顾益初改进的无机磷分级法测定各无机磷组分含量,并结合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比较各无机磷组分对有效磷的贡献。结果表明:塿土总无机磷含量为585.4~1513.8 mg/kg,各形态含量组成大小依次为Ca10-P(36.8%~82.9%)>Ca8-P(5.0%~30.7%)>O-P(6.4%~17.5%)>Al-P(1.0%~16.6%)>Fe-P(1.8%~17.2%)>Ca2-P(0.1%~4.8%);相关分析表明,各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Ca2-P(0.912)>Ca8-P(0.598)>Al-P(0.569)>Fe-P(0.531)>O-P(0.426)>Ca10-P(0.138),仅Ca10-P和有效磷不具有相关关系,其余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均有极显著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各无机磷形态对有效磷的贡献大小依次为Ca2-P(0.771)>Ca8-P(0.155)>Fe-P(0.107)>O-P(0.042)>Al-P(0.010)>Ca10-P(-0.068)。其次,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也证实Ca2-P、Ca8-P和Fe-P是塿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Al-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则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 塿土 无机磷形态 有效性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无机磷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雅蓉 高明 黄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226,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在不同施磷水平下莴笋对磷肥的吸收利用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吸收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磷肥施用量的等梯度增加,与不施磷肥的处理2(NP0K)相比,莴笋产量显著增加,增产达78%~174%,表明在施用相同氮、钾肥...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在不同施磷水平下莴笋对磷肥的吸收利用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吸收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磷肥施用量的等梯度增加,与不施磷肥的处理2(NP0K)相比,莴笋产量显著增加,增产达78%~174%,表明在施用相同氮、钾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可使莴笋增产;不同施磷水平下,养分含量表现为茎全磷含量高于叶全磷含量,茎磷含量随着施磷水平增加而逐渐增大,其中以处理9(NP210K)含量13.3g/kg最高,高出处理2(NP0K)的60%,而叶全磷含量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可见,大量施用磷肥明显提高植株地下部分磷素的含量;而不同施磷水平下,莴笋叶的养分吸收量均大于茎吸收量,处理3(NP30K)到9(NP210K)不同施磷水平下的茎、叶磷吸收量均明显高于处理2(NP0K),表明在一定肥料比例下,磷肥的适量增加有助于莴笋吸磷量的升高;通过不同施磷水平下,各形态无机磷含量与有效磷含量、生物量的关系及各处理间无机磷含量的变化得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各无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表现为Fe-P〉Ca2-P〉Al-P〉Ca8-P〉O-P、Ca10-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无机磷形态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灌耕灰漠土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龚会蝶 王雪艳 +2 位作者 王宇莹 盛建东 程军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4-752,共9页
为了灌耕灰漠土合理施用磷肥,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磷(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一次性滴施(MAP-D)和聚磷酸铵一次性滴施(APP-D)6个处理,研究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 为了灌耕灰漠土合理施用磷肥,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磷(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一次性滴施(MAP-D)和聚磷酸铵一次性滴施(APP-D)6个处理,研究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磷肥基施处理(TSP、MAP-B和APP-B)的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显著降低,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MAP-D和APP-D)的5~1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呈现增长的趋势。不施磷处理灌耕灰漠土中无机磷以Ca 10-P和O-P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47.94%和23.76%。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高0~20 cm土层灌耕灰漠土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以及Ca_(2)-P、Ca_(8)-P、Al-P、Fe-P的比例,但以上含量和比例在三者之间(TSP、MAP-B和APP-B)均无显著差异。与MAP和APP基施处理相比,二者一次性滴施处理只显著提高灰漠土0~5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和Ca_(2)-P、Ca_(8)-P的比例,显著降低Ca 10-P的比例,提升了0~5 cm土层的供磷能力。综上所述,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升了0~20 cm土层的供磷能力,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仅显著提升了0~5 cm土层的土壤供磷能力,因此生产实践中建议选择价格较低的重过磷酸钙基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品种 施用方式 有效磷 无机磷形态 灌耕灰漠土
下载PDF
施磷对灌耕风沙土磷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雪艳 王宇莹 +6 位作者 龚会蝶 涂永峰 宋海英 何强 颜杰 陈波浪 盛建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品种及施用方式对灌耕风沙土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为不同磷肥在土壤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灌耕风沙土进行为期12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磷肥对照(CK)、重过磷酸钙基...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品种及施用方式对灌耕风沙土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为不同磷肥在土壤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灌耕风沙土进行为期12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磷肥对照(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滴施(MAP-D)和聚磷酸铵滴施(APP-D),分别测定不同处理土壤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并分析120 d时土壤有效磷与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0~5 cm土层,磷肥滴施处理(MAP-D、APP-D)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在5~10和10~20 cm土层,磷肥基施处理(TSP、MAP-B和APP-B)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与CK和APP-D处理相比,TSP、MAP-B和APP-B处理均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但这3种磷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施磷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各土层土壤无机磷总量。0~5 cm土层MAP-D和APP-D处理无机磷总量显著高于5~10和10~20 cm土层,而TSP、MAP-B和APP-B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的无机磷总量无显著影响。磷肥滴施处理下,Ca_(2)-P、Ca_(8)-P和Al-P的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磷肥基施处理能显著提高耕层土壤中Ca_(8)-P和Al-P的比例。在0~5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Ca_(2)-P、Ca_(8)-P、Al-P和Ca_(10)-P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在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Ca_(2)-P、Al-P和Fe-P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本试验土壤条件下,磷肥滴施处理后仅能显著提高0~5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而磷肥基施处理可以提高整个耕层(0~20 cm)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建议滴灌棉田通过基施价格相对较低的重过磷酸钙,可以人为扩展磷肥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品种 施磷方式 有效磷 无机磷形态 风沙土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解磷细菌发酵液解磷效果及小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辉 白冰 +2 位作者 刘明一 李沁芸 曹翠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6,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硝态氮、铵态氮对解磷细菌发酵液不同组分解磷活性及其对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相同氮肥时,浇灌解磷细菌原发酵液处理T3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菌体悬浮液T2及菌液上清T1;以硝态氮为底肥时,施用发...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硝态氮、铵态氮对解磷细菌发酵液不同组分解磷活性及其对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相同氮肥时,浇灌解磷细菌原发酵液处理T3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菌体悬浮液T2及菌液上清T1;以硝态氮为底肥时,施用发酵原液的土壤有效态磷含量较高,小白菜产量最高,品质明显优化,即硝态氮含量下降,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纤维素以及植株磷含量显著增加,且增加变幅均高于以铵态氮为底肥的效果。由此可知,硝态氮与解磷细菌发酵原液配施时,W1菌株解磷效果更好,可能是解磷菌株W1最适的氮源。因此,种植小白菜时直接向其根际施用解磷细菌发酵液并配施硝态氮肥,更有利于提高小白菜的品质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细菌 铵态氮 硝态氮 小白菜品质 无机磷形态 植株全磷
下载PDF
污泥堆肥过程中无机磷浸提形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成 王昌桃 +4 位作者 郑罗崇都 钟文挺 李纪堂 任哓波 杨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03-2406,共4页
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好氧堆肥与自然通风好氧堆肥相结合的堆肥方法,研究了不同秸秆填充物料对污泥堆肥中的NH4 Cl-P、Al·P、Fe—P、0一P、Ca-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的NH4 Cl-P、Al-P、Fe—P和O-P含量在快速堆腐阶段先降低... 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好氧堆肥与自然通风好氧堆肥相结合的堆肥方法,研究了不同秸秆填充物料对污泥堆肥中的NH4 Cl-P、Al·P、Fe—P、0一P、Ca-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的NH4 Cl-P、Al-P、Fe—P和O-P含量在快速堆腐阶段先降低后升高,并在后腐熟阶段趋于稳定。堆肥结束时,受“浓缩效应”影响,污泥堆肥的NH4 Cl-P、Al-P、Fe—P、O-P和Ca—P含量分别比初始值增加了1.15%~29.27%、14.29%-37.59%、8.21%~30.24%、15.98%~23.71%和160.71%-202.45%;堆肥中无机磷以NH4Cl-P、Al-P和O-P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17.39%~23.47%、47.27%~53.91%和24.82%-25.29%。小麦秸秆段+污泥处理通过提高Al-P和O-P含量而显著增加了污泥堆肥的无机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秸秆 无机磷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